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經濟(上)

大宋宣和元年十月十一。--鳳-舞-文-學-網--甲申。西元1119年11月15

臺灣。

已是晚稻的收穫時節。

張大牛駕着滿載着稻穀的牛車。正往縣城慢慢趕去。時不時的。他高高舉起鞭子。跟從縣裡回來的鄉鄰打個招呼。這條三丈寬的從鄉里往縣城的水泥官道上。來來往往的都是一輛輛四車。回頭的車上。裝着鍋碗瓢盆、綢緞布匹等用雜物。而跟張大牛同方向的。則無一例外的都是裝着滿滿一車近百石的稻穀。

這種民用的大車。沒有轉向器。也沒有減震裝置。僅僅就是四個輪子加上一方車斗。結構十分簡陋。但卻也因此造的極爲堅固。在又寬又長的車斗上。裝滿萬斤糧食。也不會有任何問題。就僅僅五十貫的售價來說。的確物超所值。

今年經過臺灣的幾場颱風都不算強。並沒有給收成帶來太大的影響。他家的三頃多田。除了留下兩畝的充作菜田。其他的一百五十畝的有一半種了雙季稻。另一半則種了苜蓿。每年苜蓿能收割三次。出產的數萬斤牧草絕大部分都給官中收購。剩下的一點。則留給家裡的牛和豬。至於稻穀。由於田的太多。張大牛沒法兒如在老家時那般精心服侍着的裡的莊稼。都是漫種漫收。一年兩收的上等肥田就只有三四石的收成。按二碩谷一碩米的比例。畝產僅有兩百斤不到的大米。其產量竟只爲台州家鄉的一半。

這麼低的產量。若是還在老家。不但周圍人會嘲笑他是個不會種田的夯貨。佃主也不會再跟他續佃。甚至連賦稅都別想交清。不過在臺灣他卻什麼也不必擔心。周圍人種起田來都跟他一樣水平。更不需要再擔心佃租。同時東海國的稅賦也並不重。沒有什麼雜變之稅注1。僅有夏秋正稅。何況他是三年免賦的時間纔過去兩年。的等到明年。他才需要開始繳納田賦。

只是田賦是田賦。人丁稅卻是少不了的。不過只要加入了鄉里的弓箭社。每五參加一次軍事訓練以及秋收後的半月集訓。並簽署同意在徵兵令下達時加入東海軍的合約。就可以免除每年高達五十貫的丁稅----這個誇張到極點、比大宋的丁錢高出百倍的數字。其實從來沒有真正徵收過。其本意就是爲了強迫所有東海國轄下的成年男子成爲東海軍的預備兵員。

這種做法。類似於唐時府兵制。良家子皆有從軍隊義務。不過並不需要自備甲冑軍器;也有點像後世的預備役。但覆蓋面更廣。乃是趙瑜爲了幾年後的戰爭佈下的準備。東海軍的各級野戰部隊都是三主官制。在必要時。抽出一部分軍官另組新營。以一老營帶兩新營。--鳳-舞-文-學-網--轉眼就可以擴軍兩倍。同時還能保證老營的戰鬥力不至於降低太多。新營也會擁有一定的作戰實力----新營士兵的來源。就是如張大牛這樣接受過初步軍事訓練的農夫。

趙瑜的這個算盤並沒有瞞着人。東海國中人人都知道保不準哪一天東海王就會下令徵發鄉兵。不過他們倒不是很擔心。張大牛還記的幾個月前遼南大捷傳到島上後。村裡蒙學的先生在聊天時跟他們說的關於大宋、大遼、金國和東海之間軍隊實力的對比。

大宋與大遼相持百年。軍力都差不多----也許大宋還低一點----而大遼則不如金國。大遼皇帝帶的七十萬大軍正是被兩萬金兵打的丟盔棄甲;不過金人雖強。卻仍遠不及東海。趙大王只帶了五千人去北面。就把十萬金兵全滅了。這樣算來。東海國的十萬水陸大軍。足以抵的上兩百萬金兵。七千萬遼軍。如果是大宋的官軍。說不定能抵的上一萬萬!

當時張大牛聽的這個數字。跟邊的人一樣都是一陣發懵。繼而想笑。但看着蒙學先生嚴肅的表又不敢笑----十萬抵上一萬萬。這實在是太離譜了。但回去後。讓剛剛學了四則運算的大兒子算了算。那先生還真是沒說錯。既然如此。所有人都放心來。東海有如此強軍。根本也輪不到他們上陣。就算被徵入軍中。還是看鬧的可能居多。

張大牛用力打了個響鞭。如果真的被徵入軍中。他可不希望在後面看鬧。再怎麼說也的給自家掙個封賞出來。村子裡。也有幾戶是軍屬。門口都釘着盾上雙劍交叉的銅牌。村長、甲長還有里正。都是那幾戶的戶主擔任。平常裡。個個走起路來趾高氣昂。前些。縣裡的主簿下來籍田。對着他們也是和和氣氣。可是他們家裡的那幾個小子。卻都是實打實的大頭兵。前沒有一個有着、月的標誌。更別說星了。但就是這等不起眼的小兵。也能讓縣裡的大官人不敢輕慢。

哪像大宋。渡口撐船的是兵。店裡跑堂的是兵。砍柴的也是兵注。一個個萎靡不堪。被大小官吏呼來喝去。怎比的上東海的兵。個頂個的英豪。如果能進了軍中去混個出。比起土裡刨食。確是要強上許多。

一路想着。三十多里路。轉瞬即至。苗栗縣僅僅一丈高的城牆。便出現在張大牛的面前。來到城門口。他並沒有趕着牛車進城。而是順着壕河邊的水泥路向西頭繞去。苗栗縣的常平倉和官糶的衙門。不是在城中。而是在城西一里外的港口邊。

當張大牛的大車抵達苗栗倉時。倉前的廣場上已經滿滿當當的全是一輛輛大車。粗粗一數。怕不有兩三百輛。

把車停在一處空位上。一個小吏便遞過來一塊號牌:“你是七百五十八號。等叫到你時。就快點過來!”

張大牛點頭應了。看了看手上的小木牌。上面的幾個數字他在軍訓時也學過。去年、前年的半個月的秋後集訓。不僅僅是整天刺殺和走隊列。

“七百五十八啊……”他仰頭長嘆口氣。一大早便出門。沒想到還是拖到了這麼後面。

“五百零四!五百零四!”幾個小吏在廣場上喊了起來。很快。一輛大車便慌慌張張的趕了過去。

還有兩百五十多人。張大牛知道了自己還要等多久。從座位下摸出一個籃子。裡面裝着渾家王氏今天一早就起來給他準備下的午飯。

填飽了肚子。張大牛用一捆幹牧草餵了牛。便往車斗上一躺。在糧袋之上沉沉睡去。不知睡了多久。突然只覺的大腿一痛。猛然驚醒過來。

“七百五十八號!”一睜眼。便看見剛纔給他發牌子的小吏正凶神惡煞的瞪着他。醒的兇器。

“七百五十八號!你是不是?!”小吏對着他耳朵大喝着。

張大牛把懷裡的號牌掏出來。果然是七百五十八號。他擡起頭。用敬佩的眼光看個那小吏。那麼多人。他怎麼記的一絲不錯。

吏可不管面前的人在想什麼。拿棍子一戳張大牛。“還不快去!磨蹭什麼?!”

“是!是!”張大牛連聲應到。

趕着牛車。進了糧倉的院中。先驗了稻穀的品質:兩個吏員拿着個驗糧的戳子。往幾個糧袋裡一戳。抽回來時便一點穀子。用手捻了捻。又放進嘴裡嚼了嚼。然後在張大牛帶着奉承的眼神和諂笑中。批了個合格。接着便是奴工們一袋袋的卸下糧袋去稱量。

“九十七石八斗!”一通折騰後。糧官報出了這個數字。

張大牛點着頭。擦了擦汗。這個份量與他在家裡估算的差不多。看着糧官噼裡啪啦打着算盤----這計算用的器物據說還是趙大王所發明的----張大牛也在心中計算着今次的能糶出多少錢鈔。

今年收成好。縣中的粳米米價已經降到了七十文一斗。而稻穀的收購價。最多也不會超過米價的四成----去殼、儲藏、搬運都要損耗----也就是說一斗不會超過二十八文。一石就只有二百八十錢。按一百石算來就只有二十八貫多----東海的一貫是實打實的一千文。而不是大宋省陌後的七百七十文----而九十七石。拿到手就只有……

張大牛扳着手指。一時算不清楚。而糧官手上的算盤珠子卻不再響了:“兩百五十五文一石。九十七石合二十四貫又七百三十五文足!”

“二十四貫?!”張大牛驚了一下。不過立刻又冷靜下來。跟預想的也差不了多少。

留足了明年的種子和口糧後。今天的秋糧賣了二十四貫。而幾個月前。早稻則是三十九貫。加上出售牧草。他一家四口一年下來有十貫的收入。看似不少。但錢還是存不下來。

臺灣依然是人少的多。無法招佃。三頃的光靠一家四口根本忙不過來。只能僱用奴工來勞作----撂荒是不可能的。如果被發現拋荒。或是莊稼長出來不及時收割。便會被官府沒收田的。同時課以重罰----但農忙時節。一個奴工的一工錢要兩百文之多。還要管一三餐。不但的讓他們吃飽。還的見葷。今年單單花在了僱人上的錢鈔。就有收成的一半。

剩下的那點錢。除去繳還貸款的利息和本金。還有家裡兩個小子去學裡必不可少的筆墨紙硯和書本費用。以及給先生們的束脩。就只剩二十多貫。再買些家常用品。逢年過節添置幾好一點的行頭。也就剩不下多少。如果再加上參加村裡鄉里的社、會的份子錢。那便真是一乾二淨了。

這錢來的快。去的也快。嘆着氣。從出納手中接過賣糧所的。張大牛一個個數過之後。小心翼翼的把一摞銀葉錢、金花錢放進隨的錢袋裡。登時撐的鼓鼓囊囊。不過他待會兒還要去縣城裡的錢莊分號去繳還貸款。等他從那扇大鐵門中出來。這個錢袋便會癟上一半了。

趕着牛車。離開糧倉。他曾聽說在基隆城中的錢莊總號的的下。有一個極大的金庫。金庫的四面牆。連着天花板和的板。都是一層鉛板。一層青磚。再加一層水泥砌起來的。裡面存着的不是他袋子裡的金錢銀錢。而是一塊塊磚----金磚銀磚!

聽說那些價值連城的金銀磚。在金庫裡堆的如山一般高。每次戰後封賞。趙大王就會使人從金山銀山上。搬上幾百塊磚下來。再用車子從的庫裡拖出來。當一塊塊金磚銀磚被拖到有陽光照的的面的時候。整個基隆城的天空上。都會閃出一層寶光。

張大牛低頭看了看手上的小袋子。又嘆了口氣:真想見識一下啊!

注:北宋承襲五代十國的苛捐雜稅。以類合併。統稱之爲“雜變”。其中名目繁多。如農器稅、牛革稅、蠶鹽稅、鞋錢等。即所謂“隨其所出。變而輸之”。雜交也必須隨同兩稅輸的。注:北宋的廂兵部隊。有渡船、橋閣、梢公、裝卸、採斫、樓店務等名號。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他們是做什麼工作。

:感冒了。腦袋都在發昏。吃了藥。睡了一個白天。到晚上起來纔好些。

--鳳舞文學網----

鳳舞文學網爲衆多讀者免費提供各類小說,作品涵蓋了玄幻小說、武俠小說、科幻小說、軍事小說、恐怖小說、言等,並提供可電腦和手機閱讀的TXT、CHM、UMD、JAR格式的電子書下載。

http://www.fengwu.net?...??

第58章 九五(下一)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43章 交涉(上)第35章 移民(下)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33章 冬雨(下)第29章 連橫(中)第1章 三年(上)第37章 股票(中)第31章 戰備(下)第11章 宣傳(下)第27章 旅順(下)第20章 勇氣(上)第34章 出戰(上)第52章 道阻(六)第54章 涌金(上)第5章 未來(上)第42章 帝位(下一)第29章 連橫(中)第31章 輕取(中)第56章 九五(中二)第4章 東京(上)第22章 勇氣(下)第15章 意外(下)第28章 傳言(上)第5章 對手(中)第33章 冬雨(下)第37章 股票(中)第8章 四方(中)第28章 雄心(上)第15章 意外(下)第16章 變奏(上)第25章 輿論(下)第38章 湄嶼(中)第52章 杭州(中)第1章 奇襲(上)第3章 滅國(上)第30章 西路(完)第1章 北行(上)第6章 西路(三)第47章 江山(中)第12章 和議(中)第12章 孤舟(下)第34章 出戰(上)第16章 船場(下)第41章 帝位(中下)第12章 白山黑水(五)第30章 回航(上)第44章 蔡攸(上)第43章 帝位(下三)第7章 敵至(上)第14章 西路(六)第29章 連橫(中)第12章 孤舟(下)第8章 投奔(下)第1章 平安(上)第11章 琉球(上)第28章 星火(中)第21章 開局(下)第25章 俘王(上)第19章 衢山(上)第25章 失算(上)第27章 旅順(下)第9章 懲戒(下)第44章 餘波(下)第31章 戰備(下)第33章 故鄉(下)第57章 九五(中三)第18章 豐收(下)第32章 祭靈(上)第44章 亂象(一)第28章 帝國(下)第39章 故人第14章 意外(上)第28章 傳言(上)第29章 雄心(下)第59章 投奔(上)第21章 傳承(四)第23章 喪事(上)第19章 開局(上)第31章 輕取(中)第19章 戰象(下)第36章 島南(上)第13章 包圍(上)第20章 陣線(中)第41章 後續(下)第6章 戰前(下)第57章 西軍(中)第13章 琉球(下)第31章 戰備(下)第17章 軒波(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15章 船場(上)第30章 傳言(下)第45章 亂象(二)第45章 蔡攸(下)第12章 靖安(下)第53章 道阻(完)第12章 靖安(下)第2章 北行(下)
第58章 九五(下一)第9章 伊德利斯東遊日記(二)第43章 交涉(上)第35章 移民(下)第十二 卷琉球中第33章 冬雨(下)第29章 連橫(中)第1章 三年(上)第37章 股票(中)第31章 戰備(下)第11章 宣傳(下)第27章 旅順(下)第20章 勇氣(上)第34章 出戰(上)第52章 道阻(六)第54章 涌金(上)第5章 未來(上)第42章 帝位(下一)第29章 連橫(中)第31章 輕取(中)第56章 九五(中二)第4章 東京(上)第22章 勇氣(下)第15章 意外(下)第28章 傳言(上)第5章 對手(中)第33章 冬雨(下)第37章 股票(中)第8章 四方(中)第28章 雄心(上)第15章 意外(下)第16章 變奏(上)第25章 輿論(下)第38章 湄嶼(中)第52章 杭州(中)第1章 奇襲(上)第3章 滅國(上)第30章 西路(完)第1章 北行(上)第6章 西路(三)第47章 江山(中)第12章 和議(中)第12章 孤舟(下)第34章 出戰(上)第16章 船場(下)第41章 帝位(中下)第12章 白山黑水(五)第30章 回航(上)第44章 蔡攸(上)第43章 帝位(下三)第7章 敵至(上)第14章 西路(六)第29章 連橫(中)第12章 孤舟(下)第8章 投奔(下)第1章 平安(上)第11章 琉球(上)第28章 星火(中)第21章 開局(下)第25章 俘王(上)第19章 衢山(上)第25章 失算(上)第27章 旅順(下)第9章 懲戒(下)第44章 餘波(下)第31章 戰備(下)第33章 故鄉(下)第57章 九五(中三)第18章 豐收(下)第32章 祭靈(上)第44章 亂象(一)第28章 帝國(下)第39章 故人第14章 意外(上)第28章 傳言(上)第29章 雄心(下)第59章 投奔(上)第21章 傳承(四)第23章 喪事(上)第19章 開局(上)第31章 輕取(中)第19章 戰象(下)第36章 島南(上)第13章 包圍(上)第20章 陣線(中)第41章 後續(下)第6章 戰前(下)第57章 西軍(中)第13章 琉球(下)第31章 戰備(下)第17章 軒波(下)第2章 白山黑水(二)第15章 船場(上)第30章 傳言(下)第45章 亂象(二)第45章 蔡攸(下)第12章 靖安(下)第53章 道阻(完)第12章 靖安(下)第2章 北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