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張儀風雲_一 咸陽宮君臣合璧

一 咸陽宮君臣合璧

六國聯軍集結的時候,秦國大軍也在秘密移動。

司馬錯不是一個只懂得“兵來將擋,水來土屯”的將領,而是一個審勢爲戰的統帥。這個將門家族的《司馬法》,大部分都是在說打仗的基本準則,也就是“戰外之道”,對於具體戰法陣法的論說倒是篇幅很少。這就是司馬兵家的特殊之處:着力錘鍊將領的全局眼光,不脫離大勢,不純然打仗。《司馬法》最後的論斷是:“大善用本,其次用末,執略守微,本末唯權,戰也。”說的便是高明統帥要善於運用戰略(本),其次善於運用戰術(末),能夠堅定地推行戰略,微妙地把握戰術,權衡本末而用於戰場,這纔是最高明的戰法,才能稱之爲“戰”。司馬錯天賦極高,且深得先祖兵法精髓,他的藍田幕府自然不會放過函谷關外的絲毫動靜。

六國兵馬尚未開出本國的時候,散佈在各國的秘密斥候流星般報回消息,與張儀丞相府送來的黑冰臺消息相印證,司馬錯已經大體上清楚了各國兵馬的情勢。他給掌管斥候探馬的中軍司馬下了命令:“立查六國軍情:主將、兵力、兵器、輜重,務求詳盡,作速稟報。”同時下令秦軍各部,“作速稟報傷病人數、兵器殘缺、糧秣輜重之詳情。”

兩道命令一下,司馬錯沒有急於調動兵馬,而是飛馬趕赴咸陽。

司馬錯到咸陽,不是要晉見秦惠王,而是要見張儀。司馬錯很清楚,打仗只是秦國連橫的一個環節,他要對合縱連橫的大勢做到心中有數,打仗纔能有分寸;張儀對六國情形的瞭解,比他更爲詳盡深刻,與六國大戰而不向如此一個人物請教,實在是極不明智的。

身爲上將軍的司馬錯,與丞相爵位幾乎等同。按照戰國傳統,除了輜重糧秣軍俸等軍務事宜,上將軍在戰事上完全獨立,既可以不徵詢國君“高見”,更可以不徵詢丞相“指點”。這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大將權力的極限。然則事在人爲,大將主動徵詢於國君丞相,自然是沒有任何限制的。自古以來,大將對這種權力都很難把握分寸。遇到剛愎自用的君主,大將堅持獨立,往往會有殺身之禍;遇到奸佞權相,便會將相沖突事事掣肘,勝仗也得打敗。唯其如此,生出了無數的名將悲劇。戰國大爭之世,人們看一個國家是否穩定強盛,一個重要標誌便是將相兩權是否和諧。在刀兵連綿的時代,上將軍獨立開府統轄軍事,權力與丞相幾乎不相上下,國君——丞相——上將軍,是國家權力的三根支柱。將相不和,國家必然混亂。當然,司馬錯沒有想到這些,他只清楚一件事:拜見張儀,對這場大戰是必須的,是有好處的。

張儀正在與樗裡疾議論這場大戰,恰逢司馬錯來到,自是分外高興。司馬錯將來意說明,張儀樗裡疾不約而同地哈哈大笑。司馬錯道:“兩位丞相胸有成算,司馬錯願聞高見。”

“上將軍準備如何打法?可否見告?”樗裡疾嘿嘿笑着反問了一句。

“大軍未動,尚無定見。”

樗裡疾知道司馬錯性格,沒有思慮成熟絕不貿然出口,也不追問,徑自拍案笑道:“我只一句話:放手去打,準保大勝。”

“好主意。”司馬錯淡淡笑了,“王命一般,甚也沒說。”

“甚也沒說?”樗裡疾嘿嘿揶揄道,“我倆等你高見,你要我倆高見,究竟誰有高見?”三人一陣大笑,司馬錯道:“還是丞相先點撥一番,廓清大勢,打仗便有辦法。”

張儀笑道:“疆場戰陣,上將軍足爲我師也。張儀所能言者,七國縱橫大勢也,上將軍姑妄聽之。”對生性極爲高傲的張儀而言,這種口吻可謂十分罕見。其原因在於司馬錯的奇襲房陵,使張儀在兵事謀劃上第一次大受挫折,張儀對司

馬錯的軍事才能自然佩服了。司馬錯卻一直認爲,房陵奇襲成功,乃楚國邊備荒疏所致,張儀謀劃之失並非根本,反倒以爲張儀的兵家眼光是名士中極爲罕見的。見張儀如此自謙,司馬錯連忙拱手道:“丞相此言,實不敢當。爲將者,貴在全局審勢。丞相縱橫天下,洞悉六國,堪爲戰陣之師,司馬錯正當受教。”

“都是心裡話,也好,我便說。”張儀一揮手,“此次六國聯軍出動,乃合縱第一次成軍,也是近百年來山東六國第一次聯軍攻秦。對六國而言,這一戰志在必得,欲圖一舉擊潰甚或消滅秦軍主力,即使不能迫使秦國萎縮,至少也鎖秦於函谷關內,消除秦國威脅。對秦國而言,此戰則是能否破除合縱、長驅中原的關鍵。秦國戰勝,六國舊怨便會死灰復燃,連橫破合縱,便有了大好時機。若秦國戰敗,連橫便會大受阻礙,下步的連環行動便要擱置。山東六國也將獲得一個穩定喘息的機會,期間若有趁勢變法強國者,天下便會重新陷入茫無頭緒的戰國紛爭。秦國大出天下,幾將遙遙無期。”

“嘿嘿嘿,不能給六國這個機會,不能教這幫小子喘息!”樗裡疾拳頭砸着長案。

“丞相以爲,六國聯軍長短利弊如何?”司馬錯更想聽到實際軍情。

“六國聯軍,兩長三短。”張儀敲着座案,“先說兩長:其一,初次聯軍,恩怨暫拋,將士同心,多有協力之處。譬如六國軍馬皆不帶糧草輜重,而由魏國敖倉統一供給,過後六國分攤。若在往昔,這根本不可能。其二,兵勢強大,四十八萬大軍,是我三倍有餘。再說三短:其一,相互生疏。六國長期互鬥,軍事各自封鎖,更無聯兵作戰之演練,雖有名義統屬,實則自守一方,很難形成渾然一體之戰力。其二,軍制不一,裝具各異,步兵騎兵戰車兵相互混雜。其三,將帥平庸,疊牀架屋多有掣肘。楚軍主將子蘭爲聯軍統帥,此人年輕氣盛,志大才疏,實則一個華而不實喜好談兵論戰的貴胄公子,毫無衆望,難以駕馭大軍。此外,六軍統帥之外,還有一個六國幕府,由蘇秦與四大公子坐鎮,監督諸軍並統決大計。如此章法,必然行動遲緩,縫隙多生。”

“嘿嘿,還有一條:除了魏國五萬鐵騎與齊國三萬鐵騎是新軍外,六國聯軍都是步兵車兵老式大軍。我軍嘿嘿嘿,可都是清一色的騎步新軍。”樗裡疾插了一條。

“丞相之見,我軍當如何打這一仗?”

張儀笑道:“上將軍有此一問,必是已經有了謀劃。”

“丞相總是料人於先機。”司馬錯笑道,“如此打法,兩位丞相看如何?”說着移坐張儀案前,拿過鵝翎筆,在案上寫下了四個大字。

“妙——”張儀樗裡疾不禁拊掌大笑。

稍一沉吟,張儀道:“此計之要,算地爲上。‘知天知地,勝乃可全。’不知軍中可有通曉此地之將?”司馬錯道:“目下沒有,須得依賴斥候與得力鄉導

。”樗裡疾道:“孤軍深入,等閒鄉導都是外國人,只怕誤事,可否教得力大將事先踏勘一番?”司馬錯道:“此事我來設法,兩位丞相無須分心了。”

張儀卻慨然拍案道:“我來!河外之地,張儀無處不熟。”

“如何如何?你不行!”樗裡疾驚訝地叫起來,“我去!黑肥子好賴打過幾仗。”

“你?”張儀笑道,“先畫一張虎牢敖倉圖出來再說。”

司馬錯莊重地一拱手道:“丞相涉險,老秦人無地自容了,司馬錯萬不能應承。”

“哪裡話來!”張儀霍然起身,“張儀雖不是老秦人,可秦國是結束天下連綿刀兵之指望,是破除合縱、統一華夏之根基!張儀對秦國之忠誠,何異於老秦人?縱然獻身,何足道哉!”司馬錯見張儀動情,大

是歉疚,站起肅然一躬:“司馬錯大是失言,請丞相恕罪。”

樗裡疾嘿嘿笑道:“上將軍未免當真。張兄是借你個靈堂,喊自己冤枉,理他做甚?不能去還是不能去。”張儀哈哈大笑道:“還是樗裡兄,一針便扎破了我這氣囊。”言罷卻又正容拱手道,“上將軍,此戰鄉導非張儀莫屬,你便收了末將。”

司馬錯厚重不善詼諧,又見樗裡疾直是搖頭擠眼,思忖道:“事關重大,我須得進宮,請準君上定奪。”

“然也!”樗裡疾搖頭晃腦,“司馬錯,真良將也。”

司馬錯不禁笑了:“如此便是良將,未免也太容易了些。”

張儀彷彿沒聽見一般:“好!我也進宮,走。”

三人立即進宮晉見秦惠王,各自說了一篇理由。秦惠王笑道:“國君重臣親赴戰陣,在戰國原是不少,秦國更是尋常。丞相之請,並非橫空出世。右丞相上將軍攔阻,亦是關切之心也。”

張儀笑道:“君上卻是甚也沒說。”

樗裡疾嘿嘿一笑:“君上是有混淆之嫌。國君大臣統兵出戰,原是尋常。然重臣做鄉導,卻是聞所未聞,還當真是橫空出世。君上當斷然否決纔是。”

“只戰事需要,重臣爲何做不得鄉導?《孫子》有言,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我對河外瞭如指掌,定然事半功倍。”張儀分外執著。

秦惠王一直在若有所思地踱步,此刻擺擺手道:“上將軍,如丞相這般洞悉六國者,對戰事可有裨益?”司馬錯肅然拱手:“丞相對六國洞若觀火,司馬錯獲益良多。”

“如此便好。”秦惠王一揮手,“請丞相做你軍師如何?”

“君上明斷!”司馬錯大是欣慰。

“君上不當也!”張儀急迫搖手道,“臣在幕府,無端攪擾上將軍,豈非事與願違了?”

秦惠王笑意褪去,臉色凝重起來:“探馬報來,我便反覆思忖。此戰事關重大,嬴駟本欲親臨軍陣。然上將軍與兩位丞相同心合議,倒使嬴駟頗有感慨:將相同心,爲國家根本。今卿等有如此氣象,秦國何懼之有?然據實而論,秦國兵力畢竟少了許多,要想獲勝,一個環節也出不得毛病。糧秣輜重兵器馬匹衣甲等,務求通暢充足;六國軍情探測,務求精確及時。凡此種種,都得有人着力督導,仔細覈查,方可保得一支精兵能將戰力發揮到十分十二分。唯其如此,我意:丞相親赴軍前,輔助上將軍督導軍務,贊襄軍機;嬴駟與右丞相督導後方,務求軍需輜重並一應急務快速解決。《孫子》雲,上下同欲者勝。我等君臣,但求事成,心中無須有他。”一口氣說罷,笑得一笑,“嬴駟沒有過軍旅戰陣生涯,大要言之,共同議決,卿等以爲如何?”

張儀三人一時肅然沉默。進宮之前,三人所議所言,畢竟還是各司其職的一種徵詢。張儀請做鄉導,也只是一件單純行動的輔助。從心底裡說,三個人都沒有將這一仗看成舉國大戰,自然也沒有看成是三人之間的共同大事。秦惠王卻梳理綱目,一舉從根本上整合了君臣力量配置,確實觸及要害,且頓時使秦軍作戰的基礎大大強固。張儀三人皆是當世英傑,自是立即掂出了分量,對秦惠王的這一番調遣從心底裡敬佩。更有難能可貴處,在於秦惠王沒有絲毫的剛愎自用,而是自認“沒有軍旅戰陣生涯”只是共同議決而已,相比於六國君主,當真是令人感觸良多。

“君上所言極是!”三人不約而同地高聲贊同。

“但求事成,心中無他。”張儀笑着重複了秦惠王這句話,“君上點睛之筆,張儀記準了。”

“臣亦銘刻在心。”司馬錯慨然補充。

秦惠王大笑:“好!我等君臣如此這般,山東六國能奈我何?”

(本章完)

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出版說明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一 車英出奇計 洮水峽谷大血戰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六 申不害要和衛鞅較量變法諸子百家_計然家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秦風_秦軍服飾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三 殘詔斷句 李斯的勃勃雄心燃燒起來了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亙古奇觀 秦楚兩軍大相持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出版說明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諸子百家_道家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五 箭方離弦 橫摧長弓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六 殺將亂政 巍然大國自戕自毀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名將_趙奢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戰國七雄_魏國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
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五 霜霧迷離 宮闈權臣竟託一人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出版說明諸子百家_陰陽家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一 車英出奇計 洮水峽谷大血戰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六 申不害要和衛鞅較量變法諸子百家_計然家大秦帝國第一部上卷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秦風_秦軍服飾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一 左庶長開府震動朝野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三 殘詔斷句 李斯的勃勃雄心燃燒起來了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大秦帝國第四部《陽謀春秋》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五 清一色的少壯將士使秦國大軍煥然一新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七章 流火迷離_六 冠禮之夜的兩代儲君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二 衛鞅韜晦斡旋艱難脫身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七 國殤悲風 嬴政皇帝爲南海軍定下秘密方略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二 邯鄲遇奇 謹言慎行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五 一錯再錯 雄傑悲歌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五 莊襄王臨終盟約 破法度兩權當國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九章 霹靂手段_三 墨家論政臺一波三折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八章 失才亡魏_四 特異的滅魏方略震動了秦國廟堂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五 求賢令激發了衛鞅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七 亙古奇觀 秦楚兩軍大相持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出版說明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三 人性之惡 必待師法而後正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一章 無妄九鼎_四 大雨落幽燕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諸子百家_道家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一 神秘天象逼出了楚宣王的妙策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四章 咸陽初動_二 丞相府來了不速之客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一 陰山草原的黑色風暴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五 箭方離弦 橫摧長弓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六 殺將亂政 巍然大國自戕自毀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七 項梁戰死定陶 復辟惡潮驟然頹勢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三 曠古名將成國殤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五 張儀又一次被孟子激怒了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名將_趙奢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戰國七雄_魏國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六 開元異數 呂不韋疏導倍顯艱難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