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吐蕃疑雲

“胡敬璋?他之前不是已經到了建昌城了嗎?還沒死?”李玄清接到胡小四帶來的情報一愣,看來自己來到這個世界還真改變了一些人的命運,這個傢伙居然能活蹦亂跳的活到現在也算是稀奇。不過對於這一羣人李玄清沒多大興趣,反而是對於溫韜勾結吐蕃人進入南詔引起了他的關注,如果不是從西南進入藏區難度太大,他都想讓薛洋直接率兵入藏了。

“讓薛洋見機行事,如果吐蕃人敢來直接打回去。”李玄清看了看薛洋走的路線點了點頭,善闡府位於洱海地區北部,一旦拿下不僅僅可以威脅鄭買嗣,支援李陽和柴嘉攻佔南詔國的核心地區,而且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率兵前出攻擊從西面而來的胡敬璋和吐蕃人,爲南線部隊整合提供一個緩衝,這個點選的不錯。

“皇上,薛洋這小子打仗是越來越有心得了。”胡小四自然也看出了薛洋已經擁有縱貫整個戰場的全局眼光,讚歎道:“如今天策軍可是人才濟濟,只怕咱們掃平天下之後這些人會鼓動皇上去打周邊的那些亂七八糟的國家,否則還真是浪費了人才。”

“你就少操心,仗有他們打的。”李玄清白了一眼胡小四,這是個典型唯恐天下不亂的傢伙,不過帝國初生的確需要這些擁有開疆拓土的熱血,否則大唐帝國又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呢。

長安帝國大本營內李玄清的目光開始從帝國內部往外轉移的時候薛洋那邊也在一邊朝着善闡府急進一邊思考整個南詔戰局的走向,對於這種大型戰役他還是第一次掌控,所以緊張之餘更多的是一種眼界的提升,有了這種全局眼光之後作爲主帥考慮更多的其實是如何佈局如何協調各部完成既定的任務,讓對手時刻跟着自己的步伐走。

薛洋選擇的攻擊點無疑是此時南詔國內最符合天策軍利益的,善闡府一旦拿到手則必然會帶動整個戰局朝着有利於天策軍的方向轉移,即使吐蕃和胡敬璋聯手往東突進也會遭到自己的層層阻擊。不過相對於胡敬璋,薛洋更多的還是關注吐蕃人,即使當年他參加過原州王厚純大戰吐蕃人的全過程,薛洋依然對這羣高原洪流有着一種天生的警覺,這猶如懸在中原帝國頭上的一柄利刃,隨時會落下。

“皇上應該在想辦法徹底解決這些吐蕃人吧?”薛洋正在暗自沉思李玄清的戰略部署,前方信使急匆匆趕到,“啓稟大帥,我軍前鋒已經抵達善闡府城下,城內守軍已經嚴正以待,似乎料到我軍會來攻城。”信使的話讓薛洋一愣,隨即明白過來笑道:“他們防備的不是我們,而是西面的。告訴前鋒立即準備攻城,善闡府我們不能耽誤時間給我立即拿下。”

薛洋的話等於是點燃了善闡府城前戰火的一根導火索,只見前鋒部隊得到命令之後直接開始列陣,各項攻城準備在薛洋率領大隊人馬抵達的時候就已經全部就位,只見頃刻之間十幾個炸藥包升上天空朝着城樓的方向而去。西南地區的城池和內地江南都不一樣,基本上都是石寨,堅固程度和內地不能相比,只是位置都比較險要,佔據了地理上的優勢,易守難攻。不過對於天策軍一貫的做法來說基本上不存在攻不下的城池,炸藥包和爆破筒一起上,再堅固的城池也都能直接炸開。

所以在一片爆炸之聲中爆破手扛着爆破筒不斷躍進,開始朝着城樓下面的門洞而去,而且時至今日爆破手的防護已經做得很到位了,基本上都是身着昂貴的皮質和塑料合成的軟甲增強在行進過程中的防護,避免在中途被對方擊殺。

善闡府的守軍沒有和天策軍打過仗,對於對方的火藥武器沒有提前準備,這一下城樓上被炸藥包侵襲,被炸得血肉橫飛,無數的士兵在第一波爆炸中喪失生命,而守城將領尚未來得及調整部署腳下的城牆忽然像是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托起,緊接着一聲更加劇烈的爆炸從腳下傳來,整個城牆都像是飛到了天空中,四分五裂,無數的碎石四散而飛,將功放雙方的陣型徹底打亂。

“該死的,這個石頭城怎麼這麼難纏。負責攻擊任務的第三營都統差點被碎石打到,剛剛怒罵一聲,就發現煙塵過後,幾乎整面城牆都被爆炸碾碎,當下也顧不得其他直接率兵開始衝鋒進入城內。在他身後無數的士兵開始端着火槍跟隨衝鋒,還有後勤部隊則開始將前線被誤傷到的士兵迅速擡到後方讓隨軍軍醫進行救治。

薛洋這邊拿下善闡府的時候處在大釐城內的鄭買嗣也接到了長子的彙報,吐蕃人現身了,大約兩萬騎兵已經越過南詔國的邊境進入劍川城附近。高原鐵騎對於南詔國內的人來說實在是心有餘悸,鄭買嗣不敢怠慢讓長子開始在西面收縮兵力據關而守,同時開始琢磨着如何在兩強之中取得一線生機。

和鄭買嗣一起關注吐蕃人動靜的還有玄影衛和胡敬璋。吐蕃人是溫韜請來的自然要第一時間和他們取得聯繫,得知消息的胡敬璋立即派溫韜前往劍川,準備和吐蕃商討共同對付天策軍的事項,實際上胡敬璋對於吐蕃人只派出兩萬人有點不滿,他可是和天策軍打過好幾仗的人,尤其是此次領兵前來的還是老對手薛洋,所以臨行之前交代溫韜一定要想辦法讓吐蕃人再派援軍趕來,否則的話依靠兩家加在一起的十萬大軍根本無法和對方抗衡。

而幾乎同時得到消息的秦空卻立即飛速將這個消息傳給薛洋並同時遣人立即回傳長安大本營,吐蕃人出兵了,兩萬高原鐵騎已經進入劍川。這個消息傳到善闡府的時候薛洋已經在善闡府那邊休整完畢準備進一步往北,得到這個消息之後立即改變方向前往弄棟城。弄棟城位於羊苴咩城和鄭買嗣的龍合城之間,是兩軍的分界線。如果吐蕃和胡敬璋聯軍要想往東的話必然要走弄棟城,所以薛洋打算在這裡伏擊吐蕃人。在臨走之前薛洋交代玄影衛儘快將善闡府陷落的消息散佈給鄭買嗣,逼迫他在西面將兵力繼續收縮。與此同時傳訊給李陽和柴嘉,讓他在拿下建水城之後立即北上直接攻打通海都督府,將兵鋒直指鄭買嗣的老巢大釐城。

薛洋的佈置可謂是直接針對吐蕃人,同時儘快掃清鄭買嗣在南邊的威脅,讓後方軍隊儘快整合在對方的大軍到來之前匯合。不過在薛洋的佈置中徐英和李神福兩人率領的兵馬卻從戰鬥序列當中消失了,這兩人幾乎在薛洋分兵前往善闡府的時候就開始隱藏自己的蹤跡,會川城下也沒有如期等到他們的人馬,彷彿一夜之間消失了一樣,對此薛洋也沒問,反倒是讓玄影衛打探起羊苴咩城那邊的情報讓他們儘快傳遞給徐英。

薛洋這邊在得知吐蕃人過來之後迅速調整部署,準備迎擊。溫韜在劍川城卻碰到了麻煩,這股吐蕃人顯然不是當年和天策軍在原州對陣的吐蕃人,對於天策軍的戰力完全不瞭解,而且還自大自傲的很,言語之間絲毫不把天策軍放在眼裡,在他們看來大唐帝國自從安史之亂之後就不可能是他們吐蕃鐵騎的對手,對於溫韜讓他們加派援軍的要求直接一口拒絕。溫韜這個辯才無礙的盜墓頭子碰了一鼻子灰回去見胡敬璋之後直接開口言道吐蕃人不可靠,需要另想他路。

胡敬璋和溫韜兩人翻開地圖開始尋找自己的出路究竟在哪。這幾年在他們在南詔的西部山區除了休整還不斷完善當年的那份地圖,也算是對於西南地區有了很深入的瞭解。兩人研究了一夜之後將目光定在了遠離戰局中心幾乎在西部邊陲的麗水城。

“你是說咱們去麗水,然後想辦法去緬夷那邊,或者去彌諾國?”胡敬璋自己都不確定了,現在好歹也還算在大唐的境內,但是如果按照溫韜最後劃定的路線,那真的去了最極端的地方了。

“大帥放心,那邊也不算很差,至少咱們過去可以說是逍遙無敵可以真正建立一個屬於咱們自己的國度。”溫韜點頭道:“而且走之前再去坑一把這個南詔國主,讓他出錢出人送咱們離開。”溫韜有句話沒說出來,他準備坑一把隆遜沒錯,還想着將吐蕃拿下水,這樣才能夠避開所有人的耳目和視線,安然撤退。

“好吧,我去整頓兵馬,做通下面人的思想,此一去只怕以後真的要離國萬里再也回不到故土了。”胡敬璋也是長嘆一聲,無可奈何。

溫韜和胡敬璋分工之後,胡敬璋去整頓自己手下的兵馬,並且開始準備撤退事宜,而溫韜則一面暗自派人去散佈吐蕃進入南詔國內的事情,想辦法將這個消息傳遞給天策軍,一方面開始以吐蕃人需要糧草補給爲由將羊苴咩城附近的幾個倉庫全部搬空,並且將南詔國西部守軍中和自己交好的幾人全部勸服,秘密安排人手和自己一起往西撤退。

不得不說這個溫韜口才實在是了得,短短几天時間就將隆遜最後的家底全部掏空,而且還派人到劍川忽悠吐蕃人,在胡敬璋和隆遜的人馬未到之前讓吐蕃人獨自前進,往東去攻打弄棟城,然後去和天策軍交鋒。

天啓二年五月中,溫韜指使隆遜帶着自己最後的兵馬前出羊苴咩城去前線監督吐蕃人作戰,自己和胡敬璋則帶着所有人悄然消失,往西奔赴南詔國的最西端——麗水城。

而也就在這時候,吐蕃人剛剛抵達弄棟城,因爲薛洋將善闡府陷落的消息散佈給鄭買嗣,導致他的長子將弄棟城的兵馬全部撤出,讓這裡變成了一個空城。吐蕃人不明就裡開入城內,正準備歇息之後等待隆遜的抵達,卻沒有發現,這裡一個瀰漫着滔天殺氣的圈套已經展開。

薛洋布置在城內的伏兵趁着吐蕃人放鬆戒備從各個埋伏點出擊,戰爭在城內迅速打響,連綿不絕的槍聲讓吐蕃人徹底陷入了混亂之中,爲了快速解決戰鬥,薛洋命令部隊放棄了三段式齊射的戰法,埋伏部隊依託事先的掩體和房屋等開槍攻擊手足無措的吐蕃人,剎那間整個弄棟城都陷入了戰火之中。

薛洋自己則帶着親衛隊在城外準備俘虜那些漏網之魚。這應該是火槍面世以來第一次陣地戰,城內的天策軍分成無數股,在打死當面之敵後迅速跟進,將那些吐蕃人外圍的人一圈一圈剝離然後朝着他們統帥所在地方前進。震耳欲聾的槍聲讓吐蕃人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防禦,騎兵在沒上馬之前就被打死在戰馬身邊。慌慌張張的吐蕃統帥只能勉強聚攏起身邊的親衛隊朝着北城門衝了過去,希望儘快離開弄棟城,離開這一羣來歷不明的對手。

只不過他顯然是想多了,五萬多人的天策軍加上五萬支步槍對付他兩萬人,戰役根本持續沒多長時間就進入尾聲,那些越大越順手的第三營和山地營士兵見到吐蕃人想都不想擡手就是一槍,經過幾次戰役之後戰士們對於手中配發的新式武器是愛到了極點,這步槍可謂是真正的戰爭之王,不管遠近都能招呼。不少士兵在激戰之餘開始仔細的瞄準對手練習槍法,一槍一個,以至於戰爭結束之後很多士兵都埋怨吐蕃來的人太少不夠殺的。這一戰也創造了天策軍自成立以來的一個奇蹟,俘虜人數最少,幾乎沒有多少俘虜,兩萬吐蕃人除了最後親衛隊在統帥的率領下就地投降,其他的全部被擊殺。

薛洋看着眼前跪伏於地的吐蕃人冷冷一笑,讓手下的兩個都統將所有吐蕃人的屍體全部搬到城外堆成兩個京觀,然後迅速整頓兵馬稍事歇息然後直接南下朝着羊苴咩城的方向急速開拔,那裡天策軍的另外一支也該抵達了。

天啓二年五月十五,薛洋率兵擊破吐蕃騎兵兩萬的消息在玄影衛的快馬和飛鴿雙重傳訊之下朝着長安而去,而也就在這一天柴嘉和李陽兵分兩路從建水城出發朝着通海都督府而去,整個南詔國的戰事從此掀開了新的一頁。

第五百一十三章 收復薩法爾第五百二十四章 新的一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戰端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變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洋大探險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觸即散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五百六十九章 首相格局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變第一百八十七章 橡膠問世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四百六十六章 黑水河之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三十一章 朱玫之死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五百一十章 狂飆突進(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島諜影第五百三十三章 威壓大食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北戰起(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整合第三十七章 打出來的交情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五百八十一章 坐觀成敗第七十七章 關中聯盟第三百九十章 千里奔襲(上)第六百二十五章 八萬戰俘第二十九章 長安之戰(中)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變第四百八十三章 兩部合一(下)第四百九十四章 拒絕和親第六十五章 一戰定西北第三十二章 清繳叛逆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五百三十四章 掃蕩鹹海第四十四章 凌汛春耕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楔子 千年的邂逅第二百九十五章 儋州海戰(上)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戰(二)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二百章 要當父親了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五百一十章 狂飆突進(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河中大戰(一)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戰定高昌(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涼州城外的火車第二百四十九章 金陵風雲第二十三章 突擊強化(五)第二百五十四章 世家末世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三百一十章 追擊胡敬璋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業的出路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五百五十八章 不一樣的京漢線第二百七十八章 牂牁之戰第四百一十章 甕中捉鱉(上)第四百一十五章 歸義軍的落幕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五百三十四章 掃蕩鹹海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二百九十一章 奉旨成婚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戰定高昌(中)第一百六十九章 南守北攻(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二百五十二章 力壓東南(上)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四百五十七章 宿命對決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一百九十六章 綿州之戰(一)第五百八十八章 虎口奪食(下)第五百章 西北工業的春天(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三百一十四章 整合國力(上)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三百九十章 千里奔襲(上)第六百零八章 東西對進和中央突破第三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五百九十九章 極北航線第四百八十章 一戰驚天下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三百零四章 南詔分裂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百年基石
第五百一十三章 收復薩法爾第五百二十四章 新的一年第一百二十五章 連環佈局(下)第四百五十章 再起戰端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變第五百四十二章 南洋大探險第一百九十四章 銀輪部隊第三百一十六章 草原狼煙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觸即散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五百六十九章 首相格局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變第一百八十七章 橡膠問世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一百零五章 兩世緣定第四百六十六章 黑水河之戰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三十一章 朱玫之死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五百一十章 狂飆突進(下)第四百五十六章 半島諜影第五百三十三章 威壓大食第一百二十八章 西北戰起(下)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五百六十二章 各自整合第三十七章 打出來的交情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五百八十一章 坐觀成敗第七十七章 關中聯盟第三百九十章 千里奔襲(上)第六百二十五章 八萬戰俘第二十九章 長安之戰(中)第四百五十八章 奉命叛變第四百八十三章 兩部合一(下)第四百九十四章 拒絕和親第六十五章 一戰定西北第三十二章 清繳叛逆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五百三十四章 掃蕩鹹海第四十四章 凌汛春耕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楔子 千年的邂逅第二百九十五章 儋州海戰(上)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戰(二)第六百三十一章 六國並立第二百章 要當父親了第四百零五章 請君入甕(上)第五百一十章 狂飆突進(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河中大戰(一)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四百三十四章 一戰定高昌(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涼州城外的火車第二百四十九章 金陵風雲第二十三章 突擊強化(五)第二百五十四章 世家末世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五百零九章 狂飆突進(上)第三百一十章 追擊胡敬璋第九十一章 城郊之戰(一)第五百四十四章 重工業的出路第五百二十七章 場面壓制第五百五十八章 不一樣的京漢線第二百七十八章 牂牁之戰第四百一十章 甕中捉鱉(上)第四百一十五章 歸義軍的落幕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五百三十四章 掃蕩鹹海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六十三章 同室操戈(中)第二百九十一章 奉旨成婚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二百零八章 首發之戰第七十八章 河套陰雲第四百三十五章 一戰定高昌(中)第一百六十九章 南守北攻(上)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二百八十七章 大祭司的心思第二百五十二章 力壓東南(上)第五百二十章 持節巴格達第四百五十七章 宿命對決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一百九十六章 綿州之戰(一)第五百八十八章 虎口奪食(下)第五百章 西北工業的春天(下)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三百一十四章 整合國力(上)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三百九十章 千里奔襲(上)第六百零八章 東西對進和中央突破第三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五百九十九章 極北航線第四百八十章 一戰驚天下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三百零四章 南詔分裂第一百二十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三)第一百六十四章 百年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