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節 條約(下)

伐清

得知樑化鳳不但拒絕出兵援助,反倒還在呼籲朝廷招安靖難軍後,趙國祚斷絕了最後的希望,再次派人去請張韜張領事來總督衙門議事,而且讓人帶去口信,稱他已經願意答應明軍提出的所有要求。

張韜得知後就帶着幾個四川的銀行老闆一起來見趙國祚。見到浙江總督後,於佑明表示他也是浙江人,不會坑家鄉的,只要趙總督在準備好的協議上簽字,那麼鳥銃立刻就會起運,等這些裝備到了綠營手中後,趙總督也就有了招安莊允城的底氣了。

這些日子,四川人還在杭州散佈謠言,稱舟山軍有重返大陸的意圖——張煌言確實想重返浙東,不過張煌言並不打算訴諸武力,因爲他已經知道了川軍即將和趙國祚達成協議。等趙國祚把禁海區都割讓給四川的銀行家後,張煌言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帶着逃去舟山的百姓重返浙江大陸了。

有了控制在自己手中的土地,經營上幾年,再向四川購買一些步槍,張煌言就有把握不被趙國祚再次趕下海,因此現在完全沒有必要動武。張煌言甚至讓部下收斂,短期內不要去打擾已經是驚弓之鳥的趙國祚,以促使浙江總督早日下定決心簽署協議。

擺在趙國祚的眼前的協議爲期兩年,從簽署之日開始,浙江的官兵就不能進入沿海十五里內,不得進入禁海區徵稅。作爲回報,四川人在第一年向趙國祚提供價值三十萬兩銀子的一萬支鳥銃,明年再提供同樣價值的軍事物資——不再限於鳥銃,可以是盔甲、大刀、長矛、弓弩等。

如果兩年後趙國祚還在浙江總督的位置上,而且和四川也不處在戰爭狀態的話,四川人有權要求續簽兩年的協議,而浙江總督衙門收取的費用漲幅不得超過百分之五,依舊用軍事裝備或是其他雙方協商同意的物資支付。

除此以外還有一些條款,比如以後四川任命的浙江領事可以在杭州城中居住,作爲交換,杭州也可以向成都派出領事。

趙國祚盯着這份協議看了半天,一言不發。前來旁觀杭州條約儀式的鬆奎憂心忡忡地問道:“如果鳥銃運到後,莊允城依舊不肯接受招安,還要繼續清君側,那我們怎麼辦?”

“這是保國公的命令,”張韜笑容滿面地掏出來一份文書,大聲讀道:“經院會批准,四川提督兼長江提督兼扶清滅明軍提督鄧名命令……”

“院會是什麼,是永曆天子的朝廷嗎?”趙國祚有些奇怪地問道。

“有些類似內閣,在天子南狩的時候設立的,爲保國公的命令做附署。”張韜根本沒有指出院會隨時可以取消鄧名下達過的所有命令,趙國祚也沒有多想,他猜測這大概是鄧名用來篡位的一個工具。他點點頭示意張韜可以繼續讀下去。

在這道命令裡,鄧名承諾在杭州條約有效期間——包括頭兩年和未來所有的續簽時間,帝國政府都有責任不讓軍火流入攻擊趙總督的人手中。

“也就是說,只要趙總督在這個協議上籤下了名字,我就會立刻給安老闆發去帝國政府的禁令,不允許他再向莊允城出售槍炮。”如果安樂思反對這個禁令,理論上他可以向提刑衙門申訴,要求不執行這個禁令;而提刑衙門最後是否承認禁令、需要多久來處理這樁糾紛,那就不一定了。不過對於這點,張韜也沒有當場說明,他打算在幾天後送一套四川暫行法典給浙江總督,讓趙國祚自己去看。

“不管是莊允城還是其他人,只要是和總督大人作戰的,就會在禁令的範圍內,直到他們接受招安爲止。”張韜斟酌了一下詞語,繼續說明道:“保國公的命令是不得流入‘攻擊’趙總督的人的手中,所以若是莊允城接受招安,或是轉入防守,不再繼續進攻趙總督的軍隊長達三個月以上,那我們就會認爲他購買軍火是爲了和平的目的,也就不再禁令的規定範圍內了。”

趙國祚和鬆奎對視一眼,都知道鄧名還是留了個後門。如果杭州佔了上風,那他還是可能繼續賣給莊允城軍火,好讓他能堅持戰鬥下去。鬆奎眼睛一瞪,就要據理力爭,但趙國祚苦笑了一聲,搖搖頭示意他不要爭辯了。

現在急於停戰的是杭州而不是湖州,要是三個月後趙國祚能夠重新佔據上風,能威脅到靖難軍的生存的話,那就說明局面比現在要好上百倍了。

“如果本官想招安靖難軍的話。”趙國祚進行了最後一次確認。

“我們會代爲說項,而且在招安談判期間,我們會停止向莊允城出售軍火,以堅定他接受招安的信念。”張韜擲地有聲地保證道,見趙國祚還是一副有所疑慮的模樣,他進一步說明:“保國公是命令我來和浙江人做朋友的,趙總督大可放心,我是全心全意希望浙江風平浪靜的,也會盡最大的努力促進浙江和平。畢竟只有一個和平的浙江,才能讓禁海區繁榮起來。”

趙國祚又是一聲苦笑,不過他不再猶豫,提起筆在杭州條約上籤下了他的名字。條約一式兩份,成都和杭州各自保留一份。

收好協議後,張韜笑道:“趙總督放心,我這就派人去湖州,勸說莊允城他們與您商議招安的條款。”

“多謝閣下了。”趙國祚向帝國官員抱抱拳:“還有一件事,非常緊急,那就是今年的漕運。”

雖然浙江打成了一鍋粥,但是北京可沒有免去杭州今年的漕運。如果說爲了兩個莊主造反就免去一省的漕運,北京知道自己肯定會成爲天下的笑柄。只要莊允城肯接受招安,張煌言也不來進攻杭州,趙國祚勒緊褲腰帶還是能把漕運物資擠出來的。不過湖州和嘉興都是靖難軍,趙國祚根本無法把銀糧運去揚州:“能不能請閣下幫個忙,讓本官的手下打起明軍的旗號,好讓漕糧能夠順利從湖州過去?”

張韜馬上搖頭:“趙總督,這可使不得,現在兩國乃是敵國,穿別家的軍服那不成話啊,使不得,使不得啊。”

“本官的手下絕對不會騷擾地方,不會強搶婦女或是盜竊百姓的財產,有違犯軍紀者,本官保證斬立決、殺無赦,絕對不會做出有損貴軍的聲譽的事來……”

雖然趙國祚態度誠懇,但張韜說什麼也不答應。

“這又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我們合約都簽了,貴使連這點小忙都不肯幫嗎?”鬆奎也在邊上幫總督說話:“要是貴使還不放心,本將軍親自帶着杭州駐防八旗押送漕運,有本將軍在,漕丁一定戰戰兢兢,絕對不敢禍害百姓。”

“朝廷交代的要案辦不下去,清君側的旗號都打出來了,最後還得招安。現在連漕運也無法完成。這還是貴軍不在東南的時候。”趙國祚和張韜擺事實、講道理:“如果其他各省都能完成漕運,只有浙江什麼事都辦砸了,朝廷要本官這個總督何用?這個條約是本官籤的,如果本官連位置都保不住了,那誰來保證這個條約得到遵守呢?”

“好吧。”張韜聽趙國祚說得這麼可憐,就又把於佑明推了出來:“你們要化妝成我軍,這個事確實超出了我的權限,我不能點頭。不過漕運並不是什麼難事,於老闆肯定有辦法的。”

於佑明大步走上前,胸有成竹地問道:“浙江今年的漕運定額是白銀一百萬兩,糧食五十萬石。敢問趙總督,依照常例,浙江藩庫是不是要拿出二百萬兩白銀,一百萬石糧食?”

“二百二十萬。”趙國祚微微搖頭:“從揚州進入運河後,漂沒、損耗佔一半,另外從杭州到揚州還要二十萬。”

“趙總督拿得出這麼一大筆銀子嗎?”

“當然拿不出,”趙國祚嘆息一聲:“還不是莊允城鬧的!兩府失守,四府戒嚴,省城戒嚴。不過少運點也比不運強啊。”

“那趙總督打算拿出多少進行漕運?”

趙國祚猶豫一下,最後覺得這也沒有什麼需要隱瞞的,要是這個時候明軍還逼他買債券,那就只有拼個魚死網破了:“一百四十萬兩銀子,八十萬石糧食。”

“我有個提議,實際上我的同行們這時應該已經向江西和湖廣提出同樣的建議了。”於佑明微微一笑:“趙總督給我加兩成的漂沒,我負責把足額的漕銀、漕糧運到北京,不受戰火的影響。以後即使再在揚州、淮安爆發大戰,趙總督的漕運也能及時送到北京。怎麼樣?今年給我一百二十萬兩銀子、六十萬石糧食,趙總督的任務就完成了。如果趙總督不放心的話,我行可以先墊付,等北京那邊確定收到漕銀、漕糧了,趙總督再付銀子給我們也行——只不過這樣要再加一成,就是一百三十萬兩白銀,六十五萬石糧食。”

趙國祚楞了一會兒,嗓音嘶啞:“明軍要幫本官運漕糧?”

“不是明軍,是四川工業銀行承接浙江漕運。我們和舟山的鄭家人很熟,可以租他們的船海運去天津。”於佑明解釋道:“甚至都不需要給我們糧食,只要趙總督支付給我們銀子或是川元,我們連漕米都可以代買,保證分量十足,還都是新米——每年送到北京的漕運裡至少有一半是陳糧吧?我們絕不會發生這種事,保證趙總督以後每年漕運都拿考績優異。”

趙國祚愣神片刻:“都要本官做什麼?”

“支付兩成的漂沒就可以了,此外浙江漕船進入運河的事宜也交給我行打理。”

“你們不是海運去天津嗎?還要漕船進運河干什麼?”趙國祚迷惑不解地問道,他見於佑明笑而不語,頓時恍然大悟:“你們要滿載貨物去行商!”

“趙總督明見。”

“進入運河後會被不停地收錢,從漕運總督衙門到各地官府,都要砍上一刀!幾十萬兩銀子的漂沒就是這麼來的。“趙國祚嚷道:“還有漕工,每次本官的手下回來時都報告有刁民攔江拉鐵鏈,不交錢不給過,拉縴也是漫天要價。”

“這就看我的本事了。”於佑明表示,他願意就此和浙江總督衙門籤一份新合同:“賠了算我的,如果賺錢了,總督衙門分三成,打進轉年的帳裡;如果賺得多,說不定明年趙總督都不用出漕運的錢糧了。趙總督放心吧,我也是浙江人,不會坑你的。”

“你是浙東軍!你不坑我坑誰?”趙國祚反駁道,他低頭想了一會兒,然後猛地一擡頭:“我要四成!三成打進轉年的賬裡,一成立刻支付給本官,本官要派兩個賬房隨行。”

“可以。”於佑明笑着向浙江總督伸出手。

但趙國祚沒有立刻握住,而是又加了一條:“今年第一次合作,不要怪本官小心,你先運糧去吧,等北京收到漕運後本官再把銀子、糧食給你。而且你只能收兩成,不能收三成漂沒。今年順利的話,以後就三成好了。”

“成交!”於佑明和趙國祚握了一下手,然後回去準備正式的合同了。()

第6節 密議(下)第57節 信件第49節 風氣(下)第35節 鞏固(上)第46節 證券(上)第3節 壓力(下)第3節 裁軍第57節 觀感(上)第38節 牽制(上)第25節 投奔(上)第37節 重慶第31節 胥吏第23節 波瀾(上)第27節 合作(下)第52節 縱火第49節 風氣(上)第34節 詐降第44節 夾擊(上)第24節 整訓(上)第12節 軍旗第6節 親征(下)第7節 演變(下)第51節 保衛(上)第56節 待遇(上)第6節 疑惑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4節 平衡第53節 衝鋒第31節 大敵(上)第15節 雙贏第46節 證券(上)第32節 爭奪(下)第56節 宣戰(上)第5節 潤滑第57節 分贓(下)第51節 夢想(中)第2節 目標(下)第51節 夢想(中)第24節 川西第48節 專利(上)第14節 彈盡(上)第1節 秘旨第52節 往事(下)第20節 廷議第8節 戰備(下)第60節 管轄第53節 齊射(上)第47節 約戰第29節 解圍(下)第4節 生變第38節 買賣(下)第27節 飲血第56節 推測第33節 通牒第11節 實驗第47節 證據(下)第56節 推銷(上)第18節 登陸(下)第45節 隊友(上)第30節 劍閣第49節 訓練第47節 自救第41節 難民第51節 救援第54節 權變(下)第20節 困獸第31節 血戰(下)第38節 牽制(上)第42節 反擊第56節 推銷(上)第24節 內憂(下)第8節 矛盾第41節 獻計第14節 肉票第13節 試探(上)第42節 剃髮第60節 約法第8節 信用第57節 分贓(下)第63節 黃雀(下)第3節 裁軍第50節 追擊(上)第30節 賽跑第53節 兌換第33節 通牒第20節 僞詔(上)第21節 風起(上)第59節 細作第4節 國民(上)第50節 債券(下)第10節 負責(下)第8節 震怒(上)第29節 解圍(上)第49節 坦承第56節 推測第10節 麻將第69節 忠臣(上)第49節 坦承第37節 干涉(下)第13節 攻守
第6節 密議(下)第57節 信件第49節 風氣(下)第35節 鞏固(上)第46節 證券(上)第3節 壓力(下)第3節 裁軍第57節 觀感(上)第38節 牽制(上)第25節 投奔(上)第37節 重慶第31節 胥吏第23節 波瀾(上)第27節 合作(下)第52節 縱火第49節 風氣(上)第34節 詐降第44節 夾擊(上)第24節 整訓(上)第12節 軍旗第6節 親征(下)第7節 演變(下)第51節 保衛(上)第56節 待遇(上)第6節 疑惑地十七節 虛招下第4節 平衡第53節 衝鋒第31節 大敵(上)第15節 雙贏第46節 證券(上)第32節 爭奪(下)第56節 宣戰(上)第5節 潤滑第57節 分贓(下)第51節 夢想(中)第2節 目標(下)第51節 夢想(中)第24節 川西第48節 專利(上)第14節 彈盡(上)第1節 秘旨第52節 往事(下)第20節 廷議第8節 戰備(下)第60節 管轄第53節 齊射(上)第47節 約戰第29節 解圍(下)第4節 生變第38節 買賣(下)第27節 飲血第56節 推測第33節 通牒第11節 實驗第47節 證據(下)第56節 推銷(上)第18節 登陸(下)第45節 隊友(上)第30節 劍閣第49節 訓練第47節 自救第41節 難民第51節 救援第54節 權變(下)第20節 困獸第31節 血戰(下)第38節 牽制(上)第42節 反擊第56節 推銷(上)第24節 內憂(下)第8節 矛盾第41節 獻計第14節 肉票第13節 試探(上)第42節 剃髮第60節 約法第8節 信用第57節 分贓(下)第63節 黃雀(下)第3節 裁軍第50節 追擊(上)第30節 賽跑第53節 兌換第33節 通牒第20節 僞詔(上)第21節 風起(上)第59節 細作第4節 國民(上)第50節 債券(下)第10節 負責(下)第8節 震怒(上)第29節 解圍(上)第49節 坦承第56節 推測第10節 麻將第69節 忠臣(上)第49節 坦承第37節 干涉(下)第13節 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