南線戰事袁崇煥旗開得勝,將一萬三千多素囊臺吉的騎兵幾乎全殲,只有少數人逃過長城。新式武器的使用,使得明軍的信心大增,相反的是,蒙古人經此一役,再也沒有一股蒙古人趕來掠奪了。
在北路,洪承疇和盧象升等到了後續的彈藥運到,就從偏城跨過長城,開始了對土默特部落的報復行動,洪承疇的殺意十足,面對敢於抵抗的敵人幾乎是趕盡殺絕。過了長城的第一個小鎮準格爾,其實這也稱不起小鎮,只不過是聚集了較多的蒙古包而已,大約這個部落有二萬人左右,面對明軍的到來他們一點也沒有驚慌,在部落首領的帶領下,組織了近九千人的騎兵就成衝鋒陣形壓了上來,面對這些沒有什麼軍事素養的衝鋒,洪承疇不屑一顧,從距離五百步開始零星的大炮轟炸,當大部分進入三百步以內,前鋒只有五十步的時候,盧象升一聲令下所有的火炮一起實行覆蓋式轟炸,五輪過後九千人剩下的不到兩千人,並且一個個暈頭轉向,看着滿地的屍體一個個目瞪口呆。隨後洪承疇帶領輕騎兵包抄,盧象升帶領火槍兵排射進攻,根本不用費任何力氣,不到半個時辰,九千人全軍覆沒,部落首領早就被炸死,剩下的殘兵敗將失去了抵抗的勇氣,整個部落剩下的婦兒老少全部成了俘虜。在他們的眼中,明軍就是惡魔的化身,不然的話怎麼可能讓英勇的蒙古士兵在不到一個時辰內就全軍覆沒了呢?可惜他們到現在還沒有做俘虜的覺悟,等到明軍和他們貼近的時候,忽然間一聲狼嚎,從腰中抽出武器殺嚮明軍,不做防範的明軍頓時被殺死了幾十人。但是,軍人就是軍人,何況還是從戚家軍老兵手下訓練出來的士兵。洪承疇一聲令下“雞犬不留”,紅了眼的士兵是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是沒有斷氣的蒙古人都是一刀一槍,這個敢於頑抗的部落被洪承疇幾乎殺得乾乾淨淨,只有極個別的機靈鬼或者是沒有來得及回家的人,僥倖逃過了這場殺戳。
看着近百的士兵被僞裝投降的蒙古人殺死,洪承疇怒火沖天,“從此時起,我洪承疇不要俘虜,只要是不脫光身子投降的全部殺死。我大明朝仁至義盡的優待俘虜,反倒被殺死這麼多人,此仇不報何以面對死去的士兵。”
接下來洪承疇和盧象升商議,反正我們有炮火的優勢,不如我們也兵分兩路,橫掃過去直奔素囊臺吉的老巢東勝城而去,一舉蕩平整個鄂爾多斯高原,把整個“黃河內套”收入大明朝的境內。
兩人商議完畢,又派人稟報袁崇煥知道,然後是分爲左右兩路,呈扇面形向東勝城包圍而去。洪承疇殺意十足,只要是碰到蒙古人部落,不管不顧一通炮火過後,就派火槍兵排射衝鋒,敢於整隊反攻的就用“二踢腳”小炮和迫擊炮覆蓋轟炸,只殺得蒙古人聞風喪膽,望風而逃。從此,在這一片河套地區就有了“洪剃頭”的傳說,就是大人嚇唬不聽話的孩子也會說“別哭了,再不聽話‘洪剃頭’就來了”。
袁崇煥接到洪承疇的快報以後,就和孫元化商議如何越過長城擊土默特部落,最後二人決定讓陳愚直守住延綏城,二人也和洪承疇、盧象升一樣各自分兵五千向東勝鎮圍攻而去,因爲南部的素囊臺吉主力兵馬已被袁崇煥和孫元化幾乎全殲,剩下的都是零散的部落普通牧民,因此二人也不怕被蒙古人攔截。
四人率領的部隊都是進攻神速,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幾乎同時到達了東勝城下,不同的是袁崇煥、孫元化二人是各自只帶着自己的五千人馬,而盧象升卻帶着近三萬人的蒙古和漢人牧民,無論青壯還是老少都有,牧民們也都規規矩矩的幫着盧象升運輸物資,洪承疇確實另類,他也帶着不少的蒙古人,不過都是用繩子做腳銬連着雙腳,每人都是腰間圍着一塊羊皮。原來洪承疇在死了一百士兵之後殺意沖天,只要碰到蒙古人就是圍起來就殺,凡是投降的必須脫光衣服,免得腰間藏有武器突然襲擊自己的士兵,凡是敢有不聽從者格殺勿論。盧象升走的是左路,不但碰上蒙古人,而且也有不少漢人,所以在這些當地漢人的幫助下,說服了很多蒙古人和他一起攻擊素囊臺吉的部落,並且許諾如果消滅了素囊臺吉,而蒙古人不再遊牧襲擊、掠奪漢人就讓他們定居下來生活。
這時的東勝城是整個內套的最大城鎮,素囊臺吉就居住在這裡,統治着整個內套。在明軍四面圍擊的情況下,素囊臺吉採取了收縮兵力在東勝城,準備和明軍決一死戰,他認爲僅僅只有二萬人馬的明軍根本就不是五萬蒙古騎兵的對手,把明軍都吸引到東勝城下聚殲比各個擊破要好得多,只要聚殲了這些明軍,不但整個黃河內套都將屬於他,甚至整個河套地區他都可以佔領,所以四路圍攻的明軍在進攻的過程中並沒有收到太大的阻擊。
素囊臺吉想的確實不錯,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明軍袁崇煥和他想的一模一樣,都是想畢其功於一役,洪承疇的信使一到,袁崇煥就決定實施這個計劃,分兵合擊的目的就是把蒙古人趕到一起圍殲,因爲蒙古人以部落爲單位也抵擋不住明軍的進攻,但是要是他們四處遊擊,明軍也是防不勝防,要是一個一個的消滅也太浪費時間。洪承疇的大肆殺戳和盧象升的懷柔政策有異曲同工的效果,都讓素囊臺吉感到只有合兵決戰才能給明軍致命一擊,從而實現霸佔河套地區的目的,但是他沒有采取步步抵抗,消耗明軍物資的方式,最終鑄成大錯,斷送了自己的霸業。
天啓二年四月十一日,在東勝城外一片廣闊的平原上,五萬蒙古騎兵和二萬明軍列陣相對。對於素囊臺吉來說這是他最理想的戰爭方式,廣闊的、平坦的地形對騎兵太有利了,五百步的衝鋒距離剛好讓戰馬的速度發揮的淋漓盡致,如果這樣都不能獲勝,只能說成吉思汗的子孫已經沒落了,已經不配再次稱雄大草原了。
袁崇煥接受了孫元化的建議,同意了素囊臺吉決戰選擇的地點,他也想堂堂正正的擊敗素囊臺吉,讓他見識到大明軍隊的威力,使之從此再也不敢有反叛之心,規規矩矩的做一個良民,讓邊關的老百姓從此安定下來,讓河套地區成爲大明的西進基地。
明軍統帥袁崇煥坐鎮最前沿,後面就是孫元化的炮兵,左右兩側是洪承疇、盧象升的人馬。袁崇煥的意圖時趁蒙古人在發動攻擊前整隊的時候開炮,這也是孫元化的策略,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然後就是大面積的炮火覆蓋,接下來就是衝鋒,直至擒獲素囊臺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