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節 趙諶的權術

“臣叩首啓奏,當斬黃潛善,懸首於宣德門前。”

張誠伯再次上書,要斬黃潛善。

隨着時間進入五月,到汴梁的流民越來越多,整個汜水以西遭遇水災的情形,越來越清晰。

金兵確實被堵在洛陽和附近的縣城裡不能動彈,卻沒被淹死幾個人。而豫西的百姓,真正是十室九空,田地、房屋、家中的存糧,都被洪水浸泡。

因爲是春汛和夏汛之間的時候黃河決口,淹死的百姓大大減少,這可以說是萬幸,但看着汴梁城周圍近百萬流民,看着施粥攤位前黑壓壓的,似乎永遠不會走完的長隊,沒人敢說幸運二字。

更糟糕的是,杜充是奉趙諶德手令才挖開黃河的消息,已經在百姓中傳播開來。劉鞈硬着頭皮抓了幾百“詆譭聖上”的百姓,但這“謠言”傳得更猛以後,開封府也如同泄氣的氣囊一般,喪失了抓人的動力。

現在,什麼賑濟流民,防備金賊,都成了要往後排的小事,挽救皇帝的聲譽,纔是當前的頭等大事。

而最便捷的招式,就是“皇上聖明,都是被奸臣矇蔽了。”

張誠伯此次上書,要將黃潛善懸首宣德門,便是要把奸臣揪出來,給遍地的流民一個交代。

在張誠伯上書之前,黃潛善已經拜訪過他一次,希望看在都是出身河北的請面上,能夠一致對外:“大家都是出身於康王的河北大元帥府,相煎何急。此事終究是聖上做的決定,要懲處,也當懲處聖上的師傅呀。”

張誠伯怒,“爾以吾爲私黨乎。”將黃潛善逐了出來。

趙諶看着張誠伯的表章,心中十分懊惱。

一來自建炎以來,垂拱而治,皇帝只是用印而已。黃潛善是第一個主動附和皇帝,讓皇帝按本人心意辦事的執政,如果辦了黃潛善,趙諶十分惋惜。

二來辦了黃潛善,無論對外怎麼說,在宰執和皇帝之間,就等於是皇帝承認自己錯了,自己試圖收回權柄的努力遭遇重大挫折。

皇帝自言自語:“該當如何?”他問在一旁伺候着的一個小內侍:“黃彥節,你說該當如何?”

黃彥節跪下,磕頭如搗蒜:“國事內侍不敢多言,當問宰相?”

趙諶厲聲道:“若是問不得宰相,該當問誰?”

“此非奴婢能瞎說的。”

“朕讓你說。”

“皇上可問太后。太后與皇上是母子,母親沒有不幫自家親兒子的。”

趙諶輕哼一聲:“親兒子?宮中有傳言,朕的生母其實是朕的乳母,後被趕出宮去了。朕虛歲十四,朕出生時,太后不過虛歲十四,週歲才十二,如何懷得孩兒?”

黃彥節將頭埋在地上,不敢作聲。

趙諶見狀,嘆了口氣:“沒一個頂用的。”

在趙諶看來,黃潛善是第一個投效自己的執政,無論如何都是要保的,不然別人會認爲投靠自己沒有好下場。

“看來只有自己站出來了,他們總不敢廢了朕。”趙諶不由得握了握拳頭。

又到了早朝之日,尚書右丞張誠伯率先出列,彈劾黃潛善。一干言官緊隨。

趙諶看了一眼御史中丞李回,李中丞這段時間在朝堂之上,如同泥菩薩一般,一言不發。但今天趙諶給他一打暗號,李回便邁步而出:“臣有諫。”

“講來。”

“黃河掘河,乃陛下之過也。”

他這麼一說,滿堂皆驚。雖然李綱何慄等人都知道,這件事的最高責任人就是趙諶,但是誰也不會把這件事揭開,但沒想到,平日裡趨炎附勢的李回,居然站出來指摘皇帝。

孫傅大怒,皇帝有錯就是自己沒教好。而且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創下了懲罰太子師傅的先例,以後各朝皆效仿。現在趙諶有錯,當然不可能重罰皇帝,那懲罰豈不到了自己頭上。

孫傅喝道:“黃潛善鑽營小人,蠱惑君王,當死罪。”如果黃潛善不擔責,罪名落到皇帝頭上,受損最大的就是孫傅。

李綱作爲宰相,也站了出來,只論黃潛善的過錯,而不提趙諶。

堂下衆御史看出風向,對黃潛善羣起而攻之。

趙諶看到這個局面,心中暗喜,黃潛善的罪名越重,所受到的攻擊越嚴厲,那自己保他,恩惠就越大,黃潛善就算用命來還,也不夠吧。而他作爲皇帝,擔下罪名又有什麼損失呢?宰相們還敢處罰皇帝不成?太后還能廢了他不成?

他是先帝趙桓唯一的兒子,廢了他,也就把太后廢了。想到自己還是要依靠朱鳳璉作爲最後的籌碼,心中掠過一絲恨意,但很快就滑入心底,消失不見。

黃潛善已經經受不了御史們的攻擊,跪倒在地:“是杜充建議皇上掘河,臣附議,但臣一片公心,只爲阻擋金賊,絕無禍害百姓之意。請皇上做主。”

李綱正在呵斥黃潛善,突然聽見趙諶在上面說道:“李相公,是朕錯了,掘河是朕的決定。”

他這樣一說,李綱一下愣住了,他總不能立馬轉臉,罵趙諶“昏君。”

李綱不做聲,可有別人說話,李回再次邁步而出:“聖上知錯能改,真仁君也。”

羣臣反應過來,一同稱頌趙諶敢作敢當,在稱頌的浪潮消停之後,李回道:“臣請陛下自罰減膳一頓。”

趙諶摸了摸眼睛:“百萬流民衣食無着,朕減膳一頓,不足以贖朕之罪,朕每頓都減膳,直到流民散去。”趙諶的意思並非有一頓飯不吃,而是每一頓都少吃點。

李回奉承了幾句:“聖上的手書,未經中書便發出去了,此中書失職也,且孫中書乃帝師,聖上有過,當罰。”

孫傅站出來,先分辨了幾句,接着痛斥黃潛善。現在已經不是忠奸問題了,而是孫傅的生死問題。

黃潛善也不回擊,只是放聲大哭:“聖上擔責之恩,潛善肝腦塗地,也難報答,只有爲聖上一死,以報君恩。”

這下就顯出孫傅對趙諶的忠誠有問題,他是隨趙桓被俘,被革出朝堂的人,趙諶對他可謂有知遇之恩,現在趙諶有錯,他居然想拿黃潛善抵罪,這人品。當即就由於是彈劾他。

何慄眼見看不清風向,早就退後,默不作聲。趙諶問:“李相公,當如何處置?”

李綱嘆了口氣,趙諶擺明了要保黃潛善,而他現在還沒考慮把皇帝廢了,李綱反問趙諶:“聖上以爲如何處置?”

“全憑相公吩咐。”

“既然聖上自擔其責……”

“朕願下罪己詔。”

“罪己詔就不必了。”罪己詔一下,等於趙諶對全天下承認自己是個昏君,在眼下抵抗金賊需要凝聚人心的時候,不可行,李綱道:“陛下減膳自罰吧。”

“孫傅爲帝師,代君受罰……”

孫傅道:“李相公,此非我之過。”

李剛接着說:“身爲中書,卻讓陛下的手書發了出去,乃是失職,當降一級,爲尚書右丞。”

孫傅鬆了口氣,好歹還是執政。

“黃潛善,蠱惑人主,掘河害民,免去尚書左丞之職,免去學士職。交有司論處。”

“尚書右丞張誠伯,彈劾奸佞有功,進中書侍郎。陛下,你看如此如何?”

趙諶道:“如此甚好,將黃潛善交御史臺吧。”他沒有交給大理寺。

李回和黃潛善都會意。

李綱也無心再在此事上耽擱時間,他立即說起另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汴梁城外,流民百萬,汴梁城中,戶口百萬,加起來五百萬人口,即使算上常平倉,糧食也只能支持一月,當如何處置?”

“此事當問開封府,劉鞈,糧食真的不夠嗎?”

“府倉已經見底了,全靠常平倉維持。

“讓勳貴富商捐糧呢?”

“已經讓捐過一次,各家都表示存糧也不多。”

“不該讓江南湖廣運糧嗎?”

“眼下正是春耕時節,到九月才秋收呢。而且爲了給京師生口運糧,每年的綱運早已飽和。”

“陛下,流民當早做決斷。”李回勸道,“若應對不當,奸佞作祟,當有不忍言之事。”

“不若巡幸江南。”趙諶道,“朕把這些流民,都帶到江南去。”趙諶本心想到江南去逛逛,終於找機會說出來。

“陛下坐鎮京師,不可輕言巡幸。”

“李相公,朕可記得你的《巡幸之策》。朕想過了,與其從江南運糧來,不若讓流民到江南兩淮去吃。”

他提到了李綱以往的諫言,李綱總不能自己打自己臉,說自己的建議不對。而站在李綱一邊的人,也不會站出來反對。

而李回等人,也還沒有摸清楚趙諶的心思,暫時不做聲。

過了好一會,張誠伯才道:“靖康年間,金賊兩度圍城,也未巡幸,眼下不過是有些流民,陛下怎會想到巡幸。”

趙諶道:“無非是百萬流民要吃飯,既然張中書說不必巡幸,那你去解決糧食之事吧,散朝。”

朝廷內外,關於是否巡幸,和到哪裡去找糧食,吵作一團,就是在這樣的爭執中,殿中侍御史,河北西路招撫使張所,在武松帶着的陷陣營的保護下,到達汴梁。王彥淑也隨行人而至。

第二百二十八節 惑敵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五十二節 花裝第十二節 戰長安(四)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七十五節 張憲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一百一十六節 目標冀州第四十七節 司農寺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一百零一節 火併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六節 成軍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十八節 宋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五節 平靜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一百三十一節 阻止杜充的方法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三十節 龍崗第七十節 奪權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四節 棣州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十四節 富平第六節 滄州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一百九十五節 首謀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七節 馬場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七節 魯達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二節 圍解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八節 金牌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三十二節 新鄉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九十一節 戰畢第一百二十五節 兩棲第二十節 驚雷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第四節 棣州
第二百二十八節 惑敵第九十六節 盟議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五十二節 花裝第十二節 戰長安(四)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五節 求情第七十五節 張憲第六十九節 公士第一百一十六節 目標冀州第四十七節 司農寺第二百四十九節 路線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一百零一節 火併第一百二十九節 少年天子的一天第六節 成軍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十八節 宋第一百七十六節 相殘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五節 平靜第七十六節 領袖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一百六十五節 草莽第一百三十一節 阻止杜充的方法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七節 嘲諷第一百四十五節 募民第五十九節 北上支隊第六十節 劉彥宗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一百四十節 出發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搶更新字數,請大家先不要購買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三十節 龍崗第七十節 奪權第二百四十五節 入甕第一百六十節 社稷爲重君爲輕?第二百一十三節 新京報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一百九十二節 耳光第四節 棣州第二百四十節 道心叵測第一百零八節 智真長老第十四節 富平第六節 滄州第一百一十一節 缺點第一百五十五節 壽春第六十一節 秋煞第一百三十四節 仁主第一百九十五節 首謀第七節 戰長安(一)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四十二節 逃難第七十七節 失蹤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七節 馬場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零三節 行軍司馬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四十九節 邀擊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一百七十七節 吾爲建炎天子守第一百八十七節 斬首第一百三十六節 責任之爭第九十八節 內訌第一百三十五節 考試第七節 魯達第一百零二節 書到用時方恨少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八十八節 援兵第一百七十一節 拒絕第一百八十九節 報信第一百零四節 徹查第二節 圍解第二十六節 霸州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二十四節 開戰第五十八節 不定第二十七節 從泰山到五臺山第一百一十四節 巡查欽差到來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一百九十八節 金牌第二百六十節 黃袍第一百二十二節 樂陵第四十二節 兩宋之戰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四十八節 宴請第三十二節 新鄉第一百八十四節 幕府第五十七節 牽牛第七十四節 忻口第一百一十八節 出發第九十一節 戰畢第一百二十五節 兩棲第二十節 驚雷第一百二十三節 擇道第一百五十九節 候援第四節 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