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艱危咸陽_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一 修我戈矛 與子同仇

秦王車駕儀仗在五萬大軍護衛下一進入關中,甘茂立即開始了秘密籌劃。

斡旋宮廷,甘茂自覺比運籌戰場得心應手。他很清楚,在白起迎接新君返回之前,秦王儀仗既不能耽延在外,也沒有必要火速回咸陽。因爲,只要秦王大軍一日在途,咸陽就一日無事,但入咸陽,秦王暴死的真相就隨時有可能泄露,危險就隨時可能發生。必須有備無患,方能進入咸陽。做了如是想,甘茂率大軍緩緩西進,秦王車駕行止如常,沿途郡縣守令的覲見禮儀也照常,各種書令照樣發出,一切都沒有絲毫的異象。

這一日路過藍田大營,正是日暮時分。甘茂命大軍拱衛着王帳在藍田塬下駐紮,自己只帶着中軍司馬王齕與十名護衛騎士,飛馬來到藍田大營。一經通報,藍田將軍羋戎立即迎了出來。

這藍田將軍是秦軍中的一個特殊職位:既是將軍,卻不歸屬上將軍的作戰序列,而是國尉府管轄下的武職文官。職爵雖然較低,只是相當於中大夫一級的中級將軍,實權與地位卻極爲重要。這是商鞅創立新軍時立下的法度,原因在於:藍田大營是秦國新軍的永久性駐軍要塞,經常駐軍五萬以上,最多時甚至達到十萬以上。也就是說,秦國除了邊境關隘的守軍,精銳的主力大軍十之八九都在藍田大營。若藍田將軍成爲統兵將領,事實上便成了經常性手握重兵的大將,這與新法的掌兵體制是不合的。

秦國軍法的大脈絡是:國尉府治軍政後勤,並管轄邊境要塞的防守,但卻沒有調動大軍的權力;上將軍統兵出征,但調動大軍卻必須憑國君頒賜的兵符,無兵符不得統軍出征。如此一來,國尉府、上將軍府、國君三方面,就大體形成了全部軍權的制約平衡。大軍無戰,長駐兵營,藍田將軍只有管理修繕營地、供應軍糧輜重、監督軍事操練等處置軍中政務的權力,而不能調動一兵一卒。此等職司,類似於後世的基地司令,只管基地建設管理而不涉軍事。雖則如此,一旦國中大政起了爭端,藍田將軍的重要性便立刻凸顯出來,成爲制約大軍行止的最關鍵環節。

甘茂要做的,是將這個關鍵人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確保大軍不生動盪。

進得大營幕府,甘茂命羋戎屏退左右,命王齕守在帳外,自己與羋戎整整密談了半個時辰方纔出帳。次日清晨,藍田將軍羋戎率領五千精銳鐵騎,沿着南山北麓向西秘密開去了。與此同時,甘茂也將五萬大軍歸制藍田大營,護衛秦王車駕的只剩下了八千王室禁軍。這也是秦國法統:班師入國,大軍歸制藍田大營,不得進入咸陽,無論是國君還是大將統兵,一律如此。這樣一來,秦王車駕的行程快捷了許多,半日行軍便到了櫟陽城南。

秦王行營剛剛在渭水北岸扎定,中軍司馬王齕飛馬進了櫟陽。

櫟陽是秦獻公東遷抗魏的都城,也是秦孝公與商鞅變法的發端地。都城西遷咸陽後,櫟陽被秦人呼爲“東都”,在秦人心目中具有極爲重要的地位。但凡國君東巡西歸,只要從櫟陽經過,只要沒有緊急軍情,總是要進入櫟陽巡視一番,雖說不是法度,卻也是不成文的規矩。在秦國的地方大員中,“三都三令”最爲顯赫:一是新都咸陽令,二是西都雍城令,三是東都櫟陽令。遴選任職,這“三都三令”大都是王室族系的大臣出任,且爵位都稍高於其他郡守縣令。

目下這個櫟陽令,是個極爲特殊的人物——羋王妃的同母異父弟魏冄。羋王妃本是楚國王族的遠支旁脈,第一次六國合縱失敗後,被賜以公主名號,被當時剛剛即位的楚懷王指嫁給了秦惠王,以爲兩國和好之紐帶。羋王妃多情慧心,深得秦惠王喜愛。雖然楚國後來與秦國多次交惡,羋王妃都沒有在宮中失勢,反而將兩個能幹的弟弟都引薦給了秦惠王,紮紮實實地從小吏做起,顯是決意在秦國紮根了。這兩個弟弟,一個是這個魏冄,另一個便是藍田將軍羋戎。魏冄文武皆通,沉穩且有才略,由東部小縣少樑的縣吏做起,督耕極是紮實,三年後接任那個歌功頌德的屠岸忠做了少樑縣令。又三年,魏冄將少樑縣變成了富民一等縣。張儀與樗裡疾聯名舉薦,秦惠王擢升魏冄做了櫟陽令。

甘茂要秦王接見這個櫟陽令,是他有心佈置的一顆極爲重要的棋子。

然則,甘茂從來沒有見過這個魏冄,心中確實拿捏不準對他說到何種程度。藍田將軍羋戎是羋王妃的同父異母弟,在禮法血統上要更近一層,加之羋戎軍旅行伍出身,性格坦直,與國中大臣又素無瓜葛,甘茂將話題一開頭,他便立即慷慨激昂地明誓。當甘茂拿出兵符,調定五千鐵騎請羋戎率領時,羋戎沒有絲毫猶豫便答應了。人皆如羋戎,事情自然好辦。然則,魏冄卻大大不同於羋戎。據甘茂所知,魏冄非但與國中大臣多有交往,且與現職左庶長的王子嬴壯也頗有往來。當此微妙之時,他的真面目尚不清晰,遑論挺身而出?看清魏冄,說服魏冄,甘茂還真不敢說有幾多成算。畢竟,權力場角逐,重的是權力得失,血緣親情並非萬無一失的紐帶。這個魏冄已經在秦國做到了櫟陽令的位置,安知他沒有自己的朋黨?

“稟報上將軍,”中軍司馬王齕匆匆走了進來,“櫟陽令奉書起行,隨後便到。”

“如何起行?護衛多少?”甘茂立即跟上一句。

“軺車一乘,獨自起行,無帶護衛。”

甘茂眼睛一亮道:“好!你守在王帳外,不要教任何人進來。”

“嗨!”王齕應命,大步出帳去了。

國王車駕駐紮,尋常總是三層護衛:禁軍營帳最外圍,隨行兵車圈起的轅門與兵車將士第二層,轅門內王帳外的貼身護衛爲第三層。洛陽一場驟變,甘茂便成了常居王帳調度的“秦王”,非但日每要與太醫商議如何給咸陽通報秦王傷情,還要應對一路上必須要秦王出面的各種覲見。也是甘茂久做長史,長於密事,當初將秦惠王的病情瞞得鐵桶也似,一路上小心翼翼,所幸沒有出任何差池。甘茂心知維持宮闈機密的要害是左右心腹,所以在秦武王暴死的當晚,在孟津渡口將秦武王

的原班內侍、侍女、隨行嬪妃全部集中,編成了一個行軍部伍,由王齕親自挑選了一個鐵騎千人隊監管行軍。部伍編成,甘茂請出秦武王親賜的鎮秦劍,當面對這些最知真情的王宮內僚下達嚴令:“不許與外部任何人會面,不許私相議論任何事,不許與監管軍士說一句話。但有違反,立斬無赦!”非常時刻,內僚們見甘茂殺氣騰騰的模樣,自是噤若寒蟬,人人做了啞巴一般匆匆隨軍,還真沒絲毫泄露消息。內僚一去,甘茂的王帳班底便只有五個人:一個外臣熟悉的老內侍,一個常侍秦武王身邊的美妾,一個太醫令,一個經常隨從的貼身劍士,一個擬書出令的掌書。這五個人,都必須聽從王齕的號令定行止。日每一紮營,王齕仗劍守在王帳門口,甘茂則坐在外帳處置公文,其餘五個符號人物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晃悠,守着人影幢幢一片草藥氣息的內帳,倒是與尋常時的行營王帳一般無二。

王齕剛剛在帳口站定,一輛青銅軺車轔轔駛到轅門口外,接着一聲高亢明亮的楚音秦話:“櫟陽令魏冄奉書晉見——”

王齕高聲傳進,便聽帳內老內侍匆匆腳步與稟報之聲。片刻間老內侍走到帳口,喊出一聲臣子們極爲熟悉的尖亮傳呼:“櫟陽令魏冄覲見——”話音落點,老內侍伸出長大的鑲玉木蠅刷,“啪”地一挑,極爲熟練地打起了帳口厚重的牛皮簾。

秦武王有個朝臣熟知的喜好——但凡居所行營,都要燈火大亮纖毫必見。轅門內軍燈高挑,風燈夾道,王帳內外一片通明。如此一來,正對着帳口坐在外帳大案前處置公文的甘茂,便與大步走進轅門的魏冄相互看了個一清二楚。只見來者身材高大,頭上一頂四寸黑玉冠,身上一領黑絲斗篷,內穿本色牛皮軟甲,腳下一雙長腰牛皮戰靴,一副連鬢絡腮大鬍鬚圍着又長又方的白亮臉膛,斯文中透着威猛,雖然手無長劍,只提着一條短杆馬鞭,卻分明一位荊楚猛士。甘茂以雜學著稱,對相學也算通曉,遠看魏冄起腳飄悠,下腳卻沉穩有力,步態方正而雙肩略擺,迎面看來虎虎生風,心下暗暗讚歎:“此人虎踞之相,只可惜霸氣重了些許。”

魏冄大步進帳,對迎面高座的甘茂一拱手,走到了內帳口深深一躬道:“櫟陽令魏冄,奉王命來到。”內帳傳來一聲粗重的呻吟,接着秦王掌書走到了帳口道:“我王口書:丞相甘茂,暫署國政,櫟陽令魏冄悉聽丞相政令。”魏冄高聲應命:“臣遵王命。”轉身走到甘茂案前一拱手道:“櫟陽令魏冄,參見丞相。”

甘茂微微一笑,指着左手長案道:“櫟陽令這廂入座。”

魏冄站着道:“屬下公務繁多,領命便去,無須入座。”口氣冰冷淡漠。

甘茂知道秦國朝野對自己多有微妙之辭,看來這魏冄也是偏見者之一了。當此非常之時,甘茂心下也不以爲忤,依舊微笑道:“今日關涉機密,終不能與足下慷慨高聲也。”

魏冄目光只一閃,二話沒說,大步跨到案前入座道:“魏冄謹受教。”

此時內帳中走出了那個常隨秦王的侍妾麗人,對老內侍吩咐道:“我王傷痛初眠,熄滅帳內外大燈。”老內侍站在帳口一聲低呼:“王眠滅大燈——”話音落點,王帳外轅門內的夾道風燈一齊熄滅,帳內周邊六盞銅燈也一起熄滅,只留下甘茂公案邊兩盞銅燈,內帳燈火也全部熄滅,只有帳口一支蠟燭搖曳着豆大的微光。魏冄眉頭不禁一皺道:“秦王傷痛初眠,言談不便,不若屬下明日參見丞相。”

甘茂低聲道:“明月如天燈,你我到帳外敘談如何?”

魏冄略一思忖道:“丞相明日拔營,只好奉陪了。”

甘茂與魏冄出帳,王齕遙遙跟隨在五六丈外,向渭水岸邊去了。時當中旬,月明星稀,渭水如練,一片山水分外的幽靜。一路漫步行來,甘茂一句話也沒說。他原本想教魏冄主動開口詢問,可魏冄一言不發,始終只是默默跟隨。走到渭水岸邊一座土丘上,甘茂停住了腳步突然道:“秦王傷勢,足下作何想法?”

魏冄沒有片刻猶豫,立即接道:“臣不窺君密。不知王事,亦無想法。”

甘茂肅然正色道:“櫟陽令,甘茂奉命告知:本王傷重難愈,櫟陽令須得與丞相同心,匡扶王室,底定朝野!”

魏冄一陣愣怔恍然醒悟,深深一躬道:“臣,櫟陽令魏冄遵命!”

“若天不假年,我王遭遇不測,足下以爲何人可以當國?”甘茂聲音雖輕,臉上卻沒有一絲笑意。魏冄目光突然銳利地逼視着甘茂,冷冷道:“魏冄可以當國!”甘茂大是驚訝,沉聲道:“櫟陽令慎言慎行。”魏冄冷笑道:“但爲臣子,自當以王命是從。丞相不宣王命,卻來無端試探魏冄,究竟何意?”

甘茂不禁大是寬慰。他之所以突兀發問,爲的正是出其不意地試探魏冄的真心。尋常朝臣,都會在這種非常時候不自覺地脫口說出自己想要擁立的人選,更是期盼着顧命權臣與自己一心,極少能想到國君遺命所屬。畢竟,春秋戰國幾百年,權力交接時刻出人意料的驟然變化太多太多了,誰不想趁機浮出水面?然則,這個魏冄能在這種時刻有如此定力,足見其膽識超凡。但是,甘茂畢竟老於宮廷之道,他不相信一個與王室有牽連的外戚會沒有心中所屬的未來君主,而且越有膽識者越有主見,如果能教魏冄自己說出來,一切會順當得多。心念及此,甘茂略帶歉意地苦笑道:“非是試探,實在是秦王尚無定見,甘茂心急如焚,想兼聽而已。”

“秦王勇武果敢,如何能在垂危之時沒有定見?”魏冄立即頂上一句。

甘茂嘆息一聲:“足下是關心則亂?抑或是臨事糊塗?秦王沒有王子,儲君必是諸弟,倉促之間,選定何人?設若足下爲當事者,莫非能一語斷之?”

魏冄默然片刻,慷慨拱手道:“丞相此言實情,屬下方纔唐突,尚請見諒。”

甘茂一揮大袖:“當此之時,輔助我王選定儲君爲上。些許言語,孰能計較?”

魏冄思忖道:“諸王子賢愚,難道先王沒有斷語判詞?”輕輕一句,又推了回來。

“先王斷語,秦王不說,我等臣下如何得知?”甘茂又巧妙地推了過去。

魏冄一陣默然,焦躁地走來走去,終於站在甘茂面前冷冷道:“屬下卻聞先王屬意嬴稷,曾與目下秦王有約:三十無子,立嬴稷爲儲君!”

甘茂淡淡漠漠道:“縱然如此,嬴稷何以爲憑?”

“丞相此話,魏冄卻不明白。”

“諸王子各有實力:鎮國左庶長有之,依靠王后成勢者有之,與貴胄大臣結黨者有之。”甘茂先三言兩語撂出爭立大勢,又是一聲粗重的嘆息,“唯嬴稷遠在燕國,又爲人質,國中根基全無,縱然立儲,誰能說不是砧板魚肉?”

魏冄冷冷一笑:“丞相差矣!若得正名,便是最大根基,何愁有名無實?”

甘茂望着月亮良久沉默,突然道:“公能使其名歸實至?”

“卻要丞相正名爲先!”魏冄硬邦邦緊跟,打定一個先奉王命的主意。

甘茂深深一躬:“公有忠正膽識,大秦之福也!”

魏冄連忙扶住甘茂,口中急問一句:“丞相之言,莫非秦王已有成命?”

甘茂心下一鬆,一聲哽咽:“不瞞公子,秦王已經暴亡了……”

魏冄卻沒有絲毫的驚慌悲傷,默然片刻,對甘茂深深一躬道:“丞相毋得悲傷,秦王恃力過甚,暴亡也在天道情理之中。魏冄粗莽,今日明誓: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甘茂立即慨然一躬:“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這句誓詞,原本是在秦軍騎士中流傳的一首歌謠,歌曰:“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歌詞簡單,格調激越,將軍中將士的浴血情誼唱得淋漓盡致。當一個騎士磨劍擦矛,要與你慷慨同心,將你的仇敵也當做他的仇敵時,這種誓言便是生命與熱血的詩章。魏冄將這句同仇敵愾的軍中歌謠用來明心,如何不令甘茂感奮異常?

月光之下,甘茂對魏冄備細敘述了秦武王暴亡的經過與目下所進行的一切,兩人又商議了諸多應對方略,直說到月上中天,方纔回到王帳營地。魏冄沒有在王帳逗留,連夜趕回櫟陽去了。

次日清晨,秦王車駕緩緩啓動。魏冄率櫟陽全體官吏與族老在城外郊亭隆重送行。一應公務完畢,已經是過午時分。魏冄將兩名得力幹員喚到書房,秘密叮囑了櫟陽官署的諸多要害關節與應對之法。兩名幹員原是老吏,不消說已經心領神會。安頓完畢,已是暮色降臨,魏冄帶着兩個精通劍術的族侄上馬出了櫟陽,月色下直向咸陽飛馳而去。

中夜時分,魏冄三騎到達咸陽城外的渭水南岸,只要越過那道橫臥渭水的白石長橋,便能進入燈火煌煌的咸陽了。可魏冄沒有上橋,而是沿着渭水南岸飛馳向西,拐進了莽莽蒼蒼的豐鎬松林塬,片刻之間,憑着手中的黑鷹令牌進入了古堡一般的章臺宮。

章臺是秦惠王晚年經常居住的別宮。那時候,這座松林塬經常秘密駐紮着五千精銳步兵,戒備極是森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躁烈尚武醉心兵事,從來不喜好住這幽靜得令人心慌的大松林,近三年中沒有來過章臺一次。五千兵馬早已經歸制了,只留下一個步卒百人隊,二十多個內侍、侍女與僕役守護。倏忽之間,章臺成了荒涼的廢宮。然則,正是因了它幾乎已經被咸陽權臣層遺忘,甘茂與魏冄纔將這裡選定爲“咸陽總署”。也就是說,新君即位之前,這裡是運籌謀劃發佈號令的大本營。甘茂身兼將相,必須守在咸陽做公開周旋。這座秘密大帳必須有能才坐鎮提調,做好應變的周密準備。這個能才,甘茂終於選定了魏冄。

魏冄三騎剛剛進入章臺,羋戎的五千鐵騎也恰恰到達松林塬老營地。羋戎下令大軍秘密紮營,親自率領兩百騎士來到章臺。雙方會合,魏冄立即開啓章臺書房,連續發出三道命令:第一道,原駐章臺的一個百人隊立即移營到羋戎的騎兵營地,未奉將令不許一人出營;第二道,三千騎士立即封鎖松林塬所有入口,許進不許出;第三道,羋戎率領兩千鐵騎星夜北上,迎接嬴稷與白起馬隊秘密進入松林塬。

三道將令一發,松林塬立即忙碌起來。羋戎的馬隊一走,魏冄親自巡視督導,連夜將章臺宮內外齊齊收拾整理了一遍,關閉了所有用不上的殿堂寢室與空屋,只留下一間最大的正廳做出令堂,所有內侍僕役都集中住到出令堂旁邊的幾間大屋,不奉命令不許擅自出進。

天亮之後,魏冄又召來三名騎兵千夫長,備細議定了出入關防的各種口令與明暗哨之間的聯絡方式。魏冄給三名千夫長的最後一句話是:“回去轉告士卒弟兄:一個月內不出差錯,人各賜爵一級。但有差錯,依戰陣軍法從事,立斬不論!”

秦國軍法:戰陣逃亡者,千夫長有當場斬殺權。所謂“不論”,便是無須像處置尋常罪犯那樣須得經過高職將軍的廷審與議罪,實際上便是當場格殺不論。軍法歸軍法,在秦國新軍中卻幾乎從來沒有實行過。因爲新軍將士大多是今日平民子弟,更有許多是變法前的奴隸子弟,人人爭相立功,從沒有發生過戰場逃亡。而今在非戰之時,魏冄卻祭出此等戰陣法令,千夫長們匪夷所思,一時愣怔起來。

“非常之時,行非常之法。若不應命,當場革職。”魏冄又冷冰冰加上一句。

千夫長們見這個文臣猛士殺伐決斷如此凌厲,竟是不容分說,心知定然是絕密大事,頓時醒悟,慷慨一拱齊聲道:“赳赳老秦,共赴國難!”這是老秦人在興亡關頭才發的老誓,一旦出口,便意味着生死不計,決意死難家國。

魏冄正色站起,肅然向千夫長們深深一躬,一甩大袖徑自去了。千夫長們回過神來,連忙對着魏冄背影一躬,對望一眼,匆匆分頭部署去了。

一日忙碌,松林塬大營井然有序地開始運轉。暮色再度降臨時,一騎飛出松林塬,乘一葉小舟渡過滔滔渭水,又上了一輛四面垂簾的黑篷車,越過長長的白石橋,轔轔進入了燈火通明的咸陽城。

(本章完)

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名將_廉頗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諸子百家_法家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一 乾綱獨斷 策不亂法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六 殺將亂政 巍然大國自戕自毀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戰國七雄_魏國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六章 秦軍悲歌_四 秦趙楚大勢各異 項羽軍殺將暴起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六 幽幽梁山 乃見狂且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名將_趙奢戰國七雄_齊國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
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一 少壯奇才 不意遇合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六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法治狀況之歷史分析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五 冰河解凍 新政抻着勁兒悠悠然推開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五 灑滿陽光的新都工地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二 冰天雪地的遼東軍營經典大戰_桂陵、馬陵之戰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十章 蒹葭蒼蒼_二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第四章 鏖兵中原_一 六十萬大軍壓頂函谷關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二 心不當時連鑄錯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二章 國恥昭昭_四 秦國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謝上蒼名將_廉頗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四 等而圍之 兵法破例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五 韓國疲秦計引發出驚雷閃電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大秦帝國第一部《黑色裂變》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六章 子楚還國_五 一波三折 先機行險諸子百家_法家第八章 幽燕雷霆_六 軍前謀國君臣心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五 相持三年 雪球越滾越大 勝負卻越來越渺茫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經典大戰_邯鄲之戰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三 亙古奇書陰符經第五章 殘政如血_二 逢迎反擊皆無處着力 李斯終歸落入了低劣圈套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三 蒹葭蒼蒼 白露爲霜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二 趙高看見了一絲神異的縫隙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二 雪原大險 瓠口奇觀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七章 流火迷離_四 執一不二 正心跬步第九章 孤城血卜_六 兵不血刃 戰在人心第二章 艱危咸陽_五 慨其嘆矣 遇人之艱難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十章 偏安亡齊_五 鬆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一 燕雖弱而善附大國 當先爲山東剪除羽翼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四 崤山峽谷的神秘刺客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一 趙高給胡亥謀劃的聖君之道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五 張儀第一次遭遇挑釁第六章 風雲再起_二 奉陽君行詐蘇秦《大秦帝國》·史源_第三部 《金戈鐵馬》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一 乾綱獨斷 策不亂法第七章 瓦釜雷鳴_七 白氏老族長搬動了大靠山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五 戰國格局大變 咸陽祝捷封商君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三 法不可棄 民不可傷第八章 政俠發難_六 陳倉河谷的苦行莊園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五 華陽夫人憋出了一字策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二 孤帆飄蓬水成冰大秦帝國第一部下卷第六章 亂政亡趙_六 殺將亂政 巍然大國自戕自毀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三 塹山堙谷 窮燕極粵 帝國大道震古爍今第十三章 遠交近攻_一 離宮永巷深深深第五章 情變橫生_四 法度精嚴兮 萬綠家邦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三 不明不白 李牧終究與郭開結成了死仇第三章 乾坤合同_五 李斯的積微政略大大出乎新銳君臣預料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四 稷下學宮的人性大論戰第一章 暮政維艱_二 天地不昭昭 謀國有大道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五 血火冠劍日 亂局竟未息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一 亦正亦奇 呂不韋破了秦國百年法統大秦帝國第四部上卷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戰國七雄_魏國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經典大戰_秦滅六國之戰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五 渭城白露秋蕭蕭第八章 風雨如晦_二 咸陽大市爆發了驚心動魄的商戰《大秦帝國》·史源_第五部 《鐵血文明》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三 秦軍首敗 天下變色第四章 秦國求賢令_三 求賢令應時而出大秦帝國第二部下卷第六章 秦軍悲歌_四 秦趙楚大勢各異 項羽軍殺將暴起第九章 呂氏新政_一 變起倉促 呂不韋終於被推到了前臺大秦帝國第三部上卷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大秦帝國》·史源_第一部 《黑色裂變》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六 幽幽梁山 乃見狂且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名將_趙奢戰國七雄_齊國第八章 連橫奇對_二 第一國王與第一丞相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三 典則朝儀煥然出新 始皇帝大典即位第六章 櫟陽潮生_四 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大秦帝國第六部上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