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天啓十一年

不過不論下面這些或者是從其他機構抽調來的臨時議員還是已經率先進行過選拔的幾個老省區議員又或者是那些一府一閣一院高層,在此時都不得不聚精會神來聆聽今年的重頭戲,天啓十一年的工作計劃,雖然理論上這些是新首相上任之後制定的,但是帝國經濟發展不能因爲人選的問題而推遲,所以經濟發展計劃在岑天時的堅持下就這樣定了下來,並且寫進了首相換屆的明文制度之中。

按照內閣那邊制定的計劃,在天啓十一年,帝國內政在農業上繼續推行大規模機械化種植,將東北以及其他各地的國營農場和那些私營的大型農場作爲基礎,建立穩固的商品糧基地,並且藉此機會推廣新式水稻小麥種子,藉此推動糧食產量持續增長,並且之前李玄清提到的甘蔗也在南方廣泛種植,此舉對於那些偏遠山區不願意遷徙到其他平原地區的百姓,這就是一個福音,江西等地的農業經濟和蔗糖加工產業也今年的計劃當中被工商部和農業部提到日程當中,負責承建大型製糖加工產業的江東吳家和張家甚至在整個冬季都沒有停下腳步,建設工廠配合各地政府衙門修築道路平整山地,準備今年進行大規模種植。甚至各地適合種植甘蔗的農戶都紛紛接到了衙門的通知告示。

以上這幾天目的就是確保在工業發展急劇增長的同時農業的大型化和機械化能夠緊跟而上,同時這也是帝國政府壓制糧價,吸引農業人口向工業轉移的一個隱形辦法。糧價持續走低的同時和工業上勞動力緊缺成了今年工商部需要解決的頭等大事。在那些危險高危行業由天竺戰俘去取代之後,那些剩餘的大量崗位就需要協調農業人口去進行轉移了,不過和農業部那邊採取的辦法不同,工商部已經聯合六大家族爲首的帝國工商界開始在全國範圍內特別是本土的廣大農村設立了長期招聘點,並且各地政府也會因此積極配合,力爭用這種高薪待遇的方式儘快將農業發展尤其是中原工業擴張帶來的勞動力緊缺的局面。

帝國年度會議大部分內容都是以工商業爲主,所以慕容瀚海的彙報基本上算是內閣的重頭戲,也是帝國今年施政的重點所在。這一點甚至就連交通部和財政部都比不上。不過雖然出了工農以外,其他部分的計劃相對而言要平淡不少,但是時至今日沒有一個人敢小看當初內閣設置的這大大小小十數個部門了,這些部門在日常的經濟生活當中基本上都是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而且內閣所置各部門都是執掌一部大權的部級大員,其地位甚至比起那些外放爲省級布政使還要顯赫。所以不論是交通部的完善中原各省的直道計劃以及年前上報上來的中原鐵路網計劃,還是教育部關於帝國教育改革計劃,將之前的蒙學和小學定爲義務教育,由帝國政府撥款來資助帝國所有的幼齡學子完成學業,都是需要長時間大規模的財政投入,而且和帝國其他部門的計劃實施是密切相關。

“這是本屆內閣最後一次編寫工作計劃,但是我想說的是本屆內閣所有成員在帝國發展上面所做出的努力還是讓我這個首相很滿意的。我們歷經十年跋涉,在皇上的指導之下,將帝國的工業化火種普及到中原大地,讓我大唐從此奠定了千年帝國的根基。這一點我是與有榮焉,將來就算是退休致仕,我想我也會讓後輩子孫因爲我這個爺爺而感到驕傲。”岑天時在內閣所有部門全部彙報完之後站起身來笑道:“這裡我代表所有內閣成員感謝皇上,感謝大唐的諸位先帝護佑皇帝降生華夏大地,才讓我大唐榮光重新回到世間,讓百姓有了希望啊。”

“先生說笑了,大唐能有今天是在座諸位和普天之下所有的百姓用自己的辛勤汗水一點一滴澆灌而來的,工業帝國需要各行各業的百姓和大家持之以恆,不忘初心。”李玄清起身給所有人鞠了一躬然後長身而起道:“我也知道大家此時此刻心裡都在想什麼,因爲在天啓八年的時候我就說過岑先生這一屆內閣之後,我們以後的內閣首相將採用一種新的制度和辦法來選任。如今也到了揭開謎底的時候了。岑先生從首相位置上退下來之後會和副首相拓跋思諫各自率隊組建兩個政黨,並以此爲基礎完成大唐政黨制度的確立,以後內閣首相都需要以這種制度來競選。”李玄清看了一眼在座的所有人道:“競選的場所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參議院,以後參議院不僅僅作爲帝國年度會議開會的地方,也不僅僅是審覈各部門預算和修改主持律法的所在,更是兩黨參加競選的所在。帝國所有的議員在隨後也會重新改選,這一點因爲楊議長已經提前公佈過了,相比大家也都清楚。”

政黨制度在座的這些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點,其中有些人甚至親自建國李玄清寫過的那片政黨組建概要,自然明白這其中的奧妙。所以所有人都是靜坐不動等待着李玄清往下繼續,“只不過這第三屆內閣只怕是趕不上了,畢竟我們現在的政黨還只是在計劃之中,岑先生爲了帝國政務勞心勞力實屬辛苦,我實在是不忍心讓他在政務之外再加重任,所以這政黨還是等他退下來之後再行組建。不過畢竟內閣首相一職關係到帝國穩定和發展,是斷斷不能夠缺任的。所以我打算十日之後在參議院舉行內部會議,一方面爲岑先生的離任舉行一個交接儀式,另一方面也是爲也是公佈新首相的人選,接受大家的監督。”李玄清接着道:“按照我和岑先生商議,新首相人選公佈之後,三月底正式上任,在此期間由副首相組成看守內閣,繼續執行內閣的職權,確保帝國安穩無誤的完成行政權力交接。”

李玄清說完之後這些之後並沒有直接公佈新首相的名字,而帝國會議還在繼續,後續的律法院和天策軍也陸續登臺複述自己今年的工作計劃,其後更是全體審議由內閣提出來的今年度的大唐帝國中央財政預算計劃書,對於其中一項一項涉及諸多方面的龐大預算進行一一審議,持續了整整五天多的帝國會議纔在所有人疲憊的眼神之中結束。但是這些議員和政府高官卻沒有結束的意思,草草結束之後一方面投入到新的一年的工作當中另一方面還需要配合參議院準備正月二十六的這次非同一般的會議。其中岑天時更是和拓跋思諫領銜的看守內閣進行了多項交接,將手頭上的政務全部交給對方,並且和對方商議內閣留守人員的名單,確保不會因爲大部分人員暫時離任造成內閣癱瘓。而且還好的岑天時也沒有離開長安的打算,那些內閣成員也基本都是常住長安的,所以就算是拓跋思諫到時候交接不了也沒什麼。

而到了正月二十六這天,參議院的會議大廳再次開啓,在無數人的翹首等待之中李玄清和岑天時走上前臺,看着眼前這位從最初的時候就開始跟隨自己任勞任怨的岑中書後人,李玄清深深一鞠躬,笑道:“這些年辛苦先生了,替我守護這大唐天下,爲帝國百姓任勞任怨,今日我以大唐皇帝之尊宣佈,內閣首相岑天時爲國爲民,鞠躬盡瘁,勞心勞力功莫大焉,特賜帝國一等伯爵,皇室首席顧問,恩享一生。”

在場所有人在此時都開始鼓掌爲這位尊敬的首相大人喝彩,畢竟岑天時這十年的確在首相的位置上兢兢業業,爲了帝國的發展稱得上是鞠躬盡瘁,當得起李玄清剛纔所言的榮譽。這是李玄清第一次頒佈帝國的爵位,雖然之前早就說過如今的帝國的爵位更多的是一種榮譽和身份象徵,沒有了過去的封地和食邑,但是此時聽到岑天時的一等伯爵的爵位依舊是讓所有人都羨慕不已。

“微臣岑天時謝過皇上,請皇上放心,臣雖然離開內閣,但是此生定然不會辜負皇上的知遇之恩,爲大唐繁榮富強繼續奮鬥不休。”岑天時恭敬跪地謝過李玄清之後起身笑道:“今日我雖然受此大恩但是這份榮譽不是我岑天時一個人的,而是內閣所有成員一起努力得來的,這份榮譽我和諸位一起共享。”

“好了,諸位的功勞我都記在心裡,請大家放心。現在我要宣佈另外一件大事,也是大家一直關心的一件大事,那就是新首相。”李玄清笑道:“相信大家都好奇我們的新首相到底是誰呢?我們請他上來如何?”李玄清說完之後率先鼓掌,其他人不知道到底是慕容瀚海還是張建忠,但是此時皇帝陛下都鼓掌了所以所有人都跟着起身,也就在這一刻,張建忠被拓跋思諫帶着走上前臺,只不過他身後慕容瀚海赫然也跟在後面,這一下讓所有人都疑惑了。

“好了,我來宣佈一下,我們的下一任首相就是——原幽州布政使張建忠。”岑天時此時笑道:“請大家歡迎我們的新首相。也歡迎在關鍵時刻還能夠相互謙讓,以帝國大局爲念的兩位候選人。”

在這一片掌聲之中,李玄清擺了擺手笑道:“我今天要感謝的是,我本來以爲首相大位面前就算是謙謙君子也免不得要爭奪一番,畢竟這不僅僅是帝國行政的第一人,更重要的是能夠實現個人的理想和抱負,一展胸中的才氣,爲百姓謀福祉,這本來就是我等的心願。但是我沒想到的是慕容瀚海和張建忠兩人卻不約而同的推辭,爲了帝國大局,不願意和對方相爭,以免帝國因此出現動盪。”李玄清說到這裡肅然道:“帝國首相,身居高位,需要足夠的胸襟和氣魄,需要有足夠的大局觀,只有這樣才能夠掌管這片大唐江山,執掌萬千百姓的衣食住行。所以我今天要說的是,今天的這兩位帝國俊才都足夠擔當首相之職,有着足夠的才氣和胸襟。”

“今天沒有落選者,有的只是兩位成功者。”李玄清走到張建忠和慕容瀚海面前笑道:“恭喜你們,你們讓我看到了一個帝國的希望所在,希望你們以後能夠攜手合作,讓帝國能夠更上一層樓,不要辜負我和岑先生對你們的希望,更不要辜負百姓的信任。”

“請皇上放心,建忠必定和岑先生一樣,爲國爲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辜負皇上,不辜負百姓,也對得起此番慕容兄對我的謙讓。”張建忠朝着李玄清和岑天時鄭重行禮之後拉着慕容瀚海肅然道。

“慕容後知後覺,皇上能夠一如既往包容,微臣慚愧,一定協助好新首相盡職盡責。”慕容瀚海見到李玄清微笑着看着自己頓時臉色微紅,但是仍然眼神堅定的看着對方道。

“好了,大家都來恭賀這兩位,恭賀我們的新首相。”李玄清率先鼓掌,在場之人瞬間掌聲如雷,震得這新落成的參議院大廈都開始有了迴音,而天啓十一年的大唐也正是從這種雷鳴般的掌聲中開始了新的一頁。

第六百三十二章 新式船隻第一百九十八章 綿州之戰(三)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出無敵威勢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三百五十三章 分庭抗禮第一百九十二章 山南落幕(上)第五百一十四章 真假大食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三百九十九章 于闐國滅(六)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歸義軍東進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運河(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宿命對決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二百六十一章 南追北搶第二百七十五章 杭州風月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火燒杭州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三百九十三章 唐幣結算圈第二百三十三章 軍政臨時會議第三百零五章 吐蕃疑雲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五百六十七章 權力交接第五百零五章 崩開的多米諾骨牌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啓後(下)第二章 賀蘭山遇險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四百六十三章 耽羅島海戰第四百九十章 致命的烤全羊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三百八十七章 佛國之殤(上)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二百七十五章 杭州風月第五百四十一章 民族大融合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五百一十三章 收復薩法爾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六百零六章 海上游擊戰(下)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三百六十三章 清水河之戰(六)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聯盟第三百九十章 千里奔襲(上)第二百九十六章 儋州海戰(下)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一百零二章 關中發展(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下)第二百七十章 決戰嶺南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四十四章 凌汛春耕第三百五十章 首鼠兩端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祚榮的心思第三百八十六章 千里不留行第一百五十章 趁亂打劫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三百四十五章 二路軍至第一百九十一章 荊南大戰第二百九十六章 儋州海戰(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長洛鐵路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孤城遙望玉門關第五百一十五章 瘋狂的教徒第六百二十八章 最後的爭奪(下)第五百二十一章 西洋艦隊起航第四百七十一章 最後的回鶻人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一百零一章 關中發展(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唐民唐寇第三百三十一章 野火燒不盡第二百六十章 白山黑水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十章 自創武功第一百零一章 關中發展(二)第三百七十一章 諸教隱沒(中)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貿易協定第一百零三章 關中發展(四)第三百九十二章 新的開始第四十五章 西受降城第二百九十五章 儋州海戰(上)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州之戰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保機的落幕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一百三十三章 收復河西(四)第五百五十五章 思召城之戰(中)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原發展規劃第五章 純陽心法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
第六百三十二章 新式船隻第一百九十八章 綿州之戰(三)第四百七十六章 遍地楚歌聲第二百六十三章 錢鏐渡海(下)第三百八十三章 合二爲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出無敵威勢第一百六十二章 幷州事了第三百五十三章 分庭抗禮第一百九十二章 山南落幕(上)第五百一十四章 真假大食第六百零四章 海上游擊戰(上)第三百九十九章 于闐國滅(六)第三百二十五章 新年計劃第四百七十四章 勃達嶺大捷(上)第三百四十二章 歸義軍東進第一百七十九章 京杭大運河(二)第四百五十七章 宿命對決第六百二十九章 功敗垂成第二百六十一章 南追北搶第二百七十五章 杭州風月第二百一十七章 上京之戰(二)第二百五十七章 火燒杭州第二百二十四章 兵臨德州第三百九十三章 唐幣結算圈第二百三十三章 軍政臨時會議第三百零五章 吐蕃疑雲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五百六十七章 權力交接第五百零五章 崩開的多米諾骨牌第二百九十三章 承前啓後(下)第二章 賀蘭山遇險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四百六十三章 耽羅島海戰第四百九十章 致命的烤全羊第六百二十一章 攻佔王宮第三百八十七章 佛國之殤(上)第八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二百七十五章 杭州風月第五百四十一章 民族大融合第一百三十九章 李存孝之死第六十八章 分裂夏州第五百一十三章 收復薩法爾第一百一十八章 新時代的工業發展(一)第六百零六章 海上游擊戰(下)第二百零六章 風起洛陽第三百四十六章 肅州風雲(上)第三百六十三章 清水河之戰(六)第五百四十七章 大秦想要聯盟第三百九十章 千里奔襲(上)第二百九十六章 儋州海戰(下)第六百三十三章 環球航行第一百零二章 關中發展(三)第三百五十四章 歸義軍叛變第二百一十六章 上京之戰(一)第三百七十六章 最後的葬禮(下)第二百七十章 決戰嶺南第三十八章 篝火舞會第四十四章 凌汛春耕第三百五十章 首鼠兩端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祚榮的心思第三百八十六章 千里不留行第一百五十章 趁亂打劫第六百一十章 保衛運河第三百四十五章 二路軍至第一百九十一章 荊南大戰第二百九十六章 儋州海戰(下)第二百三十九章 長洛鐵路第五百五十四章 思召城之戰(上)第一百九十章 組建海軍(下)第三百三十六章 孤城遙望玉門關第五百一十五章 瘋狂的教徒第六百二十八章 最後的爭奪(下)第五百二十一章 西洋艦隊起航第四百七十一章 最後的回鶻人第七十五章 關中開始第一百零一章 關中發展(二)第三百二十八章 唐民唐寇第三百三十一章 野火燒不盡第二百六十章 白山黑水第六百二十七章 最後的爭奪(中)第一百七十一章 南守北攻(下)第十章 自創武功第一百零一章 關中發展(二)第三百七十一章 諸教隱沒(中)第三百一十二章 海外貿易協定第一百零三章 關中發展(四)第三百九十二章 新的開始第四十五章 西受降城第二百九十五章 儋州海戰(上)第二百五十五章 開州之戰第四百九十五章 烈烈唐風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保機的落幕第三百六十章 清水河之戰(三)第五百五十三章 帝國主義殖民時代第一百三十三章 收復河西(四)第五百五十五章 思召城之戰(中)第二百三十七章 中原發展規劃第五章 純陽心法第二百八十八章 潯州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