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

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

洛陽王城的宮殿羣在春日的陽光下金碧輝煌。秦武王的大型青銅戰車隆隆碾過長街,零落匆忙的國人連忙譁然閃開,沒有一個人駐足圍觀。秦武王輕蔑地冷笑着,腳下一跺,大型戰車拋下顏率一行,徑自隆隆衝進了王城幽深的門洞。

王城內荒涼破敗一如往昔,高高的宮牆殿脊遮住了明媚的春光,層層疊疊的宮殿樓宇如高山峽谷,使方方庭院都籠罩在深深的幽暗之中。秦武王擡頭望去,只有頭頂的一方藍天白雲懸在宮殿峽谷之上。眼前正殿廣場的大青磚縫隙裡荒草搖曳,雄偉的九鼎默然矗立,時有鴉雀從大鼎耳的巢中飛出,盤旋飛舞啁啾歡叫,使這沉寂的宮城如同深山幽谷一般。

秦武王正在端詳感慨,卻聞一陣樂聲,一隊王室儀仗從東邊偏殿緩緩擁出。後邊匆匆趕來的老太師顏率一聲高誦:“天子駕臨——秦王覲見——”隨着顏率蒼老的聲音,一個身披大紅金絲斗篷、頭戴高高紅玉冠的少年從儀仗中央甬道走了出來。

秦武王心知這是新近即位的周王,在戰車上一拱手道:“秦王嬴蕩,拜會周王。”這一完全沒有覲見色彩的做法,在《周禮》中可是大大的僭越,老顏率一時竟不知如何保全天子顏面。

少年周王渾然無覺,照樣一拱手道:“秦王遠方貴客,光臨洛陽,不勝榮幸。”

秦武王見這位少年天子還算知趣,不再做大,飛身跳下戰車深深一躬道:“嬴蕩叨擾天子,幸勿怪罪。”

少年周王勉力一笑道:“周秦同宗,情如手足,秦王遠來,王室自當設宴洗塵,請入大殿。”

顏率爲免難堪,搶先一步高聲道:“老夫爲秦王導引,請——”領着秦武王向東偏殿而來。殿中酒宴原已備好,秦武王一瞄坐席位次,徑自大步向並列的主案走去。身後的少年周王一臉苦澀笑容,平靜地走到了另一張主案前:“秦王請入座。”

秦武王笑道:“王城酒宴,生平所願也,多謝周王。”

少年周王淡淡笑道:“賓主之禮,原也應當,何須言謝?”

一時雙方坐定,周王與秦武王同爲面南主案,秦國丞相甘茂與周室太師顏率陪坐兩側,其餘大臣依爵位高低分坐兩側。唯一的不同,是秦武王帶來了十六名嬪妃,全是沒有見識過洛陽王城的西部女子。她們五彩繽紛地在秦武王身後排開一片大案,似笑非笑地注視着案上粗簡的酒菜,雖不能說唧唧喳喳,盈盈輕笑中卻也充滿鄙夷的神色。在以周禮爲根基的周室君臣看來,成羣嬪妃是根本不能在天子邦交大宴中就座的,更不要說一片嬉笑了。然則時也勢也,面對秦武王這等視禮儀爲糞土的強悍君主,面對這些缺少王化的西部女子,周室君臣只有無可奈何,只有尷尬地陪坐了。一時人人面紅過耳,座中沒有一絲迎賓喜氣。

紅衣司禮大臣一聲高宣:“爲秦王洗塵,奏樂——”

隨着悠揚的大雅樂聲,周室君臣的僵滯方纔鬆泛了一些。少年周王舉起了青銅大爵道:“諸位同幹此爵,爲秦王接風洗塵。”周室臣衆按照禮制跟着一頌:“秦王康健,再建大功。”誰想秦國大臣將軍與嬪妃卻是一聲高呼:“秦王萬歲!幹!”王城中頓時一片轟鳴雀鴉驚飛。周室臣衆面面相覷,舉着大銅爵不知如何應對。

秦武王舉着酒爵哈哈大笑道:“老秦人粗樸少文,來!幹了便是。”也不向身邊天子作禮謝恩,徑自一飲而盡。秦國將領大臣與嬪妃又齊喊一聲:“幹!”一片汩汩聲中人人空爵。周室臣衆卻看着少年天子慢慢飲盡,方纔默默啜幹,雙方一時毫不搭調。

秦武王嘖嘖嘆息着大是搖頭道:“洛陽王室,天子之酒,怎的這般薄寡無味?這菜,兩方冷豬肉,有甚咥頭?洛陽天子,當真破敗若此麼?”

顏率忙拱手賠笑道:“秦王明鑑:周室素無土地民衆之治權,百餘年來,諸侯貢品日漸斷絕,王室賦稅連日常支用尚且難以維持也……”目光向衣衫破舊的大臣們一掃,衆臣皆是面紅耳赤。少年周王一聲長嘆,不由得淚水盈眶。

“啪”的一聲,秦武王拍案高聲道:“這天子有甚個當頭!來人,搬出本王帶來的大秦鳳酒。再搬出行軍牛羊鹿熊肉,大咥痛飲!”

話音落點,白起霍然起身出殿。片刻間一隊兵士魚貫而入,搬來五十個黑色大壇,每個大壇上貼一方紅布,一個大大的“鳳”字赫然入目。又有一隊兵士魚貫而入,捧進大盤醬色乾肉,每案一盤,濃郁的肉香頓時瀰漫開來。

秦武王大笑道:“西岐風味,敢請天子品嚐。”

少年周王渾身一顫道:“多謝秦王情意……”一言未了,泣不成聲。西岐本是周人發祥之地,那鳳鳴岐山的故事更是周人永遠的祥瑞。當年,周人感念秦人再造大恩,將全部故土封給了秦人,自己東遷洛陽;本以爲周秦同源可相互扶持,不想三百年後物是人非,秦成強橫大賓,周卻奄奄一息,睹物思情,如何不令這位聰慧剛強的少年天子感慨唏噓?

秦武王一陣愣怔,顯出罕見的寬和,拱手笑道:“嬴蕩魯莽,天子恕罪。”

少年天子勉力一笑:“美味在前,秦王請。”

秦武王大笑道:“天子不掃興便好。來,開咥!”

大殿內外頓時熱鬧起來。秦國的大臣將領與嬪妃無一例外地擼起大袖上手撕肉,大塊咥肉,大爵飲酒,一片稀里呼嚕狼吞虎嚥,誰也不去計較吃相禮儀。原是秦軍個個猛士,食量特大,猶以秦武王與孟賁烏獲三人爲最。秦武王每頓必得乾肉六七斤、大面餅五六個、烈酒一兩壇。只因昨夜臥榻不寧,秦武王早晨軍食無心下嚥,正要在王城大宴中補回來。在他想來,洛陽天子再窮酸,大肉美酒總是有的,總不至於連飯食也拿不上臺面了。誰想周人歷來簡樸,與肉慾橫流享受成習的殷商人恰是兩端。周禮中的天子大宴,也只是中看不中吃:案中兩鼎,一鼎事先蒸煮好的方肉,一鼎藿菜燉羊骨,合起來也沒有一斤肉,且因事先準備,端上案來已經是冷豬肉了。如何能教秦武王這般饕餮猛士痛快淋漓?大軍征戰,飽食第一,虧甚也不能虧了將士肚腹。一國君主如秦武王者,自身便是饕餮力士,自然對行軍征戰的軍食絕不會草率了事。

周室君臣們拘謹一陣,終於開始了放任吃喝。畢竟,無論你是天子大臣,還是一介庶民,吃飽總是最要緊的。雖說周人簡樸,可這天子大宴也確實是無物可上,府庫短缺那是誰也沒有辦法。在座君臣除了東周公與西周公說得上錦衣玉食之外,大約誰都不敢說自己能比秦軍兵士吃得好。今日秦王雖然大違禮儀,但也是戰國弱肉強食大勢使然,只要不滅周室,便不能認真計較,不吃反而自討無趣,何如大吃?

如此一來,王城大殿內外頓時成了飲宴場。殿外廣場是一千騎士的正午大餐。白起破例下令:每人可飲一碗酒,並准許在就近宮殿觀瞻遊走,以示進入王城之慶賀。秦軍將士們大是興奮,以軍中猛士特有的速度迅速飽餐一頓,立即三五成羣地在王城看起了稀奇。畢竟,這些平民子弟大多生於山鄉,又長年駐紮軍營馳驅戰場,對洛陽王城這樣的天下第一大都,平日是連想也不敢想的。一番喧嚷遊走,最後自然地圍攏在九鼎之前嘖嘖評點,認爲唯有這天下獨一無二的九鼎是咸陽所沒有的,驚訝欣喜呼喝叫嚷毫不掩飾,王城一片喧鬧之聲。

大殿內也開始鬆弛熱烈起來。秦武王一陣大咥痛飲,已經是臉紅耳熱,聽見殿外軍士品評九鼎的驚喜喧譁,對周王一拱手道:“敢問周王,這九鼎神器幾多重了?”

少年周王目光一閃笑道:“問鼎中原者不知幾多?只是誰也不知九鼎重量。”

秦武王大笑道:“是麼?那便試試。走,出去看看。”一羣嬪妃立即一片歡笑,簇擁着秦武王出了大殿。少年周王與顏率並一班大臣也跟在秦武王后邊,來到了九鼎之前。

九鼎在中央大殿前排成兩列:左右各四鼎,大殿前方正中一鼎,自然形成朝臣上殿時的分道標誌。王城雖然破敗,這九鼎的氣勢卻絲毫未減,縱是銅鏽斑駁,反而在破敗荒涼中顯出一種亙古的崢嶸高貴與神秘。秦武王仔細打量,只見每座大鼎均矗立在三尺多高的石獸底座上,巍巍然約有丈餘之高,仰視而上,鼎中是蒼黃泛綠的搖曳荒草,彷彿歲月的蒼蒼白髮。秦武王心中一動,一個念頭突然浮現:搬回九鼎,便是進軍洛陽的最大戰果!九鼎是天下王權神器,秦得九鼎,便是天命所歸,足可激勵秦人震懾天下。

“敢問老太師,九鼎原本是周室之物麼?”秦武王轉過身來,一臉的嘲諷。

顏率一陣思忖,搖頭解說道:“九鼎者,乃夏禹王收取九州貢金,各鑄一鼎所成也。每州之鼎,刻有本州山川形勢及田土貢賦數目。鼎足、鼎耳均有上古龍形文字,是以稱九龍神鼎。夏傳商,商傳周,雖是三代傳承之鎮國神器,也是天命攸歸。”

孟賁打雷般插問:“大鼎究竟幾多重?”

顏率皺起了兩道白眉,勉力一笑道:“九鼎宏大,無可稱量,史亦無載,誰也不知幾多重。武王滅商,從朝歌運到鎬京,平王東遷,又從鎬京運到洛陽,因無大車可以載此重物,均用兵卒徒步拉運。國史記載:每鼎九萬人牽挽,九鼎便需八十餘萬人之力。據老臣測算,一鼎大約近千鈞之重,萬餘斤也。”

衆人驚訝肅然,圍在數步之外的兵士們也是一片驚歎。

秦武王不動聲色道:“雍州之鼎是哪一座?”

顏率指點着:“中央大鼎乃豫州之鼎,中原之鼎也。東方四鼎是徐、揚、青、兗四州;西方四鼎是幽、樑、雍、冀四州。”一指右手第三鼎,“那是雍州鼎了。”

秦武王沒有說話,大步走了過去。

雍州大鼎巍然矗立在三尺高的石獸底座上,鼎身銅鏽斑斑,三隻粗大的鼎足已經是厚厚

一層綠鏽了,鼎身一個巨大的上古“雍”字與山川線條中的大河東折形隱約可辨。秦武王專注地盯着那個“雍”字,伸手輕輕撫摸着凸出的字形喃喃唸叨:“雍鼎者,秦鼎也。雍鼎啊雍鼎,你在這裡守了七八百年,該帶着你回故土了,該做大秦之王權神器了。回到咸陽,你便立在中央了……”突然一陣狂放大笑,秦武王用力拍打着鼎身,“本王要將九鼎搬回咸陽!”

秦國將士羣臣驟然高呼:“秦王萬歲!”“九鼎歸秦!”

周室羣臣大是驚慌,一時無人敢說話。少年周王淡然笑道:“秦王想搬便搬了。周秦本爲同宗,咸陽洛陽,原本一樣。”秦武王傲慢地一笑,對周室君臣如何說法毫不在意,一揮手道:“孟賁烏獲,五年前本王要與你倆較力,惜乎無可比之物。目下九鼎在此,誰能舉起,爵升護鼎君!”

此言一出,秦國大臣將領與一羣嬪妃人人興奮不已,有幾個胡女嬪妃甚至尖聲叫了起來。只有白起微微皺起了眉頭,向孟賁烏獲投去一個眼神:“不要!”孟賁、烏獲卻是但遇較力就興奮得毛孔大張的猛士,如何還看得見白起眼神?聞聲雷鳴齊應:“嗨!”

“誰先上?”秦武王悠然一笑。

“嘿嘿,我先來。”烏獲憨厚地應答一聲,繞着雍州大鼎抓耳撓腮:“好大物事,該如何下手?”孟賁也興奮不已地跟着轉了兩圈道:“烏獲,鼎腳。我擂鼓助威。”烏獲用手拍拍大鼎笑道:“嘿嘿,雍州老家鼎,給點臉面了。”

孟賁已經飛步走到九鼎廣場西北角的王鼓樓上,大喊一聲:“擂鼓舉鼎——”雙手大木槌雨點般猛擊,沉重密集的牛皮大鼓聲在王城中驟然響起,迴音相合,震耳欲聾。

烏獲半蹲身體,雙手抓牢兩隻鼎足,全身緊偎大鼎,大喝一聲:“起——”大鼎卻紋絲不動。烏獲面色漲紅大汗如豆,再度大喝一聲,拼盡全力想提起鼎足,一發力卻是兩臂發抖大腿發抖面色驟然血紅。突然一聲悶哼,烏獲滾下了石獸底座,一股鮮血箭一般從口中噴出,身子軟軟地倒在了地上。

“烏獲——”鼓聲戛然而止,孟賁一聲嘶吼哭喊,凌空飛下撲到了烏獲身上。面色慘白的烏獲向孟賁一咧嘴,未及笑出,也沒有說一句話,便瞪直了銅鈴大的雙眼。

人羣一片慌亂,嬪妃們幾乎是齊齊一聲尖叫。

秦武王臉色鐵青,大喝一聲:“孟賁!害怕了?!”

孟賁從烏獲身上跳起,雷鳴般大吼一聲衝向大鼎,深邃的宮殿峽谷中發出滾滾轟雷般的共鳴。甘茂已經挺身站到大鼎前,手中令旗往下一劈,秦軍儀仗大鼓與牛角軍號驟然響起,氣勢如戰場衝鋒廝殺一般。嬪妃們立即噤聲,惴惴不安地瞪大了眼睛。秦國鐵甲騎士們士氣大振,高舉刀矛齊聲吶喊:“勇士孟賁!神力無邊——”秦武王冷冷地凝視着大鼎,腮邊肌肉一陣抽搐。周室羣臣不知是禍是福,圍繞少年周王與顏率擠成了一圈,連樂師與侍女也緊張得忘記了各自操持,木樁一般釘在了原地。

孟賁衝上了雍州鼎的石獸底座,將黑色繡金斗篷一把扒下扔掉,又三兩下將精鐵甲冑褪去,全身上下唯餘一片包身小布,赤身站立,全身黑毛,幾乎與鼎耳等高,威武雄猛的氣概引起秦兵一陣狂熱歡呼。

秦武王捧起一罈鳳酒大步走到鼎前:“孟賁,揚我國威,更待何時!”

孟賁雙手接過酒罈,眼含熱淚道:“臣一介武士,得有今日,死不足惜!”將一罈鳳酒掀起,如長鯨飲川般一氣吞幹,右手甩出,大酒罈“啪”地碎在了廣場中央,大鼓與號角再次響起。孟賁跨開馬步,兩隻粗長黝黑的胳膊伸出,大手牢牢抓定雍州鼎的兩隻鼎足。全場屏息中,只聽一聲大吼響徹王城,孟賁全身肌肉如巨大石塊繃緊凸顯,雄偉的雍州大鼎驟然被拔起於基座,升離地面數寸。眼見鼎身微微晃動,秦國甲士一片吶喊:“起——”秦武王臉上盪開一片微笑,周室君臣臉上淌下了豆大的汗珠。

倏忽之間,孟賁巨大的身軀拼命挺直,塊壘重疊的大肌上汗水噴泉般涌出。全場靜得如同深山幽谷,唯聞孟賁骨節發出“喀喀”的悶響。眼見孟賁雙眼凸出,眼珠血紅,全身黑毛筆直伸長,狀如猙獰巨獸……就在這剎那之間,突然一聲滾雷般慘嚎,孟賁兩隻大手從肘部“咔嚓”斷裂,龐大的身軀飛到了空中,眼珠宛如兩顆紅色彈丸彈上天去,龐大的軀體彈開數丈,直飛王鍾,擊出一聲令人心悸的巨大轟鳴……

再看雍州大鼎,兩隻血淋淋的手臂依然摳在鼎足,汩汩鮮血從斷肘流向石座,雍州大鼎在血泊中冰冷地巋然矗立,幾隻烏鴉卻從鼎耳巢中“呱——”地飛出,一片怪誕神秘立時在廣場瀰漫開來。全場驚駭愕然,周、秦兩方的宮女嬪妃都不約而同地用大袖捂住了嘴巴,既不敢出聲,更不敢嘔吐。

“孟賁——”秦武王大叫一聲,撲到了鮮血淋漓的屍體上。良久沉默,秦武王抱起孟賁,面色冷酷地緩緩走向雍州大鼎,將孟賁屍體平放到鼎前,憤然挺身道:“孟賁不要死。看本王爲你報仇!爲大秦舉鼎揚威!”嘶聲喊罷,解下繡金斗篷單手一甩,斗篷像展翼的黑色大鷹,竟平展展飛到“秦”字大旗的旗槍之上。

大臣將領嬪妃們猛然醒悟,頓時亂了陣腳。丞相甘茂大喊一聲:“毋得造次。”撲上抱住秦武王雙腿:“我王,不能冒此大險哪!”其餘大臣嬪妃們一齊擁過來跪倒:“我王萬乘之軀,不可涉險啊!”一直大皺眉頭的白起奮力擠到大鼎前,鏘然躬身道:“臣啓我王:一國之威在舉國合力,不在匹夫之勇。大王縱能舉起九鼎,於國何益?敢請我王以國家爲重,三思後行!”冷冰冰硬邦邦振聾發聵。

秦武王冷笑道:“白起,你敢教訓本王?舉鼎後再殺你不遲。來人!拖開丞相。”

兩名甲士將甘茂架走,甘茂猶自回頭哭喊:“我王,白起說得對……”

秦武王臉色驟然獰厲:“有擋我舉鼎者,便是這般!”順手抓起烏獲屍體,向那口千年王鍾擲去,“轟——”的一聲長鳴,烏獲屍體碎片飛裂,血肉四散濺開。全場秦人面色蒼白,一片死寂。白起卻大步出場,鏘然拔出長劍舉過頭頂:“秦國壯士,爲我王助威。”一千鐵甲騎士“唰”地舉起刀矛,鐵青着臉一聲怒吼:“秦王大力神!萬歲——”

秦武王掀去軟甲頭盔,露出一身黑絲短衣與披散的金色長髮,腰間扎一條六寸寬的大鞶牛皮帶,兩隻赤膊盡皆金黃色長毛,身軀偉岸,儼然一頭髮怒的雄獅。甘茂踉蹌衝進,雙手舉着一罈鳳酒:“臣請我王飲酒壯威!”秦武王一手提起酒罈仰天大笑道:“大秦要平天下九州滄海,小小一鼎,何足道哉!”單手捧壇蛟龍吸水般一氣飲幹了一罈烈酒,揚手一甩,酒罈呼嘯着飛向王鍾,又是一聲轟鳴,經久不散。

冷笑地看看春光下巋然矗立斑駁閃爍的雍州大鼎,秦武王正要伸手間,卻聞空中一聲尖厲的猛禽長鳴。一隻黑色大鷹箭一般向大鼎俯衝而下,又驟然展翅升空。衆人驚駭失色間,才發現大鷹叼着一條紅色的大蛇飛向了高高的藍天。

秦武王大是興奮,向天上黑鷹遙遙一拱:“鷹神爲我去妖,大秦不負鷹神!”

周室君臣都知道,上古老秦部族是以黑鷹爲神靈的。當年,還是太子的周平王跋涉隴西尋求秦人援手時,老秦部族的山地城堡還都是蒼鷹展翅之形。黑鷹是老秦人的戰神,它比那美麗的鳳凰更使秦人熱血沸騰。這天外黑鷹恰恰在此時出現,而且叼走了一條盤踞在雍州大鼎中的紅色大蛇,在秦人看來自然是大大吉兆了。

隨着秦武王的誓言,全場秦人一聲吶喊:“鷹神在上!佑護我王——”

少年周王與周圍大臣人人沮喪,面色難看極了。周人原本以龍爲神物,周文王推演的《周易》八卦,多有以龍之變化預言人事變化的卦象。然則,自從有了鳳鳴岐山的祥瑞,周人又以鳳凰爲神了。但是,鳳神並未取代龍神,而只是並立爲周人的佑護之神。更認真地說,在周人心目中,龍是威懾萬物的戰神,無論龍戰於野,還是飛龍在天,那都是上天雷霆之威,非人力可及的。鳳,則是柔和吉祥的孕育之神。兩相比較,自然還是龍神第一。對龍的信奉,自然導致了周人對近似龍形的蛇的敬畏,甚至將龍蛇看做一體。對於出沒在古老宮殿與府邸的各種蛇,周人都當做神明待之,祈禱佑護,根本不會去傷害。三百多年的洛陽王城,宮殿重疊如幽幽峽谷,大蛇出沒便成爲宮中常有的恐怖傳聞。尤其是罕見的怪蛇出現,通常總是會引起諸多徵兆猜測,甚至促使天子親往太廟禱告祈卦。但最教周室君臣在意的,便是盤踞在雍州大鼎中的這條火紅色大蛇。

周顯王時的一個深夜,一個侍女從九鼎廣場向晝夜樂舞的東偏殿送茶,腳步匆匆間,突然看見迎面黝黑的雍州大鼎上盤繞着一條紅亮亮的錦帶。侍女好奇走近,突聞噝噝喘息,一雙碧綠的圓球正悠悠逼近,一股腥風迎面撲來。侍女尖叫一聲頓時昏倒……及至周顯王與樂師們聞聲趕來,只見大青磚上一攤血跡,紅色大蛇正盤在大鼎上昂頭對着人羣吐芯。周顯王驚喜莫名,立即擺下犧牲焚香膜拜,紅色大蛇才悠然地爬上了大鼎。王室太史令奉命占卜,卦象大吉,拆解卦象雲:周爲火德,尚紅,源出雍州,今火龍盤踞雍州鼎,當主周室再度興旺。一時之間,火龍護鼎成爲洛陽王畿人人耳熟能詳的故事,周室君臣也將這條火龍特意供奉,視爲神聖。

而今,火龍被黑鷹叼走,豈非大大凶兆?

秦武王不知這些故事,大笑着走上石獸底座道:“雍州大鼎,嬴蕩來也!”回聲在宮殿峽谷轟鳴間,秦武王馬步半蹲,身形如淵渟嶽峙威猛不可動搖,兩隻巨手伸開,鐵鉗一般鉗緊了兩隻鼎足,眼見鼎身便是微微晃動。秦武王一聲雷吼:“起——”鼎足驟然被拔起半尺有餘,穩穩上升。正在此時,秦武王腳下的牛皮戰靴“叭

”地裂開。秦武王身軀卻紋絲未動,鼎足繼續上升。突然,秦武王腰間的牛皮鞶帶又“叭”地斷開彈飛到空中,充血的一雙大腳從戰靴上滑出,雙腿驟然從鼎足下伸出。

間不容髮,秦武王身軀滑倒之時,大鼎的一足恰恰切向他的大腿。一聲沉悶的慘嚎,千鈞鼎足輕輕切斷了一條大腿,切口白亮,帶着銅鏽的斑駁與肉色。隨着這一聲輕微的令人心悸的“咔嚓”聲,沉重的鼎足落地之音重重地猛砸到人們心上。

全場驚駭震懾!人們夢魘般費力地、輕輕地“呵——”了一聲。瞬息之間,秦武王大腿鮮血噴發,一道血柱直衝鼎耳。雍州大鼎沾滿的血,又汩汩迴流到石座與秦武王的身上臉上。

“秦王——”甘茂與白起同時大喊一聲,撲向了大鼎,將秦武王擡出鼎下。隨行太醫們提着醫箱踉蹌奔來,圍成了一圈。大臣嬪妃們也清醒過來,頓足捶胸,哭成了一片。鐵甲騎士們慌亂不知所措,紛紛圍到圈外緊張詢問。

秦武王醒了過來,慘然一笑道:“白起,你……對……”

白起含淚高聲道:“秦國新軍尚在,我王放心!”轉身對着甘茂,“丞相,秦王交給你了。”說着霍然起身衝出人圈大喊一聲,“大秦騎士,上馬列陣!”一千鐵甲騎士立即飛身上馬,列成了一個整肅的方陣,刀矛齊舉一片殺氣。

白起高聲下令:“我王重傷,大秦鐵騎就是擎天大柱。王齕,帶三百鐵騎守住王城大門,任何人不許出入!”

“嗨!”年輕的中軍司馬戰刀一舉,帶着一隊鐵騎衝向了王城大門。

“蒙驁,帶兩百鐵騎看守周室君臣。我王離開之前,不許一人走脫!”

“嗨!”前軍副將長劍一揮,兩百騎士沓沓散開,立即包圍了周室君臣。

“其餘甲士,隨我夾道護衛!”白起令旗連擺,剩餘的五百鐵甲騎士從大鼎到秦武王大型戰車之間,立即列成了夾道護衛陣式。此時甘茂一聲嘶喊:“班師咸陽!”幾名太醫用一張軍榻擡着秦武王,大步匆匆地走向了大型戰車。

片刻之間,秦國的王車儀仗從洛陽王城幽深的門洞匆匆擁出,在北門外會齊五萬鐵騎,馬不停蹄地向孟津渡口飛馳而去。一個多時辰後,孟津渡口遙遙在望,鐵騎大軍停止了前進,在暮色中紮營了。

洛陽王城內,周室君臣一片喜慶。

侍女內侍們笑鬧喧嚷地忙着收拾狼藉殘宴與鐘鼓九鼎。少年周王立即下令擺設犧牲香案,隆重祭拜雍州大鼎。少年天子率領全部大臣跪倒大鼎前反覆唸誦着:“九鼎神器,天人渾一,佑我周室,綿綿無期。”祭拜完畢,老太師顏率亢奮笑道:“從今日後,九鼎穩如泰山,天下將無敢窺視周室也!”一班老少大臣們立即跟上,高聲同誦:“我王上通天心,社稷恆久!”

突然,少年天子一指擦拭大鼎血跡的內侍,厲聲喊道:“不許擦洗,大鼎血跡,乃天證也!”

“天證周室!社稷恆久——”一片頌詞在幽深的王城久久轟鳴着。

夜色降臨,大河濤聲在浩浩春風中如天際沉雷。

秦軍大營燈火點點,刁斗聲聲,戰旗獵獵翻飛。白起單人獨騎,快馬在營地反覆視察了兩週,做好了一切臨戰準備,方纔稍微鬆了一口氣。上將軍甘茂此時一刻也不能離開秦王,前軍主將白山又離開了大軍,保護秦國君臣的千鈞重擔驟然落在了他一個人身上,白起第一次感到了作戰之外的另一種巨大壓力。此刻,他已經來不及譴責秦王了。畢竟,一個更適合做猛士的國王——秦王,是要爲大秦爭回尊嚴的,假若不是牛皮戰靴與腹間大帶匪夷所思地斷裂,而是給他一個更堅實穩固的根基,誰說他不能舉起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雍州大鼎?可一切就那樣不可思議地發生了,那一刻,白起幾乎蒙了。若非他少年從戎屢經生死決於瞬息之間的戰陣危難,他真不敢說自己還能冷靜地想到全局安危。

“稟報前將軍:秦王急召!”一騎迎面飛來,顯是秦王的貼身護衛。

白起二話沒說,飛馬馳向中央王帳。

秦武王面色慘白地躺在臥榻上。甘茂與太醫們環榻侍立,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秦武王終於開口了,口吻驚人的平靜:“丞相,嬴蕩一勇之夫,有負列祖列宗,有負秦國大業,有負卿等耿介忠直,千秋之下,雖死猶愧也。”饒是平靜如常,慘白的臉上已滲出了豆大的汗珠。

甘茂痛心疾首泣不成聲:“我王休得自責,臣忝居丞相高位,不能匡正君心,臣萬死不能辭其咎也……王回咸陽,甘茂自裁以謝秦人!”

“丞相,差矣。”秦武王全力咬着牙齒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丞相若能鼎力善後,安定秦國,不枉身爲我師了……”

甘茂心中大慟,情不自禁地跪倒榻邊抓住秦武王雙手道:“我王但出書命,臣死不旋踵!”

秦武王艱難地喘息着:“白起……白起……”

帳外腳步沉重急促,白起匆匆進帳道:“末將白起,奉召來見!”

秦武王一咬牙,又平靜下來道:“白起,有膽有識,日後必爲大秦棟樑。本王託你爲秦國辦一件大事,與丞相共謀之。”

白起肅然躬身道:“願聞王命。”

秦武王眼中涌出了兩行淚水道:“本王無子,欲將王位傳給庶弟嬴稷。他在燕國做人質,你,帶兵接他回來,與丞相輔助他繼位……此事多有艱難,燕國定要阻擋,一定要保他,萬無一失……否則,秦國將生大亂……”

驟然之間,白起淚眼矇矓:“我王毋憂,白起縱然赴湯蹈刃,亦不辱使命!”

秦武王難得地笑了:“丞相,白起有大功,即刻晉升前軍主將,兼領藍田大營。”

甘茂霍然起身應道:“我王明斷!臣即刻向國中下書正名。”

秦武王向侍立榻側的貼身衛士一瞥,衛士立即捧過了一個銅匣。秦武王粗重地喘息道:“白起,調兵虎符,交你掌管。國有危難,正要將軍鐵骨錚錚。”

白起冷峻的臉上雙淚長流,接過兵符銅匣,深深一躬,說不出一句話來。

此時,秦武王目光迷離,口中喃喃自語:“九鼎九鼎,來生,再會了……”驟然大睜着兩眼,雙手軟軟撒開搭在了臥榻邊上。

甘茂一驚,仔細湊前一看,猛然放聲大哭:“我王何其匆匆也——”帳中衛士太醫們也頓時哭成了一片。白起臉色鐵青,大步上前扶起甘茂:“丞相,不能哭!”甘茂頓時醒悟,抽泣間斷然揮手,帳中哭聲戛然而止。白起在甘茂耳邊一陣低語。甘茂略一思忖,回身低聲下令:“秘不發喪,連夜拔營,班師咸陽。大軍行止,聽白起將軍調度。”

一陣悠揚的牛角號,在呼嘯的春風中響徹了大河南岸。

秦軍大營在蒼茫夜色中倏忽變成了一支從容行進的鐵騎大軍,王車依舊,大臣依舊,嬪妃依舊,誰也看不出這是一支突遭變故的大軍。渡過孟津之後,秦軍一騎快馬飛入宜陽,大軍繼續從容不迫地向西進發。駐守宜陽的兩萬秦軍立即出城紮營,恰恰卡住了咽喉要道。直到次日,秦軍鐵騎進入函谷關,兩萬宜陽守軍才拔營起城,放棄宜陽進駐函谷關。這一放棄宜陽的異常舉動,使韓國大大愣怔,頓覺莫測高深,連忙派出特使到洛陽探聽,方知秦武王橫遭慘禍,連忙飛騎知會山東六國。一時,函谷關外彈冠相慶,立即開始秘商再次合縱鎖秦了。

秦國鐵騎一進函谷關,甘茂便與白起秘密商議分頭行動:甘茂帶五萬大軍護送秦武王遺體回咸陽,鎮撫朝野,秘不發喪;白起帶舊部千人隊,星夜兼程北上,赴燕國迎接新君嬴稷;新君不歸,咸陽不發喪。甘茂憂心忡忡,擔心白起一千人馬太少,白起直率簡約道:“此等出使邦國之事,原不在以戰取勝,大軍反倒容易惹出事端,丞相放心便了。倒是咸陽頭緒太多,安定不易。丞相若有難處,但請明言。”

甘茂原是大有擔心,最不安的是自己在軍中沒有根基。當此非常之時,僅僅有上將軍的兵權是遠遠不夠的,可是能說甚話?自己是丞相兼領上將軍,白起還能給他何等權力?有白起一道回咸陽最好,可偏偏又無人可以取代白起去接回新君。畢竟,新君是更爲長遠的根本,只有交給白起這種泰山石敢當的人去辦纔不致出錯。如今見白起坦誠相向,甘茂猛然醒悟:白起職爵皆低,自己這個丞相上將軍不問,他卻如何以下支上?想得明白,恍然一嘆道:“將軍見識果是不凡,我所慮者,軍中無臂膀也!”

白起慨然拱手道:“丞相毋憂,我有兩個非常之法:其一,現任咸陽令白山是我族叔,丞相可持我一信,請我叔暗中運籌武事;至少軍中郿縣孟西白三族子弟決當生死。其二,我用秦王兵符留一道軍令在藍田大營,咸陽但有動靜,聽丞相號令行事。”

甘茂不禁大是寬慰,起身深深一躬道:“甘茂雖是將相一身,卻賴將軍底定根基。秦國安定之日,甘茂當力薦將軍掌兵,我固當辭。”白起連忙扶住甘茂道:“赳赳老秦,共赴國難!丞相此言,教白起如何心安?”甘茂慨然嘆息道:“將軍襟懷蕩蕩,不媚權力,唯國是舉,甘茂何其慚愧也!”白起第一次被這位驟然飆升三軍側目的權臣打動了,不禁老老實實道:“丞相無須過分自責,我王秉性,也未必聽得錚錚良謀。安定秦國,開闢新天,丞相便當無愧於秦國朝野。”甘茂極是聰穎明智之人,聽白起說得紮實妥帖,不禁大是感動;更重要的是,白起乃老秦猛士,雖然年輕,卻以卓越的軍功、超凡的才華與耿直不阿的品性在軍中享有極高聲望,獲得了白起諒解,幾乎等於獲得了秦軍將士的諒解,這對甘茂這個入秦無大功而驟居高位的山東士子來說,是比甚都重要的。心念及此,甘茂淚光閃爍,拉住白起唏噓不止。

說得一時,白起告辭出帳聚集舊部千人隊,趁着朦朧月色星夜北上了。

(本章完)

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第十章 張儀風雲_四 大才機變修魏齊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秦風_秦軍兵種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四章 暴亂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國老世族鼓起了復辟惡潮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戰國七雄_楚國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三 消弭風暴的哲人溘然長逝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一 乾綱獨斷 策不亂法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名將_李牧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戰國七雄_楚國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七 方塊字者 華夏文明旗幟也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
第十章 胡服風暴_六 我衣胡服 我挽強弓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七 齊燕皆黯淡 名將兩茫茫一 暴秦說:秦末復辟勢力的歷史謊言第八章 幽燕雷霆_七 酷刑萬刃 瓦釜雷鳴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三 狂狷齊王斷了最後一條生路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六 病榻上的秦孝公怦然心動第三章 邯鄲異謀_五 商旅說政 女兒生情第十章 張儀風雲_四 大才機變修魏齊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三 茅津渡兩情惜別秦風_秦軍兵種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四 瀕臨危難 理亂除奸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二 蘇秦陷進了爛泥塘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三 趙瑟秦盆 藺相如盡顯膽識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七章 興亡縱橫_四 樂毅臨機入咸陽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二 左更白起臨危受命第十章 張儀風雲_五 張儀蘇秦都祭出了古老的權謀第六章 滔滔江漢_五 白起激楚燒夷陵第六章 秦軍悲歌_六 鉅鹿大血戰 秦軍的最後悲歌第四章 暴亂潮水_四 背叛迭起 六國老世族鼓起了復辟惡潮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四 呂氏衆封建說再起 帝國朝野爭鳴天下治式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一章 權相變異_一 南望咸陽 一代名將欲哭無淚第九章 孤城血卜_二 塵封的兵器庫隆隆打開第七章 瓦釜雷鳴_五 啞巴武士做了貼身護衛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四章 咸陽初動_四 碧潭廢墟的隱居夫人戰國七雄_楚國第十章 胡服風暴_一 白起方略第一次被放棄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三 再破成例 呂不韋周旋立儲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三 消弭風暴的哲人溘然長逝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一 邦有媛兮 不讓鬚眉第一章 六國謀秦_一 上將軍龐涓的秘密使命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十章 蒹葭蒼蒼_一 鼎沸中游離的浮冰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六章 子楚還國_一 乾綱獨斷 策不亂法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四 孔門儒家第一次捲入了復辟暗潮第十一章 雄傑悲歌_三 趙雍探秦國 感喟重劃策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一 洛陽蘇莊的故事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二 灰色影子與蒙面石刻第九章 分治亡楚_三 項燕良將老謀 運籌舉步維艱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一 尉繚入秦 夜見嬴政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一 冠劍將及兮 風雨如磐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二章 棟樑摧折_二 長城魂魄去矣 何堪君道之國殤第四章 風雲三才_四 春令定準直 秦國大政勃勃生髮第一章 初政颶風_四 曠古大旱 老話題突然重現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三 九鼎夢魘 幽幽血光第一章 權相變異_五 李斯開始了別出心裁的才具施展第一章 初政颶風_二 大道不兩立 國法不二出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二章 大決涇水_五 碧藍的湖畔 搶工決水的烈焰轟然激發名將_李牧第十章 偏安亡齊_六 戰國之世而能偏安忘戰 異數也秦國官制_中央官制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七 陰謀陽謀萬象生戰國七雄_楚國第九章 縱橫初局_二 怪誕說辭竟穩住了楚國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三 秦惠王千古奇症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四 天齊淵波瀾詭譎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七 方塊字者 華夏文明旗幟也大秦帝國第三部中卷第十二章 三轅各轍_四 呂不韋終於立定了長遠方略第七章 大成合縱_五 蘇秦佩起了六國相印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二章 國恥昭昭_二 秘密流言震動了秦國第十章 合縱回光_一 古老王朝的最後神蹟大秦帝國第二部上卷第五章 術治亡韓_二 韓衣韓車 韓非終於踏上了西去的路途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八章 幽燕雷霆_五 整我六師 如雷如霆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三 衛鞅出奇兵 老龍賈酣戰身死第四章 暴亂潮水_五 陳勝死而張楚亡 農民反秦浪潮迅速潰散了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七 欲一中國者 海納爲本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五 張儀遭遇突然截殺第十四章 大帝流火_六 長風鼓滄海 連弩射巨魚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第四章 暴亂潮水_三 江東老世族打出了真正的復辟旗號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一 洞香春衆口紛紜說魏國第一章 無妄九鼎_一 奇兵破宜陽 千夫長嶄露頭角第四章 鏖兵中原_五 君臣將士咸陽宮第七章 興亡縱橫_一 燕山氣象 赫然大邦第十二章 收復河西_二 魏國廟堂的名將與老將第十章 合縱回光_四 趙國的最後名將與最後邊兵第十二章 不寧不令_四 新朋舊情盡路營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一 滅大臣而遠骨肉 亙古未聞的政變方略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六 李斯受命籌劃 帝國創制集權架構第七章 迂政亡燕_三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八章 失才亡魏_六 緩賢忘士者 天亡之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