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節 算盤(上)

爲了保證成都軍人的安全,鄧名趁着這個機會擬定了一個協議,上面規定當成都軍人因爲包括船隻失事在內的各種原因被俘後,應該得到清軍的優待,不會被毆打逼供,也允許明軍用銀錢將其贖回;在這些戰俘被贖回前,應該得到基本的飲食待遇,也不會被隨意殺害。鄧名宣佈如果清軍違反了這個協議,那麼他們也別想得到被釋放的待遇,不過這依然是對等的,如果清軍毆打、虐待戰俘,那就要承擔罰銀的後果,而只有在殺害明軍戰俘的時候,鄧名纔會要求償命——鄧名並不打算逼迫那些有虐待明軍戰俘劣跡的敵人殺人滅口。

這個協議也是同一天定下來的,簽訂了這份關於戰俘待遇、也不知道能否得到執行的忠縣條約後,鄧名立刻準備帶着一半主力登船離開,讓任堂和穆譚留下處理接受戰俘問題。

迄今爲止,被川軍抓住的俘虜已經差不多有了七萬五千人,鄧名下令分成兩部分,給出兵三萬的成都送回去四萬人,而給出兵兩萬七千的敘州送去三萬五千戰俘(刨除上次被袁象他們截留的一萬二千人,就是好兩萬三千)。見鄧名居然同意讓戰俘數量超過敘州的原先人口,即使是送夥計們來支援前線的商行老闆們也有些驚奇。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你們現在用的夥計裡,還有不少是高明瞻帶來成都的,有張勇、趙良棟從貴州帶來的,有上次和李國英作戰時抓住的,現在不也都積極上陣,爲朝廷出力了嗎?”鄧名倒是很想得開,四川政府必須竭盡全力的去爭取民衆的愛戴,否則難逃覆滅的下場:“但若是你們、錯了,若是敘州帝國議會覺得不妥的話,可以自己送去都府,我猜劉知府那邊是不會嫌人多的。”

這幫人當然不願意後送,沒有任何行業會在這個勞工荒的時候嫌人多,而且這次的分配方案還是鄧名提出來的,正要用來堵劉晉戈的嘴——之前鄧名隨口下令把所有戰俘都送回成都的時候他們卻主動進行截留,不過現在敘州衆人打算說他們只是執行鄧名的命令罷了。

“還有一件事,等到這些俘虜納稅後,他們就也是同秀才,是士人,到時候他們同樣不需要受到戶籍限制,可以在朝廷治下自由流動。”鄧名口中的流動其實比明王朝的士人流動更寬鬆,明王朝只是不需要士人提供路引,但終究還有一個原籍問題,而鄧名則允許同秀才隨意選擇居住和工作地:“如果到時候他們想去成都找份工作,我可管不着。”

“明白,明白。”大家紛紛點頭,所有人都知道鄧名的意思就是讓他們善待俘虜,接下恩義,讓他們願意留在敘州——這個時代的人普通百姓還是很看重恩情的,也有着很重的恩主情結;而且當同秀才和他們的老闆有了恩情後,也就容易被吸納進成都體系,成爲鄧名政府的擁護者和支持者。

交代完這些事後,七千明軍戰兵和一萬五千民夫已經登上船隻,鄧名不再和分贓會的議員多說,下令召集軍官會議。

本來鄧名就認爲重慶缺乏自衛能力,現在李國英遁逃,王明德議和,明軍周圍更是沒有具有威脅的敵人,重慶短期內也不可能得到支援——至少在鄧名看來是如此。

“李國英此次動員了大概十萬多民夫,上次我們抓到了一萬,這次又抓到了六萬二,再拋去被袁將軍抓住的、累死、走失的,十萬輔兵已經去八萬。”上船前,鄧名就給軍官們講述自己的思考,並讓他們傳遍全軍:“沒有了輔兵的支援,清軍的戰兵戰鬥力下降很多,機動力也大減,現在重慶應該只有少量綠營和三千漢八旗,這是唯一還有輔兵支援,能夠機動作戰的清軍野戰部隊,不過他們也已經膽寒。”

“李國英,正帶着七千山西綠營的披甲兵北逃,他缺乏情報和嚮導,爲了躲開我軍兜截肯定會拼命向北跑,跑出去很遠後纔敢掉頭西進。”鄧名無意帶着明軍去尾追李國英,因爲竄進山裡追擊明軍一樣會有很多非戰鬥減員,而且收益恐怕也沒多少:“就算他趕回重慶,沒有盔甲、沒有輔兵支援,他既沒有戰鬥力也沒有機動能力。短期內對我軍毫無威脅。”

協議簽署後,鄧名就知道了王明德的小算盤——李國英把綠營的盔甲都扔在營地裡了,不過鄧名覺得沒有必要爲此毀約,信譽現在就是鄧名的一切,如果失去了信用那他的困難立刻會被放大十倍。而且李國英留下的這些盔甲一樣要和王明德在忠縣呆上一個月,至少在接下來的戰鬥中對清軍毫無意義;除了盔甲問題外,鄧名還讓任堂、穆譚在接受俘虜之餘,和袁宗第討論交換戰俘問題,幫王明德把他的手下都贖買出來。

“最後的威脅是趙良棟,暫時他還在保寧動彈不得。”之前的俘虜已經給了鄧名很明白的供詞,那就是好孫思克截留了全部用來運送趙良棟、王進寶部隊的輔兵和船隻,沒有船隻走不快,而沒有輔兵更是連機動都很困難:“此次重慶之戰基本已經結束了,我們就是最後去收割一下李國英的軍屯,完成我們出兵前的計劃。”

鄧名對李國英的軍屯念念不忘,當後者發現袁宗第的雄厚實力後就把破壞萬縣軍屯提高到了首要任務的高度,鄧名也是一樣,清軍這次規模空前的出擊讓鄧名有了很大的危機感,他可不想在自己出徵江南的時候讓萬縣或敘州再遭到一次這樣的威脅。

雖然有一些俘虜稱重慶周圍沒有軍屯,但鄧名認爲這些俘虜都是過路的民夫或是山西綠營所以不清楚內情,和李國英一樣,鄧名從未見過駐軍不搞軍屯的。而王明德等人當然會更瞭解情況,不過鄧名才推出一個忠縣條約,不好在當天就去威脅王明德他們,再說他們也是議和而不是投降的俘虜——既然肯定有,那也沒有打草驚蛇的必要了。

王明德等人最後的要求更讓鄧名放下心來,那就是清軍高級將領也認爲重慶沒有什麼反擊的能力,甚至認爲重慶很可能被鄧名一舉拿下。

“如果我們有機會的話,可以考慮攻下重慶。”以前鄧名覺得重慶沒有太大的意義,而且還能消耗清廷的資源,配合其他戰場的友軍作戰,所以沒有特別想奪取它。但這次發現了重慶帶來的巨大威脅後,鄧名覺得在考慮盟友之前需要先考慮成都和萬縣袁宗第的安全,如果這次重慶確實空虛能輕易拿下的話,鄧名就打算把城和碼頭都拆了:“我們沒有餘力分兵駐守重慶,重慶城太大,兵放少了沒用,放很多的話,爲了守軍安全就需要監視嘉陵江,除非袁將軍或是其他誰肯來幫忙,否則我們還是把重慶拆了爲好——不過沒有好處,誰肯幫我們這麼一個大忙?現在我們手頭也不富裕,還是別請人了直接拆城吧。”

如果不能解除重慶的威脅,鄧名就得在萬縣和敘州之間建立驛站,還需要爲這些驛站提供預警手段和自衛能力,這同樣是一大筆開支。

因爲沒有拿得出手的好處,鄧名甚至沒有和袁宗第討論這個問題,不久前福建有使者到奉節,帶來了鄭成功的消息,稱閩軍已經做好了遠征臺灣的準備。使者是五月離開廈門的,一路輾轉好不容易在七月初趕到奉節,而其後是不是又有新的消息就不知道了,因爲李國英發動的進攻同樣切斷了奉節到敘州的通訊。

鄧名急於了結重慶這些麻煩事,毀了清軍的據點或是割了李國英的糧食——李國英把輔兵都帶出來打仗了,糧食很可能還在地裡或是城外的倉庫裡。然後脫身去處理江南的事情——武昌那邊也有消息傳來,好像長江剿鄧總理衙門有什麼事情想和鄧名商量。

在鄧名急急忙忙離開萬縣的時候,貴陽……

“緬甸的蠻王來信,願意討伐永曆、報效朝廷。”夏國相向吳三桂報告道。

“稀奇。”平西王楞了一下,如果現在清軍逼近緬甸邊境,緬甸王這麼做一點兒不稀奇,但現在李定國還在雲南呢。而且鄧名的連戰連捷,按說對藩屬國也應該有些影響纔是,比如越南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原先越南口氣相當強硬,對兩廣清軍派去的使者拒而不見,甚至直接送去明軍營中,還一致給廣西西軍提供糧秣和兵員。但永曆棄國後,越南的口氣瞬間就軟下來了,基本已經同意向清廷投降,在尚可喜的威逼下,甚至還同意出兵剿滅逃入越南境內的明軍。

可等昆明大火等一系列事變後,越南又全盤推翻了已經和尚可喜達成的協議,繼續包庇越南境內的明軍,高郵湖一戰後,明軍又開始在越南境內招兵買馬,尚可喜、孫延齡屢次向朝廷要求討伐越南,但北京沒有足夠的資源再開闢新戰場,而且在北京看來,只要在主要戰場上獲勝,越南自然會自己屈服。

“莽白說,只要官兵進抵緬甸邊境,他就把永曆獻出來。”夏國相補充道。

“原來如此。”吳三桂微微一笑:“還是要官兵打到家門口才肯翻臉啊。”

“這倒未必。”見吳三桂似乎要失去興趣了,夏國相又說道:“依末將看,莽白對永曆已經是相當不滿,而且大王可知?永曆剛剛下詔,賜鄧名國公、左都督。”

吳三桂臉上的表情頓時爲之一變,可夏國相還沒有說完:“這個國公還是不追封三代的。”

第1節 誤會(下)第18節 恐怖(下)第6節 魯王第53節 慘痛(下)第55章 山崩第47節 證據(中)第35節 會面(上)第4節 平衡第1節 誤會(上)第8節 震怒(下)第29節 搏鬥(下)第55章 山崩第25節 棄軍第28節 借刀第2節 抵x制第34節 經濟第11節 優待第12節 圍困(上)第23節 波瀾(上)第19節 防區第55節 報紙(下)第12節 混亂第46節 戰備(上)第40節 印象(下)第49節 昆明第19節 忠心(下)第36節 施琅第13節 天明(下)第13節 攻守第31節 名將第38節 牽制(下)第33節 孤注(上)第10節 默契第38節 整頓(上)第7節 變臉(下)第50節 動向(下)第49節 敗像第14節 彈盡(上)第15節 雙贏第11節 實驗第59節 魔鬼(下)第44節 先行第23節 波瀾(下)第48節 提案第28節 算計(下)第2節 目標(上)第47節 獎勵第52節 登陸(下)第48節 融洽(下)第39節 王佐(下)第32節 扶持第22節 退讓(下)第12節 強渡(下)第6節 密議(上)第18節 登陸(上)第30節 劍閣第22節 尖兵第51節 緊俏第8節 震怒(下)第1節 交換第11節 攻勢(下)第5節 退兵第58節 狙擊第12節 混亂第30節 成長(上)第25節 印象第60節 烽火第48節 融洽(上)第36節 宿命(上)第8節 震怒(下)第67節 守法(下)第42節 中立(下)第67節 守法(下)第31節 胥吏第37節 等待(下)第2節 軟硬(上)第4節 生變第28節 人心第18節 登陸(下)第45節 處置第22節 搶攻(上)第46節 脫逃(上)第56節 離去第54節 官銜第33節 唐王第55章 山崩第38節 整頓(上)第49節 坦承第5節 放棄(下)第12節 專家第50節 債券(上)第24節 整訓(下)第54節 權變(下)第10節 默契第24節 宣傳第38節 包抄第46節 脫逃(下)第2節 默契第44節 夾擊(下)第44節 失蹤
第1節 誤會(下)第18節 恐怖(下)第6節 魯王第53節 慘痛(下)第55章 山崩第47節 證據(中)第35節 會面(上)第4節 平衡第1節 誤會(上)第8節 震怒(下)第29節 搏鬥(下)第55章 山崩第25節 棄軍第28節 借刀第2節 抵x制第34節 經濟第11節 優待第12節 圍困(上)第23節 波瀾(上)第19節 防區第55節 報紙(下)第12節 混亂第46節 戰備(上)第40節 印象(下)第49節 昆明第19節 忠心(下)第36節 施琅第13節 天明(下)第13節 攻守第31節 名將第38節 牽制(下)第33節 孤注(上)第10節 默契第38節 整頓(上)第7節 變臉(下)第50節 動向(下)第49節 敗像第14節 彈盡(上)第15節 雙贏第11節 實驗第59節 魔鬼(下)第44節 先行第23節 波瀾(下)第48節 提案第28節 算計(下)第2節 目標(上)第47節 獎勵第52節 登陸(下)第48節 融洽(下)第39節 王佐(下)第32節 扶持第22節 退讓(下)第12節 強渡(下)第6節 密議(上)第18節 登陸(上)第30節 劍閣第22節 尖兵第51節 緊俏第8節 震怒(下)第1節 交換第11節 攻勢(下)第5節 退兵第58節 狙擊第12節 混亂第30節 成長(上)第25節 印象第60節 烽火第48節 融洽(上)第36節 宿命(上)第8節 震怒(下)第67節 守法(下)第42節 中立(下)第67節 守法(下)第31節 胥吏第37節 等待(下)第2節 軟硬(上)第4節 生變第28節 人心第18節 登陸(下)第45節 處置第22節 搶攻(上)第46節 脫逃(上)第56節 離去第54節 官銜第33節 唐王第55章 山崩第38節 整頓(上)第49節 坦承第5節 放棄(下)第12節 專家第50節 債券(上)第24節 整訓(下)第54節 權變(下)第10節 默契第24節 宣傳第38節 包抄第46節 脫逃(下)第2節 默契第44節 夾擊(下)第44節 失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