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兩廣攻略

廣州將軍衙門,作爲清廷在廣州的核心,一直以來都是車水馬龍,聚集了來來往往的各路人馬,可是如今卻到處都是巡邏的兵丁,在肅殺中而顯得有些凋敝。

此時的衙門裡已經匯聚了兩廣的要員們,坐在首位的自然是廣州將軍管源忠,左右兩旁分別是兩廣總督孔毓珣和閩浙總督滿保,依次往下的便是廣東巡撫年希堯和廣西巡撫甘汝來,至於各省的左右按察使和總兵們都坐在了下首,兩廣的所有大員幾乎已經到齊了。

說起來在場衆人沒一個簡單的,管源忠當了二十多年的廣州將軍,在兩廣的話語權堪稱說一不二,哪怕是前任兩廣總督楊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後來楊琳被康熙罷官之後,接替的兩廣總督孔毓珣也不簡單,乃山東孔家嫡系子弟,孔子六十七世孫,於康熙六十一年被提拔爲廣西巡撫,在雍正元年加兩廣總督銜。

除了這兩位明面上的大佬之外,廣東巡撫年希堯也不簡單,他的弟弟便是當朝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妹妹則是雍正帝的敦肅皇貴妃,在雍正登基後,便被升爲了廣東巡撫,因此就連管源忠和孔毓珣對他也是頗爲客氣,每有要事必與之商量。

至於廣西巡撫甘汝來則是背景最爲普通之人,可是也相當了不得,乃名滿天下的一大名臣,爲官以來釐剔弊竇、除奸懲惡、秉公執法,甚至在康熙五十八年的時候,御前侍衛畢裡克曾率拜唐阿及豪奴數十名至淶水,擅據民居,蹂躪鄉民,甚至還率衆馳入縣署,大肆咆哮,擾鬧公堂,辱責縣令,後來甘汝來得知後將畢裡克及其黨徒監押於獄。

後來甘汝來因爲此事被革職押解入京,交由吏、刑、兵三部質審,而在堂上,甘汝來剛直不屈,據理陳訴,將畢裡克等人的罪行一一說出來,以致於康熙親自審理此案,將畢裡克革職查辦後,才使得甘汝來恢復原職,由此而名揚天下。

如今這些有背景的,有能耐的都齊聚廣州衙門,自然不是來聽廣州將軍管源忠吹牛來了,而是他們都面臨着生死存亡的難題——復漢軍的三個師已經進入了廣東,距離廣州的距離也不算遙遠,而此時兩廣的清軍,即便加上閩浙的殘餘清軍,也只有六萬多人。

所有人都知道,用六萬的清軍去對付三萬的復漢軍,看似兵力佔優,可是之前的戰果已經告訴了在場的所有人,這將會是一場註定的慘敗,而現如今卻是不得不打。當然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楊琳率領的兩廣精銳在湖南全軍覆沒,還有滿保的閩浙清軍的慘敗,都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管源忠望着在座的衆人,不由得深深嘆了口氣,對於他來說,人生似乎分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在前二十年的時候,他作爲廣州將軍,堪稱享受人間的頂級富貴,可是自從復漢軍起兵之後,他的好日子便一去不復返了。

自從楊琳帶着兩廣的綠營精銳去攻打湖南以後,管源忠接到的消息就是一個比一個差,先是楊琳全軍覆沒,其本人丟官罷職,再到楊宗仁死在了江南,這些都在告訴管源忠一個事實,那就是復漢軍離他也是越來越近了。

特別是現如今清廷的決策已經完全透明瞭,管源忠和其他人心裡都明白,兩廣已經成爲了一片絕地,至少朝廷是絕對沒有其他辦法干涉過來,而面臨復漢軍的進攻時,他們只能選擇自己去應對,可是如何應對,卻成爲了一件天大的難事。

“諸位,楚逆的三個師,已經抵達了廣東,不日將會對我廣州府展開圍攻,咱們應該如何決斷?”

管源忠的目光主要還是放在了滿保的身上,很明顯眼下衆人中,孔毓珣、年希堯和甘汝來都是文官,壓根就沒辦法插手,只有在福建跟寧楚交過手的滿保,好歹也是經歷過沙場的,想必有一些經驗而言。

衆人聞言便一同看向了滿保,只是滿保的臉上卻浮現出一絲苦笑,他雖然跟復漢軍正面對戰過,可是從頭到尾都被打得落花流水,特別是在福建的時候,連朱一貴都敵不過,而朱一貴又被複漢軍打得一敗塗地,如今如何能跟復漢軍對陣?

說起來如今的滿保是真的一肚子氣,他是康熙三十三年考中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檢討,一路上也是順風順水,三十八歲就當上了福建巡撫,康熙五十四年得受閩浙總督,那時候的他才四十出頭,人生的前半段實在是一帆風順。

可是自從復漢軍起事之後,連帶着臺灣也出了亂子,滿保帶兵撲殺叛亂的時候,卻發現整個局勢都崩盤了.......連帶着他也被朱一貴的大軍給打了個大潰,連同福建都給丟掉了,如今帶着數千殘兵一路逃到了廣東,實在是頗爲汗顏。

滿保望着衆人一臉期待的神情,不由得輕輕嘆口氣,“爲今之計,固守絕非良策,應當後撤保存實力,以待日後徐徐圖之方可。”

這個答案並不太符合管源忠的預期,可是他心裡也明白,當下清軍已經沒有更好的選擇,若是能在正面打贏,又何必跑路?這還不是實在沒辦法了嘛。

兩廣總督孔毓珣終究是個文人,對於戰事卻有種不堪實際的幻想,他斜睨了滿保一眼,撫須呵呵笑道,“滿保大人前番失利,終究是銳氣已失......呵呵,管將軍,廣州城的八旗天兵也有一萬多人,再加上數萬綠營兵,而楚逆不過三萬,即便是取勝不易,守住廣州應該還是可以的。”

廣東巡撫年希堯雖然是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的哥哥,可實際上並沒有經歷過戰事,當下也撫須點頭,表示認同孔毓珣的想法,以固守爲上策。唯獨廣西巡撫甘汝來,臉上卻是浮現一片憂慮之色。

滿保見這些文官大放厥詞,當下也是冷哼了一聲,“諸位大人若是以爲光靠人多,就能對付楚逆,他們也不可能打到兩廣來!孔大人想的未免也太簡單了!”

“你........哼!”

孔毓珣冷哼了一聲,不陰不陽道:“滿大人,本督雖然不懂戰事,可是也明白,半年內接連棄浙閩二省是什麼罪過!滿大人自然不用跟本督說,還是好好想想,回頭怎麼跟皇上交代吧!”

滿保臉色漲紅,有心想要出言指責,只是似乎突然想到了什麼一般,很快便平復了內心的怒氣,面無表情地對着管源忠拱手行禮。

“管大人,本督軍中還有要事,恕不奉陪了。”

管源忠有些傻眼,就這麼瞧着滿保離開了府衙,再回頭看看一臉志得意滿的孔毓珣,整個人都有些無奈了,不由得低低了口氣。

靠着這幫子貨想要擋住楚逆,何其難也!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清廷里人心不齊,復漢軍這邊其實也有分歧,主要表現在這一次攻兩廣的三個主力師長身上,在樞密院的計劃當中,此次進攻兩廣的三個主力師,分別是寧鐵山的第一師、程銘的第三師和錢英的第六師,本身就分屬不同的山頭。

復漢軍的起家歷史雖然不長,也就是這麼幾年的功夫,但是其人員的構成極爲複雜,嚴格來說最早期的主幹力量是寧忠源的漢陽營嫡系老兵加上寧渝的雛鷹營少壯,後來經過了多次的戰事後,又加入了程、鄭二家的嫡系,還有一大批的湖廣子弟兵,也就構成了兩個派系,分別是雛鷹派和勳臣派。

等到復漢軍走出湖廣以後,又從俘軍裡改編了許多綠營兵,加入了復漢軍,因此這個時候復漢軍裡還有一部分人是清廷的降兵降將,這些人儘管身份上有些忌諱,可是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像嶽凌峰、許明遠還有錢英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一師的師長寧鐵山算是皇族,明面上跟寧忠義、寧祖毅等人算是皇族少壯派,可實際上寧鐵山本身也出身於雛鷹營,因此實際上跟董策、許成樑、李石虎爲代表的的雛鷹派走的更近,嚴格來說跟程銘代表的勳臣派,壓根就尿不到一個壺裡去,至於錢英這樣的降將派,更是沒有太多說話權力,因此主要的分歧還是在於寧鐵山跟程銘。

按照原來的計劃,復漢軍三個師將會兵分兩路,一路由第一師沿着潮州府、惠州府的方向,一路攻向廣州府,而第三師和第六師則是打下惠州之後,繼續分兵,一路輔助第一師圍攻廣州,另一路則是攻韶州府,阻隔外線的清軍。

這個計劃嚴格來說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在寧鐵山和李石虎的深入研究後,提出了另外一條思路,那就是第三師繼續走惠州,攻廣州,而第一師和第六師由水師載着直接到崖海,攻佔新會和肇慶府,將廣州以東的幾萬清軍給徹底吃下去。

這個計劃最大的好處就是,一旦能夠拿下肇慶,廣州府的清軍也就成爲了甕中鱉,會被寧楚給一網打盡,不會使得他們逃往廣西繼續與寧楚爲敵,廣西空虛無兵,自然也就不攻而下,可問題是乘船到崖海,前面很難運送太多的兵力,可能也就一個團到兩個團,想要守住數萬大軍的進攻,實在是有些冒險,因此這是一個非常有野心的計劃。

在這種顧慮下,程銘也就提出了反對意見,他望着寧鐵山的眼神非常懇切。

“寧將軍,樞密院對我軍的要求,只是在年前拿下廣東,至於廣西屆時也不遠矣,穩紮穩打之下,將毫無任何風險,而你們提出來的這個計劃,若是一旦有所失利,後續影響將會影響整個戰局!”

寧鐵山捏了捏眉心,用手裡的炭筆在輿圖上描畫着,低聲道:“程將軍的意思我自然明白,可是程師長可曾知道兵貴神速?可知道待時而變?如今我軍看似一片優勢,可若是等到圍住廣州府的那一天,清軍又會多出多少兵馬來?”

“若是就這般也就罷了,可問題是對面的清軍也不是傻子,他們能夠從閩浙逃到兩廣,未必不會繼續西逃至雲貴,難不成咱們要一直跟他們在山溝裡捉迷藏嗎?”

寧鐵山說的這番話,在軍內實際上是頗具市場的,甚至放在內閣那邊也是很受歡迎,原因很簡單,速戰利於久戰,從各方面來說都是,而兩廣和雲貴的地利也擺在那裡,若是讓清軍真的逃過去,長期跟復漢軍捉迷藏,也不是復漢軍能接受的。

程銘自然也懂得這番道理,只是對於他來說,這種過於冒險的行爲,實在是不將士卒的性命放在心裡,畢竟跨海遠征,可不比陸地上那麼簡單,稍有不慎便是一場慘敗。

二人不由得同時望向了錢英,只是錢英向來謹言慎行,在這種重大事項上也不敢隨意誇口,只得從中和稀泥。

“二位將軍所言都甚爲有理,只是本將以爲,不如將此事的決定權,交給陛下和樞密院定奪......”

對於錢英的這一番言辭,寧鐵山自然有些不滿,正準備開口之時,卻從外面傳來了一陣爽朗的笑聲,聽得衆人又驚又喜,原來是當今樞密使常山王寧忠義到了。

“拜見常山王殿下!”

見到寧忠義穿着一身的甲冑,大步流星走了進來,寧鐵山、程銘和錢英連忙躬身行禮,這位常山王的脾氣可是有些冷厲。

寧忠義一臉風塵僕僕的模樣,到了正堂上便從懷中掏出了一個盒子,從裡面拿出了一封黃綾包裹着的聖渝,望着衆人高聲念讀。

“着常山王爲徵兩廣行軍大總管,協調諸師,統籌萬方,以克定兩廣爲己任,以平定西南爲遠圖。”

“臣等領旨謝恩!”

望着寧忠義壯實的身影,寧鐵山臉上浮現出一絲笑意,他可是知道自家這位遠方叔父,在京中可是真真憋壞了,多次向皇帝請求親自率軍,只是前番都不許,如今總算是盼到了這樣的良機。

寧忠義畢竟是當過許久的樞密使,如今兼顧兩廣行軍大總管自然不是什麼難題,因此心情也沒有太多的波瀾,反而顯得異常平靜,“還沒到大帳就聽到你們在吵了,能不能讓我聽一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寧鐵山望了程銘和錢英一眼,隨即便拱手道:“既然常山王千歲已至,臣等的諸般策劃,還請常山王千歲做主吧!”

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二章 奴才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二百七十四章 謝主隆恩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級爛攤子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六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六十章 父子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
第三十七章 軍事編制第二百零七章 強行成親第一百八十六章 流言第五百三十五章 海參崴第二章 奴才第九章 雲夢礦鹽第五百一十四章 封國之道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四十二章 兩淮鹽商第二百七十四章 謝主隆恩第二百七十七章 東進之路第四百一十七章 祭奠永曆帝第三百一十章 寧家大業第二百九十章 收買人心第五百二十一章 何惜此身第一百八十八章 臨戰大祭第一百二十一章 生死第三百零三章 八旗新軍第一百八十四章 財政賦稅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三百三十四章 星辰大海第二百四十章 戰康熙(十)第五十二章 加快速度第四百六十九章 大決戰之天津登陸第一百二十五章 堂堂正正第五百六十五章 貓捉老鼠第一百九十二章 人心思變第一百六十一章 一日破城第九十二章 雨戰第二百六十五章 超級爛攤子第九十六章 高價第五百八十一章 顛覆俄羅斯帝國第一百五十二章 義陽三關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練潭鎮(十)第三十一章 大怒第二百六十七章 天下熙熙第二百三十九章 戰康熙(九)第一百二十章 後路第四百八十九章 大決戰之八里橋之戰(九)第三百二十八章 廉恥與風骨第四百五十八章 孤臣之道第三百二十一章 廢除賤籍第四百七十五章 大決戰之死中求活第二百九十六章 龍興之地第二百六十六章 財政改革第一百七十章 九江血(三)第九十八章 降或死第一百八十五章 安慶第六十章 父子第一百二十九章 喜迎大捷第五百六十一章 九死一生第一百九十章 誓師東征第二百六十章 福禍所依第六十章 父子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一百五十章 傷亡第四百一十一章 工業1.0計劃第三百九十八章 一把來個大的第二百二十二章 針鋒相對第一百五十一章 成與敗第一百零五章 頭疼第五百二十三章 大策凌敦多布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整軍第一百七十九章 堅不可摧第三百九十九章 打掃乾淨第三百六十三章 歐洲的中國熱第一百四十五章 圍城第四百九十七章 朝鮮利益第二百四十七章 跑或降第五十九章 壯志雄心第七十二章 擴軍第四百二十五章 最後一擊第二百二十四章 血戰桐城(上)第四百一十五章 雍正立祠第二百三十二章 戰康熙(二)第五百一十五章 雙方心機第五百二十五章 乾隆的奮鬥第一百一十六章 刺刀第三百七十二章 接管大軍第五百六十章 陰差陽錯第三百八十七章 科技飛躍第一百七十八章 勸降可行?第一百三十五章 南下?東進?第二百四十八章 生或死第四百二十一章 達成協議第一百八十章 正面會攻第兩筆七十九章 利益攸關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三百七十四章 還能叫八旗新軍嗎第四百七十四章 大決戰之雍正吐血第一百五十三章 傅爾丹第四十七章 寧千秋第一百四十一章 戰臨江第五百二十二章 出使漠北第三百八十五章 金銀本位制度第三百二十章 登基爲帝第四百九十八章 政爭紛紛第十九章 火炮第三百零六章 李馥歸降第四百七十章 大決戰之生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