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 默契

第二天,鄧名睜開眼時天已經是大亮,將近中午。這兩天他的精神始終高度緊張,昨天心情稍微放鬆就沉沉睡去,直到現在才醒。鄧名並沒有意識到袁宗第檢查了他的衣服,一邊穿上明軍的軍裝,一邊在心裡思量:

“看來我是把明朝人想得太複雜了,這個時代的人質樸,騙子應該很少,你說什麼他們就信什麼,不懂得懷疑別人,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古風吧?我昨天慌里慌張地應付他們的問題,自己想來都是漏洞百出,這些人居然都深信不疑!嗯,他們對讀書人果然很尊重,我一覺睡到這時候,他們也沒有叫醒我。”

走出營帳後,鄧名發現門口居然配屬了兩個衛兵,見到他起牀後這兩個衛士笑着說道:“鄧先生睡得好嗎?靖國公有請。”

此時袁宗第正在巡查清軍設置在重慶城前的陣地。對於鄧名,他已經毫不客氣地給對方一個紈絝子弟的評價——居然能一口氣睡到近午,顯然是享福慣了,沒有幹過什麼活。

衛兵把鄧名帶到袁宗第面前,旁邊站着周開荒和李天霸。李天霸是永曆朝廷派來的使臣,袁宗第有意讓他獲得第一手資料,以便將來向朝廷彙報。一個可能是顯貴國戚的人憑空出現,將來天子和朝中肯定會詢問詳細的情況。

袁宗第給鄧名講解眼前的形勢,一心要讓這個宗室子弟見識自己的滿腹錦繡。

重慶城位於長江和嘉陵江的交匯處,袁宗第領着軍隊沿長江而上,而與他匯合的譚文則將舟師沿嘉陵江而上,兩支明軍碰頭以後,各自在重慶城背後的岸邊紮營。

“如此安排,我們便可以徹底切斷城內外的聯絡,而且可以預先防備虜師的船隻偷襲。”袁宗第道:“若是我們駐紮在重慶下游,則重慶城內可以觀察到我軍的虛實,一旦有虜舟在上游出現,從上游順流而下,對我軍就是很大的威脅。”

重慶城前有很多明軍士兵在活動,鄧名遠遠望去,看到他們舉着盾牌、揮舞着斧子正在破壞一些立在地上的木樁。重慶城牆的外面密密麻麻地插滿了這種木樁,就好像一片小樹林。

“這些木樁是什麼?”鄧名奇怪地問道。

“這叫梅花樁。”周開荒替袁宗第解釋道:“層層交錯佈置,立在城前面,可以防止雲梯、衝車、梯車靠近城牆。文督師和幾位將軍的大軍已經在路上,就快要到了,我們要在他們趕到前掃清這些木樁,如此重慶便可一鼓而下。”周開荒所說的文督師就是永曆朝廷任命的督師文安之。

面對明軍的掃樁隊,重慶城頭不停地傳來銃炮聲。鄧名望着城下那大片的木樁,有些吃驚地問道:“這麼多的木樁,他們到底花了多少工夫才埋好的啊?”

又是周開荒解開了鄧名的疑問:“今年七月得知吳賊進犯雲南,我軍就前來圍攻重慶。正在旦夕可以攻破重慶的時候,吳賊卻回師給重慶解圍,我軍交戰不利只好退回夔州。但是吳賊南犯之心不死,他爲了保證後路無憂,就日夜加固重慶這裡的城防,吳賊的十八萬大軍,從七月一直折騰到十月底,這些木樁都是他們埋的。直到十一月吳賊才又離開重慶。”

從這些人口中鄧名瞭解到,吳三桂這次出兵,手中幾乎握有清廷所有的機動兵力,不要說陝西、山西一帶的精銳,就連湖廣的清軍野戰部隊本歸洪承疇指揮,目前也一概歸吳三桂節制,清廷顯然是想畢其功於一役,一舉殲滅雲南的永曆政權。爲了這次出征,清廷還從江南大量抽調水師和舟船,沿着長江源源不斷地把下游的兵力和補給運輸到重慶,給吳三桂的大軍使用。

“若是放在從前,吳賊這十幾萬大軍進犯雲南,虜廷是不敢僅僅依靠長江來運送軍隊、供應補給的。”說到這次規模空前的進攻,西軍出身的趙天霸也面露憂色:“孫可望投敵叛變,他深知我們明軍的內情,哪裡人口稠密,哪裡有糧倉,哪條道路良好,哪些城池要塞年久失修,他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他肯定給吳賊提供了許多消息,幫着吳賊選擇進攻的路線。”

孫可望原本是西營舊部,多年來在雲南負責具體的內政建設工作。以前滿清對雲貴、四川一帶的明軍部署兩眼一抹黑,所以清軍不敢貿然進入明軍的領地。但是孫可望和李定國發生內訌,隨後孫可望投降滿清,這樣清軍就對西南明軍大後方的道路、倉儲、防禦瞭如指掌。更爲致命的是,很多地方官吏和西南明軍將領都是孫可望提拔任命的,孫可望投敵後,李定國對孫的舊部進行了清洗,這些人心懷怨恨已非一日。滿清此番進攻明廷,攜帶着大量孫可望寫給西南官吏軍官的書信,僅貴州就有五個縣和三萬多軍隊因爲這些書信不戰而降,導致明軍東部防線迅速崩潰。

趙天霸深信晉王定能擊退吳三桂的進攻,但是他也深知其中的困難,不然朝廷和晉王也不會命他護送幾位太監天使到夔州。這些代表朝廷的太監和代表晉王的趙天霸的目的是一致的——要想盡一切辦法,就算軟硬兼施,也要讓四川、湖廣的友軍全力支援雲南方面的作戰。

七月那一次,袁宗第、劉體純配合攻打重慶收到了不錯的效果,迫使吳三桂不得不中途折返,讓晉王李定國多了幾個月的準備部署時間,駐紮在廣西一帶的部隊在這期間紛紛返回雲南準備參戰。這次得知吳三桂又一次統帥大軍出發後,永曆朝廷的督師文安之立刻飛檄給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李來亨,以及駐紮在萬縣的三譚——譚文、譚弘、譚詣,讓他們馬上再次聚合起來圍攻重慶。

有些事情趙天霸會在心裡想,但口頭上卻是絕對不會說出來,這兩次動員川、鄂明軍的情況他看得很清楚:川、鄂明軍不得不獨抗吳三桂的大軍,爲的並不是他們自己的安危,而是遠在昆明的朝廷。上次攻打重慶,此地的明軍損兵折將,這次雖然再次集合前來,但若是吳三桂又一次回師,勢必這些友軍還會遭到很大損失。

“一次,兩次,三次,這裡距離朝廷遙遠,除了賞賜官爵以外朝廷很難予以支援,他們這樣一次次地給朝廷解圍卻什麼都得不到,恐怕不是長久之計。”趙天霸心中有些憂慮,不禁想起自己臨行前,趙王劉文秀給朝廷的建議——以雲南的明軍主力進入四川,將成都作爲基地。劉文秀的看法是:這樣萬一清軍南侵雲南,明軍有嫡系部隊參戰打頭陣,川、鄂一帶的友軍也不致於有什麼怨言,而且可以禦敵於雲南之外,不讓對方接近雲南這個最重要的物資生產基地。只是李定國擔心軍隊遠離朝廷又會出現事變,而且認爲吳三桂不敢不顧川、鄂明軍就侵入雲南,所以沒有采納劉文秀的意見,依舊留在昆明。

這次吳三桂不顧側面明軍的威脅,長驅直入雲南,形勢立刻就如劉文秀所說的那樣變得十分急迫。由於路途遙遠,消息傳遞不便,趙天霸他們還不知道,李定國此時已經節節敗退,清軍逼近了昆明。

和袁宗第等人接觸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他們提供的信息對鄧名來說至關重要,讓他對眼前的局勢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現在鄧名毫不懷疑他看到的正是明末清初漢人抵抗的最後時刻。面對清軍的步步進逼,闖營、西營這些曾經的“反賊”正在爲明朝的存續進行最後的掙扎。面前這些不願作亡國奴的漢人,他們顧不得曾經屬於不同的陣營、甚至是敵對的陣營,爲反抗外族入侵而並肩對敵。經過這麼多年明、清雙方的反覆拉鋸,以及不久前西部明軍曾經一度大規模反攻湖廣,袁宗第等闖營將領仍對戰局抱有幻想,覺得眼下的形勢尚可。但鄧名知道抗清戰爭將迅速急轉直下,這不能不讓他暗暗思考自己下一步應該怎麼做。

在嘉陵江上游的譚文部,也正在做着和袁宗第部一樣的工作,袁宗第雖然支支吾吾,但鄧名已經聽明白,駐紮在萬縣的譚文、譚弘、譚詣都是明軍的嫡系——說實在的,鄧名一直沒有想通袁宗第跟自己提這個幹什麼。

儘管雙方有着共同的目標,但是鄧名也注意到譚文所部和袁宗第所部涇渭分明,他們的戰線並沒有連貫起來,兩軍中有着一個明顯的缺口。重慶的清軍對此似乎視而不見,看得出來城牆上面對袁、譚結合部的地方只有很少的監視部隊,好像完全不擔心他們匯合起來併力進攻。

“鄧先生要不要過去那邊看看?”雖然袁宗第心裡很不情願,但是他早就告訴鄧名,譚文和自己不一樣,是苗紅根正的官軍嫡系,無論是永曆朝廷派到川鄂一帶的督師文安之,還是逃難而來的韓王之類的宗室子弟,對這些朝廷嫡系總是更看重些,不,準確地說是偏心很多。既然判斷鄧名可能是大有來頭的宗室子弟,袁宗第自然不能把他扣在自己營裡。

“我?”鄧名對這個問題感到異常驚訝。他給自己的定位就是投軍的書生,他在心裡琢磨着:“如果按照二十一世紀的說法,我只是一個向袁宗第投簡歷的應聘人員吧?雖說簡歷隨便投,不過去面試的時候流露出想跳槽、貨比三家的念頭似乎不好。再說這又不是未來,古人再淳樸厚道也不可能像未來那麼看得開吧?這時候不是講究士爲知己者死麼?袁宗第這問話是啥意思?”

睡眠充足的鄧名腦子飛快地轉,得出自己的結論:“是了,這肯定是袁宗第在試探我。古人比較直白,不太懂得心理學、語言的藝術以及人性的弱點,袁宗第對我禮遇有加,表現出尊敬和信任,還給我提供食物和住處,他現在就是在考驗我,看我是不是朝三暮四之輩。”

既然想明白這個,鄧名就斬釘截鐵地說道:“晚生願爲國公效力,怎麼會另投他處?”

無論是鄧名的態度還是他說話的內容都讓袁宗第一愣,愕然想到:“你如果真是一個宗室,那麼誰敢讓你效力?你又怎麼會爲某個臣子效力?哦,是了,雖然我知道他是宗室,而且多半就是烈皇三太子,但他不知道我已經知道了,所以還在這裡裝蒜。嗯,昨天我把那串珠子原封不動地放回去了,三太子多半還以爲我沒看見。”

恍然大悟的袁宗第念頭一轉,立刻又意識到:“雖然西營那一夥人以前也都是反賊,但說到底,烈皇不是他們逼死的。而這位殿下如果是烈皇的骨肉至親,雖然過去了這麼多年,但他心裡還不定把闖王恨成什麼樣,我可得趕快解釋一下,當年北京的那些事情我沒摻乎。而且現在解釋更好,殿下還不明白我已經猜到了他的真實身份,現在解釋可以顯得更誠懇而不是見人下菜碟。”

袁宗第想到就做,悠悠一聲長嘆:“本公當年跟着闖王,心裡存着的念頭是清除先帝身邊的小人,輔佐烈皇討伐北虜。心裡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和闖王定的約。後來闖王派本公南下襄陽,闖王進京的時候受了牛金星那個奸邪小人的蠱惑,竟然有了不臣之心。可惜本公當時不在闖王左右,不然一定能勸得闖王懸崖勒馬。”

鄧名聽得驚奇不已,盯着袁宗第那張臉看了好一會,都沒意識到自己的失禮,心裡轉瞬間已經閃過了無數的念頭:“你忠於崇禎?袁宗第你騙鬼哦……看他這副誠懇的樣子,難道真有不爲人所知的秘密?不,我差點被他騙了,他這麼說是因爲現在他接受了明朝的爵位,所以在外人面前要顯得赤膽忠心。正好李自成進北京的時候他沒去,現在就使勁洗刷自己,我應該稱讚他幾句罷?……不過順着他的意思說也未必好,他肯定完全沒有這個意思,我要是順着他的話說,多半他也知道我言不由衷,如果我用詞不當他說不定還會以爲我是在挖苦他。嗯,反正周圍也沒有什麼外人,我應該稱讚闖營的義舉,這纔是他真正愛聽的,而且也顯得我確實和他一條心。現在是我投奔他,我可不能把上下尊卑搞錯了。”

“國公所說的話,學生不以爲然。”過了片刻,袁宗第停住話頭觀察鄧名的反應,後者覺得對方是要考察他的傾向,當即說道:“崇禎年間,民不聊生,百姓易子而食……順王是上應天時,下應民情。再說這神器無主,順王就是取了又有什麼不可以?可嘆的是吳三桂那個賊子引敵兵進了山海關,壞了我漢家的大好河山。”

鄧名的話讓袁宗第、還有他背後的周開荒和趙天霸都駭然不已。現在他們已經不是當年李自成的部下,都是明兵明將,這種造反有理的言論當然是提也不能提。尤其是從鄧名這種宗室子弟口中吐出,顯然是說明他根本不打算原諒這些曾經的反賊,所以一聽袁宗第的自辯就出言反諷挖苦。

“當年確實是糊塗了,不曉得烈皇一片愛民如子之情,而且烈皇身邊也確實有幾個小人……”袁宗第大驚之下連忙繼續辯解,而且提出一個鄧名也不能反駁的理由——崇禎皇帝周圍有奸臣。

“我聽說,先有堯舜之君,然後纔有堯舜之臣。”鄧名先是不明白爲何袁宗第會這樣死心塌地爲崇禎辯解,接着就想:也許是因爲自己和對方還沒有深交,對方擔心說崇禎的壞話不符合袁宗第現在明朝國公的身份,哪怕僅僅是贊同鄧名的說法也不可以。爲了進一步取信於人,鄧名也豁出去了,接着又說道:“崇禎年間,貪官污吏層出不窮,天子對這些臣子卻仍舊信任、重用,朝廷上下簡直是無官不貪,而且官員們對百姓非常狠毒……就好像一個無惡不作的土匪窩子裡,他們的山大王倒是個聖人,這可能嗎?”

這回輪到趙天霸和周開荒聽的眼睛都快瞪出來了。周開荒對鄧名說的話是很贊同的,但是關鍵問題在於這不該是一個大明臣民該說出口的話,也不該是對一個大明兵將說的話,尤其鄧名還可能是個宗室子弟,可能是崇禎的三皇子——有這樣罵老子的兒子麼?周開荒看向鄧名的眼色越來越充滿懷疑:“這人真的是烈皇的遺孤嗎?”

趙天霸在最初的震驚後漸漸平靜下來,在心裡暗歎一聲:“這位鄧先生果然是烈皇的皇子啊,昨天我還不信吶。烈皇既然殉了社稷,其他的宗親,誰還能說一句烈皇的壞話?除了他嫡親的兒子外,哪個宗室要是敢說這樣的話,那還不得被戳爛了脊樑骨?”

袁宗第此時也恢復了平靜,鄧名毫無疑問就是崇禎的嫡親皇子,其他明朝親藩沒有資格批評一位殉國的皇帝,不是嫡親的宗室又有誰敢對皇帝說三道四?雖然兒子責備老子是一種很大的失禮,但這是一種態度,一種很明確的不予追究的態度,也只有崇禎的皇子可以表現出這種態度。袁宗第忍不住想到,如果將來鄧名依然保持這樣的態度,那朝廷多半不會追究闖營舊將的罪過。對方大概已經意識到自己洞悉了他的身份,所以這樣不加掩飾地表明態度——崇禎遺孤對闖營將士不予追究的態度。

“子不言父過。”袁宗第輕聲說了一句,這既是表示他對鄧名的感激,也是暗示自己已經明白對方的態度,不需要繼續討論過去的是非了。

袁宗第的話讓鄧名頓時又是愕然,他在心裡琢磨着:“子不言父過?這意思是兒子不該說老子的壞話吧?但袁宗第明明不是崇禎的兒子,這話啥意思?爲啥聽不得……哦,我明白了,是臣子不該聽別人說君父的壞話,現在畢竟他是大明的臣子,我呢,理論上也算是大明的臣子。”

“嗯,國公說的是,我們做臣子的是不該議論先皇。”鄧名到底不是很有把握,就試探性地說道。

“不錯。”袁宗第點點頭。

“這都是怎麼回事啊?”鄧名見對方果然是這個意思,心裡不禁對袁宗第看輕了不少:“怪不得他對讀書人這麼尊敬,果然是沒有什麼見識啊。臣子評價皇帝的話多了,尤其是明朝,官員罵皇帝的事那是太多了,連廷杖——皇帝打板子都不怕。”

袁宗第卻在心裡想:“三太子真當我一點見識都沒有嗎?國朝敢於罵皇上的臣子當然是很多了,可是他怎麼這樣解釋‘子不言父過’這句話呢?嗯,想必三太子這是一種態度,說明他雖然猜出來我很清楚他的身份,但是他依舊不願意暴露,要我繼續稱呼他爲鄧先生。而且三太子堅持不去譚文的營裡,也正是向我表示他對我的信任吧。”

第59節 議款(下)第25節 壓力(上)第24節 怒潮(下)第51節 求戰(下)第33節 搜索第60節 爭奪(下)第19節 跋扈(下)第6節 魯王第5節 退兵第29節 統一(下)第36節 分攤(上)第58節 遺孤第66節 加入(下)第36節 施琅第38節 整訓(下)第8節 震怒(上)第52節 登陸(上)第28節 算計(下)第19節 帝國第32節 奉節第47節 情報(下)第9節 問話(下)第60節 人心(下)第44節 夾擊(上)第5節 退兵第54節 迂迴第14節 應對第41節 失控(下)第50節 懷疑第47節 證據(上)第4節 一致(下)第13節 試探(上)第54節 險境第61節 未來第19節 跋扈(下)第59節 細作第39節 大捷第25節 矇蔽第36節 修路第35節 表態第12節 調整(上)第29節 道破第40節 打賭第9節 穴攻第27節 派系(下)第7節 出口第12節 調整(下)第28節 算計(下)第58節 斷後(下)第33節 固執第26節 佈防第17節 挖坑第19節 防區第24節 掠奪第1節 精明(上)第29節 計謀第47節 證據(下)第1節 秘旨第52節 登陸(下)第2節 默契第5節 密信第12節 調整(上)第37節 回返第13節 攻守第24節 洞悉第37節 回返第36節 施琅第5節 重整(上)第30節 威壓(下)第45節 處置第42節 升級(下)第19節 一騎第54節 險境第36節 分攤(下)第27節 飲血第5節 放棄(下)第58節 接觸(上)第58節 斷後(下)第42節 說客第30節 威壓(下)第4節 棟樑第14節 強攻(下)第26節 生意(下)第5節 放棄(上)第59節 黃雀(下)第2節 競爭第33節 固執第51節 夢想(中)第49節 擴張(上)第23節 代理(上)第27節 反攻第30節 威壓(下)第14節 肉票第8節 矛盾第46節 接觸第53節 慘痛(下)第11節 攻勢(上)第38節 隔江第4節 推薦(上)
第59節 議款(下)第25節 壓力(上)第24節 怒潮(下)第51節 求戰(下)第33節 搜索第60節 爭奪(下)第19節 跋扈(下)第6節 魯王第5節 退兵第29節 統一(下)第36節 分攤(上)第58節 遺孤第66節 加入(下)第36節 施琅第38節 整訓(下)第8節 震怒(上)第52節 登陸(上)第28節 算計(下)第19節 帝國第32節 奉節第47節 情報(下)第9節 問話(下)第60節 人心(下)第44節 夾擊(上)第5節 退兵第54節 迂迴第14節 應對第41節 失控(下)第50節 懷疑第47節 證據(上)第4節 一致(下)第13節 試探(上)第54節 險境第61節 未來第19節 跋扈(下)第59節 細作第39節 大捷第25節 矇蔽第36節 修路第35節 表態第12節 調整(上)第29節 道破第40節 打賭第9節 穴攻第27節 派系(下)第7節 出口第12節 調整(下)第28節 算計(下)第58節 斷後(下)第33節 固執第26節 佈防第17節 挖坑第19節 防區第24節 掠奪第1節 精明(上)第29節 計謀第47節 證據(下)第1節 秘旨第52節 登陸(下)第2節 默契第5節 密信第12節 調整(上)第37節 回返第13節 攻守第24節 洞悉第37節 回返第36節 施琅第5節 重整(上)第30節 威壓(下)第45節 處置第42節 升級(下)第19節 一騎第54節 險境第36節 分攤(下)第27節 飲血第5節 放棄(下)第58節 接觸(上)第58節 斷後(下)第42節 說客第30節 威壓(下)第4節 棟樑第14節 強攻(下)第26節 生意(下)第5節 放棄(上)第59節 黃雀(下)第2節 競爭第33節 固執第51節 夢想(中)第49節 擴張(上)第23節 代理(上)第27節 反攻第30節 威壓(下)第14節 肉票第8節 矛盾第46節 接觸第53節 慘痛(下)第11節 攻勢(上)第38節 隔江第4節 推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