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節 爭奪(下)

新年將近,但是袁宗第的心情非常不好,因爲他聽說成都的士人正準備大肆誣衊闖營。

闖營勢力滲透川西之深,是朱之瑜、蒙正發完全沒有概念的,就是陳佐才也大大低估了闖營的消息靈通程度。幾乎在第一時間劉晉戈就瞭解到了陳佐才的意圖,得知四川書院正試圖編寫不利於闖營的歷史課本,劉晉戈立刻把這個消息傳給敘州,袁象發急件通知袁宗第甚至還有下游的劉體純、李來亨,把這些新動態報告給闖營親朋,他和劉晉戈都擔心這會給闖營造成很壞的影響。

在這個問題上,已經返回成都的周開荒不用說也是劉晉戈、袁象一派,鄧名的貼身衛隊乃是李來亨的三堵牆將士,現在很多人都是常備軍軍校的高級教官,他們紛紛要求劉晉戈動用知府全力,把這種對闖營的猖狂進攻粉碎在萌芽裡,還保證他們會利用一切關係幫助劉晉戈在鄧名那邊取得諒解。

幸好劉晉戈已經做了好幾年知府,對鄧名的脾氣秉性也有了相當的瞭解,沒有莽撞地去找蒙正發的麻煩,反而壓制了三堵牆鬧事的慾望。劉晉戈告訴大家此時一定不能濫用行政權力,更不能動用軍隊,否則鄧名就算原本想中立,也會被逼得站到蒙正發那邊去了。

不過既然劉晉戈、周開荒不準備動用行政權力和軍隊,他們就會在未來的這場輿論鬥爭中處於絕對下風。論武力,十個蒙正發綁在一起也比不過劉晉戈,但若論筆桿子,即使朱之瑜不幫忙,全成都的闖營都加起來也別想拼過蒙正發。

雖然知道此事暫時影響不到鄧名對闖營的觀感,但是袁宗第想起來就感到不痛快,正在他悶悶喝酒的時候,突然又有使者前來,稱劉體純、李來亨、黨守素、馬騰雲又來拜訪他了。

“難道是又要打重慶?”袁宗第心裡咯噔一下子,這四位同時來找自己的話,袁宗第想不出還能其他什麼重要的事,就是上次打重慶的時候最開始都沒有這個規模:劉體純和黨守素來了,而李來亨和馬騰雲負責看家。

不過袁宗第可不覺得現在能打重慶,物資不住,而且軍隊也需要休整,不養上半年的傷無法恢復元氣。而萬縣都一時恢復不了元氣,劉體純、李來亨他們只會更慢,再說他們還肩負有抗衡張長庚的責任。

袁宗第滿腹狐疑地站在衙門大門口等夔東闖營同盟進城,很快他就看到一行人策馬入城,向着他這邊直奔而來。

爲首的還不止李來亨他們四個,還有兩個陌生人同樣處在位首,勒住戰馬的時候,袁宗第看到劉體純還很殷勤地跑過去給那個年老的陌生人牽馬繮,另外一個陌生人看上去稍微年輕一些,但也得有六十多了,在關於誰走前頭這個問題上,李來亨、黨守素他們還和那個人謙讓了一番。

等在大門裡的袁宗第看得疑雲大起,再仔細端詳了兩眼,袁宗第發覺這兩個陌生人看上去都有些眼熟,隨着他們向自己走過來,袁宗第心中的這種熟悉感也越來越強烈,但始終無法取得最後的突破,讓他憶起對方的名字來。

“制將軍別來無恙?”年輕一些的那個人遠遠地就大聲向袁宗第問好。

聽到這句話問候後,袁宗第猛然醒悟過來,不能置信地看着那個微笑着向他打招呼的人,嘴巴張得大大的:“尚書?”

“制將軍還記得我啊?”被喚作尚書的人大笑起來,快跑上兩步,竄到了袁宗第面前,互相端詳了片刻後,來人唏噓了起來:“一別十五年,不想今生還有活着相見的機會,唉,唉。”

認出了這個人後,袁宗第又向另外一個老者望去,端詳了半天后,第二次發出驚訝至極的叫聲:“平章嗎?您還再世啊?”

“慚愧,慚愧,苟活於世,爲的就是能親眼目睹韃虜被逐於海外。”老者答道,顯然袁宗第沒有猜錯。

李自成設左右平章,相比起名聲遠播的左平章牛金星,這位地位還在袁宗第、劉體純之上的右平章就少有人知曉。但其實右平章的名氣、資歷、人脈遠比牛金星要強得多,便是稱相差百倍,恐怕都算不上什麼誇張之語,朱之瑜和蒙正發見到文安之時,誠惶誠恐地執弟子禮還擔心自己僭禮,但若是文安之與李自成的這位右平章相見,恐怕得反過來向這位和他年歲差不多的大順右丞相自稱晚輩後進。

因爲這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就是東林點將錄上大名鼎鼎的天猛星、霹靂火惠世揚!萬曆、泰昌二位皇帝相繼死亡後,惠世揚隻身入大內,與太監王安確定了搶奪當時還是太子的天啓皇帝的行動,爲東林黨贏得了擁立之功,沒有惠世揚和王安的密謀,就沒有天啓年的東林定策之功。

在魏忠賢與王安的權利鬥爭中,東林黨堅決地站在王安一邊,拒絕了魏忠賢送來的求和信,直到王安失敗身亡後,東林依舊要替王安報仇,和魏忠賢爭鬥到底。在東林點將錄上,惠世揚和楊漣、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同爲東林五虎將,他排名僅次於前兩者,位於第三,還在周朝瑞和袁化中之上。

魏忠賢和東林的爭鬥決出勝負後,楊漣、左光斗死了,周朝瑞、袁化中也毫無懸念的跟着一起死了,但大家驚奇地發現惠世揚居然活得好好的。崇禎朝整魏黨時雖然沒有波及到惠世揚,但大家也明白此公必定和魏忠賢有了什麼秘密交易,因此他也不受大夥兒待見,只是資格擺在那裡,也沒有人太讓這位東林前輩難堪。惠世揚倒也識趣,知道自己的仕途沒有什麼光明可言了,不久就以老朽不堪爲理由向崇禎請辭退休。

一晃到了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的軍隊進了北京城,在京官們哭喊着去哀求留用時,突然發現惠世揚正得意洋洋地站在李自成身邊,這位萬曆進士、天啓皇帝的定策元勳、大明的四朝元老居然投了闖,搖身一變成了大順的開國元勳。

大家還來不及羨慕幾天,闖王兵敗一片石,退出了北京,大清睿親王領着八旗子弟殺氣騰騰的開進北京時,跟在多爾袞身後的不是惠世揚又是何人?眼看這大明的四朝元老,明順的兩國元勳,一轉眼就要升級爲三國元勳了。

不過多爾袞雖然和李自成一樣對惠世揚客客氣氣的,但把他一養多少年,就是沒給任何官做。惠世揚對此自然是怒不可遏,想當年威震朝野的時候,錢謙益給他提鞋都不配,哪怕是逼死先皇的李自成,都要客客氣氣地叫上一聲老宗室,把右丞相的位置雙手奉上,現在這幫韃子居然敢不奉承他這位老宗師。

三國元勳沒做成,再次黯然返回陝西后,惠世揚咽不下這口氣就拉桿子造反,不過惠大元勳文章固然是做得極好,這仗實在打得不怎麼樣,被甘陝綠營輕而易舉地打敗;軍隊潰敗後惠世揚就隱姓埋名,一直東躲西藏到今天。

和袁宗第見禮後,惠世揚感慨道:“當日皇上棄燕返秦,老朽不幸被韃子所執,按說就該死了,可當時心裡抱定了一絲希望,就是要親眼目睹官兵重返燕趙之地,所以才忍辱偷生;後來老夫趁韃虜麻痹,逃出燕京返回家鄉,想舉義旗爲皇上收復三秦,不幸也失敗了……之所以還是不肯死,實在是一天看不到韃子被趕出關外,一天就沒法瞑目啊。”

惠世揚口中的皇上當然指的是李自成,其實到底最後是大明還是大順復興,對惠世揚來說都沒有太大的分別。作爲大明的四朝元老,定策元勳,馬吉翔、楊定、陳佐才之流的不用說,連文安之見了他都只有磕頭的份;而同樣身爲大順的右相,開國元勳,闖營的人也不會有人對他無禮。只有這個韃清實在可惡,居然只是好吃好喝地養着惠世揚,而慳吝於給他顯赫的官位,逼得惠世揚不得不造它的反,現在已經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雖然兩國元勳對明順之爭很看得開,甚至在內心持無所謂的態度,但和惠世揚同來的那個人就完全不同了,這個被袁宗第稱爲“尚書”的人,是大順的鐵桿,堅決不肯向清廷或是永曆朝廷投降。這次之所以拉着惠世揚來四川,也是因爲他聽信了一道傳聞,在和李來亨等三人並肩來萬縣的路上,又收到了川西的信件,得知蒙正發他們打算挑釁闖營。

“蒙正發是隆武的舉人,那其實就和秀才一樣!朱之瑜好像也就是是個秀才吧?連隆武的舉人都沒拿到過。”這個人冷笑了一聲,不屑一顧地說道:“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兩個秀才我一根小手指也碾得碎;陳佐纔不過是個雲南的縉紳,他識趣就老老實實站在邊上看着,不識趣我就一起收拾了,有我在四川,倒要看看誰能說得了大順的壞話!”

“船山的王夫之,江南的黃宗羲……”劉體純馬上又報出兩個名字。

“我是正牌進士,一省的學政,舉人那是我點出來的!”說話的人一臉的驕傲:“王、黃兩個舉人算得了什麼?就是兩百個又算得了什麼?”

第34節 詐降第48節 潛逃第60節 爭奪(下)第8節 震怒(上)第27節 圍攻(下)第54節 議和(下)第36節 方向(上)第52節 往事(下)第51節 求戰(上)第39節 王佐(上)第37節 干涉(下)第30節 三投第1節 轉運第58節 同盟(上)第33節 搜索第60節 爭奪(下)第28節 城前(下)第17節 虛招(上)第10節 決議(下)第17節 政策(上)第11節 劫營(上)第57節 觀感(上)第52節 往事(下)第40節 泥潭(下)第56節 蠱惑第43節 鷹派第58節 斷後(上)第24節 宣傳第13節 困獸第14節 強攻(上)第17節 調查第39節 良機第41節 難民第13節 試探(上)第58節 接觸(上)第47節 證據(中)第11節 事變第44節 遊騎(上)第7節 仲裁(下)第39節 衝突(下)第27節 圍攻(中)第38節 牽制(上)第59節 安撫第28節 盟軍(上)第32節 突圍第36節 備戰第3節 裁軍第40節 印象(下)第53節 慘痛(上)第14節 彈盡(下)第44節 遊騎(上)第26節 生意(上)第36節 分攤(上)第18節 詔書(下)第20節 困獸第21節 東進(上)第45節 突破(下)第27節 合作(上)第28節 算計(下)第47節 約戰第45節 合作第1節 失憶第58節 同盟(上)第8節 矛盾第12節 調整(下)第44節 條約(上)第40節 困境第12節 調整(上)第62節 蠢動(下)第18節 恐怖(上)第37節 刺客第58節 戰書第54節 官銜第38節 牽制(下)第32節 爭奪(下)第46節 合營第18節 對手第43節 風向(上)第52節 縱火第23節 代理(下)第1節 秘旨第39節 良機第36節 備戰第41節 爭奪(下)第48節 失誤第34節 糊塗(上)第18節 詔書(下)第50節 誤判(下)第24節 整訓(上)第3節 裁軍第19節 忠心(上)第23節 波瀾(上)第9節 問話(上)第64節 平息(上)第59節 細作第27節 憧憬第27節 反攻第23節 江防第40節 登陸
第34節 詐降第48節 潛逃第60節 爭奪(下)第8節 震怒(上)第27節 圍攻(下)第54節 議和(下)第36節 方向(上)第52節 往事(下)第51節 求戰(上)第39節 王佐(上)第37節 干涉(下)第30節 三投第1節 轉運第58節 同盟(上)第33節 搜索第60節 爭奪(下)第28節 城前(下)第17節 虛招(上)第10節 決議(下)第17節 政策(上)第11節 劫營(上)第57節 觀感(上)第52節 往事(下)第40節 泥潭(下)第56節 蠱惑第43節 鷹派第58節 斷後(上)第24節 宣傳第13節 困獸第14節 強攻(上)第17節 調查第39節 良機第41節 難民第13節 試探(上)第58節 接觸(上)第47節 證據(中)第11節 事變第44節 遊騎(上)第7節 仲裁(下)第39節 衝突(下)第27節 圍攻(中)第38節 牽制(上)第59節 安撫第28節 盟軍(上)第32節 突圍第36節 備戰第3節 裁軍第40節 印象(下)第53節 慘痛(上)第14節 彈盡(下)第44節 遊騎(上)第26節 生意(上)第36節 分攤(上)第18節 詔書(下)第20節 困獸第21節 東進(上)第45節 突破(下)第27節 合作(上)第28節 算計(下)第47節 約戰第45節 合作第1節 失憶第58節 同盟(上)第8節 矛盾第12節 調整(下)第44節 條約(上)第40節 困境第12節 調整(上)第62節 蠢動(下)第18節 恐怖(上)第37節 刺客第58節 戰書第54節 官銜第38節 牽制(下)第32節 爭奪(下)第46節 合營第18節 對手第43節 風向(上)第52節 縱火第23節 代理(下)第1節 秘旨第39節 良機第36節 備戰第41節 爭奪(下)第48節 失誤第34節 糊塗(上)第18節 詔書(下)第50節 誤判(下)第24節 整訓(上)第3節 裁軍第19節 忠心(上)第23節 波瀾(上)第9節 問話(上)第64節 平息(上)第59節 細作第27節 憧憬第27節 反攻第23節 江防第40節 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