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

五 將計就計邯鄲策

雖說是初冬尚未入九,邯鄲已經是北風料峭了。當張儀與孟嘗君一行進入這座堅固雄峻的城堡時,卻發現一兩年之中,邯鄲發生了驚人的變化。

三晉之中,趙國以久遠的尚武傳統著名。春秋時期,趙氏一族的優秀子弟大多都在軍中做各種將領,趙氏也就長期掌握了晉國的軍權。儘管期間多有坎坷沉浮,但軍旅尚武傳統已經成爲趙氏永久的部族徽記。立國之後,趙氏部族的這種傳統,化作了瀰漫朝野的尚武習俗。雖然趙國還不是第一流強國,但卻是誰也不敢輕易觸動的一隻臥虎。除了魏國在全盛時期的幾次挑釁攻趙,中山國幾次偷偷摸摸的襲擊,中原大國都沒有與趙國發生過十萬兵力以上的大戰。其所以如此,是誰都明白一個事實:趙國的精銳軍力都在陰山、雲中的千里草原大漠與匈奴抗衡,而從來沒有將精銳的騎兵開進中原。

自趙烈侯起,歷經武侯、成侯、肅侯四代,趙國的經國方略始終都是很明確的四個字:北戰南和。南進中原爭霸,趙國不如地廣人衆的魏齊楚三國;但北出河套拓地,趙國卻有很強的優勢。趙成侯曾經發誓要像秦穆公一統西戎那樣,結結實實拿下全部陰山草原與敕勒川穀地,回過頭再南進中原。可幾十年打下來,竟是人算不如天算——偏偏這時正是草原諸胡的強盛時期,匈奴的大小單于們本來就嗷嗷叫着要南下中原,便與趙國硬碰硬地大打起來。十幾場大戰下來,雙方都對對手的戰力大爲驚詫,眼睜睜地誰也戰勝不了誰,鮮血凝下的仇恨卻是越積越深了。猶如兩隻猛虎對峙,誰也不敢後退,雙方都被牢牢地粘在了廣袤的草原大漠上。

趙國狼狽了——北不能退,南不能戰,窩火了幾十年。

這種緊繃繃數十年的“常戰”生涯,邯鄲街市便有了人人皺眉的獨特色彩——充斥官市民市的交易物,大多是牛馬兵器與各種皮革,它們雜亂無序地堆砌在街市帳篷中,與鹽鐵布帛店鋪交相混雜,彷彿是草原上的月終大集市;瀰漫邯鄲街區的濃烈氣息,是香辣的酒氣與馬糞牛屎的臭氣;行人一不小心,便會被到處都可能遇到的牛屎馬糞猛跌一跤,招來滿街大笑。再光鮮的服飾,上市一趟都會變得髒污不堪。於是,但凡邯鄲國人都有一身專門上市做買賣的粗布衣服,叫做“市衣”。至於王公貴胄,那是絕不會踏進商市街區的。

不知哪一年,稷下學宮的一個士子游了邯鄲,編了一首美其名曰《趙風》的童謠:

邯鄲邯鄲 髒臭百年

滿市牛馬 辣臭熏天

女兒疾走 避糞遮顏

若得楊柳 學步邯鄲

時日一長,這首童謠傳遍列國,成了商旅遊人嘲笑趙國的必修歌謠——不會唱“趙風”,等於沒有來過邯鄲。

可今日入邯鄲,這一切竟然都神奇地消失了。街市貨品雖然不多,卻整齊有序地分類排列在店鋪中,雜亂擁擠的街邊帳篷全都沒有了。更令人驚奇的是,滿街悠然遊走的牛馬也沒有了,散發着濃烈血腥味兒的生皮革,也看不到了。腳下的青石板乾乾淨淨,昔日隨處可見的熱烘烘的牛屎馬糞蹤跡皆無,滿街之中風吹酒香,分外醉人。

緋雲走過去問一個店主,老人昂昂高聲道:“咋?小哥還當我髒臭邯鄲麼?牛馬皮革市,早搬到城牆下去了。”張儀與孟嘗君同聲大笑,齊齊喊了一個“好”字。

正在此時,一隊人馬沓沓而來,爲首一人大紅斗篷,老遠滾鞍下馬高聲笑道:“丞相大人、孟嘗君,別來無恙了?”孟嘗君連忙下車迎上來笑道:“平原君別來無恙?來,正主是丞相,我是陪客而已,快來見過。”張儀雖然與平原君趙勝僅有過草草一面之交,卻也素知“四大公子”秉性,也已經下車迎了過來:“平原君,張儀又來叨擾。”

“丞相老是給我臉面。”平原君連忙謙恭地一躬到底,朗聲笑道,“原是趙國請丞相做國師來的,趙勝粗疏,出了城竟沒接着人,當真罪過也。”

“那就將功補過,說!哪裡有百年趙酒?”孟嘗君立即笑着頂上了一句。

“自然有了,丞相請。”趙勝說罷,恭敬地將張儀虛扶上車,然後利落地跳坐上車轅笑道,“孟嘗君隨我來。”一抖雙馬絲繮,軺車在石板長街轔轔而去。

片刻之間,軺車馬隊停下,平原君府邸赫然面前。平原君將軺車停穩,虛手扶下張儀,立即吩咐已經肅立待命的管事家老,將所有隨員連同孟嘗君的門客騎士,一併安置在偏院擺酒款待。孟嘗君笑道:“平原君,還是教他們住驛館好。”平原君笑道:“丞相隨員與孟嘗君門客,都是要辦事的,趙勝豈敢唐突?請。”孟嘗君目光向張儀一閃,張儀微微一笑,徑自隨平原君走了進去。

正廳中宴席已經擺好,平原君指點着酒菜笑道:“兩位看看,一色的胡羊,純正的趙酒,如何?”張儀與孟嘗君同聲大笑,連連道好,迫不及待地湊近長案,打量着聳起了鼻頭。平原君將張儀請入賓客主位,將孟嘗君請入陪客尊位,親自跪坐案前開啓酒罈泥封,執起長柄木勺,爲兩人斟滿了第一爵趙酒。而後平原君在末座長案前舉起了酒爵:“丞相、孟嘗君皆爲貴客,趙勝代我王爲兩位接風洗塵,來,先幹一爵!”

按照禮節,主人代國君接風,客人須得先謝王恩而後飲酒。孟嘗君素來豪爽,視平原君如異姓兄弟一般,此刻卻覺得年輕的平原君有些做

作,不禁先自有些彆扭,竟看着張儀沒有舉爵。張儀卻呵呵笑着舉爵高聲道:“孟嘗君啊,你我該多謝趙王,多謝平原君了,來,幹!”孟嘗君只說了一句:“好,幹了!”一飲而盡,抓起盤中熱騰騰的胡羊腿大啃起來。

張儀笑道:“平原君,邯鄲大變,教人刮目相看也。”

平原君大笑:“髒臭邯鄲,能迎國師?些許收拾,值得刮目相看?”

“要說請國師,這禮數就差池了。”孟嘗君揶揄地頂上了一句。

平原君笑道:“田兄老是打我,趙勝飲了此爵,先給丞相賠罪了。”說罷將大爵咕咚咚飲幹,又在座中一躬,“實不相瞞:陰山告急,趙王巡邊督戰去了,委託趙勝迎候國師,尚請丞相恕罪。”

張儀哈哈大笑:“平原君啊,還真當張儀做國師了?來,先喝酒!”飲幹一爵又品咂一番道,“嘖嘖嘖,果然凜冽非凡,比我那百年趙酒還有勁力,奇了!”

“這是王室作坊特釀特藏。”平原君拍案笑道,“臨走時,趙勝送每人十壇!”

孟嘗君高興得用羊腿骨將銅盤咂得“當”的一聲大響:“好!這才叫慷慨平原君也。”平原君不禁大笑起來:“哎呀,照你老哥哥說法,趙勝不送酒便不慷慨了?”孟嘗君搖頭晃腦地拉着聲調:“然也然也,不交酒肉,談何朋友?”平原君眨眨眼睛揶揄笑道:“如此你我是酒肉朋友了?”孟嘗君似笑非笑道:“也許當是,酒肉,再加朋友。”張儀哈哈大笑,平原君也跟着笑了起來。

一通酒直喝到刁斗打了三更,張儀與孟嘗君回到各自的小庭院去了。

平原君也是有名的養士公子,門客雖然沒有孟嘗君那般聲勢,至少也有八九百人了。爲此,平原君的府邸中建造了十幾座獨立的小庭院,專門給名士能才居住。今日接待張儀孟嘗君兩位大人物,不意派上了用場。張儀被安置在“鬆谷”小庭院,一池清水,幾株蒼松,六間古樸的茅屋,很是雅緻幽靜。孟嘗君被安置在“竹苑”,庭院中竹林蕭蕭,石山錯落,一座紅色木樓聳立,又是另一番情境。鬆谷與竹苑一東一西,中間隔着兩排辦事吏員的公事房,是平原君府中各擅勝場的兩座最好庭院。

孟嘗君沐浴後並未暈酒,吩咐在寢室廊下煮茶,與自己一個門客品茶閒談。這個門客本是趙國人,興致勃勃地對孟嘗君說起了趙國的諸般風習。孟嘗君聽得心中一動:“你說,趙國民風最搶眼處何在?”門客毫不猶豫:“尚武之風。”孟嘗君又追一句:“趙人尚武,比齊人如何?”門客思忖片刻道:“齊人尚武,多在防身,民間多練個人技擊之術,以劍器格鬥爲最多。趙人尚武,是聚村結族,羣練羣戰,以騎術箭術馬上劈刀爲最。”孟嘗君沉吟道:“這就是說,趙人尚武爲羣戰,齊人尚武爲私鬥?”門客笑道:“正是如此。”孟嘗君一時無話,只是默默啜飲。

正在此時,木樓梯傳來篤篤的腳步聲。孟嘗君擡頭之間,一身常服的平原君已經笑吟吟站在面前。孟嘗君恍然笑道:“啊,趙酒雖烈,卻不上頭,還有一個清醒者。來,品品我的蒙山茶了。”平原君笑道:“但有好酒,孟嘗君皆是通宵達旦。今日三更散宴,如何能盡興?”說着一個熟練的響指,一個黑影倏地從樓下飛了上來,兩壇趙酒赫然擺在了孟嘗君面前,黑影消失得無影無蹤。

平原君笑道:“更深人靜,不想多有響動,田兄見諒。廊下風大,進去痛飲。”

孟嘗君向門客一瞄,那門客不失時機地告退了。進得寢室外廳,孟嘗君微微一笑:“平原君,你方纔已經醉得軟倒了,醒得如此快當?”平原君狡黠地笑笑:“田兄心知肚明,那是騙張儀而已。”孟嘗君不禁失笑:“班門弄斧也,張儀不是蘇秦,那麼好騙?”平原君道:“雕蟲小技,騙不過也無妨,左右找個由頭早散了,我與兄有話。”孟嘗君淡淡笑道:“有話便說,此刻我不想飲酒。”

“好!”平原君正色道,“趙勝最敬佩者兩人,第一信陵君,第二孟嘗君。對你們兩位,趙勝從來不敢虛言。”

“唔?彎子繞得不小。”孟嘗君似乎很疲憊,慵懶地坐在地氈上靠着大案。

“田兄你說,趙國最大的危險何在?”

“匈奴、東胡。”

“錯。秦國!”

“秦國?”孟嘗君驚訝又揶揄道,“剛剛拜了老師,翻臉不認人了?”

平原君沒有理會孟嘗君的揶揄嘲諷,直直盯着孟嘗君,肅然道:“秦國雄心勃勃,實力強大,以統一天下爲己任。從長遠看,秦國是山東六國的致命威脅,尤其是趙國的致命威脅。認不準最大之敵,便找不到救亡圖存之法。”

“哎呀,我還以爲有何高論,這不就是蘇秦合縱說麼?”

“孟嘗君,蘇秦合縱說是如此。可你仔細想想:哪個國家真正接受了蘇秦的秦國威脅論?合縱所以屢屢失敗,正因了六國並沒有真正將秦國看成長遠的致命的威脅。而今,趙國真正清醒了。你能說,這僅僅只是蘇秦合縱說?”

孟嘗君目光驟然一亮:“平原君,長進不小啊。”

“趙勝不敢貪功,這完全是趙主的想法。”

“你是說,趙主將秦國看成了真正的大敵?”

“正是如此。”

“哪?趙主可有大謀長策?”

“十二個字:外示弱,內奮發,整軍備,改田制!”

“第二次變法?”孟嘗君霍然站了起來。

平原君點點頭,自信地笑道:“趙主要我轉告孟嘗君:齊國不是趙國之敵,趙國強兵對齊國沒有任何威脅,趙齊兩國只能是友邦。”

孟嘗君沉默了。趙雍做太子時,他已經隱隱感到了此人絕非庸常之輩。可即位兩年,趙雍卻也沒見驚人之舉,孟嘗君心中最初的趙雍也就漸漸淡出了。初入邯鄲所看到的變化,雖然又使他驀然想起了英氣勃勃的趙雍,可一想到這也可能是爲了討好張儀做做樣子,也沒有在意。相反,倒是平原君那種似乎竭力要隱藏什麼的閃閃爍爍,使他心中很不是滋味兒,覺得趙國變得難以琢磨了,與齊國這個老友邦似乎疏遠了。而今細細回想起來,一切竟都是那麼明朗那麼簡單——趙國對秦國虛與委蛇,對齊國卻是誠心結好。

“笨!真笨!”雖說豁然開朗,孟嘗君還是狠狠地罵了自己兩句。身爲齊國王室重臣,也算是久經歷練名滿天下,卻連平原君這個年輕人也不如,竟差點兒被張儀拉了過去,與趙國生出嫌隙來。可細細一想,秦國還是不能得罪,張儀也還是不能得罪,得想一個不着痕跡的轉圜辦法……五更雞鳴時,孟嘗君已經有了主意,頭一落枕呼呼睡去了。

日上三竿,孟嘗君匆匆來到了鬆谷。張儀正在吃飯,一見孟嘗君進來笑了:“來,先坐下吃飽再說,嚐嚐秦羊燉比趙胡羊如何?”孟嘗君看見另一案上已經擺好了熱氣騰騰的銅鼎與一盤面餅,不禁訝然笑道:“你知我要來?”張儀笑道:“知不知有何干系?吃不吃可是肚腸興亡也。”孟嘗君原是沒有用飯,毫不推辭地入座掀鼎,稀里呼嚕將一鼎濃熱的燉羊湯喝了下去,冒着一頭熱汗讚歎:“好鮮美的秦羊燉,酒後最是來得。”

張儀丟下了細長的銅勺,擦拭着額頭汗珠道:“孟嘗君,我倒想臨淄的魚羊湯了。”

“好啊,到臨淄我教你整日魚羊湯。”

“明日便去如何?”

“如何如何?”孟嘗君心中一沉,面上卻哈哈大笑,“張兄,你是來做國師,教人家變法也,一件事不做,能溜之大吉?”

“國師?鳥!”張儀笑罵了一句,“人給一支麥稈,你指望張儀當鐵柺使了?”

“此話怎講?”孟嘗君一副困惑神色,“趙國禮數不夠麼?”

“一夜之間,孟嘗君便改了脾性,邯鄲牛屎酒厲害也。”張儀呵呵笑道,“不過,張儀還是老脾氣,直話直說:趙國要變法是真,至於請教秦國,虛應故事罷了。趙雍厲害也,一副恭敬模樣,公然將變法倡明瞭請教你。你縱然醋心,也總不能在學生變法時攻打學生,引得天下洶洶是麼?軟軟地,給老師套了個籠頭,請老師不要張嘴。孟嘗君啊,比起楚國,比起屈原,趙雍何其高明也!”

“於是,你索性不做?”孟嘗君覺得一股涼氣直滲脊樑。

“不。我要做,但不能真做。”張儀詭秘地笑了,“得給平原君留個面子,也得給我留個偷閒的機會,死守在邯鄲,人家心裡不自在。田兄明白?”

孟嘗君當真茫然了:“張兄啊,你說心裡話:趙國變法,秦國當真樂觀其成?”

這便是張儀,機變百出卻又坦坦蕩蕩,搖搖頭笑道:“不,秦國當然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趙國矗立在身邊。然則,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君臣朝野錘鍊出了一種異乎尋常的信心:與天下戰國做實力較量,看誰更強大,看誰強大得更長遠!”張儀拍着長案站了起來,篤篤地頓着鐵杖,“這叫甚來?所謀甚大,其心必堅。說心裡話,蘇秦張儀有縱橫之能,卻沒有這等堅實雄心。對趙國變法不干預,是秦王決策,並非張儀之見。”

“秦王?”孟嘗君又迷惑了。

“道理很簡單:強力干預,密謀攪擾,只能火上澆油,使趙國朝野更加同仇敵愾,同心變法。最好的辦法,是更紮實地壯大自己,準備接受一個新對手的全面較量!要說是計,算做個將計就計吧。”

孟嘗君目光炯炯:“如此說來,其他國家變法,秦國也會將計就計?”

“正是!”張儀大笑,“楚國要變法,燕國也要變法,秦國攪擾過麼?沒有。秦國所做的,只是不能教六國合縱攻秦而已。孟嘗君莫得擔心,齊國儘可以變法,秦國絕不會做適得其反的蠢事,只能將計就計。”

孟嘗君沉默了,雖然一時說不明白,但內心那種深深的震撼卻是實實在在的。他來鬆谷,本來是向張儀辭行的。他要儘速回到臨淄,將趙國的意圖稟報齊王,敦促齊國振作起來。在他看來,這種想法是不能對張儀明說的,只能找個理由走了便是。可張儀方纔的一番話,實實在在地交了底,將秦國的“大謀”和盤托出,頓時使他覺得自己的盤算渺小猥瑣得不屑一提。雖則如此,孟嘗君畢竟智慧能事,站起身來向張儀一躬:“張兄一席話,田文感觸良多,容日後細說。目下張兄若得方便,與我同去齊國如何?”

“好啊!”張儀一頓鐵杖,“我要追上蘇秦問個究竟,他事先知不知道屈原殺我?”

孟嘗君哈哈大笑:“都做丞相了,還孩童般記仇?”

“一件事毀了你心中神聖,你能不記?”張儀沒有一絲笑容。

“好好好,那就算賬。”孟嘗君哄孩童般笑道,“蘇秦張儀掐起來,定然熱鬧。”

張儀冷冷一笑:“有你看的熱鬧。”

(本章完)

名將_王翦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秦風_秦軍兵種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七 北上九原 突兀改變的大巡狩路線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戰國七雄_魏國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名將_趙奢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十章 張儀風雲_四 大才機變修魏齊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名將_廉頗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八 七月流火 大帝隕落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三 消弭風暴的哲人溘然長逝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五 合縱陣腳在楚國鬆動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經典大戰_鉅鹿之戰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諸子百家_道家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六 壯心酷烈走偏鋒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
名將_王翦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三 胡楊林中的落寞庭院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六 本色極身唯憂國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二 咸陽宮夤夜決策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秦風_秦軍兵種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五 祭舜又祭禹 帝國新政的大道宣示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七 北上九原 突兀改變的大巡狩路線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五 林胡騎術震驚了趙雍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六 范雎已死 張祿當生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五 國恥刻石血淚斑斑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戰國七雄_魏國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二章 國恥昭昭_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條奇計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名將_趙奢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五章 情變橫生_一 弭兵論戰 嬴子楚聲名鵲起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一 流言竟成奇謀 齊國僥倖脫險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一章 鐵腕平亂_四 咸陽老世族的最後時刻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第五章 冬戰河內_五 冬戰河內 狂飆拔城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九章 縱橫初局_六 聯軍幕府 春風得意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六章 子楚還國_六 長歌當哭兮 大義何殤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二 蒼山大師與謎一般的二十一事大秦帝國第四部中卷經典大戰_南定百越、北擊匈奴之戰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五 各具內憂 章邯刑徒軍與王離九原軍第一章 暮政維艱_四 昭襄王暮定計然策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八章 失才亡魏_五 茫茫大水包圍了雄峻的大梁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一章 無妄九鼎_二 秦武王隱隱覺得不妙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十章 張儀風雲_四 大才機變修魏齊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三 秦國戰車隆隆啓動第九章 縱橫初局_四 積羽沉舟新謀略第六章 櫟陽潮生_六 奇特的故事震動了秦國民衆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五 戰地風雪 大將之心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三 南國雄傑圖再起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十章 合縱回光_五 壯心不已 春申君奔波合縱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名將_廉頗第五章 衛鞅入秦_五 秦孝公奇策試真才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八 七月流火 大帝隕落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三 消弭風暴的哲人溘然長逝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九章 分治亡楚_二 父子皆良將 歧見何彷徨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七 滅趙大戰秋風掃落葉般開始第八章 政俠發難_二 老墨子憤怒了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七 血戰半勝秦 山東得回光第四章 談兵致禍_二 一席說辭 大軍調頭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五 合縱陣腳在楚國鬆動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經典大戰_鉅鹿之戰大秦帝國第六部下卷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六章 亂政亡趙_四 王翦李牧大相持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六章 櫟陽潮生_一 失望的景監大爲驚喜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六章 滔滔江漢_六 楚懷王第一次獨斷國事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大秦帝國第四部下卷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六 行與子還兮 我士也驕諸子百家_道家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六 壯心酷烈走偏鋒第五章 天地再造_四 戰國亂象大演繹第十章 胡服風暴_二 趙奢豪言 險狹鬥穴勇者勝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一 天地莫測 趙高的皇帝夢終作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