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節 收編

“永興軍陷,河東經制使傅亮率叛卒百餘奪城以獻。”這是發生在另一個時空的歷史,在這個時空,發生了一些微小的變化,傅亮在永興軍被金兵俘虜了,經過完顏婁室送衣推食一番之後,傅亮便答應完顏婁室到延州來做奸細。

至於傅亮離開永興軍京兆府之後爲什麼不逃走,而是按照歷史的軌跡繼續投靠金人,就不是呼延庚淺薄的知識所能分析的了。

呼延庚在背嵬軍的駐地得知東城門被攻破的消息,他馬上將將領們都召集起來:除了折月嵐和高鷺,就只有帶輕騎的郝思文,帶重騎的高寵,帶着教導指揮的史進以及陷陣營的指揮虞侯。

“東城城牆雖失,但我呼家子弟絕不會就此散去。傳令輕騎沿十字大街巡城,收容潰卒,阻擋金兵,陷陣營與教導指揮去選定的民居,準備與金賊巷戰。”

在另一個時空,金兵攻破東城以後,延州仍舊堅持了一年才陷落。這個時空,呼延庚能夠比呼家真正的英雄們堅持得更久嗎?

在延州待的這些日子,呼延庚也沒有閒着,他隱約記得延州是淪陷了的,自行做些準備。他本就熟悉延州的地形,又帶着教導指揮好生考察了一通,早已爲各面城牆被攻破之後,在城內如何阻擊定下了地點。

在延州的正中,延河從北向南穿城而過,將延州分作東西兩城,金兵雖然攻破了東面的城牆,連帶着南北兩面的城牆都丟失了一半,但在延河的西岸,整座西城還是完好的。

呼家的主宅和州衙一起,處在延州西城,呼延庚讓教導指揮以都爲單位,佔據了南北兩側城牆,以及延河上的幾座橋樑。這並不能阻擋金兵過河,因爲河水已經上凍了。

這些分散出去的教導指揮,主要任務是帶着他們從九品和無品的印信,就地收容從東城逃過來得散兵,然後依託延河兩岸的民居,與金兵巷戰。

武松和施恩也在教導指揮中。自打被剝奪了官職,他們都從底層的士卒從頭幹起。這時,他們在城中的十字大街靠近延河河岸的地方,

“大哥,有酒嗎?”施恩問。

“金賊就在河對岸,你還敢要酒?”武松本也好酒,卻是個精細人,進軍隊後從不隨意喝酒。

“這幾天在營裡,整天想着和金賊打,眼下金賊進城了,卻沒精神了。我知道哥哥帶了個酒葫蘆,給兄弟提提神。”

武松無奈的嘆了口氣:“瞞不過你這牢頭的賊眼睛。”說完,把葫蘆遞給施恩。

施恩拔出塞子,仰脖就喝,一口下去,大聲咳嗽起來:“哥呀,你這什麼呀?舌頭都麻了。”

武松哈哈大笑:“這是花椒泡水,比喝酒還精神吧。”

兩人正說笑間,都頭過來傳令:“都準備了,東邊有一羣老百姓要過河,我們到河對岸去,看後邊有沒有金賊的追兵。”

這一都人過了河,順着民居往東邊走,沒多遠,就看見一波老百姓,有好幾百人吧,拖家帶口的往西邊跑。

都頭一揮手,這些人都躲到大路兩側的民房裡。

這時,傳來一陣幾哩哇啦的女真話,施恩暗喝一聲:“還真的有金賊。”

人喊馬嘶,百姓的哀嚎,不斷地從東面傳來,這時,又一隊軍馬從東面跑過來,是穿着宋軍服飾。

武松一個箭步,跳到大道中央:“爾等哪裡去?”

這隊宋兵正在向身後張望,武松的出現和吼聲嚇了他們一跳,正要四散而逃,見穿着宋軍服飾,領頭的才答道“兄弟是第九將第四指揮的,在東城牆被金賊打散了,正要到西城取齊。”

“我等奉命在此阻截金賊,爾等可以留下,與我等並肩對敵。”這時,武松的都頭也站出來,大聲說道,他手上舉着自己從九品的官印。

聽見面前的都頭說話不是延州口音,而且不過一個都頭,那領頭的人說道:“對不住,奉太尉軍令,要到西城取齊。”

“呸,你這廝膽敢以下犯上,不尊軍令。”武松一步跨上前去,單手將那個領頭的提了起來,啪啪就是幾個耳光,隨後將他扔在地上,“念在你是太尉部屬,饒你性命,還有膽敢違抗軍令者,斬立決。”

就這樣,武松的這個都陸陸續續的收編了幾百名潰兵,在延河東岸建立了橋頭堡。

雖然靠武松的武力,輕易的就壓服了這些潰兵不敢亂跑亂動,但要他們一門心思的跟着背嵬軍戰鬥,顯然是不夠的。

“弟兄們,你們有多少是鄜延軍的,有多少是麟府軍的?鄜延軍的舉下手。”

衆人吵吵嚷嚷的,有三百多人舉起了手。

“我是河北軍的。”都頭自我介紹說,“是呼延庚安撫使的部下,咱們呼家軍折家軍是一家人吶。”

“兄弟的家,已經被金賊給毀了。”都頭說的是親身經歷,他本是河北敢戰士,像這些軍漢一樣逃回家後,發現家裡已經是斷壁殘垣,只見到孩子的屍體,而妻子不知所蹤。

這個都頭說着說着,就動了感情:太原、隆德、洛陽、大名、真定,金賊所到之處,俱成齏粉。

“兄弟們,你們家就在延州啊,剛纔還有兄弟就是帶着家人往西城跑的,若是西城丟了,你們跑到哪裡去啊?”

這時,遠方的民居射出一支響箭。

“金賊就要過來了。”都頭摘下自己的頭盔,面向東方跪下:“祖宗啊,俺就在在延州,爲延州老百姓而死了,俺變成了孤魂野鬼,祖墳裡要收下俺呀。”

“兄弟們,你們要是丟下延州的百姓逃走了,你們自家祖墳,能容下爾等嗎?”都頭質問着,鼓動着。

“不能給祖宗丟臉,不能讓老婆孩子受害,和金賊拼了。”

殺!殺!殺!

這時,遠方已經出現了金兵的前哨。都頭喝一聲:“武松,去抓個活的過來。”

武松輕輕諾了一聲,手腳並用,就爬到房頂上去了,他順着房頂一溜煙小跑,這時,幾個金兵已經推開民居,進屋劫掠。

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九十七節 義軍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八十節 單騎第十四節 議和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一百四十四節 信譽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五節 平靜第二十五節 佈道第七十節 奪權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五十七節 牽牛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四十一節 船料場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一百零七節 天下一家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一百一十六節 目標冀州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九十一節 戰畢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六十六節 問罪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十八節 收稅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四十六節 飛票第十七節 鎮撫使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八十二節 救魏第四十節 打探第十一節 獎懲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二十四節 故人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五十節 旁牌第二百四十三節 神仙的標準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五十一節 劉光國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九十三節 不利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四節 祝家莊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一百九十五節 首謀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十一節 獎懲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十五節 夜驚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十八節 收稅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十八節 收稅第十四節 富平第四十節 打探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一百七十八節 折家人,折家軍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六節 滄州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
第二百五十七節 解釋第九十七節 義軍第一百八十三節 僵持第一百六十六節 死戰!保家!第一百七十五節 設計第八十節 單騎第十四節 議和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節 過江第一百四十四節 信譽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五節 平靜第二十五節 佈道第七十節 奪權第五十九節 低調第五十七節 牽牛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四十一節 船料場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一百零七節 天下一家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一百零六節 意識形態第一百一十六節 目標冀州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二百三十節 疑兵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九十一節 戰畢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六十六節 問罪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二百一十六節 嫁妹第二百三十六節 質子營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三十七節 河陽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三十二節 撞陣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十八節 收稅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四十六節 飛票第十七節 鎮撫使第四十九節 任命第六十七節 何慶彥第三十五節 殺陣第八十二節 救魏第四十節 打探第十一節 獎懲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一百二十七節 呼家將演義大綱第二十四節 故人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五十三節 戰功第四十六節 救趙州第五十節 旁牌第二百四十三節 神仙的標準第二十三節 董平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五十一節 劉光國第一百四十三節 回汴第九十三節 不利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四節 祝家莊第一節 平陽之圍第一百九十五節 首謀第三十一節 太行山東麓第十一節 獎懲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十五節 夜驚第八十四節 援魏第一百六十八節 京兆府第六十八節 退卻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二百五十一節 良機第一百五十六節 下蔡第十八節 收稅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二十八節 羣盜第十八節 收稅第十四節 富平第四十節 打探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一百一十六節 調查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二百二十四節 張浚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八十七節 名言第一百六十四節 車間生產隊第一百七十八節 折家人,折家軍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六節 滄州第一百一十三章 消除隱患第一百九十三節 歷史的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