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節 中立(下)

在給朝廷請罪的同時,趙國祚還派人趕去山東,急招掛浙江布政使的周培公火速返回杭州議事。

這個布政使的銜還是上次杭州和川軍的談判結束前趙國祚授予周培公的,事情圓滿解決後,趙總督雖然沒有過河拆橋,但也覺得周培公用處不大了,所以沒有挽留他在杭州多呆,也沒有進一步拉攏收買周布政使。現在火燒眉毛了,趙國祚又臨陣抱佛腳地想起了鄧名問題專家,而且發生在山東的事怎麼看也和現在趙總督遇到的問題有些相似之處。

發出公文後,趙國祚也非常不安,生怕周培公會心懷怨恨不來杭州效力;但周培公的肚量遠超趙國祚的想像,在第一時刻就通過濟南的驛站系統回覆杭州,稱他在膠東的招安大獲成功,本人會立刻動身趕回杭州爲浙江總督排憂解難。

五月二十五日,得知周培公帶着幾個隨從快馬加鞭地馳入杭州大門後,忐忑不安的趙國祚和鬆奎都是心中一塊大石落地。和當年的南京一樣,趙總督下令大開總督府衙門中門,浙江百官集體出迎周大布政使,後者剛剛被山東總督祖澤溥保舉爲山東布政使,現在已經身兼六省布政使銜,絕對有和趙國祚分庭抗禮的身份地位了。

儘管如此,周培公依舊以下官之禮拜見總督大人,面對杭州將軍鬆奎時也是持禮甚謹,杭州文武暗地裡都嘖嘖稱讚,認爲周培公謙虛有德,乃是我大清年輕一代中的傑出人物。

在等待周培公返回的這段時間裡,杭州和北京有過兩次公文來往,一開始輔政大臣鰲拜顯然是怒不可遏,揚言要讓趙國祚和鬆奎一起去北疆啃老玉米,堅持要把明史案徹查到底,絕不和莊允城、朱佑明爲首的襲擊官差的恐怖份子集團妥協。不過在趙國祚進一步彙報浙江的險惡局面後,輔政大臣的態度也有所軟化,前天送回來的第二份批覆裡暗示趙國祚可以先採用緩兵之計,穩住莊允城集團,待時局有變再秋後算賬——就和山東對待膠東縉紳的辦法一樣。

“輔政大臣同意我們給綠營裝備一些火器,不過限於虎蹲炮和三眼銃,不許給綠營提供鳥銃。”給周培公看過鰲拜的第二份指示後,浙江總督無奈地說道:“不過三眼銃好歹也是火器,總比沒有強。”

至於同樣屬於綠營的總督標營,鰲拜倒是沒有堅決禁止使用鳥銃,在鄧名的前世,在三藩之亂前後,清廷對綠營的火器禁令也逐步放開。不過在這個世界裡,在索尼、鰲拜眼中這些封疆大吏要不可靠得多,綠營這種漢人武裝對清廷的威脅依舊很大,所以北京的顧慮也更多。

“問題的關鍵不在北京,而在成都。”認真閱讀了浙江事變的各種報告後,周培公一針見血低指出:“能不能讓莊允城他們接受招安,關鍵在於官兵能不能保證武器裝備不落後亂黨太多,要讓莊允城他們意識到,如果不接受招安他們就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這樣才能迫使他們放棄圍攻縣城,肯坐下來和官府談判。而要想讓官兵能夠和亂黨對抗,無外兩條路,一條就是讓保國公停止出售步槍給亂黨。”

現在北京或許還認爲亂黨使用的是鳥銃,可杭州已經察覺到他們擁有的是一種威力更大的武器,名字都搞清楚了,叫“燧發步槍”,一個看家護院的莊丁經過二到三個月的訓練,就能把朝廷的猛將斃於馬下。

周培公的話讓趙國祚和鬆奎連連點頭,真不愧是鄧名問題專家,才進城一個時辰,對策就和杭州研究了一個月得出的結論不謀而合。不過隨機浙江總督和杭州將軍就開始搖頭了,要是事情這麼好辦就簡單了,鄧名派來的那個領事態度很強硬,說什麼也不同意停止對莊允城集團的軍火銷售。

“這條路恐怕走不通,那另一條呢?”趙國祚問道,聽到周培公的話後,他意識到對方除了這個不太可能成功的方案甲外,還有一個備用的方案乙——周布政使的智力之高簡直是傲視天下。

“那就是我們也向保國公購買步槍,用來裝備綠營,現在朝廷已經同意我們生產虎蹲炮,只要官兵也大量裝備步槍和虎蹲炮,莊允城的優勢就蕩然無存了,他就得坐下來和我們討論招安的條件。”周培公胸有成竹地說道,見趙國祚和鬆奎都面露難色,周培公就把話挑明:“如果不能招安莊允城,或者說不能用一個合理的條款招安莊允城一夥兒,總督大人和將軍大人就得被朝廷治罪,被流放寧古塔。然後朝廷就要換人來浙江,可新來的人就能解決問題嗎?就能做得比總督大人和將軍大人更好嗎?明顯還是不行!最後他們的解決辦法肯定也是向保國公購買步槍,然後招安莊允城,遲早朝廷也會同意。對朝廷來說,這並沒有絲毫不同,反倒拖延了問題解決的時間,而且還導致總督大人和將軍大人蒙冤。”

趙國祚和鬆奎當然不會認爲其他人在這個難題面前會比自己有更好的表現,周培公說得很有道理,要是後來的人最後也是用這種辦法來解決麻煩的,那他們被流放寧古塔確實太冤枉了——與其自己倒黴讓後來人賣國,那還不如自己來賣,趁早賣還能替國家多保存一些元氣嘛。

這個理由可以很好地解除鬆奎作爲滿州太君、趙國祚作爲漢八旗乾兒子的心理負擔,不過朝廷還是繞不過去的,要是不顧鰲拜的禁令大肆用火器武裝綠營,他們就算成功招安了莊允城集團,估計也要面對朝廷的怒火。

見二人已然心動但遲遲下不了決心,周培公就讓無關的幕僚都出去,甚至連衛兵都趕到了門外,然後壓低了嗓音對二人說道:“總督大人、將軍大人!如果浙江和朝廷發生了一點誤會,你們覺得保國公是不是可能保持中立呢?就類似於保國公在我們和莊允城衝突中的這種中立?”

……

北京,

鰲拜最近的心情非常不好,膠東的事情朝廷捏着鼻子認了,現在浙江又鬧起來了,幕後的黑手毫無疑問就是那個毫無節操的鄧名,他悍然破壞了爭奪天下的潛規則,爲了不讓大清得到天下,他居然不顧後果地武裝地主豪強。而趙國祚和鬆奎似乎已經要堅持不下去了,想用火器來武裝綠營,他們還有基本的思維能力嗎?如果綠營變得這麼強悍,那滿洲大兵的威懾力還如何維持?

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除了膠東、湖州這些妖孽外,居然遼東都出了狀況,前些日子遼東來報,說是有些西洋人襲擊了寧遠——誰知道哪些鬼夷腦子裡到底在琢磨些什麼啊?清兵入關以來,遼東的滿人幾乎舉族搬遷到關內的花花世界中,遼東苦寒之地都被放棄了,大明曾經的重鎮寧遠現在不過是連接北京和盛京的一個驛站,只有幾十個包衣奴而已,那鬼地方到底有什麼可洗劫的?

寧遠的怪事並沒有在北京引起什麼大風波,一個驛站被搶也就搶了吧,事後很久纔得到消息的清廷派人去疏通驛道的時候,哪些鬼夷已經撤退了,損失看起來也不大——也不可能很大,裡面只有一些驛馬。反正和盛京的通訊也不是很重要,現在又及時恢復了,北京也就不再把此事放在心上。現在最重要的就是浙江的亂局,只要和浙江無關的事,輔政大臣們都不會花費心思去關注,也就是太皇太后處於對滿洲的關心多問了兩句,從三位輔政大臣口中得到此事無關緊要的保證後也就放下心來——去過寧遠一趟的鬼夷看到那地方那麼窮後,大概也不會再去第二趟了吧。

鰲拜和索尼、蘇克薩哈商議了一番,認爲若是必要的話,也可以稍微放緩一些對綠影的武器限制,等到鎮壓了莊允城這個豪強後,再收回他們的火器也不一定不成。

……

湖州,莊家大院。

二月後就消失不見的安樂思再次出現,莊允城把他介紹給來自浙江各地的縉紳領袖,和安樂思一起出現的還有兩個高鼻樑的英國人,他們是被巴達維亞議會通緝的海盜,有條性能優越的快船。英國船主和他的大副被荷蘭人追得在南洋無處藏身,就來到舟山想修理一下船隻,補充下物資。結果在崇明收集荷蘭瓷器商人情報時被安樂思招募,以兩千兩白銀的代價僱傭去遼東跑了一趟。

這趟遼東之行對安樂思來說是他事業發展的一個新起點,標誌着他從一個軍火走私販子,成長爲跨國軍火大亨。

“這是十八磅紅夷大炮,”安樂思給到場的縉紳介紹他最新推出的商品,兩個英國紳士在安樂思發言的時候,向觀衆分發該商品的性能評估報告,安老闆保證這十門大炮每賣出去一門,他們都還有分紅拿:“江湖傳言,能一炮糜爛數十里。五千兩一門,欲購從速。”

第19節 一騎第1節 失憶第53節 烈焰第3節 壓力(下)第1節 精明(下)第43節 風向(下)第18節 登陸(下)第56節 宣戰(下)第36節 方向(下)第36節 分攤(下)第59節 細作第17節 政策(下)第58節 同盟(上)第16節 甕中第34節 攻勢第10節 默契第55節 俘虜(上)第25節 矇蔽第49節 風氣(下)第17節 政策(下)第20節 康熙(上)第39節 大捷第49節 敗像第59節 撤軍第2節 目標(下)第36節 宿命(上)第17節 隱姓第27節 圍攻(下)第20節 康熙(下)第27節 派系(上)第36節 分攤(上)第58節 遺孤第10節 追逐第14節 強攻(上)第17節 調查第44節 遊騎(下)第40節 打賭第57節 疲兵第49節 昆明第46節 戰備(下)第2節 目標(上)第15節 相識(上)第50節 誤判(上)第34節 問候(下)第44節 失蹤第8節 升級(上)第4節 國民(下)第17節 隱姓第22節 突破(上)第27節 圍攻(上)第9節 海權第53節 齊射(下)第55節 俘虜(下)第2節 目標(下)第6節 事變(下)第51節 詐敗第53節 慘痛(上)第3節 壓力(下)第8節 震怒(上)第3節 壓力(上)第43節 風向(上)第21節 闖關第16節 龍騎(下)第42節 艱苦(上)第27節 合作(上)第32節 血戰(上)第58節 接觸(下)第44節 條約(下)第54節 投機(上)第18節 詔書(上)第12節 圍困(上)第15節 朋友第8節 戰備(下)第25節 棄軍第46節 掃蕩第38節 迎敵第6節 親征(下)第35節 請客(上)第51節 求戰(上)第12節 調整(上)第23節 瓷器第2節 軟硬(下)第32節 奉節第4節 推薦(上)第37節 干涉(下)第58節 同盟(下)第44節 遊騎(下)第40節 印象(上)第52節 往事(上)第12節 專家第40節 登陸第58節 遺孤第14節 彈盡(下)第29節 搏鬥(下)第33節 問策(上)第11節 兩全(上)第57節 分贓(上)第14節 彈盡(下)第28節 戰報第40節 登陸
第19節 一騎第1節 失憶第53節 烈焰第3節 壓力(下)第1節 精明(下)第43節 風向(下)第18節 登陸(下)第56節 宣戰(下)第36節 方向(下)第36節 分攤(下)第59節 細作第17節 政策(下)第58節 同盟(上)第16節 甕中第34節 攻勢第10節 默契第55節 俘虜(上)第25節 矇蔽第49節 風氣(下)第17節 政策(下)第20節 康熙(上)第39節 大捷第49節 敗像第59節 撤軍第2節 目標(下)第36節 宿命(上)第17節 隱姓第27節 圍攻(下)第20節 康熙(下)第27節 派系(上)第36節 分攤(上)第58節 遺孤第10節 追逐第14節 強攻(上)第17節 調查第44節 遊騎(下)第40節 打賭第57節 疲兵第49節 昆明第46節 戰備(下)第2節 目標(上)第15節 相識(上)第50節 誤判(上)第34節 問候(下)第44節 失蹤第8節 升級(上)第4節 國民(下)第17節 隱姓第22節 突破(上)第27節 圍攻(上)第9節 海權第53節 齊射(下)第55節 俘虜(下)第2節 目標(下)第6節 事變(下)第51節 詐敗第53節 慘痛(上)第3節 壓力(下)第8節 震怒(上)第3節 壓力(上)第43節 風向(上)第21節 闖關第16節 龍騎(下)第42節 艱苦(上)第27節 合作(上)第32節 血戰(上)第58節 接觸(下)第44節 條約(下)第54節 投機(上)第18節 詔書(上)第12節 圍困(上)第15節 朋友第8節 戰備(下)第25節 棄軍第46節 掃蕩第38節 迎敵第6節 親征(下)第35節 請客(上)第51節 求戰(上)第12節 調整(上)第23節 瓷器第2節 軟硬(下)第32節 奉節第4節 推薦(上)第37節 干涉(下)第58節 同盟(下)第44節 遊騎(下)第40節 印象(上)第52節 往事(上)第12節 專家第40節 登陸第58節 遺孤第14節 彈盡(下)第29節 搏鬥(下)第33節 問策(上)第11節 兩全(上)第57節 分贓(上)第14節 彈盡(下)第28節 戰報第40節 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