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

當太陽逐漸從地平線升起之時,復漢軍大軍近十萬人,已經開始朝着八里橋的方向行進,大軍行進之間,人人揹着長長的火槍,雪亮的刺刀在初生的陽光下反射着光芒,火紅色的軍旗迎風飄揚,彷彿爲天地都染上了一層紅色。

復漢軍士兵們邁着整齊劃一的步伐,緊緊抿着嘴脣,對於他們而言,在長時間的訓練之下,保持整齊的整列幾乎成爲了融入血脈的東西,當然也有人在這個過程中,不自覺地表示着排斥,可是這些排斥的人,也都會有鞭子教他們做人。

寧渝身着大氅,騎着紅色的駿馬,在將領們的簇擁下,巡視着正在行進的士兵們,臉上帶着些許疲倦之色,畢竟他一直在熬夜處理着政務,並沒有太多的休息時間。

當然,對於皇帝來說,他在軍中自然是有御輦的,完全沒有必要整日騎馬,但是寧渝一直都始終堅持騎馬,他在之前就已經下過命令,無論各級文武官員並宗室勳貴,皆不得坐轎出行,只許騎馬或者乘車,而在戰事之時則只許騎馬。

原因很簡單,在寧渝看來,以人力爲畜馬不僅涉及到小民尊嚴的問題,而且也是對人力的極大浪費,因此只許騎馬或者是乘坐馬車,至於在戰場上面,乘車會顯得過於繁瑣,且不夠靈活,因此只許騎馬。

有了寧渝在前面以身作則,因此復漢軍中的高層也都是如此這般,他們也都騎着馬兒跟在寧渝旁邊,即便是內閣次輔崔萬採也沒有選擇乘車。

隨着日頭逐漸升騰起來,遠處卻傳來了一陣蹄聲,正是寧楚軍中的哨探,他們人人雙馬,因此能夠長時間保持馬匹體力,正適合用來刺探軍中情報。

“啓稟陛下,清軍的炮兵陣地,已經被我騎兵偵知,他們已經轉移到了定福莊方向,一旁便是清軍的馬隊,似乎有其他的動作。”

衆人聽到這個消息,並沒有絲毫的詫異,昨日大戰歷歷在目,清軍在雙方的炮戰中,損失了一半多的火炮,因此今日自然是不會繼續進行炮戰。

寧渝微微一笑,雙方的差距絕不僅僅只體現在火器本身,實際上還體現在很多看不見的地方。

就好比雙方火器的產量,復漢軍一天生產的量就足夠讓清廷生產一兩個月了,再比如人員培養上,寧楚在各地開設的軍事院校,每年都會往軍隊裡輸送大量的專業炮兵人才,而清軍的炮兵培養,則幾乎還是傳統的那一套玩意。

因此,復漢軍由於後續的支援補給,有底氣在戰場上承受更大的損耗,而清軍就完全承受不起損耗,畢竟產量就那麼多,而且一旦丟了京城之後,光靠盛京的火器產量,他們甚至連現有的火器都無法進行很好的補充.......

“看這樣子,雍正估計心裡是發虛了......”

寧渝舉着千里鏡,觀察着對面的清軍營帳,嘀咕道:“現在唯一能制約清軍想法的,應該就是還在京城的八旗和大量的財物........他們這是給轉移到關外爭取時間,說不定等人撤的差不多了,就打不下去了......”

在復漢軍強大的情報系統支持下,清軍目前的動向並不是什麼機密,畢竟每天往城外轉移的八旗子民可不是假的,除了人口以外,還有大量的糧食、財物等情報,都事無鉅細地匯聚到了寧渝的案頭上。

寧忠義臉上浮現出一絲凝重,“樞密院針對這件事已經有所準備,第十五師、第十七師、第十八師以及第二十師,已經往遼東方向轉移,到時候將會配合在遼東的禁衛師,組成遼東集團軍,直接攻下盛京,徹底斷絕清廷的美夢。”

衆人不由得嘿嘿一笑,倘若雍正以爲復漢軍會選擇止步關內,那可就錯了.......先前登陸,只不過是爲了徹底斷絕清軍的後路,可是這一次就是犁庭掃穴了.......

.......

還不知道自己即將被犁庭掃穴的雍正,召集了這一次大戰的八旗將佐們,一同前來商議此戰的具體細節。

特別是雍正皇帝,在經過了昨日的慘敗之後,特別是馬軍的慘敗後,基本上已經將他心裡的鬥志給打沒了,若非寧楚只接受無條件投降,只怕他早就想派去求和的信使了......

不止是雍正皇帝,其他的八旗將佐也都是一副無精打采的模樣,昨天的一戰,使得對復漢軍的戰力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心有也不由得有些慼慼然。

錫保低聲道:“啓稟皇上,今日一戰,或許能讓俄人蔘與進來,總不能將土地白白割與他們.......”

莊親王允祿瞥了錫保一眼,心裡便有些不滿,這話說的好像當初割地是多大的罪過一樣,只得低聲道:“當初簽訂條約之時,俄使已經答應了出兵,不過他們也說過,戰場之上終究是我八旗爲主......”

雍正微微點頭,實際上他看重的,並不是在京師的一千五百名俄兵,而是那個遙遠的俄羅斯帝國,因此也沒有逼迫俄人直接加入戰場,輕聲道:“今日大戰,終究是我八旗之戰,倘若不能敵時,便再遣俄人相助.......”

“嗻,皇上,奴才遵旨。”

錫保心裡帶着幾分苦笑,若真能打得過,那麼這些自然不必多說,可眼下明顯是打不過了。

雍正望了衆人片刻,終究低嘆一聲,語氣裡帶着些許堅定。

“大清國運,在此一戰!”

.........

由於昨日大戰復漢軍佔據了清軍的張家灣,因此導致清軍在八里橋的防線並沒有太多的意義,目前只有一部分人馬佔據,反倒是主力都擺在了定福莊,而這裡將會是復漢軍進軍京師的最後關鍵支點。

不過與昨日不同,今日清軍很明顯是提前已經擺好了陣勢,六萬新軍根據八旗各鎮擺成了一個個大橫陣,他們人人穿着八旗的各色棉甲,花花綠綠的好不耀眼,士兵們肩上還扛着鷹嘴銃,一百八十多門各式火炮列在陣前,倒也有幾分氣勢。

昨日鎮守在張家圍的八旗新軍畢竟人數不多,規模和氣勢都無法達到今日的狀態,只是當這一幕落在復漢軍眼裡時,卻並沒有太多人把這隻軍隊放在眼裡。

因爲通過昨天一天的戰鬥,基本上已經讓復漢軍摸清楚了眼前這支新軍的實力——八旗新軍裡面太多人沒有正兒八經打過仗,對於戰術的理解基本爲零,表面看上去算是一支勁旅,可實際上充其量只能算一個花架子。

根據參謀部的評估,清軍八旗新軍並不是因爲火器不夠出色,而是因爲本身訓練和指揮就出現了問題,以至於沒有發揮真正的潛力,簡單來說,當時負責訓練整支八旗新軍的人,就是個業餘的菜鳥.......

如果雍正皇帝聽到這句評價,應該會百感交集,因爲負責整支八旗新軍訓練的是原來的平郡王納爾蘇,他雖然一直努力模仿復漢軍的方式去訓練,可是畢竟只得其形,後來雖然也延請了不少西人傳教士作爲教官,可是不是真正的軍官,也沒有真正的訓練權力。

因此八旗新軍號稱是新軍,可實際上真正的變化只有武器上,其他的還是換湯不換藥的老玩意,以致於昨日被複漢軍在同兵力下直接被徹底擊潰.......

當然,戰場上的真正菜鳥要麼已經死了,要麼還陷入不自覺的狀態,因此八旗新軍的整體士氣並沒有一落千丈,他們對自己還是保持相當的自信——至於昨天全軍覆沒的那隻新軍,則純屬是指揮不當。

不過自信歸自信,大夥還是蠻緊張的,不少人攥着槍桿的手都攥出汗水,他們望着無邊無際的復漢軍,邁着整齊的步伐開始緩緩接近,頓時有些口乾舌燥。

“這些該死的蠻子......也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活下來......”

“哼,大爺我可是要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的,要是今天這一仗打好了,將來爵位也能升上一升!”

“聽說那些叛賊的刺刀都很厲害,昨天打的時候,咱們幾個人都不是人家一個人的對手!”

“胡說八道,八旗不滿萬,滿萬不可敵.......咱們過去也就是火器不如人,拼刀子什麼時候怕過?”

“就是,咱們如今的鷹嘴銃,可比過去的鳥銃強多了!”

眼看着下面的人開始嘀嘀咕咕,錫保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氣,看來大傢伙心裡還是挺放鬆的,這樣就好,這樣就能打!

只是望着對面緩緩前進的復漢軍士兵,錫保心裡還是有些不甘,若是他們就復漢軍那般的火炮,就眼下這個距離就能開炮了.......

.......

“啓稟陛下,炮兵指揮部已經集合全軍各師火炮,合計三百餘門,分作三處陣地,已經全部就位,隨時可以開炮!”

一名復漢軍少將軍官走上前來,他正是負責此次炮羣的指揮官黃德陽,出身復漢軍講武堂的學者派將軍,整個人的氣質都顯得十分斯文。

在目前的復漢軍體系中,炮兵的地位越發顯得重要,再加上軍事培養體系的完善,因此炮兵也從過去的寧鐵山時代,走向更加專業化的新時代,而黃德陽便是典型的學者派將軍,負責整個炮羣的專業指揮。

寧渝微微點了點頭,目前復漢軍集中在正面戰場上有九個師八萬多人,嚴格按照滿編計算,全軍的火炮應該在八百門左右,而目前復漢軍炮兵陣地由於僅僅只集結了師屬大口徑炮兵,因此才只有三百多門,還有數百門小口徑火炮以及臼炮,則作爲步兵團營一級使用。

“開始吧!”

隨着寧渝的命令下達,炮兵指揮部的一名少校軍官,神情略顯凝重,他將自己手中的紅旗並行平舉,隨後猛地往下一揮。

“轟隆隆——”

數百門火炮在指揮下齊齊發出怒吼聲,濃密的白色硝煙瞬間升騰起來,籠罩在了復漢軍的炮兵陣地上,而數百顆黑色開花彈則劃出了一道道美麗弧線,砸向了清軍的陣地上。

大量的開花彈砸進八旗新軍的陣型中,連綿不絕的爆炸聲在清軍陣地上掀起了一道道巨浪,數不清的碎鐵片幾乎如同驟雨一般,將八旗新軍士兵掃倒下一大片,鮮血幾乎流淌成了河水一般,與空氣中的硝煙味混合在一起,散發出刺鼻的味道.......

在炮聲轟隆中,八旗新軍自然不會繼續捱打,在新軍將佐的指揮下,他們開始朝着復漢軍的方向前進,只是許多人已經變得臉色慘白,心裡對於自身安危更是帶着幾分絕望。

終於,清軍的火炮開始發出了怒吼聲,只是一百八十多門中小口徑的火炮,開炮時的氣勢並沒有那麼大,而且其中大半的火炮還是實心彈,準頭更是慘不忍睹,砸進復漢軍陣列時,造成的傷亡幾乎皮毛......

復漢軍與清軍之間的距離開始逐漸變近,而雙方的炮戰也開始變得更加激烈,復漢軍接近兩百門火炮已經將目標放在了清軍炮兵陣地上,大量的開花彈直接覆蓋了上來,卻是將清軍的火炮擊毀了數十門,逼得剩餘的清軍火炮也開始想辦法轉移陣地.......

“皇上,咱們的炮抵不過,再打下去只怕是要全軍覆沒,還是讓新軍加快步伐吧!”

八旗新軍炮協協統榮禮臉上青一道白一道,這種被壓着打的感受實在是太讓人窩囊了,關鍵是還沒有什麼反抗的辦法。

雍正將戰事從頭到尾都盡收眼底,臉上也有些灰暗,揮了揮手,低聲道:“讓新軍抓緊速度接戰,還有告訴富寧安,讓他提前做好準備!”

聽到雍正這番安排,徐元夢連忙跪下去,“皇上,新軍可戰,富寧安率領的一萬五千滿洲馬隊可絕不能動,否則將來如何掩護皇上撤到盛京?”

大臣們也都是紛紛贊同地跪在地上,清廷在戰前是有五萬馬隊的,可是其中有一萬五千馬隊在喜峰口,而昨日又損失了幾乎兩萬馬隊,剩下的馬隊都已經統合完畢,由富寧安來統一率領,將來準備作爲雍正和大臣們跑路的資本,因此萬萬是不能動的。

雍正臉色陰沉,冷聲道:“咱們既然要打這一仗,自然是要竭盡全力,否則何必在此與楚逆糾纏?”

這話一出,衆人啞口無言,說到底雍正還是抱着幾分賭博的心態,不輸到最後是絕不會輕易下臺認輸的,又有誰能勸賭徒收手呢?

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一百章 年關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六十七章 抉擇
第六十三章 反旗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五百三十章 東北開發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二零五章 白蓮內鬥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四百章 忠臣義士第四百八十章 大決戰之大夢初醒第一百四十三章 以命換命第三百三十章 大清真的要完了第三十六章 拿破崙炮第八十八章 兄弟第三百九十五章 聯土抗楚第五百二十六章 木蘭閱兵第四百六十一章 各爲南北第一百六十章 天下大吉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兩百八十章 兵圍江寧第一百八十七章 奇貨可居第三百一十二章 撲朔迷離第三十二章 各方準備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四百二十四章 拿下鶴丸城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四百零五章 土司內亂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三百七十九章 良機已至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一百零四章 源頭第三百五十七章 水師的末日第四百六十二章 京師變故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四百六十六章 隆科多之死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一百八十九章 利與義第二百四十二章 刺刀對刺刀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四百五十七章 死中求活第七章 思想教育第三百二十五章 釐定制度第五百零一章 清兵入寇第二百七十二章 官商勾結第二百四十九章 上天恩德?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五百二十四章 握緊的拳頭第三百四十二章 蒸汽機的野望第三十三章 後患第四百二十六章 大戰餘音第四百九十六章 遼東屯田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舊迎新第四百七十六章 大決戰之漢臣處境第二百三十章 雷霆手段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五百二十九章 利於千秋第五百五十章 大帳驚變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一代武器第三百八十四章 御前會議第二百三十三章 戰康熙(三)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四百二十八章 風雨欲來第八章 何爲教書?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四百七十九章 大決戰之最後通牒第一百五十六章 跳出棋盤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二百三十六章 戰康熙(六)第三百九十二章 西南鷹計劃第三百五十八章 酒醉入韶州第五百二十七章 蒙古大汗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五百六十九章 大獲全勝第一百章 年關第二百零四章 漢陽造第四百八十七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七)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四百七十二章 大決戰之血雨山海關第兩百零二章 孤城日漸危第一百零八章 巡視第一百四十九章 穴地攻城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二十八章 七成藥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五百零五章 二萬萬銀元第五百三十九章 到底誰求誰第三百八十九章 老十四的請求第三百三十七章 清流與濁流第一百一十四章 親征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六十七章 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