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子楚還國_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

四 峽谷叢林的蒙面馬隊

暮色時分,一隊車馬轔轔出了莊園,到得倉谷溪口分作了三路:兩輛垂簾輜車駛上了邯鄲大道,兩匹快馬箭一般馳向了西北方向的山塬。

大約半個時辰,兩匹快馬進入了一道險峻的峽谷,迎面一騎飛來稟報說,荊雲義士已經在河谷叢林聚集馬隊等候了。呂不韋說聲走,一騎當先飛入了林木莽莽的大峽谷。三五里之後,峽谷漸漸開闊,淙淙水流旁高聳着大片青黃蒼蒼的胡楊林,進入林中一箭之地,朦朧月光下每株形如傘蓋的胡楊樹下都聳立着一尊黑黝黝的物事,馬罩皮甲人戴面具,鐵塔般巋然不動。待呂不韋走馬入林,黑黝黝鐵塔們突然刀光閃亮整齊一呼:“參見呂公!”

“諸位義士,”呂不韋在馬上一拱手,“中秋將至,不韋特來拜會,盤桓痛飲!”話方落點,林中又是一聲謝過呂公的歡快呼聲。喊聲方息,右前一騎沓沓走馬到中間高聲道:“壯士兄弟們!荊雲告知諸位一個重大消息:呂公業已將我等一百零三人家室全數安置妥當,每家三百金加兩百畝良田!我等既往罪責,一概從官府了結除名!自今而後,兄弟們不再是官府追拿的要犯,家小族人也不再爲我等所累!此等大德大恩,我等何以爲報?”

林中鐵塔們一片沉寂,驟然一陣夾雜着唏噓哽咽的雷鳴般吼聲:“追隨呂公!效忠呂公!死不旋踵!”隊前荊雲又高聲道:“呂公之意:我等護商使命業已告成,中秋之後便可各歸故里,重操桑麻耕耘。哪位弟兄若有未了之事,今晚可說明,呂公當在旬日之內理清事端,保我等安然離趙。兄弟們意下如何?”奇怪的是林中一片沉默,唯有粗重的喘息夾雜着偶然的戰馬噴鼻清晰可聞。呂不韋有些驚訝,看看荊雲正要說話,林中一人高聲問道:“荊雲大哥如何打算?迴歸故里麼?”荊雲一拱手道:“兄弟既問,荊雲明說不妨:當年呂公救我出黥刑苦役,此恩不報,我心不泯!目下呂公大事正在最後一步,荊雲要送呂公安然出趙,再行離開,不能與諸位兄弟同走。”林中鐵塔們頓時一片騷動,一個聲音喊道:“大哥說得好!我等誰個不是呂公涉險犯難救於牢獄刑場?大哥不走,我等如何走得!”“對!大哥不走,我等如何走得!”“我不走!”“我也不走!”“任俠之風,豈能不報而走!”一片嚷叫聲終於匯成了一片吼叫的巨浪:“呂公不離趙,我等不離趙!”

荊雲走馬過來低聲道:“呂公,諸位兄弟同心,我也無能爲力。”

“也好,我來說透。”呂不韋走馬上前幾步,一拱手高聲道,“諸位義士,呂不韋當年所爲,皆是感念諸位俠義高風,憎恨官府苛政害民。倏忽十餘年,諸位與呂氏商社甘苦共嘗,櫛風沐雨歷經艱險,方保得呂氏商社龐大車隊屢遭劫難而無一次傾沒。若非如此,呂不韋豈能成事!十餘年來,義士馬隊戰死者十三人,負傷者九十六人。每念及此,不韋痛心負疚無以復加。此等流血拼殺之大功大德,報償呂不韋昔年破財救難雖百次而有餘!談何不報而走?縱是專諸、聶政、豫讓再生,誰個敢說諸位義士不報而走?”馬隊寂然林風習習,呂不韋不禁一聲哽咽,稍稍平靜心緒又道,“今日所以遣散義士馬隊,無得有他,皆因不韋行將棄商從政。政者,正也。戰國變法百餘年,各大國都是政肅法嚴,不韋將成官身,安能有私家馬隊追隨?不瞞諸位義士,今秋之內呂不韋要離開趙國西入秦國。諸位都是山東義士,各人家族與秦國或多或少都有血戰仇恨,若隨不韋入秦,心下豈能坦然?不韋心中無他,唯念諸位任俠之士,迴歸故里便是各得其所,不韋也心無掛牽了。”呂不韋說罷翻身下馬,對着林中鐵塔般的馬隊深深一躬,“此心唯誠,諸位義士體諒。”

林中馬隊肅然無聲。依着戰國之風,這便是不贊同卻又幾句話說不清。荊雲見狀走過來低聲道:“呂公,我看先不說此事也罷,左右不在幾日。回頭我與兄弟們先私下說說再說不遲。”“也好!”呂不韋慨然一笑向林中一招手,“兄弟們,今夜月明風清,各國老酒應有盡有!走與不走姑且不說,我等先來個一醉方休!”

“呂公萬歲——!”林中一片歡快的呼喊。

一場豪俠夜飲直到東方發白。胡楊林中篝火熊熊酒香瀰漫一架架烤羊烤豬蔚爲大觀,紅木酒桶咕咚咚擡來轟隆隆滾去,騎士們卸甲摘面大陶碗酒花飛濺,叢林河谷一片呼喝笑語。呂不韋醉了,荊雲醉了,所有一百零三名騎士都醉了。直到落日西沉又是暮色,呂不韋兩騎纔出了谷口,一路之上心緒說不出的百味雜陳。

這支馬隊與呂不韋實在是血肉相連。

二十年前,他初入商道與田單達成第一筆鹽業買賣之時,深深體察到了行商長途運貨的艱險。從即墨海濱的鹽場到中原大市,迢迢千餘里,一二百輛牛車,三五百號人馬,當真是談何容易。然則,行商最要害處尚不在這事務繁難,畢竟戰國之世比起春秋時期的諸侯林立關卡重重路途要通暢許多,只要有幾個精於運籌的執事與主東齊心協力,做到井然有序忙而不亂倒是不難。行商之要害,只在一個險字,險則在於盜。盜,是春秋戰國之世對遊離於官府法網之外的亂民的稱謂,幾類後世所說的匪。戰國之世大戰連綿天災人禍此起彼伏,所滋生的“盜民”比春秋之世大大增多。盜民者,或是大戰之後被丟棄的傷兵無計還鄉,或是各國逃出的苦役犯(刑徒)、復仇殺人犯不敢還鄉,或是各種各色的逃逸奴隸無鄉可還無家可歸,或是大饑饉後殘留的奄奄孤兒,或是逃離本國苛政遠走他邦卻依舊流離失所。凡此人等流竄嘯聚匯於各邦國交界處的險要山川,官府

鞭長莫及,窮山惡水地薄無收,狩獵亦不足以存活,成就了以劫掠商旅富豪與小國輜重糧倉爲生計的盜羣。

初爲鹽商,呂不韋對要隘劫道者或送一筆金錢,或卸下半車一車鹽袋,或丟下幾口袋商旅路上必備的幹餅醬肉加幾桶好酒,總是求買得個路途通暢人馬無傷。然時間一長,盜們得寸進尺胃口膨脹,大盜羣動輒便要五七車財貨,呂不韋不堪重負了。恰在此時,田單在即墨抗燕,呂不韋受託做起了秘密供給齊軍物資的總籌辦,無論是分散採買或是集中運送,件件都是大宗生意十分火急絕不能中途出事。開初幾次,都是魯仲連親自帶領着臨時招募的一支馬隊護送貨車。半年之後,呂不韋深感諸多不便。一是牽累魯仲連不能專一襄助田單;二是匆忙招募的騎士難免良莠不齊,幾次被盜羣首領收買,若非魯仲連與幾名骨幹騎士奮力血戰,車隊便是全數被劫。

反覆思慮,呂不韋請魯仲連舉薦一個義士,重新物色遴選可靠武士,組成一支可共患難甘苦的護商馬隊。魯仲連也正在焦慮即墨戰事危機而不能脫身,聽罷連連點頭,說齊國有一個義士堪稱當世任俠,只怕你我目下財力起他不出也。呂不韋問此人何在?魯仲連說,此人被齊南百姓呼爲“魚鷹遊俠”,現在莒城以東百餘里的一座刑徒營服苦役;燕軍破齊後,燕將秦開奉樂毅之命,立即佔領了齊國南部這座關押三萬餘人的牢獄大營,要將這些刑徒押送回燕國填充勞役。爲宣示燕軍的王師仁義,樂毅通告齊人:舊齊國苛政,刑徒多有冤獄,齊人可以金錢財貨贖救罪犯還鄉,無人贖救之刑徒聽憑燕軍處置。

呂不韋笑道:“此公人望甚高,豈不早被人贖救了去?”魯仲連憤憤苦笑:“你卻懵懂!齊人鳥獸四散,財貨被燕軍大掠十之八九,誰個有重金贖救刑徒?空頭仁義,樂毅騙得誰來!”“原來如此也。”呂不韋恍然大悟,“此番你押送海船北上,我去莒城燕軍大營。”

三日之後,兩人水陸兩路分頭北上。呂不韋到得莒城,在城外難民聚居的山谷尋覓到了一個昔日富豪的田姓齊人出面,自己扮做家老跟隨,找到了燕軍大營求見主將秦開。秦開聽罷訴說冷冷一笑:“此人頑劣入骨,在刑徒營鼓譟越獄,明日正要明正典刑,不在贖救之列。”呂不韋搶前一步拱手笑道:“我家主東原與此人無甚關涉,贖救與否皆無所謂。只是我家主東深受舊齊苛政之苦,要給齊人做個表率,以示燕軍仁政無虛。此人在獄雖則刁頑不堪,昔年卻做得許多好事頗有人望,若贖救得出,齊人對燕軍自是刮目相看。將殺之際能許贖救,則更見燕軍寬厚愛人,我齊國子民擁戴無疑。老朽此言,尚望將軍三思。”秦開沉吟一陣笑道:“一個家老竟有如此說辭,難得也!如此稍待,我稟明上將軍定奪。”

次日清晨,一隊騎士護衛着一員大將飛到燕軍大營,上將軍樂毅親自前來處置這件事情了。樂毅說此人雖可贖救,然須多出一倍贖金,否則無以懲戒頑劣之民,縱有仁政依然落空。呂不韋連忙扯了扯“主東”衣襟,“主東”慨然應允了。

這個“魚鷹遊俠”被擡出骯污不堪的洞窟時,已經遍體鱗傷奄奄一息了。粗通醫道的呂不韋立即清洗了魚鷹遊俠的傷口,清楚地記得大小傷口共是六十六處。然後用浸透藥汁的大幅麻布將人包紮停當,擡上了鋪有三層獸皮的密封輜車,親自駕車晝夜兼程回到了陳城。商社的西門老總事已經接到消息,請來了隱居荊山的楚國萬傷神醫。大布打開,鬚髮如雪的老神醫看得一眼已皺起了眉頭:“此人內傷外傷新傷舊傷重重交疊,毒膿遍體,命在旦夕,老夫也是無能爲力也。”呂不韋大急,一聲悶哼栽倒過去。片刻醒來,老神醫沉吟道:“傷不難治,毒膿難消。若得鉤吻草三枝、鴆羽一枝,或可有救。只是此物實在難覓也。”呂不韋霍然起身轉身便走。也虧了是在這南北商旅交匯的陳城,兩日之內,呂不韋居然以三千金的駭人高價從一個嶺南大藥商手中買得了兩種劇毒之物。老神醫將鴆羽入酒,再用人們聞之變色的鴆酒清洗毒膿滲溢的傷口,割去腐肉,又用鉤吻草熬成的藥汁浸布包扎新肉傷口。如此這般一月有餘,魚鷹遊俠竟神奇地起死回生了。

三月之中,遊俠只整日在後園林中默默轉悠,即或在呂不韋爲他舉行的慶賀小宴上也是沉着黑臉一言不發。呂不韋也從來不說事體,只隔三岔五地到林中茅屋談天說地請教劍術。遊俠似乎不耐聒噪,對呂不韋的談笑風生始終只是默然相對。一次終是難忍,舉着大陶碗咕咚飲盡大手一抹嘴角道:“公既贖我,又救我命,有死事但說,何須整日絮叨!”呂不韋頓時鬧了個大紅臉,肅然一個長躬到底:“君爲任俠,不韋從魯仲連處聞名,心懷景仰故而救君。不韋救君,無買命復仇之心,唯願與君死生一體圖事而已。君但斟酌,若以爲不韋所事當得君爲便爲,不當爲則不爲。不韋若有圖報之心,天地人神滅之!”說罷徑自大步去了。

旬日之後,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呂不韋接到西門老總事急報,說從嶺南運回的皮甲在洞庭湖北岸被山盜劫走大半。呂不韋鬱悶心頭漫步後園,驀然卻見林下一人赤身跪伏路口揹負帶刺荊條背上鮮血淙淙,分明正是魚鷹遊俠。大驚之下,呂不韋搶步上前解開荊條扶他起身,自己卻一時喘息着說不出話來。遊俠深深一躬,低沉地迸出幾句話來:“公爲大義商旅,我爲風塵武士,與公生死一體共圖大事,自今日始!”

沒有說一句話,兩人緊緊地抱在了一起,鮮紅的血沾滿了白麻布袍,滾燙的淚滴滿了赤裸的身子……那一夜,兩人痛飲了三大桶烈性趙酒,快語如風連綿不斷,直到紅日

高掛誰也沒醉。

遊俠說他的本名叫荊雲,是當年秦國商鞅的衛士荊南的後裔。商君死難,荊南安置了商君的諸般後事逃離秦國,先入墨家。老墨子死後墨家分崩離析,荊南晚年隱名居在了齊國海濱。三世以來,荊氏一族已達到三百餘口,武風不衰,代有俠士。荊雲出生,三歲開始修習武術根基,十五歲已經是一流劍士,二十一歲加冠,荊雲的劍術節操已經在齊東地帶有口皆碑了。時逢齊湣王苛政害民賦稅繁多,荊雲不堪鄉里百姓叫苦,帶領四鄉民衆交農罷耕。誰知齊湣王聞報非但沒有免賦(勞役)減稅(實物),反倒派來軍兵緝拿首犯剿滅亂民。憤怒之下,荊雲帶領荊氏一族與罷耕農人三千餘人連夜入海逃上了一座無名孤島,所有舉事鄉民無一傷亡。荊雲因此得魚鷹遊俠之名。三年後,荊雲登陸採買漁船漁具,不意在即墨被官府抓獲,定爲不赦終身苦役,當即黥刑刺面押到齊南刑徒營單窟關押。兩年後,成了無數綿綿蠕動在原野上的苦役犯之一。

燕軍大舉破齊,守獄齊軍惶惶大亂。荊雲極爲警覺,立即策動刑徒們在一個深夜大舉暴動。殺散惶惶官兵,就要結隊逃往就近莒城尋找貂勃做抗燕義軍時,燕軍秦開部十萬輕騎風馳電掣般捲來,將萬餘刑徒封堵在山口之內。守獄燕將查出了荊雲是起事首領,許他以燕國刑徒營總領之官並減所有刑徒罪名,條件是他說服刑徒們安心遷燕做官府終身勞役。荊雲怒斥燕將,斷然拒絕。燕將大怒,將荊雲捆在木樁上用皮鞭抽得半死,又關進了冰冷髒污的石窟。燕將不信世間有如此硬骨頭,每日十鞭,非要打服荊雲不可。雖日每血流如注,荊雲卻是一聲不出,回到石窟則極爲機密地做着聯絡刑徒們暴動越獄的謀劃。若非那個傳送消息的齊人老獄吏因說夢話泄風,酷刑之下供出了荊雲,刑徒營的風暴在呂不韋到來之前已經再次爆發了……

呂不韋百感交集唏噓不已,慨然提出要與荊雲拜“刎頸”之交。荊雲默然良久,搖了搖頭。呂不韋難堪不解。荊雲說:“大義不在俗交。公圖大事,不當死便不能死,何須爲全一人之義輕了性命?生若我等武士,本是個戰陣生涯,頭顱懸於腰間說丟便丟。與公刎頸,全小義而廢大義,實則不義也!”呂不韋無話可說,請荊雲出任商社總執事。荊雲又搖了搖頭說:“公所缺者非商道之才,實武士之才。譬若田單昔年經商,有兩百敢死馬隊,非但保得商路無恙,且能撐持魯仲連呼風喚雨縱橫天下。荊雲自認武纔不差,定然爲公謀得百人死士以濟緩急。然卻有四請,公須切實做到。”呂不韋肅然點頭。荊雲便說出了四個條件:一不參與商社任何事務,二不出席任何公開酬酢,三不對任何人泄露馬隊武士的姓名身世,四不接受除呂不韋之外的任何人差遣。

呂不韋記得,他鄭重地接受了荊雲的全部四請。

一個月後,荊雲容貌大變,一個俊秀英挺的青年永遠地消失了,站在呂不韋面前的竟是一個連鬢虯髯面若塗炭分不清年齡的精悍漢子。呂不韋熱淚盈眶哽咽難言,虯髯漢子卻一拱手去了。半年之後,呂不韋有了一支三十人的馬隊,兩年之後,馬隊逐漸增加到一百一十六人,從此有減無增。荊雲說,快速馬隊不若戰陣大軍,貴在精悍,百人足矣。所有這些騎士,都是荊雲秘密物色的特殊死士,不是爲民獲罪而成刑徒,便是仇殺逃匿而成流民。荊雲物色一個,呂不韋周旋解救一個,數年之間整整支出三萬金之巨!

從此,呂氏商社的車隊經最初兩年的十多次實力闖盜關之後,從來沒有出過大事。荊雲不是一個草莽俠士,而是一個機謀深沉果敢明斷的首領,他不斷通過各種途徑與各色盜羣結交,十多年下來,山東六國暢通無阻。呂不韋深爲感慨,幾次對荊雲嘆息:“兄弟大將之才也!生逢戰國之世正當其時,不若出世爲將,不韋當全力襄助。”素來不苟言笑的荊雲哈哈大笑:“倘若呂公一日爲相,荊雲自當爲將!”一句話說得呂不韋也是哈哈大笑。

三年前商事收手,呂不韋要安置武士遣散馬隊,荊雲卻總是搖頭,這件事便擱了下來。直到呂不韋咸陽歸來,才說動荊雲,開始動手諸般安置。荊雲不聞不問,依舊恪守約定信條,恆常如一地住在峽谷叢林,整日帶着馬隊馳騁演練。今次前來,呂不韋似覺馬隊武士們有些變化,面具馬甲整齊,直與秦國的鐵甲銳士一般。本想問來,終因素來不幹荊雲馬隊鋪排,也便沒有說出,只是在心頭壓着一個心思:騎士們要走在我後,該如何疏通趙國關隘放行?

“先生,老總事!”越劍無揚着馬鞭遙遙一指。

斜陽之下,一輛青銅軺車如飛而來,前廂馭手挽繮挺立雪白的鬚髮散亂飄舞,一看便是西門老總事駕着呂不韋的高車來了。這輛軺車在呂不韋圖謀入政長住邯鄲後極少使用,一則是這輛車全部青銅打造華貴講究三馬系駕,行止太過惹眼;二則是軺車只有傘蓋而無輜車垂簾,乘者或坐或站都被路人看得清楚,如此便多了許多路途應酬。今日西門老總事親自駕着青銅軺車迎出倉谷溪,必有意外之事。

“西門老爹,何等事體?”勒馬之間呂不韋高聲一句。

“咸陽密使到了!”老總事也是剎車之間高聲一句,又抖着馬繮將車兜過喘息着笑道,“來人做派甚大,我駕出軺車迎你回去,免得他人笑我商社寒酸。”

“咸陽?密使?”呂不韋大是驚訝,“奉何人之命?有書信麼?”

“大勢派也!”西門老總事咋舌一笑,“甚都不說,只說要見呂公。”

呂不韋下馬登車笑道:“老爹也是,管他甚做派,我是我便了。走!”

(本章完)

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三 飽受蹂躪的李斯終於走完了晦暗的末路諸子百家_名家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戰國七雄_齊國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戰國七雄_韓國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二 衛鞅兩面君 招賢館大起波瀾諸子百家_名家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戰國七雄_趙國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
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一 古老鐵籠保全了田氏部族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一 長平殺降 震撼天下第九章 縱橫初局_一 燕山幽谷 維風及雨第七章 迂政亡燕_五 易水之西 戰雲再度密佈第十四章 對峙上黨_一 天險上黨地第九章 孤城血卜_三 化齊方略陡起波瀾第二章 商旅大士_五 呂不韋豪爽地接受了落魄者的託付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五 圍魏救趙 孫臏打了千古一仗第四章 風雲三才_三 驅年社火中尉繚突然逃秦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三章 東方龍蛇_三 東海起大蛟四 認知中國原生文明的基本理念第一章 初政颶風_六 振聾發聵的《諫逐客書》第十五章 長平大決_七 惶惶大軍嗟何及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一 張儀臨危入楚第七章 瓦釜雷鳴_八 渭水刑場對大臣貴族開殺了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六 孟子論劍示射 長歌一抒飄蓬之志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五章 殘政如血_三 飽受蹂躪的李斯終於走完了晦暗的末路諸子百家_名家第四章 風雲三才_二 傲岸兩布衣 論戰說邦交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四 將相同心 大將軍負荊請罪第十一 章仲父當國_四 兩番大考校 少年王子名動朝野第六章 亂政亡趙_一 秦國朝野發力 謀定對趙新方略第五章 情變橫生_六 殷殷宴席生出了無端波瀾第二章 山東雄傑_四 安邑郊野的張家母子第三章 乾坤合同_六 以戰示形 秦軍偏師兩敗於李牧第十三章 鐵血板蕩_三 光怪陸離的鐵血儒案第十一章 郢都恩仇_三 明暗雙管 張儀巧解第一難第六章 秦軍悲歌_二 多頭並立的楚軍楚政第三章 邯鄲異謀_六 岌岌故土 悠悠我思第十一章 天算六國_三 齊威王吏治的奇特手段第十章 偏安亡齊_一 南海不定 焉有一統華夏哉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一 幽幽南山 不寧不令第五章 冬戰河內_三 商旅孫吳密定策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七 走出暴秦說誤區:秦帝國專制說之歷史分析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六章 亂政亡趙_五 天方艱難 曰喪厥國第七章 迂政亡燕_四 提一匕首欲改天下 未嘗聞也戰國七雄_齊國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三章 東方龍蛇_四 布衣柴門千里駒第一章 鐵腕平亂_二 百騎揚威 震懾草原第十三章 雨雪霏霏_三 黑林溝奪情明法第一章 鐵腕平亂_一 義渠大牛首接受了羊皮血契第十六章 秦風低徊_四 君臣兩茫然 秦風又低徊戰國七雄_韓國第八章 風雨如晦_四 繁難國葬 學問騰挪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七章 帝國烽煙_三 軹道亭外的素車白馬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一 以快制變 老將章邯迫不得已的方略第一章 暮政維艱_三 布衣水工震撼了咸陽君臣第四章 咸陽初動_三 奇策考校 太子府一團亂麻第五章 衛鞅入秦_一 神秘客棧的布衣少年第十四章 百年一亂_一 關西大力神第十五章 萬古國殤_七 冬雷暴雪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二章 山東雄傑_二 雙傑聚酒評天下第五章 天地再造_一 異數中山狼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二 逍遙峰的鼓盆隱者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一章 初政颶風_一 歧路在前 本志各斷第六章 風雲再起_一 紅衣巫師的鼎卦第三章 西出鎩羽_一 新人新謀棄霸統第三章 西出鎩羽_二 關西有大都第十三章 最後風暴_三 英雄之心 恩怨難曲第九章 呂氏新政_二 醇醇本色 殷殷同心第十二章 盤整華夏_五 信人奮士 爍爍其華第六章 滔滔江漢_一 碧水風雪雲夢澤第八章 連橫奇對_四 衣錦榮歸動洛陽第二章 商旅大士_三 天計寓三傑聚酒第六章 滔滔江漢_四 江峽大戰 水陸破楚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一 欲將何等天下交付後人 我等君臣可功可罪第八章 失才亡魏_三 坎坎伐檀兮 置之河之幹兮祭秦論 原生文明的永恆光焰——秦亡兩千二百十五年祭_三 歷史煙霧的久遠彌散第三章 東方龍蛇_六 幾番折衝 大起戰雲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六章 櫟陽潮生_二 衛鞅兩面君 招賢館大起波瀾諸子百家_名家第二章 山東雄傑_三 洛陽試劍 蘇秦成名不成功經典大戰_長平之戰第十三章 雍城之亂_二 功業不容苟且 謀國何計物議第二章 山東雄傑_六 函谷關外蘇秦奇遇第十二章 士相崢嶸_五 撲朔迷離的大梁才士第二章 大決涇水_七 涇水入田 鄭國渠震動天下跋 軸心時代的文明光芒第三章 殺戮風暴_三 殺戮骨肉 根基雄強的嬴氏皇族開始了秘密逃亡第六章 秦軍悲歌_三 河北危局 天下復辟者面臨絕境第四章 談兵致禍_六 錯也數也 不堪談兵戰國七雄_趙國第三章 安邑風雲_七 衛鞅龐涓 智計周旋第十四章 冰炭同器_六 商君府來了名士說客第八章 政俠發難_一 黑色鴿子飛進了神農大山第十一章 文明雷電_五 力行郡縣制 始皇帝詔書震動天下大秦帝國第二部《國命縱橫》大秦帝國第三部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