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非洲的變化

bookmark

朱由崧在福城一帶大殺四方,還在他父親的領地裡移居過來十幾萬大明人口,這樣一來在這裡的地面上,大明的居民開始佔據了一半人口。除了壟斷這裡的乳香、沒藥的向外輸出,朱由崧還將這裡的駝絨、羊毛的產品讓大明來的工匠進行了深加工,這些來自大明的工匠們通過改造原有的紡織機和結合這裡當地人加工方法,將這些駝絨、羊毛製造成衣服和地毯等服飾,然後銷售出去,這要比直接銷售原料利潤高多了,後來成爲這裡的支柱產業。

最主要的是薄珏改造以後的鏈軌式農具,像簡單的鏈軌式手扶耕地用鍋駝機、收割機等,這些機械極大的提高了勞動效率。福王是鍋駝機的最大受益者,最早使用這些工具的人,因此移民過來的這些人自然都會只用這些東西,通過這些農業機械的使用,極大的節約了勞動強度,減少了勞動力的使用,每一個家庭都可以耕種比當地人多得多的土地,而且朱由崧的稅賦制定的非常低,所以每個家庭都是比較富裕。製造這些農業機械是不可能的,這種技術目前還處於保護狀態,朱由崧便大量的從大明本土購買這些東西。

充足的勞動力人口,使得朱由崧有了繼續擴大地盤的野望,而富裕的生活條件讓更多的福王地盤上的人口繼續向這裡遷移,不管福王自己是不是願意,朱有孝都是強力支持,最終到了年底的時候,這裡的人口到了近二十萬,朱由崧就把隊伍擴大到了三萬多人。

在向南擴張的過程中,朱有孝遇到了一個比較感興趣的部落,這個部落居住在一個較大的海島上,這個海島不太適合農業耕種,居民主要以打漁爲生,居民大約有一千多人,他們的長相和當地土著居民差別比較大,但是絕對不是阿拉伯人或者波斯人。當朱由崧和他們進行接觸以後,才發現這些人竟然能夠講一口相對熟練的大明話。原來這些人竟然是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是留下的後人,據他們自己敘述,當年有一艘海船在這裡擱淺,他們的先祖有二十多人,費勁千辛萬苦,從大海里逃了出來,爬上了這座小島,然後就在這裡定居下來,至今近二百多年了。

看到血統、膚色已經發生了極大變化的大明後裔,朱由崧就把他們看成算是自己人了。這裡的居民以萬姓和謝姓爲主,大概他們的先人就是這些水手的頭目吧,一直到現在還統治者這裡的部落。朱由崧對他們進行了一定的幫助,直接送給他們一些比較先進的武器和農具,讓他們在大陸上擁有了一塊土地,這塊土地處於福城王國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之間,算是一個緩衝,不過朱由崧還是建議他們向西擴張,成立一個小型國家,方便以後和大明本土聯繫,算是大明的一個近親國家,其實朱由崧對自己的國家都不好定位。

新應天的朱常浩和朱常潤過的很滋潤,除了將那裡的香料販賣到世界各地以外,他們倆還不斷的向朱有孝要求移民,他們自己沒有在大明本土的封地,不能像朱由崧那樣從福王的領地上移民人口,但是朱有孝是他們最大的靠山。因此,這裡的移民增加的也是非常快,到天啓七年年底的守候,隨着商船過來的移民也達到了近十萬,而且許多都是整家搬遷過來的,朱有孝對他們進行了大量的資助,十口之家配送一臺耕地用鏈軌鍋駝機、收割機,使得他們能夠迅速在這裡安定下來,豐腴的土地,讓他們非常滿意。

朱常浩和大名王國的陳青雲關係非常好,朱常浩可以獲得大明先進的各種武器和農具,陳青雲則是佔據地主之利,非常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倆人攜手在這一帶開始擴張。兩人的聯手,使得當地的土著部落無法容忍,但是無論是武器的差距,還是士兵素質的差距,讓他們都無可奈何。經過幾次大規模的衝突之後,一部分人選擇了加入兩人的勢力範圍,成爲二人的附屬,另一部分則選擇了遷徙,向西部的大裂谷以西而去。朱常浩就和陳青雲以北側的河流爲界,劃定了各自的勢力範圍,控制了後世的坦桑地區。

由於陳青雲部落的膚色和當地土著部落的區別不大,向他們歸附的部落大多數選擇了大名王國,這樣一來,大名王國就成了非洲東部勢力最爲強大的國家之一。朱常浩不需要太多的土著部落加入,近十萬的移民已經可以保證他的勢力範圍不會受到威脅,他在開拓的過程中,也沒有直接出動士兵,而是協助陳青雲的大名王國搞好了後勤物資補給。

陳青雲大名王國的土著們大多數比較懶惰,他們習慣了懶散的生活習慣,對於從事農田耕種這樣的事情很不習慣,至於被販賣到美洲的那些黑奴,他們都是在皮鞭下被迫勞作的。陳青雲不願意採取武力強制他們去勞作,遷徙過來的大明本土農民正好代替了這些工作。當然了,這些遷徙過來的農民都帶有大批的、先進的農業機械,大明本土製造的各種鍋駝機爲動力的農業機械的耕作效率還是不錯的,利用這些農業機械的效率,要比使用當地黑人的勞作效率高上幾十倍不已,這就徹底保證了這一片地方的糧食供給。

解決了生存所必須得糧食問題,陳青雲就有了大批的青壯年人口組建軍隊,再加上從大明運輸過來的大批先進武器,大名王國的軍隊在這裡幾乎是沒有可以抵擋的對手,四處的擴張過程中,並沒有遇到多少太大的阻力,這才取得了整個坦桑的控制權。

在控制了這裡以後,陳青雲才意識到如果僅僅依靠朱常浩的糧食供給肯定是不行的,何況他也不可能一直無限制的擴張下去,就向朱常浩、朱常潤兄弟倆請教如何進行接下來的發展問題。這老哥倆也是心裡明白不可能這樣一直供應大名王國的糧食需求,必須讓他們自己擁有養活自己的獨立能力,於是三個人就商量了一個治理大名王國的方案來。

成年的土著黑人肯定是無法進行改造的,他們已經養成了懶散的習慣,只有從下一代的孩子們身上下手,纔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習慣。按照三人商議的結果,在大名王國的範圍內建立大批的固定村莊,就像在大明本土那樣的村落一樣,然後就是建立大量的學校,向他們傳授簡單的書寫、計算,將大明的文化向這些好孩子頭腦裡灌輸,爲了儘量避免這些孩子受到家裡大人的不良習慣,這些學校都採取封閉管理的模式。學校裡管吃、管住,一切都是免費的,只有每半月這些孩子纔可以回家和他們的父母團聚一天。

在這些學校裡,採取的是軍事管理的模式,嚴格的紀律才能讓這些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無論是個人衛生、農田勞動、大明的餐飲習慣等,這些都有一定的要求,所有的孩子必須要安找規定的方式去做,並且要求他們回到家裡的時候,也要保持這種習慣。

不得不說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改造方法,孩子們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家裡的大人們開始適應他們,畢竟所有的父母都是最心疼自己的子女。良好的衛生習慣,讓孩子們遠離了各寄生蟲類,各種傳染性疾病不再是孩子們的死亡殺手,孩子們的死亡率降低到了最低水平。可口飯菜、良好的飲食習慣、豐盛的營養搭配,讓孩子們生活得更加健康、強壯。就這麼簡單的兩點,就讓土著的黑人成年人接受了陳青雲的改造工作,爲以後這裡成爲非洲經濟最發達的地方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成爲黑人世界裡的一個奇蹟。

第二十一章 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第一百四十八章 毛堡爭奪戰(二)第五十五章 藩王會議(一)第七十一章 大明海軍(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工開物(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天工開物(六)第二十二章大明朝的鹽稅哪裡去了第九十九章 進軍大西北(七)第四十七章河套戰役(一)第一百八十一章 融合第七十三章 澎湖列島之戰(一)第一百章 進軍大西北(八)第一百二十九章 雲南(一)第二百六十一章 西非混戰(五)第三百零三章 大順侯國(四)第一百六十章 海洋的誘惑(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風雲(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奪城第三百五十章 重組江浙銀行(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商標法第二百七十四章 西西伯利亞(十一)第十六章 戰遼東(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薄珏(一)第三百零一章 大順侯國(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西非混戰(七)第二百八十八章 李鴻基探險記(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雲南(五)第二百六十二章 西非混戰(六)第二百五十五章 非洲勢力範圍(六)第一百一十三章 圍殲侵高句麗的倭國人(二第六十七章 天啓二年的盤點第四十五章 河套之亂第二十二章大明朝的鹽稅哪裡去了第一百三十二章 雲南(四)第五十九章 遼東新形勢(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庫茲涅茨克(二)第二十三章 擊發槍、火炮和科技進步第二百四十五章 飛速發展的大明第二章 登基(一)第二百六十章 西非混戰(四)第四十五章 河套之亂第九十二章 新的一年開始第三百二十一章 鳳陽王國(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西伯利亞(一)第二十一章 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第三百零六章 歐洲遊記(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工開物(八) 其實掌第一百七十五章 太平洋東岸(五)第十六章 戰遼東(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西伯利亞(一)第八十五章 東北驅逐戰(三)第七十七章 澎湖列島之戰(五) 戚金接第十章 局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北方探險第九十六章 進軍大西北(四)第七十三章 澎湖列島之戰(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工開物(八) 其實掌第三百五十四章 基礎建設(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糧食(二) 錢謙益的第四十九章 河套戰役(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英格蘭探險隊第一百六十七章 奪城第二百六十章 西非混戰(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西域風雲(五)第三百二十六章 穆拉德四世第二百一十四章 謀劃第二百五十章 非洲勢力範圍(一)第三十七章 蘇州風波第二十五章舔舐着傷口的努爾哈赤第一百九十二章 到處是機會(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西西伯利亞(三)第一百零六章 九代錦衣衛第三百零一章 大順侯國(二)第九十章 中醫和中藥(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薄珏(二)第七十八章 鍋駝機 (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明島第二百五十九章 西非混戰(三)第三十九章 東林黨內訌第一百八十三章 踏上征途第二百五十五章 非洲勢力範圍(六)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工開物(八) 其實掌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海的誘惑(四)第二百六十一章 西非混戰(五)第三百零九章 歐洲遊記(五)第三百五十章 重組江浙銀行(四)第四十四章 過年第十章 局勢第二百八十七章 李鴻基探險記(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拓展生存空間第六十章 遼東新形勢(二)第三百三十九章 小冰川時代的威脅第二百八十一章 金帳汗國的遺產第四十四章 過年第一百八十八章 好望角之戰第五十四章 科爾沁蒙古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太平洋東岸(五)第一百五十九章 海洋的誘惑(一)第三十九章 東林黨內訌第二十四章 戚金
第二十一章 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第一百四十八章 毛堡爭奪戰(二)第五十五章 藩王會議(一)第七十一章 大明海軍(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工開物(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天工開物(六)第二十二章大明朝的鹽稅哪裡去了第九十九章 進軍大西北(七)第四十七章河套戰役(一)第一百八十一章 融合第七十三章 澎湖列島之戰(一)第一百章 進軍大西北(八)第一百二十九章 雲南(一)第二百六十一章 西非混戰(五)第三百零三章 大順侯國(四)第一百六十章 海洋的誘惑(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西域風雲(三)第一百六十七章 奪城第三百五十章 重組江浙銀行(四)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商標法第二百七十四章 西西伯利亞(十一)第十六章 戰遼東(三)第一百九十七章 薄珏(一)第三百零一章 大順侯國(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西非混戰(七)第二百八十八章 李鴻基探險記(三)第一百三十三章 雲南(五)第二百六十二章 西非混戰(六)第二百五十五章 非洲勢力範圍(六)第一百一十三章 圍殲侵高句麗的倭國人(二第六十七章 天啓二年的盤點第四十五章 河套之亂第二十二章大明朝的鹽稅哪裡去了第一百三十二章 雲南(四)第五十九章 遼東新形勢(一)第一百五十六章 庫茲涅茨克(二)第二十三章 擊發槍、火炮和科技進步第二百四十五章 飛速發展的大明第二章 登基(一)第二百六十章 西非混戰(四)第四十五章 河套之亂第九十二章 新的一年開始第三百二十一章 鳳陽王國(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西伯利亞(一)第二十一章 大明皇家貿易商行第三百零六章 歐洲遊記(二)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工開物(八) 其實掌第一百七十五章 太平洋東岸(五)第十六章 戰遼東(三)第二百六十四章 西西伯利亞(一)第八十五章 東北驅逐戰(三)第七十七章 澎湖列島之戰(五) 戚金接第十章 局勢第一百二十五章 北方探險第九十六章 進軍大西北(四)第七十三章 澎湖列島之戰(一)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工開物(八) 其實掌第三百五十四章 基礎建設(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糧食(二) 錢謙益的第四十九章 河套戰役(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英格蘭探險隊第一百六十七章 奪城第二百六十章 西非混戰(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西域風雲(五)第三百二十六章 穆拉德四世第二百一十四章 謀劃第二百五十章 非洲勢力範圍(一)第三十七章 蘇州風波第二十五章舔舐着傷口的努爾哈赤第一百九十二章 到處是機會(一)第二百六十六章 西西伯利亞(三)第一百零六章 九代錦衣衛第三百零一章 大順侯國(二)第九十章 中醫和中藥(三)第一百九十八章 薄珏(二)第七十八章 鍋駝機 (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明島第二百五十九章 西非混戰(三)第三十九章 東林黨內訌第一百八十三章 踏上征途第二百五十五章 非洲勢力範圍(六)第一百四十四章 天工開物(八) 其實掌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海的誘惑(四)第二百六十一章 西非混戰(五)第三百零九章 歐洲遊記(五)第三百五十章 重組江浙銀行(四)第四十四章 過年第十章 局勢第二百八十七章 李鴻基探險記(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拓展生存空間第六十章 遼東新形勢(二)第三百三十九章 小冰川時代的威脅第二百八十一章 金帳汗國的遺產第四十四章 過年第一百八十八章 好望角之戰第五十四章 科爾沁蒙古人第一百七十五章 太平洋東岸(五)第一百五十九章 海洋的誘惑(一)第三十九章 東林黨內訌第二十四章 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