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倡辦團練

就在湖廣打成了一團亂麻之際,廣州城內人心一片惶惶,不少人傳言楚逆的兵已經到了贛州,距離廣東也就是一線之隔,不定什麼時候就打到了廣州府來。

不光是尋常的百姓心裡發慌,一些小官小吏也在四處打探消息,想着避開戰亂,不光是尋常的百姓,而在全城亂糟糟的時候,廣州將軍衙門也是燈火通明。

廣州將軍衙門在廣州城內非常有名,是一處規模十分宏達的宮殿,之所以說它是宮殿,是因此此處所在原本就是王府。早在順治七年的時候,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繼茂率領清兵攻入廣州,隨後便在明朝提督府行署的原址上大興土木,營建王府。

一直到三藩之亂過後,康熙便在廣州駐防八旗,設置駐粵八旗將軍統領,也就是如今的廣州將軍,這座靖南王府便被改成了將軍衙門。

如今四十年過去了,整個將軍府依然樹木蔥鬱,花草遍佈,只是物是人非罷了。現任的廣州將軍管源忠出身漢軍鑲黃旗,從康熙四十一年就開始當上廣州將軍,到如今已經整整二十年,在整個廣州城紮下的根深厚無比。

得到復漢軍南下的消息之後,管源忠便有些驚慌,他委實不願自己在這最後幾年任期時,還要經歷這般風雨,之前兩廣總督楊琳率軍進逼湖南時,他也是支持的,並不願意去搶這個燙手的山芋。

可是萬萬沒想到,這一番支持卻讓管源忠悔之莫及,那就是四萬兩廣清軍就這麼沒了,一戰被徹底打潰,連楊琳都被索拿入京了,最要命的還是楚逆趁着這個空檔拿下了湖南,如今又開始圖謀江西,而他管源忠在廣州城裡,除了麾下五千八旗軍以外,便只有六千多綠營兵。

眼見得楚逆拿下了贛州,管源忠既深恨楊琳無能,又覺得高其位年紀大了,連逆匪都看不住,竟然直接放到贛州了,下一步若是前來攻廣州,這廣州城裡的滿人該如何自處?

管源忠可是聽說過荊州八旗的下場,上萬人如同牛羊一般被趕進了礦場,每日裡數不盡的苦役,若是讓他投降復漢軍,恐怕會比殺了他還要難受。

當然着急的也不僅僅是他一個人,在座的還有廣州巡撫楊宗仁,他的心情略微有幾分複雜,這其中有幾分不爲人知的,自然是跟湖廣戰場有關。

當楊琳被鎖拿之後,楊宗仁滿心希望自己能夠得到這個兩廣總督的位子,可是又擔心大兵壓境之下,讓他來負擔這守土抗敵之責,因此一聽說這楚逆都達到贛州了,便來到將軍衙門,想要談問個究竟。

“管將軍,下官曾聽聞,那南下的楚逆,如今正在跟高軍門在相持呢,怎麼又冒出一股楚逆,還佔領了贛州府?”

楊宗仁也是八旗出身,不過他是漢軍正白旗的,跟管源忠不屬於同旗,出身資歷也十分豐厚,早些年間在湖廣爲官,還遇到過八排苗作亂,當時趙申喬派兵去圍剿,結果因爲一些將軍肆意剋扣軍餉,以致於出現了譁變的情況。

當時的楊宗仁年輕氣盛,就一個人跑去把那些亂兵都給勸降了,因此也得到了趙申喬的賞識,後來官越做越大,前幾年從廣西按察使的位置上,升爲了廣東巡撫,也就在楊琳的手下爲官,如今楊琳不在,他心裡對這兩廣總督的寶座就有幾分垂涎。

管源忠自然清楚這楊宗仁心底的那些小九九,不過他也不在意,無論換誰當這個兩廣總督,對於管源忠都只有敬着的份,不過聽到楊宗仁的這番試探,他心裡也有些膩味。

“天爵老弟,老夫在這廣州當了二十年的廣州將軍,什麼樣子的變亂沒遇到過?這楚逆無非就是趁着槍炮之利,才得以肆意橫行。如今我聖上親征,朝廷大軍匯聚湖廣,只需數月,便能一舉蕩滅楚逆,無需多慮!”天爵是楊宗仁的字。

話雖然是這麼說,可畢竟只是搪塞之詞,管源忠也想看看這位神通廣大的天爵老弟有沒有什麼妙計,便試探道:“不過當下你我二人,卻需針對目前的局面想個法子,若是等到皇上他老人家平定了楚逆,轉過頭髮現我廣州亂了,那可是我二人失職啊!”

楊宗仁臉上微微浮現一絲笑意,隨後又止住了,看上去倒有幾分皮笑肉不笑的感覺,“管兄,朝廷既然將兩廣交給了楊大人,這等事原本就不是下官隨意評論的,只是如今楊大人身陷囹圄,卑職倒有幾分想法。”

管源忠一臉笑意,十分坦然揮手道:“若是楊大人可有妙計,不妨說來聽聽,若是於朝廷有益,管某自當向朝廷薦之。”

楊宗仁見到管源忠說話也是不真不假的,心裡有幾分不滿,不過他也知道,如今管源忠能做出這幅表態,已然是難得,因此也不再賣關子,道:“觀楚逆行事,猖狂如斯,每下一城,便近分鄉紳大族之地,早已天怒人怨,人人慾除之而後快。”

“如今湖廣盡數淪陷,逃離鄉紳大族屈指可數,人人痛罵,卻無能爲力。而我兩廣也置於楚逆刀口之下,爲保衛鄉梓不爲楚逆所害,不如可用民力。”

“何爲民力?”

“粵民風氣強勇,正應倡辦團練,除逆平匪。”

楊宗仁這一番話看似平淡,卻是將管源忠驚得一跳,如今眼見得綠營不堪用,也有不少人想着編練新軍,像楊琳、高其位等人莫不是如此,可是還沒有一人敢於膽大到用鄉人去辦團練,這是在試探朝廷的決心呢!

“天爵老弟,你可知倡辦團練一事可非同尋常,若只是朝廷的問責也就算了,可如果讓皇上看見了,你可知是何等的滔天大禍?”

楊宗仁沉默不語,他當然明白管源忠所意,問題又回到了原點,那就滿漢之別。

有清一朝,無論朝廷裡說得多麼敞亮,可實質上是改不了的,滿清皇帝對漢人的提防從來都沒有減少過,特別是經過三藩之亂,更是再三提防。

如今的綠營之所以羸弱不堪,軍紀混亂,未嘗沒有朝廷在後面推波助瀾的原因,有意去削弱綠營乃至於漢人武力,並非什麼難以預想的事情。

在這種情況下,楊宗仁所說的倡辦團練,其真實的意思就是放開使用漢人武力,這對於清王朝是不能容忍的,甚至是害怕見到的一幕,若是楚逆敗了,又出來幾個強大的鄉紳地主豪強怎麼辦?

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十章 尋礦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五十三章 禍事
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四百三十六章 反擊開始第一百七十七章 關鍵抉擇第四百九十九章 黃河清,聖人出第三百一十一章 你來當皇帝第三百四十三章 新的科考制度第五百六十七章 戰漠北第六十六章 影子第七十八章 投降第三百五十章 水陸齊攻第五百零七章 三宣六慰第四百六十七章 人心思變第四百五十章 北伐前夕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七十七章 大勝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三百二十九章 工業革命的前夜第二百三十五章 戰康熙(五)第一百七十三章 九江血(六)第一百零九章 募兵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第三百八十六章 進展順利第三百五十二章 擴八旗,開滿洲第五百八十五章 鐵路興國第五百零九章 新街之戰第九十四章 溜了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上霸權第九十一章 老天爺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二百八十四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一百九十一章 安慶暗戰第五百五十三章 皇家公學第一百三十六章 兵出江西第二百一十九章 奔襲北硤關(二)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三十四章 飛速發展第八十九章 初戰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合大義軍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三百五十三章 攻佔西安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三百六十章 咱們中計了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百四十一章 因地制宜,產業升級第二百二十章 奔襲北硤關(三)第四百九十五章 祭祀崇禎第四百一十三章 賣個好價錢第二百三十七章 戰康熙(七)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一百零三章 人心似水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五百四十七章 帝國的朋友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三百六十七章 汪景祺的新事業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一百四十四章 功夫高又如何第三百零九章 立國稱制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一百二十四章 相持第八十六章 西攻南守第四百四十七章 妥協的藝術第五百六十四章 不能打了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一百一十一章 聯姻第四百一十八章 重任在身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五十一章 聖眷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一百二十八章 還能怎麼打?第四百零二章 夔州戰起第三百一十九章 光明大道第五百三十二章 高瞻遠矚第二百八十六章 重新洗牌第一百六十四章 君臣相得第五百四十二章 黨爭要公開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二百五十六章 康熙醒了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六十二章 舉大白,聽金縷第三百七十三章 毒丸計劃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二十二章 制炮第五百六十三章 慘烈搏殺第十章 尋礦第四百八十五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五)第二百七十六章 君父之憂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決戰之不惜一切第二百一十三章 決戰練潭鎮(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奇襲之策第五十三章 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