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六節 圍澤

完顏兀朮思量了一番:“楊進、翟進、丁進,誰人那裡有糧食?”

“好似都無糧食。”

“那本王現在顧不上他們,本王要去打草谷。你且想個辦法,讓翟進、丁進、楊進自相殘殺,本王保你榮華富貴。”

滄州,張彥橘又開始了在河北東路下屬各縣境內巡視。他已經是正任的河北轉運使,執掌一路錢糧民政,九月秋收,十月完糧納稅。而河北東路因爲都保甲的緣故,是以邑爲單位上交秋糧。

民以食爲天,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除去兵事之外,便以糧食爲重中之重。張彥橘不敢怠慢,生怕收糧過程中出現什麼幺蛾子,因此要將各縣的收糧狀況親眼看一遍才罷休。

他從北面的霸縣和靜海縣開始巡視,接下來就到了塘沽。塘沽掌書記趙正雲聽聞轉運使到來,在衙門外迎接他。

“蒼寧,何必這麼客氣。”張彥橘和趙正雲並肩步入衙門。

塘沽一切新建,這衙門也與往常的官衙不同,進門之後就是一面照壁,繞過照壁,乃是大堂,這大堂的佈局不是爲官老爺審案子的,而是按照議事的佈局,擺了一圈椅子。

“塘沽雖不產糧食,但卻被安撫定位陪都,可謂重中之重。不來看看,不放心呀”

張彥橘道:“這一路來,本官巡查霸縣、靜海兩縣,發現百姓缺乏耕牛,鐵器,地不能盡其利,而滄州和平盧的鐵廠,都搬到了塘沽,不知塘沽生產的農具,能否供給明春的需要。”

“運使,此言欠妥。整個河北東路到底需要多少農具,該是運使告訴下官,下官再與將作司商議,再由將作司向各個公會採購。”

這就是呼延庚設想的內生型商品經濟了,鸞閣的士農工商婦五個分會,對下層進行人對人的管理,而將作司、市舶司則對生產和交易統一指導,這種指導既是技術上的,也是產量上的。

各個邑則整體在某個行業做工,有的是農業,有的是手工業,有的出海打魚,有的曬鹽、採煤,更有的從造船場租船出海,在泉州、高麗、倭島等地之間從事海貿。

因此張彥橘問趙正雲農具的產量夠不夠,趙正雲無從答起。他既然不知道河北全路需要多少農具,也就不知道如何讓將作司調整生產任務。

張彥橘看趙正寧答不上來,心中有些不滿,但沒有表露出來:“待我回到河間,再向將作司武柏六請教。”

兩人談公事話不投機,張彥橘不耐,便請趙正雲帶着自己到漢沽的冶煉工業中心看看,平盧鐵場,滄州鐵場都已經遷了過來,漢沽靠近河塘,交通便利,鐵廠,盔甲廠,兵器廠,農具廠,車輛廠都集中在這裡,所以張彥橘要來親自看看。

宋代鍊鐵工藝已經十分發達,無論是呼延庚,還是張彥橘都不懂冶煉,這種事情還是交給當代的專家。呼延庚提供的手冊,提供的主要是組織方面的思路。

看過了漢沽冶煉重工區,看過了塘沽商業和海港區,也看過了大港化工區——當然,張彥橘不知道呼延庚心裡的這些區域名字——張彥橘取出一張紙來,紙上列明瞭呼延庚要求他巡視的項目。張彥橘在這些項目下一一劃圈。

在塘沽的巡視告一段落,張彥橘趕往南面的棣州濱州各縣,他心中感覺,趙正雲並不適合做塘沽的“知府”,但人事考績,名義上該朝廷直管,現在朝廷大員們都往南邊跑了,而且塘沽還不在朝廷體例內,這事還得與呼延庚當面商議才行。

在厭次坐鎮河北東路南部的,也是一位宗室,趙不試。他自相州丟失後,沒有隨着杜充一同撤退,而是到了河北東路,當時呼延庚剛剛驅逐了王淵李成,正缺乏有經驗的官員,便請趙不試擔任厭次掌書記,並巡視周邊各縣。

張彥橘到達厭次的時候,憂心忡忡。前兩年河北流民遍地,今年才稍有好轉,百餘萬流民與本地居民一起,被編戶齊民,結果又從汴梁來了幾十萬人口,而且據呼延庚傳回來的消息,汴梁百萬戶,是百萬人口,都會到塘沽來。

到時候,河北東路人口怕不有三百萬戶?每戶三人,就有近千萬人口了,這麼多張嘴,吃什麼?

依照呼延庚所說,通過海貿賺錢買糧食,張彥橘聽着就不靠譜。當時對外貿易的樞紐還是廣州、泉州、廣陵還有杭州,北方海貿纔剛剛起步。

而且由於古代的高昂運輸成本所限,當時的貿易只能限於少量的奢侈品,要想支撐起一個有志於匡扶宋室(在張彥橘看來)的割據政權,只有農業能夠提供足夠的糧食、武器和人口來組成軍隊,而且必須是十分發達的農業,纔有能力提供足夠剩餘糧食來供養士兵

這點在古代中國歷史上體現的尤爲突出,秦朝起家於關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東漢與河北大平原和南陽盆地、唐朝與關中和江淮平原,都是十分鮮明的例證。而呼延庚在河北建藩鎮,莫不是要重走東漢的路?

河北東路本是極好的糧食產地,只可惜黃河爲害,黃河以東以南,飽受黃河改道與回河之苦。厭次、渤海等縣,都有大片的沼澤灘塗。而且海水滲入地下水,濱州的土地還有鹽鹼化的危險。

“厭次、濱州等地,今年的收成一般,自用已然不足,還需河間幫襯。”趙不試這樣描述今年的收成。

張彥橘苦惱道:“河北的糧食,本來就勉強供給本地人口,建炎年間以來,人口增加到三百萬戶,看來只能仰賴江南的漕運了。”

趙不試道:“以往汴梁就是靠江南漕運,運使又何必着急?”

“謙公,皇上對安撫有些小心思,你還看不出來嗎?”

“運使慎言,指斥乘輿,大劈。”

張彥橘一笑,這件事既然點開了,就不用再明說。但他馬上有收斂了笑容:“安撫跟我說,要靠海貿解決糧食,可是倭島,高麗,俱是苦寒之地,而泉州的大食人,天竺人,運來的都是些奇巧玩物,不能填肚子呀。”“至於糧食,下官倒是有一個辦法。只要撐過明年春耕,等到收夏稅的時候就能見效。”

“謙公,快說。”

“圍澤造田。”原來趙不試要將沼澤中的水抽乾,然後以沼澤爲田。

“謙公誤矣。”張彥橘道:“莫不聞王荊公之戲?”

《邵氏聞見後錄》卷三十載:“王荊公好言利。有小人諂曰:‘決梁山泊八百里水以爲田,其利大矣。’荊公喜甚,徐曰:‘策固善,決水何地可容?’劉貢公在坐中,曰:‘自其旁別鑿八百里泊,則可容矣。’荊公笑而後止。”

趙不試道:“河北不比京西,河北之地靠海,澤中之水可以排入海中,而且河北的大澤中都是黃河水,沉澱的黃土肥沃,利耕作,若運使准許這麼做,下官可以擔保,可開良田萬頃。”

張彥橘也知道這辦法可行,早在唐代,這種農業開發技術就已經有成例。

而在五代時期,吳越王錢繆就主持百姓,在兩折修建了大量的海塘、漕河、溝渠等水利設施,在擴展海塘內側鹽田的同時,對以內的河川系統進行疏浚、整修、加固,在海塘的重要部位設置水門以便放水。

在河川水源和淡水湖區修建護岸、設置堤防,和海塘一樣設置水門,利用河川水源和淡水湖區提供的淡水,沖洗海潮倒灌帶來的鹽分和死水,使之縱橫貫通、循環交流,最終構築成經海塘向大海排水的水利工程,逐漸使鹽鹼化的土地變爲可以耕種的良田。

這一技術,早在東漢時期,便在越州修建鑑湖使用過,經過幾個世紀的逐漸改良,已經逐漸被各地百姓熟練掌握了。因此在開發極早的河北,這樣做不存在技術上的困難。

趙不試首先在沼澤地的高地選擇定居地,然後選定附近的自然河道用作交通和排水供水的乾渠,在乾渠只見則挖掘互相連通、供排灌之用的支渠,然後將一塊一塊的沼澤用堤壩圍起來,逐漸排幹其中的水,將其排入入溝渠中,使之成爲可供耕作的田畝。

張彥橘沉吟了一下:“此非運司所能決也,當報知安撫。”

趙不試道:“論理當安撫決定,可是,安撫在汴梁,這公文一來一往,就是一個月,而圍澤造田,當立即動手,才能趕得上明年春耕。”

張彥橘還在猶豫,趙不試道:“事不成,亦無害,只當安頓流民。”

張彥橘一咬牙:“好,謙公,你要什麼幫助。”

“需要些糧食,用來編戶齊民,需要鋤頭,用來開渠導流。”

“好,你要多少糧食,多少鐵器,寫個條陳報上來。”

趙不試深鞠一躬:“運使能夠玉成此事,則功在百姓,利在千秋,當勒石於河岸也。”

張彥橘苦笑:“謙公,此事絕非長久之計,你一番辛苦,黃河一亂,又要付之東流,要在河北種糧,根本之計,還是要治黃河。”

“治黃?還需從長計議。”

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三節 廝殺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四十節 賽跑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二十節 驚雷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十四節 富平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四十節 賽跑第一節 出軍第五節 河間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二百二十七節 冒險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十八節 宋第九十五節 祖卜第二百二十八節 惑敵第二百四十八節 自轉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三十四節 無力的宗澤第六十節 劉彥宗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二百二十六節 拖延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第六十六節 問罪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四十七節 司農寺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二百五十六節 汴梁再告急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一百一十節 偷閒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二百四十七節 安心第二百五十六節 獻俘第九十三節 不利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十四節 富平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一節 孤城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四節 棣州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八節 激進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二十節 練兵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二十六節 奪財第四十節 賽跑第一百二十六節 軍閥還是革命者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十一節 獎懲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四節 村落第十節 復耕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八節 激進第二十八節 戰守
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三節 廝殺第二十五節 歸信縣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一百八十節 歷史上留下名字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八十八節 新安撫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二百二十一節 英雄第二百五十五節 背水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二百三十一節 失計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九十六節 折衝第七十八節 新留守第四十節 賽跑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五十四節 禮教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二十節 驚雷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十四節 富平第四十四節 該當如何是好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四十節 賽跑第一節 出軍第五節 河間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二百二十七節 冒險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十八節 宋第九十五節 祖卜第二百二十八節 惑敵第二百四十八節 自轉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三十四節 無力的宗澤第六十節 劉彥宗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二百二十六節 拖延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第六十六節 問罪第一百零九節 過趙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四十四節 納頭便拜第四十七節 司農寺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二百五十六節 汴梁再告急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一百一十節 偷閒第四十四節 拒馬第三十九節 金眼彪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三十九節 奪印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一百八十五節 勾結第二百四十七節 安心第二百五十六節 獻俘第九十三節 不利第二百五十八節 搶位第十四節 富平第五十三節 解脫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一節 孤城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四節 棣州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八節 激進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三十五節 年底第二十節 練兵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第二十六節 奪財第四十節 賽跑第一百二十六節 軍閥還是革命者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十一節 獎懲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四節 村落第十節 復耕第五十六節 河岸第三十四節 汴梁城裡第一百九十七節 時代的轉折第八節 激進第二十八節 戰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