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西軍(中)

大宋宣和二年十月十四,辛巳。西元1120年11月6

尖聳的船頭披波斬浪,一艘船身修長的車船如飛梭一般在浪尖跳動,十隻輪槳快速的擊打水面,白浪翻涌,船行如飛,一呼一吸之間便能向前衝出十餘丈。

趙瑜頂着風,悠閒的站在船隻的最前端,雙腳巴住甲板,不論船隻如何顛簸,他卻紋絲不動。點點飛沫隨着船身起伏涌上船頭,飛濺在光着的大腳上,涼沁沁的,煞是舒服。

“二郎!”趙文聲音在身後響起,“你可真是悠閒

不用回頭,趙瑜也能知道自己的參謀總長現在是什麼一副表情。自從五天前出了衢山後,趙文說話都變得怪腔怪調起來。趙瑜雙眼平平看着前方,只當什麼都沒聽到。

“二郎!”趙文不會讓趙瑜就這麼躲過去,他就在趙瑜耳後叫道:“我們何時纔回臺灣?!”

給人貼着耳朵叫,趙瑜聾子也裝不下去了,笑道:“我們不就在回臺灣的路上嘛。”

“什麼時候回臺灣變得要往西邊走了?!”

趙瑜哈哈一笑:“只是順便繞個路罷了!”

“這路繞得可真夠大的,都繞道揚子江了!”趙文指着船外:“二郎,你看看對面的那個島,都過了揚州的小沙了是瓜洲渡,你還想繞道哪裡去?江寧?!”

“這話沒必要一天說三遍罷?”趙瑜搖頭,“到了瓜洲渡看一看就回臺灣。”

“這已是二郎你第三次這麼說了。但我們現在離臺灣還有幾千裡。”趙文悻悻說道。“瓜洲渡地宋軍又有什麼好看地。”

“我只是想看一看西軍。他們也許是日後我軍除女真人之外最大地敵人。百多年沒打仗。河北禁軍已經爛透了。東京禁軍也就班直中地萬多人還算得上戰力。整個大宋。也只剩西軍可堪一戰。”

“能看到什麼?”趙文搖頭。“童貫乘地綱船能從潤州沿運河直放杭州。就算過了大江。也不會下船。運兵船有什麼好看地?”

“肯定會下船地。童貫帶地是西軍!那些關西人坐了一個月地船。不在潤州休息兩天。他們可沒力氣打仗!到了京口和瓜洲那裡。正好可以見識一下西軍地軍勢!”

半日後。趙瑜地車船已經來到瓜洲渡上。但大江之上。除了捕魚地舢板外。就只有寥寥十餘艘河船在擺渡。

“童貫怎麼到現在還沒到?!”趙文拿着望遠鏡梭巡江中。

“不,他已經全師過江了!”趙瑜放下望遠鏡,他在瓜洲對岸的京口渡中看到了綱船竟有數百之多,除了南下大所乘船隻,不會有別的來歷。

“這麼快!”趙文驚道。

童貫的確已經領兵渡江了。從前日,用了兩天時間,十五萬大軍便陸續過江——南下時,他們便坐着船走得汴河,所以過江時不必上船下船。速度自是比正常情況要快上許多。

入了潤州,童貫便立刻佔了州衙爲宣撫使行營。轉眼之間。舊日如狼似虎的衙役胥吏被掃地出門,在衙門中進進出出地,是一羣羣看起來更加兇惡十倍的關西赤佬。

今日,在休整了兩天後。童貫來到州衙大堂中,擊鼓聚將。舉行軍議。這位當今朝中最爲戰功赫赫的宦官,如今的兩浙、淮南宣撫使高居正中。置制使譚稹、都統制劉延慶列坐左右。其下各路統制、幕僚將佐肅然而立。靜聲屏氣等待主帥發令。不過這臨戰前肅殺的氣氛,卻因童貫的一句話。徹底粉碎。

罷造作局……停花石綱……下罪己詔!

“罪己詔?!”州衙大堂中,傳出一聲驚叫。衆將一片譁然。

譚稹看向童貫的眼神與看一個往脖子上勒繩子的瘋子沒有兩樣。大宋開國以來,從沒出過代天子下詔罪己的事。就算是蔡京那等權相也不敢作出這等妄爲之舉,童貫兵權再是一個宦官,得罪了天子,他難道還想有活路?

的確,童貫在出京時,道君皇帝地確給了他臨機處斷之權,甚至允許童貫如有急,即以御筆行之——遇到緊急情況,可以自行擬定詔書發佈命令——但沒有上報朝中,便越俎代庖的幫天子下了罪己詔,這等於是啪啪地打道君皇帝地臉。現在江南大變,局勢艱難,道君皇帝只能捏着鼻子把苦水硬吞下去,但日後清算起來,站在這營帳中的,沒一個會有好下場!

“大帥,萬萬不可!”沒等譚稹出言反對,都統制劉延慶當即跳出來,“造作局可罷,花石綱可停,罪己詔可萬萬不能下啊!”

“大帥!還請三思!”譚稹也站起勸道。

童貫沉聲道:“本帥已是四思,五思過了。罪己詔是不得不下。造作局、花石綱,今日可罷可停,日後未必不能再起再興,不下罪己詔,把兩事的根斷掉,如何能取信於江南百姓?!”

“大帥,此事事關重大,還是先上報天子,等天子下詔罷!”譚稹再勸道。

“等?!”童貫眼眉瞪起:“軍情緊急,怎麼等?!方臘不會等!魔教的賊子不會等!現在不僅是方臘,江南各州各府都有賊人蠢蠢欲動。靠得近的,常州、湖州,魔教賊軍已有數千衆,而稍遠一點現在已經是平江府了,妖人石生已領着萬多人圍攻府城,更別說兩浙南方蜂擁而起的賊子,已經攻州下縣,即將與方臘合流。現在圍在杭州城下地賊軍只有二十萬,但再拖過一月兩月,那就會是三十萬、四十萬!還能再等嗎?!……我們等不起!

賊寇不能迅速平定,江南就不能安穩。北伐之事便無從談起。自石敬瑭割幽燕之地以媚契丹。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八十五年,幽燕的漢家子弟也在契丹人地欺壓下苦盼了王師一百八十五年!好不容易纔等到了契丹衰亡,我大宋有了收復故土的機會,現在不把握時機,及早北上,”他用力一拍桌案,猛然站起,“難道還要北地地漢兒再等王師一百八十五年?!”

童貫地聲音迴響在大堂之中。他是徹底地豁出去了,黝黑的臉上是少有的堅毅。當年他在關西監軍時,便藏了天子下令軍勢緩發的詔書。今日代道君皇帝下詔罪己,也不過舊日之事的翻版罷了。雖然心知日後政敵必然會拿此事來攻擊,只要能封王,就算第二天就被賜死也無妨。無論用什麼手段,他都不會允許北伐幽燕之事再次被延誤!

“爲何魔教能一呼百應,難道你們不清楚?!造作局、花石綱不廢,罪己詔不下,就算平了方臘,日後還會有賊子今次北伐已經被耽擱了,本帥可不想看到下一次。我意已決。爾等不必再言。日後天子若是降罪,本帥一力擔之!董耘!”童貫叫道。

“下官在!”一人應聲出列。其人身着青色文官袍服,是童貫的親信幕佐。

童貫道:“這份並罷蘇杭造作局、御前綱運及木石采色等物的罪己詔由你來擬稿,儘速通傳江南。無論如何不能再把江南百姓往方臘那裡推

“你先下去寫稿子罷!”童貫揮退了董耘,又對譚稹、劉延慶道:“譚置制,劉都統。我三人即爲主將,便不可輕動。我等還是坐鎮潤州。領兵出戰之事,還是由下面統制去做。”

“大帥說的是!”童貫權威極重。連罪己詔都能壓着譚、劉二人發佈,現在他把兩人強留在身邊。他們也不敢反對。

見譚、劉二人配合,童貫神色略略放鬆了一點,又叫道:“王稟!辛興忠!王淵!”

“末將在!”三名將領應聲出列。

“你三人領本部兵馬爲東路軍,王稟爲主帥。沿運河直攻杭州。方臘賊軍現在聚兵二十萬,合圍杭州。”

“末將遵命!”

“雖然剛剛收到的消息說,直到十天前,杭州仍未被,還數次出城反擊。但現在情況如何,卻難以斷定。不過就算杭州有失,方臘攻城半月有餘,損傷必然不輕,正是我軍乘隙攻取的良機!”

“末將明白!”

“劉稹!王渙!楊惟忠!”童貫又喚出三人。

“請大帥吩咐!”

“西路軍由你三人統領,以劉稹爲主!先驅金陵,再南下廣德,經宣州,把歙州給我收復。你們這一路,要直搗方臘老巢,斷其後路!不能給他東山再起地機會!”

“末將領命!”

童貫站起身,把令箭逐一擲下,“今次我大軍東西並進,當以雷霆之勢,把魔教逆賊一舉蕩清。本帥在這裡等你們的捷報,天子在京中也在等你們捷報!江南百姓更是在等你們的捷報!能否讓本帥凱旋迴京,能否使天子安居無憂,能否救江南萬民於水火,就全看你們的了!”

新任的東路主帥王稟接令回營,在主帳中盤算了一番後,便使人請了同領東路軍的統制王淵過來。

王淵,字幾道,也是西軍中的一名知名將領,其時與王稟併爲統制。但無論從資歷還是領兵數量上,他都無法與王稟相提並論,故而便被童貫配在王稟帳下聽命。

“幾道!”王稟是個爽快人,與王淵也是熟不拘禮,並不多作寒暄,直言道:“辛興是個廢物,今次出戰,也只能靠我們哥倆拼命了。我欲命你爲我部先鋒官,不知你可願把這擔子接下來!”

王淵似是早有心理準備,拱手道:“王帥有令,末將敢不從命?!”聲音一頓,“只是東路沿運河而行,將直面賊軍主力,光憑末將本部兵馬卻是難以順利進軍,還想請王帥帳下的一人爲偏將!以佐軍事!”

“……可是潑韓五?”王稟略略一想,便知王淵所求何人。

“正是!”王淵點頭。他所點偏將,大名韓世忠,字良臣,在王稟麾下爲進武副尉,最是勇猛善戰。只是其人少年時在家鄉是個無賴潑皮,人送匪號潑韓五,入了軍中後,雖然屢立戰功,但這個外號卻一直跟着他,“有良臣爲佐,斬將奪關不在話下。”

“好!就讓韓世忠跟你去!”王稟答應下來,喚過親兵小校,“把韓世忠叫來。”

小校應聲出去。不一刻,一連串即疾且穩的腳步聲由遠及近,直逼主帳而來。很快,門外投進來的光線一暗,一個身高六尺有餘,體壯如牛,魁梧異常地關西大漢出現在門前。那漢子三十出頭,紫棠色的方臉上顴骨外凸,雙眉吊梢,一對環眼深邃如潭,相貌並不英俊,甚至可以說是醜陋,但自有一股英武豪雄之氣,讓人一看便知是難猛將。

“王帥,韓世忠奉命前來!”漢子在門外叫道。

“進來!”

韓世忠兩步走到廳中,先拜了王稟、王淵,而後問道:“王帥!喚韓世忠來,可是要俺領兵出征!”

“猜得沒錯!”王稟點頭,“正是要讓你助幾道爲先鋒!”

“當真!?”韓世忠大喜過望,忙抱拳躬身道:“多謝王帥擡愛!”

王稟見韓世忠好戰如此,心中也甚是高興。對王淵、韓世忠兩人道:“你倆爲我部前鋒,有什麼要求,現在可以儘管提,只要我能安排的,我自會給你們準備好。你們只要給我記住一件事……”他目光灼灼,猛地提高了音量:“無論如何都不許比劉稹那一路慢了!若是耽擱誤事,讓我在大帥面前丟了臉,莫怪我不留情面!”

王、韓兩人對看一眼,齊聲道:“王帥放心,末將理會得,絕不會比西路慢了!”

“那就好!”王稟展顏笑道:“有你們這句話我就放心了。”拿出令箭交予二人,“你們現在下去點兵,今夜就乘船出發。三日之內,先把平江府的石生給我平了!”(,如欲知後事如何,支持正

第30章 回航(上)第21章 文治(下)第40章 後續(上)第30章 傳言(下)第31章 跳牆(上)第44章 決勝(中)第43章 帝位(下二)第7章 四方(上)第4章 西路(一)第39章 土着(下)第4章 新港(下)第7章 西路(四)第7章 未雨(上)第27章 開春(下)第25章 野心(上)第55章 涌金(下)第4章 奪城(下)第28章 帝國(下)第19章 謀算(下)第41章 後續(下)第35章 海上(上)第15章 船場(上)第63章 等待(上)第62章 九五第24章 清化(下)第23章 萬馬(下)第17章 商戰(中)第40章 關山海(上)第4章 對手(上)第24章 突遇(上)第17章 豐收(上)第27章 天子(下)第4章 新港(下)第32章 冬雨(上)第8章 敵至(下)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24章 輿論(上)第38章 土着(上)第3章 奪城(上)第31章 輕取(中)第12章 夜談(下)第36章 覆亡(下)第2章 奇襲(下)第59章 投奔(上)第30章 輕取(上)第12章 西行(上)第3章 白山黑水(三)第15章 翻牌(下)第36章 海上(下)第32章 祭靈(上)第12章 白山黑水(五)第31章 戰備(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21章 開局(下)第64章 等待(下)第36章 異變(上)第4章 西路(一)第24章 喪事(下)第27章 星火(上)第26章 失算(下)第13章 西路(五)第30章 西路(完)第50章 聖公(下)第38章 土着(上)第52章 杭州(中)第50章 道阻(四)第5章 對手(中)第44章 餘波(下)第36章 海上(下)第10章 迎擊(下)第34章 移民(上)第30章 輕取(上)第29章 雄心(下)第10章 綢繆(下)第22章 萬馬(上)第32章 局勢(中)第12章 孤舟(下)第15章 翻牌(下)第9章 懲戒(下)第7章 投奔(上)第48章 助守(下)第2章 三年(下)第30章 人心(上)第43章 決勝(上)第24章 風雨(下)第20章 衢山(下)第64章 九五(完)第18章 軍器(上)第24章 喪事(下)第24章 清化(下)第17章 豐收(上)第32章 輕取(下)第63章 九五(下六)第63章 九五(下六)第19章 謀算(下)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36章 決戰(上)第42章 餘波(上)第14章 翻牌(上)
第30章 回航(上)第21章 文治(下)第40章 後續(上)第30章 傳言(下)第31章 跳牆(上)第44章 決勝(中)第43章 帝位(下二)第7章 四方(上)第4章 西路(一)第39章 土着(下)第4章 新港(下)第7章 西路(四)第7章 未雨(上)第27章 開春(下)第25章 野心(上)第55章 涌金(下)第4章 奪城(下)第28章 帝國(下)第19章 謀算(下)第41章 後續(下)第35章 海上(上)第15章 船場(上)第63章 等待(上)第62章 九五第24章 清化(下)第23章 萬馬(下)第17章 商戰(中)第40章 關山海(上)第4章 對手(上)第24章 突遇(上)第17章 豐收(上)第27章 天子(下)第4章 新港(下)第32章 冬雨(上)第8章 敵至(下)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24章 輿論(上)第38章 土着(上)第3章 奪城(上)第31章 輕取(中)第12章 夜談(下)第36章 覆亡(下)第2章 奇襲(下)第59章 投奔(上)第30章 輕取(上)第12章 西行(上)第3章 白山黑水(三)第15章 翻牌(下)第36章 海上(下)第32章 祭靈(上)第12章 白山黑水(五)第31章 戰備(下)第55章 九五(中一)第21章 開局(下)第64章 等待(下)第36章 異變(上)第4章 西路(一)第24章 喪事(下)第27章 星火(上)第26章 失算(下)第13章 西路(五)第30章 西路(完)第50章 聖公(下)第38章 土着(上)第52章 杭州(中)第50章 道阻(四)第5章 對手(中)第44章 餘波(下)第36章 海上(下)第10章 迎擊(下)第34章 移民(上)第30章 輕取(上)第29章 雄心(下)第10章 綢繆(下)第22章 萬馬(上)第32章 局勢(中)第12章 孤舟(下)第15章 翻牌(下)第9章 懲戒(下)第7章 投奔(上)第48章 助守(下)第2章 三年(下)第30章 人心(上)第43章 決勝(上)第24章 風雨(下)第20章 衢山(下)第64章 九五(完)第18章 軍器(上)第24章 喪事(下)第24章 清化(下)第17章 豐收(上)第32章 輕取(下)第63章 九五(下六)第63章 九五(下六)第19章 謀算(下)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36章 決戰(上)第42章 餘波(上)第14章 翻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