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章 畢其功於一役

面對薩拉務拉的質詢,乾隆皇帝並沒有膽怯,他只是靜靜地望着面前的這個人,一字一句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朕說,朕不想再跑了!”

“朕從京城跑到盛京,再從盛京跑到漢城,接着又從漢城跑到鄆春,現在你又要朕從鄆春跑到海參崴?沒錯!它不叫符拉迪沃斯託克,它叫海參崴!”

乾隆幾乎將自己內心的所有憤怒和怨恚都給發泄了出來,他站起身子,用手指着面前的薩拉務拉伯爵,高聲吼道:“朕現在告訴你,朕哪裡也不去!”

“朕,就要死在鄆春!”

僅僅只是一瞬間,幾乎所有人都安靜了下來,他們望着這個怒氣勃發的少年皇帝,卻似乎是第一次認識他。

是啊,這還是那個懦弱無能的乾隆皇帝嗎?

薩拉務拉伯爵臉上也浮現出一絲驚訝,可是轉瞬間,驚訝變成了一股濃濃的羞惱,他不敢相信面前這個被他玩弄在指掌中的傀儡,居然也敢有自己的心思,他決定給乾隆皇帝一點小教訓。

“皇帝陛下,你以爲你在做什麼?一個王者的憤怒?不,這只是無知孩子的一時驕橫罷了,並不能改變什麼........或許只有復漢軍的子彈,才能告訴你一個道理,那就是弱者的的憤怒,永遠不會改變什麼!”

在拋出這句話之後,薩拉務拉伯爵卻是再也沒有看衆人一眼,便轉頭出了,他自然是有這樣的底氣,畢竟眼下乾隆皇帝已經沒有了其他的選擇,他只能選擇認命。

一個認命了的大清皇帝,或許在將來的談判中有些什麼用處,即便是不能從寧楚那裡換來一些什麼,可是也算一個不大不小的籌碼了。

就在薩拉務拉伯爵離開之後,所有的清廷遺老遺少們都紛紛朝着乾隆皇帝涌來,然後紛紛撲通撲通跪在地上,開始大聲哭嚎起來。

“皇上啊,您可不能就這麼呆在鄆春啊,這城外的叛軍可就想着逮着皇上呢!”

“皇上啊,老奴對不起您啊!不能帶着您逃離這虎口!”

“俄人欺人太甚,咱們絕不能妥協.......至少得多帶幾個人伺候皇上才行啊!要不然皇上這龍體怎麼受得了?”

“是啊是啊,得多幾個人才行啊,咱們這些人都得帶上吧!”

.......

衆人開始七嘴八舌地說起來,紛紛給出自己的建議,只是這些人卻沒有看到乾隆的神色開始變得越來越陰沉,還在一個勁地希望乾隆皇帝能夠帶着他們離開。

“夠了,朕意已決,哪裡也不去,就在這裡等着叛軍打上來,到時候朕就用手銃打死一個,也不枉身爲愛新覺羅的子孫。”

乾隆皇帝心煩意亂地揮了揮手,他一邊說着話,一邊從椅子後面翻出一個小包袱,從裡面翻出一柄鋥光瓦亮的手銃,工藝精美無比,上面還鑲嵌着寶石,很顯然這是一把被當成禮品贈送給乾隆的藝術品手銃。

當然,即便是藝術品手銃,給它裝上火藥也是能夠打死人的,因此當乾隆開始操弄起那柄火銃的時候,底下的人就開始往後退了,一邊退還一邊膽戰心驚地直叫喚。

“皇上,皇上,這可不是鬧着玩的.......”

“祖宗哎,這要是一下子失手打死人了可怎麼着......”

“皇上,咱有話好好說,趕緊把槍放下來吧......”

一瞬間的功夫,衆人又開始大呼小叫起來,可是乾隆皇帝卻置若罔聞一般,冷笑道:“你們若是怕死,到時候就投降好了,反正朕絕不會走,也絕不會投降!”

衆人面面相覷,說起來在座的這些人雖然是八旗的遺老遺少,可是絕對算不上什麼死忠,畢竟真正的死忠大臣早就在先前的動亂中死掉了,如今剩下來的這些人,無非都是一些投機取巧之人,他們可不願意真正爲這個所謂的大清去陪葬。

當然了,這些人投降也是不會投降的,畢竟他們在先前也算是死硬派了,之前也是造過不少孽,投降了以後就算不死那也會處於嚴密的監視下,哪天寧楚皇帝看他們不順眼了,說不動就把什麼毒藥或者是白綾送來了,幫他們成全一下。

因此,到了如今這個時候,對於八旗遺老遺少們來說,真正最好的路子還是跟着薩拉烏拉一路退回到俄國,將來就算打不過復漢軍,也可以找機會前往聖彼得堡——憑藉他們私自藏下來的一些積蓄,也能在俄國平安活下去了。

可是真等復漢軍打來了,先是俄國人不願意接納他們,然後僅有的兩個逃生機會居然被皇帝給無情的否決了——這怎麼能行?皇帝你想死,我們還想活呢!

只是乾隆皇帝已經下定了決心,衆人輪流上陣勸卻都沒能勸服,卻是把乾隆皇帝給惹怒了,他直接揮舞着手中的手銃,將這些人都給嚇走了。

唯獨只剩下在角落的張廷玉,他並沒有離開,反而一臉微笑地走上前來,望着這個年紀才十七歲的皇帝。

“怎麼,你也要勸朕嗎?”乾隆皇帝似乎已經橫下心來,任誰的意見也不願意再聽了。

張廷玉卻是搖了搖頭,道:“皇上,臣身爲三朝顧命之臣,自當效仿善長公之舉,生當爲大清臣子,死當爲大清之鬼,絕不苟活於世,亦絕不棄皇上而去。”

“好,這纔是我大清臣子之表率!”

乾隆皇帝臉上帶着幾分興奮之色,張廷玉這番話深得他的心思,當下又輕聲道:“張師傅,你說光靠咱們,能守住鄆春城嗎?”

聽到這話,張廷玉頓時卡住了,他突然感覺自己是不是有些失策了,被乾隆前面這一番慷慨陳詞給忽悠住了,到了這個階段還想守住鄆春城,只怕是腦子都壞掉了。

不過張廷玉也有自己的打算,他卻是笑了笑,輕聲道:“皇上,臣倒覺得眼下守不守鄆春不重要了,畢竟光靠這一座小小的鄆春城,即便是守下來也無濟於事......眼下皇上反倒有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組織流亡大清朝廷!”

“流亡大清政權?張師傅,你莫不是也要欺騙朕去跟着俄人走?”

乾隆很快就警覺了起來,他下意識就反對張廷玉說的這番話,畢竟他已經把話放出去了,寧死也不去海參崴的。

張廷玉卻是撫須笑道:“皇上,不是那麼一回事,臣聽說這國外也經常會出現亂臣賊子,他們把這一國打下之後,原來的朝廷可不會就這麼跟着他們死磕,而是躲避到其他國家去,默默養精蓄銳,然後坐等這些亂臣賊子自亂,到時候就可以反攻回去,重新復國!”

乾隆皇帝聽得目瞪口呆,在他接受的教育裡,都是什麼‘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之類的道理,還沒聽說過這種打不過就跑路還跑得這麼光明正大的......

不過乾隆皇帝心裡突然間彷彿看到了點光亮,也不去顧忌所謂名節問題,而是進入了實際操作層面,“那像這樣的流亡朝廷,究竟有成功的嗎?”

不得不說,張廷玉還是做過很多準備的,他擺弄着從西人傳教士那些聽來的東西,笑道:“在西,英國朝廷有過這樣的例子,大概也就是明末的時候,英國也爆發了內亂,叛軍佔領了整個英國,而英國朝廷就跑到了外國去,後來過了二十年,這個英國朝廷就又打回來了,現在英國國王還是他們那一支的呢!”

“真的嗎?看來爲君者果然能得天命,否則豈會有兩漢之交?又豈會有英國國王之二次復辟?張師傅果然說的對,看來朕還是太年輕了啊!”

乾隆皇帝瞬間恍然大悟,他不由得深深自責起來,身爲愛新覺羅的子孫,怎麼就能那麼容易放棄呢?

他不由得深深鞠躬行禮,雙手抱拳道:“只是朕依然兩眼茫茫,前途不知歸處,到底應該怎麼做,還請張師傅教我。”

張廷玉連忙扶起乾隆皇帝,才低聲道:“皇上,臣是奴才,怎可受此大禮?臣自當全力助皇上重複大清,只是咱們眼下絕不能將自身白白葬送在鄆春啊。”

“那要去俄人那裡嗎?朕實在有些不甘心。”

“不,當然不是去海參崴,那裡即便暫時無憂,可是將來遲早也會被複漢軍所破,還記得臣當初跟皇上說的嗎?臣可以帶着皇上去臺灣,到時候一路轉向歐洲,先在歐洲找到謀身之所,然後伺機吸納力量,完成大業!”

君臣二人久久無言,都爲這番波瀾壯闊的前景激動不已,振奮有加。

.........

圖門江南岸,上百門火炮正排着整齊的隊列,在上千名復漢軍的操作下,發起高昂的怒吼聲,大量的開花彈被砸向了北岸,將那些臨時鑄就的工事砸得稀巴爛,還有許多臨時駐守在北岸的俄人士兵和八旗士兵,也都被炸得哭爹喊娘。

在圖們江中上游,則有大量的船隻開始聚集,它們都是復漢軍臨時徵調以及建造的船隻,將會搭載着大量的復漢軍士兵,從南岸抵達北岸,徹底完成對圖們江的突破,兵臨鄆春城下,完成這一戰的重點之戰。

只聽見一陣擂鼓之聲響起,北岸的船隻伴隨着轟鳴的火炮聲快速向南岸駛去,僅僅只是片刻的功夫,便有船隻抵達岸邊,而下船的復漢軍士兵們則是展現出十分良好的軍事素質,他們快速的集結成爲一道橫陣,攔在了江邊臨時的灘塗前。

只見岸邊僅僅只有數十個俄兵,他們在看到那連綿不絕的船隊,還有從船上下來的復漢軍士兵後,卻是徑自選擇向後方跑去,與此同時還有數百個八旗兵,他們也都瞬間潰散,連半分反抗的心思卻是都沒了。

作爲負責指揮北進之戰的寧祖毅,此時正站在南岸邊,望着北岸的滾滾濃煙眉頭緊鎖,倒不是因爲渡江之戰不順利,而是因爲太順利了,順利到復漢軍根本不費任何力氣,就已經打過了圖們江,這並不能說明俄軍已經沒了戰心,只能說明他們有更大的圖謀。

一直過了許久之後,從前線傳來的消息卻是佐證了寧祖毅的看法,根據相關的情報表明,俄國人已經在圖們江北岸實行了焦土政策,他們不光搜刮了所有的糧食,而且還毀掉了所有的居民點,將大量的原住民往南邊驅趕,而在這一過程中,還殺死了許多祖居在北岸的原住民.......

“他們以爲這樣就能攔住我們?實在是太天真了。”

寧祖毅不由得冷哼了一聲,俄人的想法無非就一點,將這些原住民變成無家可歸的難民,從而困住復漢軍北進的腳步,至少要讓他們去消耗復漢軍的糧食,從而加大復漢軍的後勤供應難度。

如果按照正常情況下,這條計策還是非常有效的,因爲寧楚爲了收納民心,肯定不能對難民置之不理,而救治必當會消耗大量的軍糧,可問題是這些難民人數並不多,復漢軍在北方所囤積的軍糧完全足夠目前所需,並不會對軍事行動造成阻礙。

寧祖毅當即十分果斷地下達了三條命令,首先便是讓大軍平穩過江,防止有俄人或者八旗餘孽作亂,其次便是派專人收攏難民,組織他們渡過圖們江,抵達南岸後就地安置,將來再重新回遷到北岸,最後一點就是派遣了大量的遊騎哨探,偵察俄軍的主力動向。

在臨時的指揮部當中,復漢軍衆將此時都圍在了一個巨大的沙盤前面,上面便是俄軍在圖們江北岸的一些據點分佈,其中最大的兩座便是鄆春和海參崴,上面還插着一些比較散亂的黑色小旗子,那些都代表了在北岸駐紮的俄軍。

“都督,根據樞密院的意見,東線俄軍的數量並不算多,他們能夠擺在鄆春以及海參崴的人數,最多也就三四千人上下,即便是他們把所有的俄人動員起來,也不可能在東線聚集六千人以上,也就是說咱們在東線率先實施決戰,是有相當大的成功可能。”

作爲此次東線的副手,錢英臉上浮現出一絲狡黠,他微笑道:“其實在末將看來,倘若放任這些俄軍四散作亂,還不如把他們全部驅趕到鄆春或者是海參崴。”

“唯有畢其功於一役,方能一解後患!”

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十章 尋礦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四十章 出鞘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六十章 父子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一百四十章 備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
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十章 尋礦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四十章 出鞘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二百三十一章 戰康熙(一)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三百五十九章 攻惠州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一百八十二章 怒火攻心第三百一十八章 授勳定銜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四百三十章 俄人來使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四百九十一章 出關!出關!第二百六十八章 廢除弊政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二百一十八章 奔襲北硤關(一)第四百六十章 難當的大清官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五百七十八章 嚴正抗議的大英帝國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五百六十八章 戰漠北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戰桐城(中)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二百九十五章 密摺參奏第二百九十七章 離心離德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三百九十章 誰買誰就是傻子第四百四十九章 割讓領土第一百九十五章 身後名第三章 論禪不論心第二百四十六章 鐵騎衝鋒第二百五十三章 大戰落幕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二百五十八章 喪事喜辦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二百六十三章 胤禛繼位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南風起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五百八十二章 獵熊計劃第一百九十六章 身前事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義凜然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二十七章 檢閱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練潭鎮(九)第三百三十五章 眼裡還有君父嗎第一百一十三章 廟算第四十四章 雷式炮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二百四十五章 秘密武器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一百七十五章 咸寧危局?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四百七十七章 大決戰之大戰寧錦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二百五十二章 皇上又暈了第二百二十六章 血戰桐城(下)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三百三十八章 魏武捉刀人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三百二十二章 如履薄冰第六十章 父子第四百三十八章 爲萬世開太平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九十五章 陳小公子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五百三十六章 改變世界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三百四十七章 巡視制度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二百一十章 決戰練潭鎮(三)第一百四十章 備戰第一百六十九章 九江血(二)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