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北方工業帶

“我說天翔啊,我做事你還不放心啊,現在我連我的副部長都派到了豐州就盯着秦耀的兵工廠了,那邊出廠一件我就裝一件,這樣還不行啊。”左天成給徐天翔倒了一杯茶苦笑道:“你們總參就不要催我了,這年底我後勤部也是一堆子事情要處理,兵工廠那邊就算是我不盡心秦耀還不盡心啊。不過我就是擔心數量不夠啊。” шшш ✿тtκan ✿℃o

左天成也是嘆了口氣道:“三月份之前就算是秦耀將深州和天津的二廠和三廠全部啓動,槍支這一塊的缺口還是滿足不了,西北那邊正規部隊就不下二十萬,我們三個月能夠保證生產十萬支就算不錯了,如何能夠滿足三個月替二十萬部隊換裝的事情?而且槍支還在其次,主要還是子彈,我們現在全力開工一個月生產出來的子彈總數量還不夠他們前線打一場中型戰役的。這個新式步槍不光光是威力大,而且最重要的是子彈消耗量太大了,我們短時間內湊不齊那麼多的彈藥?”

“咱們之前不是儲備了上億的子彈嗎?怎麼?都不能用了?”徐天翔一時之間沒搞明白怎麼回事有點詫異的問道。說起來也不怪他,這個新式步槍到現在爲止他都沒有見過,所以也根本沒搞清楚和之前的彈藥有什麼區別。

“天翔,我說你一個參謀總長也不能老是天天坐在長安,有時間去豐州看看。這新式的步槍可不光是後膛槍這麼簡單,就連子彈都是重新設計的,咱們之前的米尼彈基本上都沒有了,也只能和現役的天啓一式步槍一起退役給國民警衛隊和警衛部這些內衛部隊使用。”左天成搖了搖頭道:“咱們目前五大彈藥廠一個月頂天了也只能生產出一千萬發子彈,這個兩平均到二十萬手上能夠多少?”

“算了,這件事我不管了,就交給你和秦耀去處理吧,反正我不管,按照皇上編制的野戰兵團的彈藥儲備,戰備部隊一次性的彈藥攜帶量必須在兩個基數以上,這件事三月份師兄那邊出兵之前你必須想辦法生產出足夠的彈藥出來,而且還要負責送到前線。”徐天翔咬了咬牙,有點耍無賴的開始說道。

“你這是仗勢欺人好不好?”左天成對於這貨的樣子有點無奈,但是也知道他在擔心什麼,所以點了點頭道:“算了,怕了你了,我去想辦法儘量解決吧,不過我建議天啓一式步槍暫時不要那麼急着回收,這樣的話萬一子彈量不夠也不至於讓前線的戰士拿着燒火棍去面對回鶻騎兵。”

“我已經安排抽調了部分受過培訓的親衛營精銳士兵前往西北,到時候可以給西征軍進行新式戰法的講解和培訓。”徐天翔站起身來搖了搖頭開始直接往外走,不管怎麼樣,左天成已經點頭,那麼依照他的性子就肯定會竭盡全力想辦法去解決彈藥的問題。事實上後來後勤部和秦耀的裝備處還真的在三個月之內解決了大部分彈藥的問題,只不過這給了初春時節河西那邊的運輸帶來了極大的難題。

徐天翔這邊盯着各項戰事後勤的問題,李玄清和岑天時這邊卻在討論之前給他的那個五年工業計劃書,這份計劃書是按照之前的經濟中心構成來佈置的。之前的六大經濟中心到目前爲止已經基本上有了初步的雛形,以豐州爲代表的北方重工業中心,這也是大唐帝國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因爲是李玄清和天策軍的起家之地,現如今已經成了帝國工業的搖籃,按照風州刺史府統計上來的數據,豐州的工商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例已經佔到了六成以上,而且大部分還是重工業和製造業。這在豐州這種原本就有成熟的商品糧生產和豐茂草原帶來的龐大的畜牧業的基礎上,能夠佔據六成的比例已經表明豐州已經基本實現了工業化。而其他各個經濟中心當中,無法做到豐州這樣的地步,關中這邊因爲是長安首都所在地,基本上是綜合性的經濟發展結構,而且靠近政治中心,所以大部分以商業爲主,加上科技研發爲主的這種模式。而天津那邊還好一點,因爲背靠北方深州這個重工業中心,加上造船和武器製造,所以發展的也比較好,但是其他幾個地方就說不上來了,成都、中原和杭州基本上是商業,甚至還是農業佔據絕對優勢地位。這也不能怪這幾個地方的政府,本身中原和江南那邊就是屬於傳統的農業發達的地方所在,西南那邊的成都也是一樣。而南邊的廣州等地又因爲海洋貿易的急速發展而發展成了港口中心,對外貿易的急速發展帶來的好處和弊端也顯而易見。

“皇上的意思是建立完善北方工業帶?”岑天時這幾天已經研究完了李玄清的計劃書,所以纔會有點疑惑道:“咱們在北方的工業不是已經很完善了嗎?”

“先生,大哥哥的意思就是在目前的基礎上,徹底整合北方的工業發展,有計劃有目的的結合北方各省區的工業發展情況,優化組合組建一個北方工業帶,從豐州到天津這樣一條長長的工業發展區域。”巧兮道:“這個區域以內要建立完善道路體系,健全工業行業門類,從源頭到產成品一條龍的一個完整的體系。”

“簡而言之就是,以豐州爲基礎加速輻射河中和幷州,建立從礦產開發到加工冶煉最後成爲產成品的一個體系,而以深州和天津爲終端建立製造業中心,對外輻射整個渤海灣工業帶,二者之間的鐵路運輸要加強,除此之外還要加上水路和陸路交通建設。”李玄清這也是參考了後世的工業發展軌跡整理出來的辦法,豐州目前的工業化已經很明顯了,以豐州爲龍頭可以讓周邊的上下游產業快速發展起來。李玄清現在要做的工業發展五年計劃就是在此基礎上加大帝國的投入力度,帶動工業再次發展,將這一區域真正的建立成和目前豐州的經濟結構類似的格局。

而除了製造業之外,幷州的大規模石炭開採和加工也成爲這次工業帶發展的重中之重,這關係着化工產業的發展。工業集團爲代表的化工工業目前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儲備,從煤炭開始從而建立一整套的化工工業的基礎很重要,這一點在幷州各地發展起來很方便。而且除此之外李玄清和巧兮準備的三酸兩鹼基地也會同期開工,從而徹底扭轉目前工業發展只有一條腿走路的尷尬境地。

“這倒是和慕容他們明年的計劃有點類似,不過慕容的計劃似乎沒有皇上的這個計劃周全。不過我已經將這個計劃書給了慕容,讓他在明年的帝國會議之前整理好。”岑天時點點頭道:“等到了二月份我會前往豐州那邊就地督促,讓皇上的計劃書儘快啓動。”

“先生不用事必躬親的,慕容對於工業發展很有一套,而且他本身就是出身慕容家,如今六大豪門之首,只要他調動六大豪門的力量到時候必然可以協助帝國,儘快將北方工業帶完善的。”李玄清擺擺手道:“當務之急是內閣和財政部需要準備充足的資金,否則的話必然會影響全國的經濟發展。而且雖然目前雖然我們的主力是發展北方經濟帶,但是其他幾個經濟中心也不能因此而停滯,必須保證不少於今年的投入,這樣才能夠打好基礎,將來承接北方經濟帶的工業轉移。”

“我只有一個問題。”岑天時苦笑道:“咱們生產出來這麼多的工業產成品帝國內部只怕消化不了吧?如果運到國外去賣的話會不會將咱們的技術暴露出去?”岑天時當了三年的首相,第一個任期都過了一大半了,自然也清楚工業發展的所有環節。李玄清大力發展工業,那麼必然帶來了海量的終端產成品,帝國內部雖然如今經濟發展的速度很快,內部市場也會被逐步擴大,富裕起來的帝國百姓對於工業品的需求也會加速上升,但是按照目前的人口測算,光是一個北方工業帶完成之後生產出來的工業品就幾乎能夠填滿國內的市場了,這還不算其他幾個經濟中心這些年的產出。所以開拓外部市場是勢在必行,關乎帝國發展的大計,只不過岑天時不擔心李玄清用什麼手段去打開市場,而是擔心外國的市場一旦被打開之後帝國的工業技術會隨着這些產成品的流出而泄露,到時候如果對方也開始發展工業那豈不是憑空給帝國造就了一個個敵人出來?

“先生不用擔心,不會泄露我們的技術的,而且帝國也需要敵人,否則的話天下太平日久必然消磨我們的雄心壯志,到頭來的話我們還是陷入危險當中。兵法有云,國雖大,好戰必亡,但是忘戰必危。只有有了敵人之後我們的子孫後代之後才能夠時刻保持警惕之心,從而不敢放縱,時時奮發向上。”

李玄清說的話沉重肅穆,徐徐道:“當年安史之亂之前,我大唐帝國縱橫萬里,萬國來朝,四夷賓服,國力強盛更上一層樓。但是還不是一夕之間,長安迷亂從而一發不可收拾。我們要打造的帝國就是永遠保持積極進取的雄心壯志,保持初代開國的心胸,只有這樣帝國才能夠長存不衰。”

“而能夠保持這種縱橫萬里不覺不惜的就需要我們給後代豎立起一個可供他們建功立業的地方,讓他們永遠有敵。”李玄清的聲音之中透着幽幽的情緒道:“所以先生不用擔心我們的技術會泄露,甚至我都不用怕那些外人會學會我們的技術,只要我們華夏民族能夠永遠這麼有心胸,就永遠不會落後於人的。”

“皇上請放心,我想我明白了。”岑天時鄭重一抱拳,肅然道:“安史之亂是我大唐永遠不可抹滅的國殤,我會想辦法讓帝國子民永遠都記住這些的,只有牢記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才能夠以史爲鑑可以知興衰。”

“這件事可比建立北方工業帶要難得多,要讓百姓和後人傳承前人志向,代代進去從而讓帝國永遠都是積極向上可是難度太大了。”李玄清搖搖頭苦笑道,這件事他也沒什麼好辦法,就算是照搬了前世的政治體制,拼命提升經濟發展水平,但是這人該有的惰性還是一時半會的沒什麼好辦法。前世的歷史當中就是華夏佇立在世界之巔時間太長了,獨孤求敗,所以纔會自己作死,想的所有招數不是對付外敵而是自己人內鬥,這才自廢武功,從而纔有了百年的黑暗。這一世李玄清和巧兮的意外來臨,這個盛世之後的亂世,像極了後世的那種盛極而衰的場景,所以李玄清無論如何都不能讓自己手中再次出現任何的隱患。

李玄清的心思巧兮自然明白所以見到李玄清的神色站起身來走到他身邊,搖了搖李玄清的衣袖道:“大哥哥切莫擔心,咱們帝國目前剛剛建立沒多久,所有的百姓和帝國高層都是出於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所以我們有大把的時間來制定各項政策影響下一代,只要能夠傳承先輩的精神,我相信我等華夏百姓還會比其他民族差嗎?好歹我們還是天朝上國子民呢。”

巧兮無意當中的一句話卻讓在場的兩大男人心神巨震,幾乎是同一時間擡頭相互對視一眼,都發現了對方眼神之中的意思。

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策軍旗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八十一章 夏州易幟(上)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十九章 突擊強化(一)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三百九十七章 于闐國滅(四)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二百四十九章 金陵風雲第一百五十八章 滄州之戰(七)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第三百七十五章 最後的葬禮(上)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歸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上)第一百零二章 關中發展(三)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西一統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一百八十九章 組建海軍(上)第五百四十三章 東北國營農場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煙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二)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擴張(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亂世清流(上)第七十七章 關中聯盟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下)第五百七十九章 東航探險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二百一十三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三百一十三章 兩岸曉煙楊柳綠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二百七十四章 劉士政的寶藏第三百八十章 反唐聯盟(中)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二百一十三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啓後(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一百二十七章 西北戰起(中)第五百三十八章 拆分藏區第五百一十五章 瘋狂的教徒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三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後一個漢人藩鎮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擴張(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草原混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滄州之戰(六)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部合一(上)第四百三十九章 資本的原始積累第三百九十五章 于闐國滅(二)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六百零三章 東和西打第三百八十六章 千里不留行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一百五十章 趁亂打劫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四百零一章 突襲護密(下)第九十章 名將悲歌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四百六十五章 駕臨安西第八十章 重騎營首秀第三百五十章 首鼠兩端第一百八十九章 組建海軍(上)第二十八章 長安之戰(上)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六百二十六章 最後的爭奪(上)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一百六十章 平定幽州第六十九章 錯綜複雜第八十七章 關中劇變第五十四章 前世今生第二百八十四章 牂牁消亡(上)第二十一章 突擊強化(三)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二百三十三章 軍政臨時會議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十五章 點化山賊第四百零九章 減竈法第五百四十九章 絲綢鐵路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五百七十九章 東航探險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三百一十八章 羣狼戰術
第四百九十六章 換得胡酋慰國人第四百八十九章 以逸待勞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策軍旗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八十一章 夏州易幟(上)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十九章 突擊強化(一)第一百五十三章 滄州之戰(二)第三百九十七章 于闐國滅(四)第五十三章 天策建府第二百四十九章 金陵風雲第一百五十八章 滄州之戰(七)第四百一十一章 甕中捉鱉(下)第三百七十五章 最後的葬禮(上)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二百八十二章 重建廣州第二百二十二章 主力南歸第五十八章 跨州救援(上)第一百零二章 關中發展(三)第三章 南天門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三百四十九章 河西一統第四百七十二章 安西英雄紀念碑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第一百八十九章 組建海軍(上)第五百四十三章 東北國營農場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四十六章 河套狼煙第一百一十九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二)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擴張(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亂世清流(上)第七十七章 關中聯盟第二百四十六章 青岡坡伏擊戰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下)第五百七十九章 東航探險第十七章 靈州軍營(中)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三百七十八章 棋差一招第一百一十五章 整編授銜(上)第二百一十三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三百一十三章 兩岸曉煙楊柳綠第三百六十五章 功敗垂成第五百七十四章 接任大典第二百七十四章 劉士政的寶藏第三百八十章 反唐聯盟(中)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五百七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二百一十三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啓後(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地域整合第一百二十七章 西北戰起(中)第五百三十八章 拆分藏區第五百一十五章 瘋狂的教徒第一百八十二章 京杭大運河(五)第三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四百四十一章 瀚海難幹(一)第二百八十九章 西南最後一個漢人藩鎮第四百九十八章 工業擴張(下)第一百七十三章 草原混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滄州之戰(六)第四百八十一章 兩部合一(上)第四百三十九章 資本的原始積累第三百九十五章 于闐國滅(二)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六百零三章 東和西打第三百八十六章 千里不留行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一百五十章 趁亂打劫第二百一十八章 上京之戰(三)第四百零一章 突襲護密(下)第九十章 名將悲歌第六章 劫後重逢第四百六十五章 駕臨安西第八十章 重騎營首秀第三百五十章 首鼠兩端第一百八十九章 組建海軍(上)第二十八章 長安之戰(上)第九十五章 城郊之戰(五)第六百二十六章 最後的爭奪(上)第四百六十一章 水落石出(下)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一百六十章 平定幽州第六十九章 錯綜複雜第八十七章 關中劇變第五十四章 前世今生第二百八十四章 牂牁消亡(上)第二十一章 突擊強化(三)第六百零一章 十萬勞工開運河(上)第二百三十三章 軍政臨時會議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十五章 點化山賊第四百零九章 減竈法第五百四十九章 絲綢鐵路第二百一十四章 契丹東遷第五百七十九章 東航探險第四百三十八章 來自絲路的饋贈第三百一十八章 羣狼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