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波蘭東北部的希尼亞爾維德湖是這個國家目前境內最大的淡水湖泊,可如果追根溯源的話,這片湖泊連同它所處的瓦兒米亞-馬祖裡地區在二戰結束以前的四百多年間——從普魯士公國到普魯士王國、德意志第二帝國、魏瑪共和國、德意志第三帝國,都是日耳曼人的領土。直到二戰結束,德國的大片土地成爲勝者的戰利品和受侵略者獲得的賠償,波蘭人才得到了這片豐饒的土地。到1948年時,波蘭主宰此地尚不滿三年,但由於二戰末期德國軍民的大撤退以及戰後波蘭政府的移民政策,地仍是這片地,許多城鎮和村莊也多多少少保留着原來的樣貌,居民卻變成了百分之九十八的波蘭族人加上百分之二的其他種族,物是人非的概念在這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就地理上的地形而言,希尼亞爾維德湖如同一隻躍躍欲試的長尾貓,頭部正朝東方,尾部由南向往延伸達三十公里,兩岸皆是水土豐饒之地,但這三十公里的區域僅在米科瓦伊基建有大橋。若要繞開這座橋樑通行,要麼利用湖上的船隻擺渡,要麼多走幾十公里路從南北繞行。在德意志時期,東普魯士的公路和鐵路網就已經擁有了較高的密度和質量,波蘭人接手後只需稍加修繕便能夠全面使用,假如是愉快的駕車旅行,多走上那麼四五十公里路也算不上大麻煩,然而同樣的問題擺在一支丟盔棄甲、混亂不堪的聯軍部隊面前,麻煩可就不只是一兩點了!
1948年的5月7日,蘇軍“勞動節攻勢”發起後的第8天,從立陶宛和白俄羅斯交界地區攻破盟軍壁壘的蘇聯軍隊已經勢如破竹地逼近希尼亞爾維德湖區,3個美國師、1個法國師、4個波蘭師以及分屬不同指揮部的11個德國團從前線區域撤離後也一路退至此地。經過盟國空軍的頑強阻擊,蘇軍航空兵在最初幾日的瘋狂突擊已被遏止,這對於狼狽不堪的盟軍官兵來說是個莫大的好消息,他們穿過湖區再向西行進五十公里左右就是“波蘭大縱深防線”的防區了。那裡有未遭蘇軍攻勢挫敗的盟軍預備部隊、堅固完備的防禦工事以及堆積如山的作戰物資,且能夠獲得盟國空軍的強力掩護,士兵們可以在那裡好好喘口氣,慢慢淡忘前線的夢魘,調整好心態與蘇軍進攻部隊一決高下。
“只剩最後一小段路程”,軍官們不斷以望梅止渴的方式鼓舞着信心、鬥志連同大量武器裝備都丟失在前方的士兵們,可基本上每一支部隊看起來都是灰頭土臉的。由於在前線以及撤退途中損失了許多運輸車輛,後方來援的往往又擁塞在一些地段,大批士兵只能依靠雙腳徒步撤退,走路的羨慕那些能夠坐上汽車的,汽車上飽受顛簸和擁堵困擾的羨慕那些坐火車的,坐在火車上的傷號們又無比羨慕身體健全的步行者,然而這些羨慕與被羨慕都將因爲瓦兒米亞-馬祖裡地區多座橋樑在同一個夜晚轟然塌陷而變得毫無意義。
在甚至沒有聽到爆炸聲的情況下,米科瓦伊基大橋、奧卡託沃大橋等橋樑因遭破壞而無法通行的噩耗於天明時分傳到了剛準備開始新一天行程的盟軍撤退部隊。經過了一夜休整,盟軍官兵的精神面貌好不容易有所恢復,這糟糕的消息就讓他們如遭棒喝,而更壞的情況還在後面:從空軍以及後衛部隊傳來的消息顯示,蘇軍的箭頭部隊一路進抵柯尼斯堡地區,一路在沃姆扎地區與盟軍部隊展開激戰,在戰術上已然形成兩翼包抄之勢,而且自從二戰後期開始,蘇軍進攻就以快如閃電勢若雷霆的特點令對手膽寒,誰也不知道他們這一次能快到什麼程度——沒準晚飯的時候他們就能截斷這一地區盟軍部隊的退路。
消息一旦散開,不同國籍、不同部隊的盟軍官兵們無法抑制地陷入恐慌!
剛一開始,人們還只是在爲當前的形勢和自己的後路而憂慮,不久,開始有人判斷是德國軍隊蓄意破壞了那些橋樑。此時夜間航空技術還處於初始發展階段,以雷達爲指引的空中攔截尚且可行,對橋樑這樣的地面目標就完全沒有辦法了,因而人力實施爆破是唯一的途徑。偏巧米科瓦伊基大橋等一部分橋樑早先確實是由德國軍隊負責守衛,第115團集體叛逃事件是近期才發生的,盟軍指揮部雖然將這些德國軍隊調離了關鍵位置,然而對橋樑守備情況的熟悉加上有向蘇軍投誠的潛在動機,他們看起來的確難以擺脫嫌疑。有了嫌疑對象,各盟國軍官和士兵們個個義憤填膺,而負責這一作戰區域的盟軍將領也隨之做出了拍腦瓜的決定:在緊急架設好浮橋之後,距離浮橋最近的德國軍隊就地駐守佈防,其他國家的軍隊先行通過!
撤退的滾滾人流不斷向湖畔涌來,抵達這裡卻又不能過橋的德國軍隊越來越多。在前線早已習慣了盟軍內部的區別對待,德軍官兵咬着牙選擇了忍氣吞聲。可是,從德軍待命地點經過的盟軍士兵卻在落井下石地嘲諷、辱罵他們,“你們如願了”、“蘇維埃走狗”、“快去給莫斯科來的老爹擦鞋”,諸如此類的話語深深刺痛了每一個兩手清白、問心無愧的德軍官兵。受了委屈還要面對如此欺辱和挑釁,常人的忍耐力已經被壓迫到了極致。當天稍晚,兩座新的浮橋在美軍和德軍工程部隊的努力下架設完成,滯留部隊的撤退速度大大提升,而到了黃昏時分,尾隨而至的蘇軍先頭部隊也終於逼近了盟軍後衛部隊。大口徑火炮發射的炮彈開始落在湖東岸甚至浮橋附近,而此時仍有兩萬餘名德軍官兵和一萬多名波蘭軍人尚未過橋。對於許多親身參與了東線作戰或者聽同伴們說起過戰鬥細節的德軍官兵而言,切爾卡瑟鋼鐵口袋之戰的過程和結局喚起了他們的無限哀傷。這些勇敢的德意志戰士並沒有崩潰,他們在軍官的帶領下默默鞏固陣地,準備用手中僅有的武器彈藥作最後一戰,而當他們回首眺望時,看到的是波蘭軍隊渡橋的忙亂景象,期間居然有不少人被自己的同胞擠落湖中,他們對此只是報以輕蔑的眼光……天色昏暗,坦克推進的轟響聲也逐漸迫近。若能祭出嫺熟巧妙的地空配合,德軍部隊還能指引盟國空軍以猛烈轟炸遲滯蘇軍進攻,可是盟軍指揮部看來並不打算花費大力氣拯救這些隨時可能失控的德軍士兵,美軍工兵們已經在浮橋上安置了炸藥,他們接到的命令是不論還有多少德國軍隊未及撤退,只要蘇軍坦克一靠近浮橋就引爆炸藥——參與搭橋的德國工兵有意阻撓卻遭到了美軍的橫蠻拒絕,以至於一些德國工兵脫離部隊趕來向滯留東岸的德軍部隊報信。最後一批波蘭軍隊已經過了橋,只要組織得當,兩萬德軍完全完全可以利用三座渡橋迅速撤離,然而德軍各團根本沒有收到上級指揮部的撤退命令,反而是那些原本落在後頭的輜重、傷員以及後衛部隊亂糟糟地涌上浮橋。最具諷刺意味的是,最先抵達此地的德國團到這時爲止已經在湖東岸滯留了十個小時,即便是徒步行軍,這些時間也足夠他們繞湖而過。
德軍將領們怒了,德軍士兵們怒了,自從加入盟國陣營對蘇作戰以來,他們總是被分在進攻最艱險、防禦最困苦的地段,裝備最差、給養最少,立功了沒有嘉獎,失利了卻得背上貪生怕死、出工不出力的罵名,軍人的尊嚴和榮譽一再遭到踐踏,即便沒有關於自由帝國的種種傳聞,他們也不會甘於就此沉淪下去。在這種情況下,當蘇軍坦克的出現帶來的不是致命槍炮而是搖着白旗的勸降人員時,德軍指揮官們昂首挺胸地走出陣地,要求蘇軍給予他們轉入自由帝國作戰的絕對保證。
蘇聯人答應了,7個沒能及時撤往希尼亞爾維德湖西岸的德國團都放下了武器。如果事情就此告結,那麼轉而與盟軍對抗的不過是區區兩萬名缺乏重裝備的德軍官兵,然而一獲知德軍並未向抵近陣地的蘇聯軍隊開火,盟軍指揮官便下令西岸的炮兵向德軍防區開火,美英戰鬥機亦掛載炸彈和燃燒彈連夜前來轟炸,數以百計的德國軍人未來得及離開陣地或在前往蘇軍指定集結區域的途中倒下,這些德國團的指揮官們出離的憤怒,他們獲得蘇軍允許,通過部隊電臺在德國防衛軍聯絡頻率發出聯名電報,控訴盟軍的種種不公,號召昔日同僚們不再爲盟軍作戰,轉而奔向真正代表軍人意志和信仰的國度——北斯堪的維尼亞自由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