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

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

第一次,嬴駟遇到了令他難以決斷的微妙局面。

上卿犀首鄭重上書,提出了完成秦國霸業的具體方略——立即稱王,一年內攻取三川,三年內吞滅三晉,五年內統一中原,十年內廓平四海。就嬴駟本心而論,很是讚賞犀首方略橫掃山東六國的大氣魄,果真如此,他也是成就千古大業的一代英主了。一想到夢寐以求的輝煌,嬴駟就有一股本能的衝動。可是仔細揣摩,總覺得有些虛處。畢竟,嬴駟在磨難之際對秦國境況有過長期的踏勘思索,認定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雖然國力大長,但與掃滅六國所應當擁有的實力,還有不小距離。基於這一判斷,他確實沒有立即奮起與山東六國決戰的想法。然則,犀首作爲天下名士,絕非輕言冒進之輩,他能提出如此方略,自當有所依據。莫非是當局者迷,自己低估了秦國力量?或者山東六國腐朽透頂,確實已經不堪一擊,而秦國君臣卻閉鎖不知?反覆思忖,嬴駟不能決斷。

最後,他想出了一個辦法:下詔太傅嬴虔、上大夫樗裡疾、國尉司馬錯三人在三日之內,各自上書對犀首方略作出評判。嬴駟之所以不召集朝會議決,是因爲將如此經國大策驟然交朝會衆議,紛紛揚揚,傳到山東六國反而打草驚蛇。萬一此策可行,反而教山東六國有備無患,豈非大大輕率?再則,朝會之上,大臣易於受人誘導啓發,更有許多臣工量勢附和,反而不容易將事情利害說透。單獨上書,則上書者必要有深徹思索,且可免去當面相爭的諸多顧忌,利害剖陳必然徹底。若三位股肱大臣上書相合,見諸朝會便是一場激勵朝野的定策部署,與朝議論爭大不相同。嬴駟還有一個心思,就是想留下憑證,測試誰在這迷茫難決的歧路口見事更深透眼光更遠大,更可作爲秦國未來的真正棟樑。

三日之中,嬴駟忐忑不安。茲事體大,關乎他畢生功業能否登峰造極,實在令他不能閒適以對。雖然他表面上一如既往地沉靜穩健,但貼身內侍卻從他進食減少、寢枕夢囈、書房長踱中覺察到了他的焦躁,一個個謹小慎微,不敢弄出些微聲響,偌大宮廷沉寂得如同幽谷一般。焦急的等待中,嬴駟隱隱約約地希望自己原先的判斷有錯,希望看到三位大臣異口同聲地贊同犀首的宏大方略,自己便能放手一搏,真正統一華夏,成爲與夏禹商湯周武齊名的一代聖王。

新君嬴駟的不安沒有持續到第三天,一卷書奏先行送到,是太傅嬴虔的上書。

嬴虔的上書很短,主張也很明確:東出函谷關非今日提出,先君孝公已有此圖謀;犀首所議,勢在必行,無須自疑多議;然後是慷慨請戰:“臣尚在盛年,思及昔日國恥,每每熱血沸騰,願自領一軍,東出函谷關與三晉首戰,立我大秦國威!”

嬴駟讀罷,覺得不得要領,不禁嘆息了一聲。公伯嬴虔在三十年前就是秦軍猛將,也頗具政事頭腦,若非他的堅實支持,公父當初的即位以及後來的變法,都是不可能穩當的。包括自己誅殺商鞅、平定叛亂、肅清世族、站穩根基,如果沒有公伯的鼎力支持,同樣不可能順利。然則,公伯就像大多數老秦元勳一樣,耿介固執,恩怨分明,任何時候說起與中原諸侯的仇恨,都是咬牙切齒;任何時候說出關作戰,都踊躍萬分,既不想能不能打勝,更不問打得是不是時候。老秦部族長期奮戰自保,做諸侯立國後,又遭遇山東諸侯蔑視而長期掙扎圖存,數百年的閉鎖奮爭傳統,使老秦臣工大多養成了褊狹激烈的個性——疏離於天下大勢之外,耿耿於秦國苦難之中,但凡對外,人人莫不喊打。公伯的上書也大體上循了這條路子:先君圖謀——國恥所在——熱血沸騰——堅請一戰。

嬴駟的特殊閱歷,使他能夠清楚看到老秦人的這種缺陷,如此做法,圖小霸足矣,圖天下差矣。從長遠謀劃着眼,他所需要的並不是這種盲目喊打的一片呼應,而是高屋建瓴洞悉天下的行動方略,從而決定秦國究竟該不該在這時候大打出手。看來公伯並沒有冷靜下來。也許,在這件事情上,他永遠不可能冷靜下來了。

第四日清晨卯時,上大夫樗裡疾的書奏送到了,嬴駟立即閉門展卷:

臣啓國君:犀首之策,大長秦國志氣,實堪稱道。然臣捫心靜思,以爲尚有可商榷處:其一,山東六國,其勢未衰:齊國實力大增,已取代魏國而成第一強國。魏楚兩國實力尚在。趙韓燕三國,大弱之後正圖恢復,亦未病入膏肓。其二,秦國實力,只可謂強出任何一國,不可謂以一敵六。若倉促東出,敵國相援,以一敵二尚可,以一敵三則勝算極小。其三,秦國內治尚有諸多難事:人口不足以擴充大軍,良田不足以長資軍食,新法尚未在隴西、北地及收復之失地生根。大戰一起,綿綿無期,傾國之力,能否持久,臣不敢斷言。有此者三,大業似當徐徐圖之,不可期盼於朝夕之間。至於秦國目下之攻守方略該當如何?臣尚無成算定策,容臣思之而後奏。臣樗裡疾上。秦公二年四月初三

“可惜……”嬴駟掩卷嘆息了一聲。

樗裡疾的上書是一面性的,只對犀首方略提出了“商榷”,實際上是從三個方面否定了犀首的“稱王東進,統一六國”的方略。這幾條清楚明白,切中要害,往出一擺便立即顯出了犀首方略的缺陷。以嬴駟對秦國的透徹瞭解,自然掂出了沉甸甸的分量。應該說,樗裡疾的眼光還是足以勝任治國大任的。

但是,樗裡疾卻沒有提出秦國應該採取的大謀方略,使嬴駟總覺得空蕩蕩的。如果既不採納犀首方略,卻又拿不出自己的方略,往前走還不是盲人瞎馬?嬴駟需要的,也是秦國朝野需要的,是一套能夠振作國人激勵士氣指引大道的興國方略。譬如在公父時期,商君提出的“變法強國,雪我國恥”,一直激勵秦國朝野發奮了二十多年。如今到了一個新生代,國家已強,國恥已雪,自然需要新的目標激勵國人,激勵自己。若無此急迫,當時犀首隻說出了十六個字,嬴駟如何能當殿封他爲上卿?樗裡疾畢竟久居郡縣之職,缺乏對天下大勢的鳥瞰洞察,也不能求全責備於他。

又是久久地陷入沉思。嬴駟以爲,對司馬錯的上書也不能期望過高。樗裡疾身爲一代才士,尚且不能籌劃出切實大計;司馬錯畢竟軍人,縱是名將之後,又豈有此等籌劃全局之才?看來,此事還得與犀首商議,請他像商君那樣:先行將秦國勘察一遍,再重行謀劃,也未嘗不可……

“稟國君:國尉府呈來司馬錯上書。”傍晚時分,長史捧着一卷竹簡輕步走進書房。

“噢?”嬴駟稍許感到了意外。天已暮黑,三日限期已到,司馬錯竟有了上書?嬴駟一陣興奮,要立即看看這個國尉如何說法。內侍挑亮大燈,又在書案頂端放置了一座一尺多高的銅人座燈,書房分外明亮,嬴駟立即打開了竹簡:

臣啓君上:犀首方略,倚重軍爭,看似遠圖,實爲近謀。近謀者,必以當下國力爲根基。秦國新軍尚未擴充,以五萬之衆欲吞滅天下,難矣哉!秦國元氣雖成,然不足以對抗六國之力。以臣確算,欲東出大戰,非三十萬精兵不能言勝。而擴充軍力、訓練士卒,非兩年不能完成。另則,秦國目下之可耕良田,唯關中近百萬畝,餘皆山地廣漠,無以提供數十萬大軍長期征戰之軍糧。故此,犀首之謀,近不可行。

秦國方略,可作兩期:前三年預期,後十年動期。三年之內,韜晦猛進,暗拓國土,充實國力,整軍經武,是爲預期方略。三年之後,大舉東出,遠圖可謀。不積跬步,無以成千裡。不思寸功,無以成大業。願君上冷靜思之。臣司馬錯謹上。秦公二年四月初四

“啪!”嬴駟合上竹簡。

“譁——”嬴駟又不自覺地打開竹簡。

整整一個時辰,嬴駟一動不動地反覆琢磨。終於,他霍然起身道:“備車出宮,國尉府!”

國尉府的後園很是奇特。司馬錯正在這裡忙碌。

四棵大樹上掛着八盞風燈,照得樹下一片“山川”溝壑分明。司馬錯手中拿着一支丈杆,凝神繞着這片“山川”踱步鳥瞰,不斷用丈杆度量着山頭、道路、河流,念出一串串數字,等旁邊的一名司馬記錄完畢,又是一陣沉默審量,時而搖頭,時而點頭。

從來沒有想到自己會做國尉,司馬錯的夢想,是成爲馳騁疆場的一代名將。戰國時期的國尉,並不是實際上的三軍統帥,而只是處置日常軍務的武職大臣。尋常時日,國尉在丞相府節制下要做的是:徵召兵員、訓練新兵、籌備軍資軍食、打造兵器裝備、統籌要塞防務等,並不領兵打仗;遇有戰事,統兵出征的上將軍纔是真正的軍隊統帥;國尉府,只是統帥的後方官署而已。按照傳統,國家的上將軍一職平常是可設可不設的,只在戰事來臨的時候才選定任命。但進入戰國之世,大仗連綿,軍爭不斷,上將軍便逐漸成爲常設重職,其爵資與統攝國政的丞相同等,足見其地位顯赫。初期魏國的吳起和繼任的龐涓,便始終是上將軍;後來的齊國上將軍田忌,燕國上將軍樂毅,趙國大將軍廉頗與李牧,楚國上將軍項燕,秦國的三代上將軍白起、王翦、蒙恬等,都是在統兵大戰中涌現出的赫赫名將。司馬錯想做的,正是這樣的名將,而不是操持兵政的國尉。

然則,命運卻偏偏教他做了國尉。

司馬錯很是沉默了一段,不想將國尉做得出色,總想給自己統兵出戰留下退路。幾次議事,卻發現國君並沒有將自己當做尋常軍政臣子對待,而頗有倚重之意。司馬錯猛然悟到,自己錯了。眼下,秦國統兵出戰的資深上將軍唯有嬴虔,可嬴虔是老軍時期的名將,對如今的步騎野戰已經很生疏了,加之閉門十三年足不出戶,要勝任新軍統帥幾乎已經不可能。當此之時,自己必然會成爲秦國的統兵將領,然則自己資望尚淺,且沒有統兵大戰的皇皇軍功,驟然授予上將軍大任,在素有軍爭傳統的秦國,必然引起非議;國君先授自己爵位較低的國尉之職,既不誤事,又無非議,可謂用人獨到,自己如何能懈怠軍政?

一旦豁然,司馬錯便開始了對秦國軍爭大略的深究謀劃。

司馬錯出身兵家,祖上本爲齊國的田氏部族。先祖田穰苴,本是春秋時齊景公的名將,百戰沙場,軍功卓然,封爲齊國司馬。田穰苴晚年寫了一部兵法,傳抄傳讀者皆以習慣的官稱冠名,呼爲《司馬穰苴兵法》

。這是春秋時期的第一部兵法,比後來的《孫子兵法》早了數十年。子孫以此揚名,便也姓了司馬。後來,司馬一族在齊國動盪中沉淪式微,輾轉曲折地遷徙到了洛陽王畿,以示對田氏奪政的不滿和對天子王室的忠誠。

誰知世事多變,王畿迅速萎縮,司馬一族的小城堡在三家分晉後又成了韓、魏爭奪的目標。爲了避戰,司馬一族又遷徙到了函谷關外的大河南岸。後來,魏國吞併了秦國的河西地帶,司馬一族便被魏國官府遷徙到了

函谷關內做“鎮撫之民”。秦獻公時,秦國一度反攻到函谷關,將魏國“鎮民”全數遷徙到秦國腹地。司馬一族便在渭水南岸定居了。

到司馬錯出生,司馬一族已經是三代秦人了。司馬錯十九歲應召從戎,加入秦國新軍,從騎士做到什長、百夫長、千夫長。在商鞅收復河西的大戰中,司馬錯獨領千騎夜襲大河東岸的離石要塞,一舉成功,拔掉了魏國在河東的最大根據地;又馬不停蹄地長途奔襲函谷關,從魏國手中接收了秦國最重要的隘口要塞,切斷了魏國華山大營的退路。商鞅對這位青年千夫長的用兵才能大爲驚歎,立即破格晉升司馬錯爲函谷關守將。在秦國曆史上,鎮守函谷關爲秦軍第一要務,守將歷來由公族大將擔任。而今,這一重任交付給堪堪三十歲的司馬錯,足見商鞅對司馬錯之器重。非但如此,臨刑前,商鞅還將司馬錯鄭重推薦給新君嬴駟,終於使這顆將星冉冉升起。

司馬錯要謀求的,是一條紮實可行的用兵之路。

他的謀兵思路深受先祖兵法影響,最大特點是不“就兵論兵”,而是“據勢論兵”。《司馬穰苴兵法》共有四篇,分別是《形勢篇》、《權謀篇》、《陰陽篇》、《技巧篇》。其中只有《技巧篇》一篇是純粹論兵,其餘三篇都是論述戰地用兵之外的廣闊基礎。這是司馬兵家獨有的深邃兵謀。司馬錯從少年時代浸淫於先祖兵法,心無旁騖,思考用兵之路從來與人不同。這次是他第一次擔當大任,第一次從一個國家的角度尋求用兵出路,自然對兵事之外的整體形勢尤爲關注。他的第一舉措,是吃透國力。除了國尉府的典籍,他又在上大夫府、長史府作了不厭其煩的查詢,對秦國的土地、賦稅、人口、國庫、生鐵、糧食、馬匹、兵器等,都一一瞭然於胸。第一步做完,他立即有了清醒的判斷——三年之內,秦國沒有同時擊敗兩個戰國的能力,也就是沒有全面東出爭雄的能力。

既然如此,秦國在三年之內應當如何動作?兵事上是否無可作爲?

按照尋常思路,全面東出,就要冒以一敵六的風險,如果沒有抗禦至少三國聯兵的實力,就當穩妥採取守勢,待實力具備時再魚躍而出。然則,司馬錯的過人之處正在這裡,他不想教秦國裝備精良的五萬新軍三年無事,空耗大量財貨糧食。對於秦國這樣方興未艾的強國,又在刀兵連綿的大爭之世,精兵閒置三年是無法忍受的。對於一個名將,三年無戰也是無法忍受的。他要謀劃一條出路,出奇制勝,打能打之仗,縮短積聚國力的時間。

犀首入秦之前,他的思路已經大體上醞釀成熟。但是他多謀深思,不喜歡在“大體有致”的時候和盤托出。犀首一番慷慨長策,激發了他更加認真地揣摩自己的方略。

別出心裁的司馬錯,在國尉府後園修造了一大片縮小的秦國邊境地形。這種縮小,時人謂之“寫放”,也就是以原比例縮小建造,堪稱古典仿真地形。寫放成就,司馬錯便整天站在這片“山川”前凝神發怔。國君的君書送到他手裡時,他的思路已經到了用兵的細枝末節。直到國君限定的第三天午後,他纔開始坐在書案前動筆上書。書簡送走,他又來到後園對這些細枝末節做最後的核查。司馬錯的穩健,正在於清醒冷靜,深諳再宏大巧妙的謀兵方略,如果沒有細枝末節的精確算計,同樣會招致慘敗這樣的基本道理。

“稟報國尉:國君駕到,已進大門!”一名軍吏匆匆走來急報。

司馬錯一驚,來不及細想,丟下手中丈杆向外迎去,尚未走到後園石門,卻見國君只帶着一名老內侍迎面走來。

“國尉司馬錯,參見國君!”

“免禮了。”嬴駟笑着虛扶了一把,“燈火如此明亮,國尉在做灌園叟?”

司馬錯不慣笑談,連忙答道:“臣何有此等雅興?臣正在度量‘山河’。”

“噢?度量山河?”嬴駟大感興趣,大步走到風燈下,略一端詳便驚訝地“啊”了一聲,“國尉,這不是秦楚邊界麼?”

“國君好眼力。這正是秦國商於與楚國漢水地區。”司馬錯從軍吏手中接過丈杆指點着。

嬴駟心中一嘆,此地使他飽受磨難,焉得不熟?仔細再看:“西邊呢?”

“這一片是巴國,這一片是蜀國,這道橫亙的大山是南山。”

嬴駟目光炯炯地盯住司馬錯:“國尉揣摩這片奇險邊地,卻是何意?”

“臣想謀劃一場秘密戰事,可立即着手。”司馬錯語氣很是自信。

“秘密戰事?尚能立即着手?”嬴駟不禁大爲驚訝。

“君上,臣雖不敢苟同犀首上卿的大戰方略。但秦國數萬精銳新軍,亦當有所作爲,不能閒置空耗。爲此,臣欲在兩年之內謀劃兩場奇襲,拓我國土,增我人口,充實國力。”司馬錯顯然深深沉浸在既定思慮之中,竟忘記了請國君到正廳敘話。

嬴駟更是專注,盯着一片“山川”頭也不擡:“奇襲何處?這裡麼?”

司馬錯手中的丈杆指向秦楚交界處:“君上請看,這條河流是楚國漢水,南與江水相距千里。江漢之間,雖是山地連綿,然卻溫暖溼潤,土地肥沃,比我商於郡富庶許多。漢水之南二百三十六裡,便是房陵,楚國西部重鎮。更要緊者,房陵的房倉儲糧三百六十餘萬斛,幾與魏國的敖倉相匹。臣以爲,第一戰可奇襲房陵,奪過這片寶地。”

“有幾成勝算?”嬴駟的聲音喑啞了。

“八成。”司馬錯硬生生咽回了“九成”兩個字,坦然道:“其一,房陵與我接壤,用兵便利。楚國向來畏懼魏齊兩國,而蔑視秦國,其最大的糧倉,不敢建在毗鄰魏國的江淮之間,也不敢建在毗鄰齊國的泗水之間,甚至也不敢建在江水下游的江東地帶,只因東南的越國雖已成強弩之末,卻素來與楚國不和。這房陵地帶,僻處兩江之間的山谷盆地,與郢都所在的雲夢大澤相距僅六百餘里,水路運糧很是便利。房陵北面是秦國的商於郡,窮山惡水,多少年來不駐守軍馬。楚國認爲這裡最安全,便在這裡修建了最大的糧倉。”

嬴駟怦然心動:“家門有大倉,好!再說。”

“其二,房陵守備虛弱,是楚國弱地。”司馬錯長杆一圈秦楚邊界,“天下皆知,秦國的用兵路子歷來是東出函谷關。楚國從來沒有想過秦國會打到房陵,所以軍備鬆懈之極,房陵只有三兩萬輜重兵,主要用於協助糧食吐納,防衛戰力很弱。其三,時間對我軍極爲有利。郢都大軍要馳援房陵,山地行軍,至少須十日方能到達。旬日空餘,對於秦軍來說,足以佔領房陵所有關隘要塞。其四,楚國援軍不足懼。楚國沒有新軍騎兵,車兵與水軍又無法施展,能開到的只有步兵,而楚國的步兵恰恰最弱,戰力與秦國銳士不可同日而語。有此四條,臣以爲勝算當有八成。”

這一番透徹實在的侃侃論述,嬴駟立即掂出了分量,不禁大喜過望。但他素來深沉,面上卻是振奮中不失冷靜:“兩成不利,卻在何處?”

“舉凡戰事,皆有利弊兩端。”司馬錯的丈杆又指向了那片連綿山川:“其一,山地不利於騎兵馳騁,須得步兵長途奔襲;若遇急風暴雨、山洪暴發等緊急險情,我軍兵員可能銳減。其二,奇襲貴在出其不意,若有泄密,大爲不利。”

一言提醒了本來就很機警的嬴駟,笑着拉住司馬錯的手:“還是到廳中說話,牆太薄。”

司馬錯恍然道:“臣粗疏無禮,君上恕罪。”趁着拱手作禮很自然地抽出了手,恭敬地將嬴駟讓在前邊,“君上請。”

來到正廳,嬴駟堅持教司馬錯與自己一案對坐,燈下咫尺,促膝相談,直到雄雞高唱東方發白,猶自意興未盡。司馬錯又詳述了第二場奇襲戰,目標是巴蜀兩個邦國,方略是奪得楚國房陵後就地屯兵休養並訓練山地戰法,一旦準備妥當,立即輕兵奔襲。嬴駟本來不諳兵事,但他素來細心多思,一連串提出了十多個具體困難,詢問司馬錯如何解決。司馬錯雖然謀劃縝密,還是對國君的細緻入微深感驚訝,便一一對巴蜀國情、巴蜀地形、道路選擇、兵士裝備、糧草供應、作戰方式、雙方兵力戰力對比、佔領後如何治理等,作了詳盡回答。嬴駟聽得極爲認真,很少插話,更沒有點頭搖頭之類的可否表示。

“此兩戰若開,需要多少兵力?”這是嬴駟的最後一問。

司馬錯知道國君的擔心所在,明白答道:“兩場奔襲戰,臣當親自爲將,只需兩萬步兵銳士足矣。新軍三萬鐵騎,分駐函谷關、武關、大散關,只做相機策應,重在防備北地胡人南下擄掠。至於山東六國,臣以爲彼等自顧不暇,兩三年內決然無力覬覦秦國。”

嬴駟一陣大笑,登上軺車轔轔去了。

三日後,嬴駟在咸陽大殿朝會上宣佈:國尉司馬錯巡查關隘防務時日較長,離都期間,國尉府公務交由上大夫樗裡疾一併署理。國中大臣,誰也沒有在意這個變動。國尉視察防務,本來就是分內職責所在,況乎秦國收復河西之地後也確實需要大大整肅各個要塞隘口,自然需要花費時日,豈能朝夕就了?

犀首卻覺察到了此中微妙,心中大是不安。

他來秦國,獻上的是“稱王圖霸,統一天下”的大計。按此大計方略,秦國應擴整大軍準備東出,纔是目下急務。而擴整大軍,正是國尉職責所在,是國尉最不能離所的重大時刻;而今國尉卻突然去視察“防務”,實在莫名其妙。視察關隘防務雖說也是正常,然則此舉此時與“霸統”大計南轅北轍,卻是極不正常。莫非秦國要採取守勢,拋棄他的“霸統”大計?否則,如何解釋司馬錯的作爲?

司馬錯新貴失勢,受了國君冷落被變相貶黜?不可能。如果那樣,上大夫樗裡疾或者自己,總應有一人擔負擴整大軍的重任。最重要的人物突然離都,做的又是與“霸統”大計毫無關聯的事,“霸統”所急需的大計籌劃也泥牛入海……種種跡象,還能說明何事?

心念及此,犀首大大的不是滋味兒。身爲天下名士,謀劃之功歷來都是功業人生的根基。謀劃落空,一切皆空。若秦國不用自己的“霸統”大計,自己在秦國就是寸功皆無,自然也就黯然失色,還有何面目居於上卿高位?像他這樣赫赫大名的策士,又奉行楊朱學派的“利己不損人”準則,素來講究“無功不受祿,受之則無愧”,若大計不被採納,留在秦國必然令天下人恥笑;若厚着臉皮留在秦國,一刀一槍地苦掙功勞,也只能是大失其長……想想還不如早日離去,免得自取其辱。

可是,秦公的真實意圖究竟如何?畢竟還沒有水落石出,匆忙離去,似乎又大顯浮躁。反覆思忖,犀首決意晉見國君,而後再決定行止。犀首歷來是名士做派,灑脫不拘細行。此時進宮,不坐那氣度巍巍的青銅軺車,卻是快馬一鞭,徑直飛馳咸陽宮。

嬴駟正在湖邊練劍,聽得犀首請

見,立即收劍迎了出來。尚未走出湖邊草地,高冠大袖的犀首已經快步而來,迎面一躬:“臣犀首,參見秦公。”

“上卿何須多禮?來,請到這廂落座。”

綠油油的草地中央,有光滑的青石長案和鋪好的草蓆,旁邊的木架上掛着嬴駟的黑色斗篷和一柄銅鞘長劍,石案上擺着一隻很大的陶盆和兩隻陶碗。來到石案前,嬴駟笑道:“上卿可願品嚐我的涼茶?”犀首心思一動道:“一國之君,如此粗簡,臣欽佩之至。”嬴駟大笑搖頭:“積習陋俗,與君道無干,上卿謬獎了。”說着拿起陶盆中的長柄木勺,將兩隻陶碗打滿紅綠色的茶水,“來,共飲一碗。”

國君如此平易如友,犀首自然也不便恪守名士做派,不待國君動手,雙手捧起一碗遞上:“秦公請。”又自己端起一碗,一氣飲下。茶水入口,但覺冰涼清冽微苦微甜,胸中悶熱的暑氣一掃而去。

犀首不禁大爲讚歎:“好茶!臣請再飲三碗。”

嬴駟爽朗大笑:“此茶能得上卿賞識,也算見了天日。來,多多益善!”說着又親自用木勺爲犀首打茶。

連飲三碗,犀首笑道:“謝過秦公,臣有一請。”

“噢?”嬴駟以爲犀首要談正題,斂笑點頭,“上卿但講。”

“請秦公賜臣涼茶炮製之法。”犀首肅然一躬。

嬴駟不禁莞爾道:“此等涼茶,本是商於山民田中勞作的解渴之物。原本以茶梗與粗茶葉入水,大鍋混煮片刻,注滿陶罐,放置於陰涼石洞;次日正午,由送飯女子連同飯籮挑到田頭,供農夫飲用。上卿欲長飲之,不怕落人笑柄?”

“秦公已爲天下先,臣本布衣,何懼人笑?”

“說得好!”嬴駟雙掌一拍,對走來的老內侍吩咐道,“將煮制涼茶的傢什並一擔粗茶,即刻送到上卿府。”

“謝過秦公,臣今夏好過矣!”犀首拱手稱謝,着實高興。

“可本公的夏天,卻是大大的不好過。”嬴駟的揶揄笑意中頗有幾分親切。

“秦公何難?臣當一力排遣。”犀首本就灑脫,此時更是豪爽。

嬴駟開始就注意到犀首一直稱他爲“秦公”,而不是秦國臣子慣常用的“國君”或“君上”。戰國以來,臣子對國君的稱謂本無定製,只要表示景仰之意,君臣朝野誰也不會計較。但如犀首這般,按照王制諸侯的規格生生稱爲“秦公”的,確實不多。依據周禮分封制,諸侯封國分爲三等:公國,國君稱“公”;侯國,國君稱“侯”;伯國,國君稱“伯”。其餘領有五十里以下土地的爵位,如“子”、“男”等,不足以成爲邦國諸侯,自然不在諸侯序列。春秋時代,這種等級稱呼還算流行,是公就稱公,是侯就稱侯,是伯就稱伯,尤其是使節覲見異國之君,這種稱謂必須顧及。然進入戰國以後,邦國等級大亂,楚、魏、齊三國已經自稱王國,國君的稱謂等級也就名存實亡了。其間微妙的變化,是各國臣子對自己的國君也不再明確地以老規格稱呼,而模糊地變爲“君上”或“國君”這樣的事實稱號。這種變化的實際內涵,是給本國國格的“晉級”留下廣闊的餘地,而不再自我拘泥於“公”或“侯”。

當此之時,犀首這般連國號(秦)帶爵號(公)一齊稱謂,便極爲罕見了。

嬴駟何等機敏,自然不會忽視這個經常出口的稱謂禮節。他明白,這是犀首在提醒他,秦國還是個二等戰國,應該稱王晉級,圖霸統大業。今日犀首匆匆而來,雖並未急於切入正題,但一有機會就呼出“秦公”二字,其意不言自明。

嬴駟對犀首的個性做過一番揣摩,知道他自尊過甚,對國君的待賢禮遇極爲看重,喜歡國君移樽就教,而絕不會急迫地獻策並敦促國君實施。要正題深談,就要自己主動。因爲在犀首看來,入國主動獻策已經在先,剩下的就是國君明斷,他只要覺得自己探清了國君之“斷”,無論結果如何,都不會糾纏。

作爲國君,嬴駟也不想在此等大事上模糊,犀首一問,他就勢說開:“上卿方略,甚是宏大,然秦國之軍力、國力倉促間不能匹配。嬴駟苦思無解,豈不大大難過?”

“秦公之難若在此處,臣以爲不難。”犀首的雙眸驟然發亮。

“上卿教我。”嬴駟座中深深一躬。

“舉凡霸統大業,必有準備期間,任誰不能一蹴而就。此謂預則立,不預則廢,其要害在於決斷。早斷早預,遲斷遲預,不斷不預。依臣之見,秦國可在一年之內做好一切預備。其一,秦國人口已與齊國大體相當。加之秦國民氣高漲,半年之內徵集十五萬大軍並非難事。再有半年訓練,二十萬銳士指日可成;其二,秦國民衆富庶,國庫盈滿,已直追魏齊兩國,軍資糧草兵器的籌集,亦在舉手之間;其三,秦國有北地郡與胡地相接,又有隴西草原河谷,戰馬來源大大優於中原,一年內建成十萬鐵騎,應不是難事;其四,國尉司馬錯乃兵家名將之後,臣已詳知其在河西之戰中的用兵才能,堪爲秦國統兵上將;其五,秦國上下同欲,君明臣良,如臂使指,列國無可比擬!有此五條,霸統大業,何難之有?”犀首一口氣說了五條,目光炯炯地看着國君。

“上卿所言甚是,秦國必得一番認真準備。”嬴駟明明朗朗地肯定了犀首的主張,話鋒一轉,“然則,這準備一年不行,可能要三年,甚或五年。”看着犀首驚訝的目光,嬴駟微笑道,“上卿姑且聽嬴駟算算大賬,可否?”

“臣洗耳恭聽。”犀首倒真想聽聽國君的盤算。

“其一,擴軍在於人口。就總數而言,秦國人口目下與齊國相當,大體不到八百萬,青壯男丁當在七八十萬左右。按照三丁抽一的成法,可成軍二十餘萬。上卿肯定也是如此計算。然則,秦國人口分佈與中原戰國大有不同,有三處人口不能徵兵:一、北地郡與胡地接壤,素來是國府不駐軍,而由庶民結兵抵禦,若在北地徵兵,無異於自毀長城。二、隴西戎狄部族不能徵兵。隴西有近百萬遊牧族人,悍勇善戰,是秦國抵禦西部匈奴的天然屏障。西部匈奴飄忽無定,隱藏在天際雲海,往往在毫無徵兆的情勢下遮天蔽日地壓來,唯戎狄這樣的馬上部族可針鋒相對,其兵員戰力不能削弱。三、新收復的河西之地不能徵兵。公父、商君與河西父老有約:十年之內唯變法,不徵賦稅不徵兵。而今河西收復剛剛五年,國府何能食言自肥?除此三地之外,商於十三縣窮山惡水,歷來減徵減賦,也要大打折扣。如此一來,所餘兵員之地,唯有關中腹地的老秦部族。老秦人衆將近四百萬,青壯男丁四十萬左右。關中農耕爲秦國之本,不能三丁抽一,只能四丁抽一。如此折算,大體可徵兵十萬左右。即或不將原有的五萬新軍記在徵兵之內,也只能得兵十五萬。要大出山東,卻是差強人意。上卿以爲然否?”

犀首凝神傾聽,不禁對這位秦國新君生出了一股朦朧敬意。他在列國做官數十年,接觸的國君各式皆有,也不乏勤奮明君,但只要談及國情國事,大都不甚了了。即或是天下公認的強悍君主魏惠王與齊威王,也是無丞相不談國情,如秦公嬴駟這般對國情數字隨手拈來,如數家珍般的清晰,天下絕無僅有。

“犀首願聞其二。”犀首絕非知難而退的尋常之輩,他要徹底弄清國君的打算。

“秦國府庫尚需充實,然軍輜糧草並無上卿估測的那般殷實充盈。”嬴駟飲了一碗涼茶,喟然一嘆,“公父與商君變法二十三年,國府始終不曾加徵加賦。秦國庶民死保新法,根源正在於此。府庫所增收的財貨五穀,全因了賦稅來源大有擴展,而非提高稅率。譬如隸農二十萬戶,全部變爲獨立繳納賦稅的平民戶,府庫收入自然增加。直到今日,秦國的賦稅額大體還是以先祖簡公‘初租禾’時的徵發爲底數。這在秦國叫‘變法不變賦’,然卻從來不對天下昌明,上卿曉得麼?”

“臣不知此情。”犀首第一次聽說秦國實際的賦稅徵收法,確實感到驚訝。中原各國與天下士流,都想當然地認爲秦國變法是“苛政虐法”,是“橫徵暴斂”,否則何以興建新都、訓練新軍、收復河西、一朝富強?誰能想到,商鞅變法竟真正將富庶給予民衆,國府只依靠擴展稅源來增加收入。仔細咀嚼,如此簡單的國策中大有奧秘。非但使庶民死保新法,而且依靠這種保法激情,化解了各種變法阻力。犀首也曾經是密切關注秦國變法的名士,當初無論如何都想不通,商鞅如何能使愚昧蠻荒的老秦人在短短几年間移風易俗歸化文明?那時天下衆口一詞——如無暴政威逼,斷然不能使老秦人有此驟變!如今想來,箇中奧妙竟是如此簡單——國讓利於民,民忠心於國。此等大手筆,非治國巨匠,何能爲之?

嬴駟見犀首愣怔沉思,以爲這個以精明著稱的大策士不相信他的剖陳,坦率笑道:“上卿以爲本公是託詞搪塞麼?”

“秦公何得此言?”犀首拱手笑道,“臣在揣摩‘利心互換’的治國大法,無得有他。”

“無愧楊朱傳人,上卿竟將商君治國概括爲‘利心互換’,匪夷所思也!”嬴駟的笑聲中不無揶揄。

“秦公明察。”犀首坦然笑對,“天下之要,一則利,一則心。孤臣能死國難,無非國君以高官厚祿換之;士爲知己者死,無非知己者以利換之。鮑叔牙當年不慷慨,何來管仲之高義?周厲王若不專利,何得失國出走,而致‘共和執政’?輕利者必得大義,專利者必失人心。大哉孝公!大哉商君!此乃臣之心得也。”

“一家之言,一家之言。”嬴駟不禁大笑,覺得犀首這番話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硬生生將原本要說的“有失偏頗”嚥了回去,卻也不便於一概褒獎。

笑得一陣,犀首正色拱手道:“秦公所思,犀首盡知。臣告辭。”

嬴駟一怔:“上卿何得匆忙?正要共商長策。”

“秦公定策在胸,何用犀首多言。”說完,大袖飄飄而去。

次日傍晚,老內侍稟報:“上卿府總管來報,上卿封印離都,留下一卷書簡。”

嬴駟打開竹簡,寥寥數行,盡行入目:

秦公明察:無功不居國。犀首言盡事了,耽延無益,自當另謀他國。秦國機密,自當永守,以報公三月知遇之恩。犀首昨聞洛陽名士蘇秦已入咸陽,或可有奇謀良策,公當留意。犀首拜辭。

嬴駟看罷,不禁一陣悵然。一策不納,飄然辭去,犀首未免太過自尊也。但設身處地仔細一想,如此秉性的特立獨行之士,要他無功居於高位,無異折辱其志節;強留別扭,不如順其自然,日後也是一個長情。

拿起書簡再看,嬴駟方注意到“洛陽名士蘇秦已入咸陽,或可有奇謀良策,公當留意”這句話,不禁精神一振。想起犀首初到時曾經說起蘇秦、張儀二人,思忖一陣,嬴駟吩咐老內侍:“秘查洛陽蘇秦行止,着速報來。”

(本章完)

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六 痛定思痛 嬴政王車連夜飛馳頻陽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戰國七雄_趙國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一 車英出奇計 洮水峽谷大血戰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八 秦帝國驟然滅亡的兩個最重大原因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名將_孫臏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艱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諸子百家_兵家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一 功臣不能全身 嬴政何顏立於天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三章 西出鎩羽_四 雄心說長策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秦風_秦軍服飾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五 東海之濱雷電生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三 壯士捨身兮濰水茫茫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大事年表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一 功臣不能全身 嬴政何顏立於天下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楔子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
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六 冰雪銘心終難卻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大秦帝國第六部《帝國烽煙》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五 大節有堅貞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諸子百家_縱橫家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四 嬴虔甘龍的詭秘暴亡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二 完璧歸趙 布衣特使初現鋒芒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二 戰國之世的最後一頂王冠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二章 大決涇水_六 松林蒼蒼 老秦人的血手染紅了一座座刻石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二 秦國特使來到了洛陽王城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五 三日三夜不頓舍 項燕大勝秦軍第九章 分治亡楚_六 痛定思痛 嬴政王車連夜飛馳頻陽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戰國七雄_趙國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一 車英出奇計 洮水峽谷大血戰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四 雄心錯斷 陡陷危局八 秦帝國驟然滅亡的兩個最重大原因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三 新朝人事 幾多風雨名將_孫臏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七章 迂政亡燕_八 迂闊之政 固守王道傳統的悲劇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二 長平換將 趙軍驟然沸騰起來第五章 情變橫生_五 情之有契 心之唯艱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五 金戈鐵馬 浴血搏殺第六章 風雲再起_六 秋霧迷離的張氏陵園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二 束手無策的燕國釀出了一則奇計諸子百家_兵家第八章 幽燕雷霆_四 我車既攻 我馬既同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六章 亂政亡趙_九 烈亂族性亡強國 不亦悲乎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五 借得恩仇大周旋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一 功臣不能全身 嬴政何顏立於天下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一 宏圖憂患兩嘆嗟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二 蘇秦別情下楚國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三章 西出鎩羽_四 雄心說長策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四 點點漁火不同眠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三 布衣有大義 凜說信陵君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二章 艱危咸陽_四 撲朔迷離起雷霆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三 秦國朝野皆動 白起秘密入軍大秦帝國第二部中卷五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徭役賦稅之歷史分析秦風_秦軍服飾第五章 衛鞅入秦_四 初入秦地謹慎探詢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五 東海之濱雷電生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二 椰林河谷蕩起了思鄉的秦風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三 壯士捨身兮濰水茫茫第一章 權相變異_四 眩暈的胡亥在甘泉宮山林不知所以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大秦帝國第五部下卷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大事年表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五章 殘政如血_四 趙高野心昭彰 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秦國官制_武將官制第二章 棟樑摧折_六 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般飄散了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三 初行出山禮 老荀子慷慨一歌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三 老秦世族頂風仇殺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六 鐵血坑殺震懾復辟 兩則預言驚動朝野第三章 乾坤合同_一 功臣不能全身 嬴政何顏立於天下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六 韓楚故地的驚人秘密第七章 大成合縱_一 大梁公子出奇策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五 韓非在雲陽國獄中靜悄悄走了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五 禮極致隆 大象其生 始皇帝葬禮冠絕古今第二章 大決涇水_四 天奪民生 寧不與上天一爭乎楔子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