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趙公旭牽引滔天計(下)

從高俊的想法來看,促成和議,根本原因是爲了保存實力抗蒙,既然如此,相比於出賣金軍,當然是消滅一支宋軍更有利一些。但是思來想去,必蘭阿魯帶這樣的人,就算是留在抗蒙戰場又有何用?

必蘭阿魯帶、完顏賽不全軍覆滅,一定會引起開封震動,屆時再諫南征,完顏珣很可能答應停止南征。這就是高俊的計劃。

沒過多久,趙昉就從臨安傳來消息,高俊急忙展開觀看,卻不住大吃一驚。

史彌遠主動要出賣宋軍!

這就是史彌遠的打算:可以利用這次北伐的機會鞏固三衙的地位,消滅一部分新軍,到時候,在前線上三衙和高俊聯手消滅新軍,在朝堂上,史彌遠差使薛極等人收拾理學門人,反正現在爲了北伐,雙方已經接近撕破臉了,史彌遠也不用再捧着理學做自己的遮羞布了。

爲了這個目的,史彌遠將會向高俊通報前線軍情、各軍的進軍計劃和防禦配置,而高俊必須打得有分寸,不準動三衙,不至於威脅到史彌遠本人的地位。

儘管這個計劃是高俊本人提出的,但是當他看到趙昉送來的回信時,還是被這個計劃的邪惡程度所震驚,但仔細想來,主和派高層賣軍隊似乎不是一次兩次了,當年在開封城下,唐恪等人就出賣了姚平仲劫營的計劃,秦檜也多次向金軍通報過南宋的行動,丘崈等人在十年前也是向金朝上下完全透露了宋軍在淮河沿線的佈置,甚至主動撤防,以策應金軍的進攻。

南宋的主和派首輔們賣國是有傳統的,倒也不必大驚小怪。

史彌遠向高俊透露了宋軍三支部隊的全部配置:淮東武鋒軍、神勁軍、盱眙忠義軍和建康府都統司,要高俊料理掉這羣人。屆時史彌遠自然會在朝中展開清洗,以敗軍之罪株連羣臣。

尤其是賈涉,高俊做夢也想不到,史彌遠極度想除掉賈涉,這一開始讓高俊不能理解,但是隨即他就反應了過來。

宋朝防範貴胄甚深,賈涉領兵疆臣,史彌遠在內深深不自安。

所以史彌遠纔對李全優厚甚多,無非是想讓李全挑撥賈涉,反正李全是最被鄙視的北人,不像賈涉那樣會威脅到自己。

高俊顫抖着看完全信,在目瞪口呆的侍從們之中衝了出來,向着南方大吼:

“史彌遠!你這狗賊!!”

高俊這才意識到,在史彌遠心中,金人不是大敵,威脅自己地位的人才是。

理學諸輩不滿自己專權,和新軍關係莫逆,一直積極籌備北伐,所以不惜賣國也要殺。

賈涉本就耀眼,此番立下戰功,很可能封侯拜相,威脅自己的地位,所以也要徹底出賣。

投降派一如既往,從秦檜到史彌遠都是如此。

史彌遠已經死了,高俊在憤怒中做出了這個決定:幹掉史彌遠。

太平軍被重新動員起來,向海州集結,潘正、孫庭各自被編爲營,增加了一個旗的軍額,並且設立相應的附屬機構。

高俊等待着敵軍的北伐。

一面召集軍隊,一面高俊開始向軍兵普及對南宋的瞭解,在短短三天時間內,高俊口述、審覈、繪圖,王澮參與、審理,程闢帶領四名書手奮筆疾書,完成了《南宋備覽》一書,此書分爲兩編,上編《南家風物》,幾乎是南宋的一本袖珍百科全書,略微介紹了南宋的歷史、疆域、區劃、官制輿服和農田物產。下編《太白要聞》則是對南宋軍隊編制、力量、作戰習慣的全面講解。

連抄寫帶印刷,總算做到了每個都有兩本,軍使軍典們又被拉到高俊這裡上課,回去給軍兵講解。

“南家的兵馬,分爲三衙、御前屯駐大兵、新軍三部分。北宋三衙統率全國禁軍,等到本朝南下,宋軍幾近全滅,南家又出了岳飛、韓世忠、吳階、劉琦、張俊、楊沂中等人,各自收攏殘兵,自成一軍。由於事急從權,他們的軍馬沒有編入三衙序列,而是獨立成軍。趙康王先後設立神武軍、行營軍來稱呼他們。這些人是天會、天眷年間南宋軍馬的主力,三衙名存實亡。”高俊向高級軍官們解釋。

“等到1142年……我呸,等到皇統二年,和議已成,康王冤殺岳飛,拆散嶽、韓、張、吳的行營各軍,將其中部分兵力重新補充到三衙各軍當中,三衙恢復後,馬軍司從臨安府北移建康府,稱爲馬軍行司。而剩下的行營軍則分爲十路都統制,改稱‘御前屯駐大兵’。這十路分別是興州、利州、興元府、金州、鄂州、江州、江陵府、池州、建康府、鎮江府十路大軍,少則一萬,多則三四萬,都駐紮在大江以南。三衙和御前屯駐大兵是南宋的正規軍。”

“近世以來,宋軍多設有新軍,這些新軍佔用的是三衙或者御前屯駐大兵的缺額,但是聽宣不聽掉,往往由當地主政官員直接指揮,作爲補充。十年前泰和戰事,宋軍三衙慘敗,世人皆知三衙兵馬不堪用,反倒是新軍屢建奇功。最早的新軍是廣東循州摧鋒軍、福建泉州左翼軍和江西贛州右翼軍,後來又有湖北忠武軍、湖南潭州飛虎軍、淮東楚州武鋒軍、揚州強勇軍、真州神勁軍等等。”

“所以咱們在淮南要面對的主要是這些軍隊:建康府的三衙馬軍行司、建康府都統制司、鎮江府都統制司、淮東武鋒軍、神勁軍、強勇軍。池州都統制司和三衙步軍也可能來援,要謹慎考慮。”

一聽說敵軍如此之多,軍將們都有些緊張。

“敵軍的編制和兵力,能說的不多,因爲各軍都有不少缺額,但是料敵從寬,我們就說南軍的滿額兵力。”高俊又回到了逛論壇那時,一口氣報出了一連串數字:“馬軍行司,三萬人;建康府都統司,五萬人;鎮江府都統司,六萬兩千人;池州都統司,一萬二千人。還有武鋒軍一萬四千人,用的是步軍司的軍額,剩餘新軍用的是以上部隊的缺額。至於忠義軍,根據俘虜所說,編制爲一萬六千人。”

“一共是十八萬四千啊!”樓升算完之後不由得驚呼一聲,把太平軍正軍貼軍全算上不過五千人,南宋僅僅在淮南的軍馬就是太平軍的近四十倍。

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第二十二章 錯轂短兵(下)第十七章 故(上)第五章 犯錯(上)第六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下)尾聲第二十二章 死囚牢(下)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二十四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下)第十五章 輕銳檢山林(上)第一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上)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十八章 吐蕃的幫助(下)第七章 鐵血日張惠戰灘地,風雪夜孤軍襲宋州(上)第八章 陰差陽錯(下)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二十一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諷(上)第四章 忍耐不是壞事(下)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六章 邢州的合圍(下)第十七章 鼠(上)第三章 狗(上)第六章 柳暗花明(下)第十章 四邊擾(下)第十二章 號角起,鐵騎連(下)第九章 沃州的援軍(上)第十一章 新春樂(上)第十一章 宣徽院(上)第二十三章 戰爭與和平(上)第十二章 持續改善民生(下)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七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上)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四章 伏(下)第一章 殷有禎(上)第八章 兩羣不速之客(下)第八章 無論你肯或不肯 我都選擇等(下)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二十三章 行六部(上)第十三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上)第二十三章 萬物萌(上)第四章 鎮州的酷暑(下)第二十一章 死囚牢(上)第八章 血戰小清口(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五章 工廠(上)第一章 紅襖起(上)第十二章 鬥百草(下)第二十一章 那知一叱立破散(上)第十七章 烽火揚州路(上)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一章 胡山堡(上)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十二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下)第二十三章 風雷還,雷霆破(上)第十二章 共赴勝利(下)第二十章 間隙生同牀(下)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四章 鮑員外的野望(下)第六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下)第十三章 百業興(上)第四章 鎮州的酷暑(下)第二十一章 驚爆真州城(上)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十七章 鼠(上)第十八章 天理昭昭(下)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四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下)第十六章 火銃兵(下)第六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下)第一章 船隊(上)第三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上)第十章 沃州的援軍(下)第十一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十章 血酬(下)第二十三章 天蒼蒼(上)第十六章 人情難做(下)第八章 曬網村逆擊戰(下)第十五章 漢人們的陰謀(上)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九章 戰爭之路(上)第十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下)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二十一章 騎兵(上)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二章 通訊兵(下)第二章 山重水複(下)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十二章 寨使大起舞(下)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
第十四章 東風惡(下)第十一章 按部就班(上)第二十二章 錯轂短兵(下)第十七章 故(上)第五章 犯錯(上)第六章 血戰房山兩元帥(下)尾聲第二十二章 死囚牢(下)第二十四章 物資(下)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二十四章 史無前例的對決(下)第十五章 輕銳檢山林(上)第一章 完顏珣遣兵下淮北(上)第五章 驚心嬀川道(上)第十八章 吐蕃的幫助(下)第七章 鐵血日張惠戰灘地,風雪夜孤軍襲宋州(上)第八章 陰差陽錯(下)第十三章 工兵(上)第二十一章 太平軍南線大戰,盧鼓椎語涉謗譏諷(上)第四章 忍耐不是壞事(下)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六章 邢州的合圍(下)第十七章 鼠(上)第三章 狗(上)第六章 柳暗花明(下)第十章 四邊擾(下)第十二章 號角起,鐵騎連(下)第九章 沃州的援軍(上)第十一章 新春樂(上)第十一章 宣徽院(上)第二十三章 戰爭與和平(上)第十二章 持續改善民生(下)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第七章 前線吃緊,後方緊吃(上)第十一章 兵貴勝,不貴久(上)第二十三章 消失的敵人(上)第四章 伏(下)第一章 殷有禎(上)第八章 兩羣不速之客(下)第八章 無論你肯或不肯 我都選擇等(下)第十七章 浪淘沙(上)第二十三章 行六部(上)第十三章 木華黎重拳出動,太平軍設兵邯鄲(上)第二十三章 萬物萌(上)第四章 鎮州的酷暑(下)第二十一章 死囚牢(上)第八章 血戰小清口(下)第十五章 同甘苦,共生死(上)第五章 工廠(上)第一章 紅襖起(上)第十二章 鬥百草(下)第二十一章 那知一叱立破散(上)第十七章 烽火揚州路(上)第二十四章 解圍梁山(下)第六章 書信頻頻(下)第十一章 胡山堡(上)第二十三章 天地何所依(上)第十六章 峰迴路轉的反擊(下)第十二章 宋軍之敗,彌遠之得(下)第二十三章 風雷還,雷霆破(上)第十二章 共赴勝利(下)第二十章 間隙生同牀(下)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六章 涇渭自分(下)第十章 四方館(下)第四章 鮑員外的野望(下)第六章 省中啼鳥吏人稀(下)第十三章 百業興(上)第四章 鎮州的酷暑(下)第二十一章 驚爆真州城(上)第二十一章 馬(上)第十七章 鼠(上)第十八章 天理昭昭(下)第二十四章 捷書飛上九重天(下)第二十章 風起雲涌(下)第四章 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下)第十六章 火銃兵(下)第六章 來之不易的勝利(下)第一章 船隊(上)第三章 雅俗共賞:元好問改良文藝(上)第十章 沃州的援軍(下)第十一章 下臺階二將盟河北,上期貨高俊探江南(上)第十三章 妥協(上)第十章 血酬(下)第二十三章 天蒼蒼(上)第十六章 人情難做(下)第八章 曬網村逆擊戰(下)第十五章 漢人們的陰謀(上)第六章 苦鬥岱宗(下)第九章 戰爭之路(上)第十章 山東的抗蒙根據地爲什麼能夠存在(下)第七章 木柝傳,金鼓振(上)第二十一章 騎兵(上)第十九章 梁山鏖戰(上)第十七章 理不清的變亂(上)第二章 通訊兵(下)第二章 山重水複(下)第三章 忙碌中又想起你 對我的若即若離(上)第十二章 寨使大起舞(下)第二章 炮手就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