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燕然勒功

“達韃騎兵本來的戰鬥力就沒有黠戛斯強,而且也缺乏拼死一戰的勇氣。”陳凡不經意間點了點頭道:“立即給百信傳訊讓他們想辦法組織聯軍騎兵發動反擊,此戰的突破口已經出現了。”

就在劉毅匆匆去傳達陳凡的命令的時候,陳凡親自接過炮兵營的指揮工作,直接命令所有火炮部隊開始集中轟擊葛存周所在的前方陣地,二百門大炮瘋狂的炮擊已經開始撤退的達韃騎兵大陣,只三輪攻擊就直接讓達韃騎兵的後撤之勢徹底崩潰,隨後葛存周那邊一直在戰壕射擊的步兵和百信的聯軍騎兵部隊開始站起身來發動反擊,追着達韃騎兵的撤退道路攻向黠戛斯和達韃的大營。

而看到葛存周發起反擊之後陳凡讓機械弩部隊跟隨掩護行動,解放出來的火炮部隊則開始全力打擊黠戛斯的大軍,二百門大炮不論投向哪裡都是一場巨大的災難,這股威力絕倫的金屬風潮在黠戛斯大軍中掀起的死亡旋風在一輪又一輪的爆炸之中直接撕裂了前線所有黠戛斯大軍的陣形。而且在這一輪又一輪的爆炸中黠戛斯的大軍氣勢也逐漸消耗殆盡。而且最要命的是在陳凡投入草原騎兵營的兵力之後,前線驟然增加的三萬支步槍讓黠戛斯根本無法突進天策軍陣前三百米的範圍。

而此時身處後方的李飛雪和高思繼的任務比起前線更加重大,他們需要頂住黠戛斯和達韃騎兵後撤的時候到來的壓力,而且先期一步撤退的達韃騎兵甚至已經有一部分開始逆向衝擊高思繼的陣線了。要知道高思繼先期準備的陣地可沒有正面陣地那樣擁有穩固的戰壕和火炮支援,所以達韃騎兵後撤的數量一多高思繼的壓力就變大了不少。

高思繼此時已經大致猜到了葛存周這邊的變化,達韃騎兵一旦後撤,那麼他們必然會大軍全線壓上,所以自己無論如何都必須頂住這股後撤的達韃騎兵,否則的話一旦他們逃離戰場那麼後續的戰役就沒辦法打下去了。

想到這裡高思繼開始改變作戰部署,命令全體下馬作戰的第九軍團騎兵立即放開陣地全體上馬,拔出騎兵唐刀,開始執行衝殺任務,以攻對攻拖住達韃人的後撤步伐,給葛存周的大隊人馬抵達現場營造更多的機會和時間。

第九軍團原本就是一沙陀騎兵爲班底組建起來的鐵騎,在全軍混編計劃執行以後更是作爲主力騎兵部隊得到前面加強,所以一旦上馬變成騎兵之後比起下馬打槍戰更加的兇悍,以三萬人對陣達韃後撤的近五萬人應是打的對方節節後退,這幫子亡命之徒在第九軍團的強力阻擊之下根本無法突破,隨後被葛存周的大軍壓上,從而開始了自己滅亡的步伐。

黠戛斯那邊在炮兵營的加持之下,前線反擊的機會也逐漸成型,草原部落的聯軍騎兵也被陳凡集中起來在左翼時刻準備,而且陸翊和錢寧兩軍在炮兵營的支援之下開始走出陣地,步步緊逼,硬是壓制着黠戛斯十餘萬大軍從進攻變成了退卻。

“命令弩炮部隊跟隨步兵行動,保持火力支援的密集度。”陳凡看着陸翊和錢寧的部隊往前推進,開始讓弩炮部隊跟上去,與此同時炮兵營陣地開始了動作,機動性最強的機械弩開始從炮兵陣地退出,參與追擊行動。

“火炮部隊立即進行最大射程的炮擊行動。”陳凡看了看身邊這兩百門火炮下達了最後的命令。此時戰役已經打了一下午,這些火炮早就已經超越時限了,再使用下去勢必影響炮管的壽命,但是此時已經顧不得了,在最後一輪炮彈打出之後,陳凡和劉毅開始離開炮兵陣地,朝着前方而去。

此時黠戛斯被壓制的步步後退之後李飛雪那邊面臨着和高思繼同樣的問題,而且黠戛斯大軍數量比起達韃人更多,戰力也更強,所以他的小隊作戰被壓制後退之後他也改變了計劃,不過和高思繼進行騎兵對衝不同,而是將親衛營組成了一個半月形的陣地,並且沿途將那些黠戛斯營地內的帳篷全部點燃,利用這些蜂擁而起的火焰打亂黠戛斯衝鋒的隊形,與此同時命令全體親衛營三萬多人全力開火,不求擋住所有的黠戛斯人,而是要留下其大部人馬,拖延其退卻的步伐,爲天策軍主力部隊的反擊爭取時間。

此時的戰場之上雖然黠戛斯在步步後撤,但是那些跟隨天策軍步兵行動的弩炮卻在不時的發射炸藥包掀起一陣陣爆炸,那些被死亡威脅的黠戛斯人再也忍受不了這種無休止的爆炸和死亡了,蜂擁而至調轉馬頭朝着自己的後方衝了過去,甚至沿途的那些被點燃的帳篷都顧不得了,被打的失魂落魄的士兵胡亂的衝擊着沿途的所有阻礙,亂兵的可怕每一支軍隊都一樣,黠戛斯人由於常年在遙遠的西北,甚至一部分人還和大秦那邊有聯繫,所以也收到了大秦人作戰思想的影響,敗退之後幾乎是沒有絲毫的章法。

這種混亂也讓李飛雪的阻擊變得更加困難,因爲這些人根本無法按照正常的路徑去逃命,所以幾乎就在很短的時間內李飛雪的計劃就落空了,他的半月形的陣地在攔住了這些黠戛斯人之後,後續的黠戛斯亂兵居然選擇繞過這段陣地,從其他區域離開這裡。

“命令全軍全體上馬,立即追擊。”李飛雪此時再也顧不得其他的直接使出高思繼的辦法命令親衛營參與追擊。這樣一來親衛營三萬人也加入了這場後來持續了三天三夜的大戰之中。

黠戛斯人的鉅變顯然也讓陸翊和錢寧看出了後續的辦法,不過和陸翊的直屬營全員都是騎兵不同,錢寧只能看着直屬營上馬呼嘯而去目瞪口呆,隨行的草原的部落聯軍甚至都回頭看了一眼這些在地面上打的對方寸步難行的天策軍步兵,這樣錢寧覺得這是對他的諷刺。

“命令傳令兵,前線參與追擊的人馬全部交給陸翊指揮,總而言之一定要將黠戛斯的主力部隊全部殲滅,否則誓不罷兵。”陳凡見此情景立即讓傳令兵上前追上陸翊,讓他負責指揮所有的騎兵部隊參與打擊黠戛斯人的作戰。而錢寧的部隊則接替了高思繼的戰鬥,將這些地頭蛇達韃人攆向達韃人的居住之地。

安排完這些之後陳凡讓劉毅快速給大本營傳達戰報,自己帶着剩餘的人馬跟着錢寧而去。在天策軍大軍壓境之後達韃人試圖做最後的抵抗,但是在炮兵部隊抵達並開火轟擊那些達韃王庭帳篷之後,一切都開始消散,達韃人迅疾派出使者來見陳凡試圖緩和氣氛,但是被陳凡要求必須無條件投降並交出首領大汗押赴長安請罪,達韃本部人馬全部下馬投降,否則直接剿滅達韃所有部族。

這樣嚴苛的條件自然無法讓達韃人滿意,但是在這個時間裡劉毅已經收拾好後方戰場,大隊冒雪而來的後勤部隊已經運送來大量的物資,所有陳凡也不理會對方是不是有意投降,直接命令錢寧開始進攻王庭所在地。大炮巨大的轟鳴和帶起來的無邊殺戮在持續了半天之後,錢寧的步兵人馬衝了進去,展開近距離廝殺。

此時的這些戰鬥已經吸引不了陳凡的注意力了,反倒在臨時帥帳內對着地圖搜索什麼,劉毅安排完這些之後走進來好奇道:“大帥,你在地圖上找什麼呢?難不成達韃人還能有第二個王庭?不會吧,我之前明明看到他們的大汗就逃到了這裡的。”

“我在找當年竇憲將軍燕然勒功的地方啊,咱們此次兵出漠北,難道不能也再次封石勒功嗎?”陳凡笑道:“這是大唐時隔百年之後第一次主動將兵鋒深入這個地方,咱們必須要讓這裡的所有人都知道,漢人回來了,這裡以後都將永遠是大唐的國土。任何人都不得違背大唐的意旨行事。”

“大帥這件事交給我吧,燕然勒石的典故我熟悉,我去找當年的燕然山。”劉毅興致勃勃的道:“大帥到時候寫一篇賦我讓人刻出來到時候咱們也去來一次封狼居胥。”

“哪用那麼複雜,咱們就刻一句話,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陳凡臉色肅然說出了這個時代所有人聽了都激昂不已的話語道:“你去找人去刻一副大的石碑,並將此戰戰死的將士的性命和骨灰都蒐集好,到時候用烈士的英靈和遺骸來守衛這塊大唐界碑。”

劉毅忙着去做這件事的時候前線的錢寧在率軍廝殺了三個時辰之後攻入王庭,達韃王庭衛隊在這步槍和火炮的輪番進攻之下死傷殆盡,騎兵在這個時候根本擋不住如此強大的火力衝擊,而且最要命的是這個時代除了天策軍根本沒有人擁有抵擋火藥武器的經驗,戰馬被這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驚嚇的根本無法控制好隊形,戰馬受驚帶來的騎兵戰力銳減,騎兵衝鋒根本達不到要求,被錢寧的步兵槍陣徹底打散,然後被步步緊逼,壓制在王庭的狹小範圍內。

在激戰途中,所有外出參與達韃王庭衛隊作戰的達韃部衆全部被錢寧當做敵人就地射殺,這種暴力的殺戮在此時徹底震懾住了所有的達韃部衆,讓他們各自躲在帳篷內瑟瑟發抖,但是即便如此,在王庭的周邊數以萬計的帳篷被火炮集中,裡面的所有人都被炸的人仰馬翻。

戰爭打到這個地步,達韃大汗和他的大臣已經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了,所以在王庭大纛遙遙在望的時候達韃大汗放下了自己的尊嚴,打出免戰白旗,然後赤膊來到錢寧的大軍面前投降。

達韃大汗很快被押送到陳凡的大營之內,錢寧率軍接管了達韃王庭的一切,並且在將所有的俘虜集中看押之後安排士兵修整。而陳凡則淡淡的看了一眼達韃大汗一眼之後連審問的意思都沒有直接扔給了後勤部,讓他們帶回長安,這種不屑一顧深深地刺痛了達韃大汗的內心,差點當場發作,但是隨即被親衛一槍托打暈然後帶了出去。此次被後勤部帶回去的還有王庭顯貴以及各級高級將領二十七人。

解決掉達韃之後陳凡勒令王庭附近的所有達韃部落部衆立即率隊南下到陰山以北大漠以南的區域駐紮放牧,原本這個政策對於達韃來說是一件好事,但是此時大學漫天,道路崎嶇難行這一路上讓這些達韃部衆受盡了苦楚,而且沿途還有後勤部的押送人員看押防止他們逃跑。

不過這些暫時都跟陳凡無關了,在得到陸翊那邊已經殲滅大部分黠戛斯起兵之後,劉毅也開始準備燕然山封石慶功的事情。此地雖然距離燕然山還有一段距離,但是陳凡追求的已經不是當年的舊地了。所以在達韃北部的一座高山上率領天策軍登山刻石慶功,龐大的錐形方碑上“犯我大唐者,雖遠必誅”的字樣碩大醒目,全體天策軍在陳凡的帶領下焚香單膝跪地,與此同時陣亡將士的骨灰也一併埋在此處,在紀念碑的旁邊另有一塊石碑,詳細記載了這一戰的經過和這些將士的性命,讓他們永遠守護這片國土。

宏大的紀念場面在隨後就傳遍草原,漢軍重新來到草原,打敗了西北的霸主達韃和黠戛斯,並且刻石紀念的消息讓所有的草原部族深刻意識到新的大唐已經在這次大戰中展示出了自己的力量,漢唐時代漢人對於草原的威懾此時又重新回來了。

天啓二年十一月初,陸翊在擊殺了黠戛斯大軍統帥莫里斯之後帶着三萬人的俘虜南下歸隊,至此北征戰役正式結束,陳凡也在漫天風雪之中率隊南下,這個消息已經隨着後勤部押送的大隊俘虜傳遍了整個北部大唐。這場戰役弘揚了大唐帝國的強大,也爲後來的征伐安西奠定了基礎。

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下)第四十九章 一戰歸心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戰(二)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二百八十三章 進軍西南第二百六十四章 澎湖海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四百八十六章 碎葉之殤第二百零五章 胡小四的後手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一百三十六章 收復河西(六)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觸即散第二百七十五章 杭州風月第三百六十六章 西北冬天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線戰略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四百七十五章 勃達嶺大捷(下)第四百六十九章 俱毗羅之戰(上)第二十九章 長安之戰(中)第三百二十六章 河西貿易第三百三十三章 安西舊部第四百六十章 水落石出 (上)第七十七章 關中聯盟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二百二十七章 融入這個時代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四百八十三章 兩部合一(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三百三十三章 安西舊部第一百六十九章 南守北攻(上)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第五百四十一章 民族大融合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源地之戰第四百九十三章 時代改變體制第六百二十八章 最後的爭奪(下)第六百二十二章 東西逆轉第四百零九章 減竈法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中)第四百六十二章 摧枯拉朽第六百章 工業擴張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四百七十七章 轉戰安集延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四百一十五章 歸義軍的落幕第二十八章 長安之戰(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涼州城外的火車第四百四十三章 瀚海難幹(三)第四百二十五章 高昌攻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東西呼應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整合國力(上)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五百六十六章 觀戰團回國第一百八十九章 組建海軍(上)第五十二章 工商爆發(下)第二十七章 選拔出徵第二百四十章 行業准入資質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二百六十四章 澎湖海戰第五百四十一章 民族大融合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出無敵威勢第三百九十九章 于闐國滅(六)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三百四十一章 軍心大亂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五十五章 安西后人第五百一十七章 遏制天方教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戰(五)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五百九十章 聖城之殤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秦來使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四百零二章 千軍萬馬堵沙洲第四百六十四章 收穫巨大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敗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四百九十七章 工業擴張(上)第四百六十三章 耽羅島海戰
第三百零二章 西征準備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下)第四十九章 一戰歸心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九十二章 城郊之戰(二)第四百零七章 請君入甕(下)第二百八十三章 進軍西南第二百六十四章 澎湖海戰第一百五十五章 滄州之戰(五)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四百八十六章 碎葉之殤第二百零五章 胡小四的後手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一百三十六章 收復河西(六)第五百八十九章 一觸即散第二百七十五章 杭州風月第三百六十六章 西北冬天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一百六十六章 鐵路動脈(上)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二百四十二章 兩線戰略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四百七十五章 勃達嶺大捷(下)第四百六十九章 俱毗羅之戰(上)第二十九章 長安之戰(中)第三百二十六章 河西貿易第三百三十三章 安西舊部第四百六十章 水落石出 (上)第七十七章 關中聯盟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二百三十六章 登基開元(下)第一百零四章 關中發展(五)第二百二十七章 融入這個時代第三百二十四章 缺錢與改制第四百八十三章 兩部合一(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史上第一支火槍隊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一百二十九章 原州大捷第三百零六章 洱海平復第三百三十三章 安西舊部第一百六十九章 南守北攻(上)第三百零七章 豐州新工業第五百四十一章 民族大融合第四百二十八章 水源地之戰第四百九十三章 時代改變體制第六百二十八章 最後的爭奪(下)第六百二十二章 東西逆轉第四百零九章 減竈法第二百零三章 神策軍的最後(中)第四百六十二章 摧枯拉朽第六百章 工業擴張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四百七十七章 轉戰安集延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四百一十五章 歸義軍的落幕第二十八章 長安之戰(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涼州城外的火車第四百四十三章 瀚海難幹(三)第四百二十五章 高昌攻略第一百五十一章 東西呼應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第三百一十四章 整合國力(上)第七十九章 烏樑素海遭遇戰第五百六十六章 觀戰團回國第一百八十九章 組建海軍(上)第五十二章 工商爆發(下)第二十七章 選拔出徵第二百四十章 行業准入資質第一百四十八章 河中大戰(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十三章 三年學藝(中)第五百六十三章 大唐觀戰團第二百六十四章 澎湖海戰第五百四十一章 民族大融合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出無敵威勢第三百九十九章 于闐國滅(六)第一百九十五章 川中戰局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二百一十五章 中原第一戰]第三百二十三章 海外殖民地第三百四十一章 軍心大亂第一百零八章 洞房花燭第四百九十二章 忙忙碌碌又一年第七十二章 平地驚雷第五十五章 安西后人第五百一十七章 遏制天方教第九十四章 城郊之戰(五)第六百一十七章 大唐的動作第一百三十七章 幽並亂局第五百九十章 聖城之殤第五百四十六章 大秦來使第二百四十六章 突襲洪州第四百零二章 千軍萬馬堵沙洲第四百六十四章 收穫巨大第二百三十章 是非成敗第五百六十五章 硬碰硬第四百九十七章 工業擴張(上)第四百六十三章 耽羅島海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