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數據

第110章 數據

恩斯特坐在靠椅上,查看着今年的東非殖民地數據。

隨着肯尼亞北部,落入東非殖民地政府手中(只是擁有主權,還沒有開始開發),東非殖民地面積達到了一百四十萬平方公里左右,前世的坦桑尼亞和肯尼亞基本落入東非殖民地手中(桑給巴爾島,肯尼亞東北沿海沙漠地帶尚且未統一)。

目前東非殖民地註冊移民人口達到了58.2413萬人,當然要祛除黑人土著的數量,目前東非殖民地手中掌握的黑人大約在40萬到80萬之間。

當初恩斯特和東非政府,對年底移民數量的估計是接近50萬,之所以超額完成這麼多,是因爲巴拉圭戰爭移民,和南德意志地區移民,兩個新開闢的移民源。

移民的構成也因爲新的移民源加入,發生改變,其中華人移民依舊數量第一,但是也才三十萬人出頭,奧匈帝國移民居於第二位,接近二十萬人,第三是巴拉圭移民,以婦女和兒童爲主,第四是亞美尼亞等中東移民,第五位纔是德意志地區的移民,

當然按照民族來計算,德意志人數量並不少,排在第三位,奧匈帝國移民裡有相當一部分移民是德意志人。

而南德意志地區移民實際上還沒有開始發力,樂觀估計明年至少可以招收二十萬德意志人在整個德意志地區(不包括奧匈帝國)。

而土著俘虜的數量之所以浮動這麼大,是因爲土著還不值得東非殖民地浪費筆墨去統計。

而東非土地的開拓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其中有一些危險的工程,爲了減輕移民損失,殖民地政府還是要大量使用土著俘虜。

加上總有土著能在第一波清洗運動中被逃掉,畢竟東非殖民地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出去掃蕩,農田和莊稼還需要打理,所以總會有漏網之魚,在巡查時被殖民地俘虜。

所以東非目前總人口加上土著大約在一百萬左右,利用這一百萬人口,今年整個東非殖民地共開發了349萬畝土地。

其中73萬畝水稻田,主要分佈在東非沿海平原地帶和大湖區附近,目前還在向沿海平原的南北兩端擴張,未來最南端在下濱海區的魯伏馬河流域,最北端在東肯尼亞區的阿西里弗河流域。

按照畝產200公斤計算(浮動在180到250之間),預計產量至少可以達到1.4億公斤,如果進一步加工爲大米,大概可以得到大米8400多萬公斤。

東非目前種植了151萬畝小麥,是東非殖民地當之無愧的第一大糧食作物,主要分佈在內陸高原和肯尼亞已開發土地的北端。

內陸高原雨水較少,適合小麥生長,但小麥的產量比不上水稻,大約畝產在160公斤左右。

小麥預計產量在2.4億公斤左右,小麥出粉率高,大約百分之七十左右,換算爲麪粉大約在1.68億公斤左右。

除了水稻和小麥,還有二三十萬畝的其他糧食作物,分別是土豆,小米和玉米。

而經濟作物的規模,也達到了百萬畝,以劍麻,油料作物,棉花,咖啡,橡膠等爲主。

以上數據是按照保守數據計算的,畢竟當前東非開發出來的土地,那都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優質土地。

而且大量使用農家肥(東非的糞便是統一處理的),和少量使用進口肥料(主要是歐洲地區),畝產只高不少。

開發出如此多的土地,實際動用的移民數量還不到四十萬,畢竟後來的移民還來不及開發新的土地。

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黑人土著的使用脫不開關係,土著目前就充當了牛馬和拖拉機的作用。

耕地,挖渠,修路都離不開大量土著的使用,當然移民也不能閒着,種莊稼是精細活,都需要移民自己來完成。

人口的到來也促進了東非城市人口的增長,其中大城市人口兩三萬,小的只有兩三千。

第一鎮是當之無愧的東非第一大移民城市,全部人口數量在三萬左右。

而達累斯薩拉姆是移民人口規模第二的城市,人口兩萬七千多,實際上達累斯薩拉姆加上在此的外國商人,阿拉伯人,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等,纔是東非殖民地人口最多的城市,已經超過了三萬,如果加上土著奴隸數量就更多了,這裡可是東非殖民地預留的唯一一塊奴隸市場。

但是東非統計人口,都是以註冊在籍的移民人口爲準,土著和外國人都不計算在內。

人口數量第三的城市出人意料,並不是沿海城市(比如蒙巴薩等建城歷史悠久),而是深居內陸的姆萬紮,人口在兩萬三千多。

第四是目前東非殖民地唯一一座礦業城市,姆貝亞,兩萬一千多人口,主要開發煤,鐵礦,附帶其他資源(金,銅等副產品)。

第五是蒙巴薩,人口規模兩萬左右,蒙巴薩落入東非殖民地手中的時間較晚,但是關注度高,政策傾斜度僅次於姆萬紮和姆貝亞,所以發展比較迅猛。

第六是坦噶,人口規模一萬八千多,坦噶作爲最早被掌控的沿海港口,而且已經成爲東非劍麻加工,貿易中心,每天都有歐洲商人從此訂貨。

第七是巴加莫約,一萬三千五百多人口,作爲一個港口城市,巴加莫約發展的中規中矩,雖然屬於中央區三大城市(第一鎮,達累斯薩拉姆),但功能和達累斯薩拉姆重合,所以並不突出,但巴加莫約未來前景還是不錯,的有非常好的潛力。

因爲當前東非人口達不到,所以對港口的要求也不高,達累斯薩拉姆就能滿足中央區的需求,可隨着東非的發展,未來光靠達累斯薩拉姆港可能也滿足不了中央區的需求,到時巴加莫約就可以作爲達累斯薩拉姆港的補充。

第八是多多馬,人口一萬三千多,和巴加莫約不相伯仲,多多馬位於坦桑尼亞中心,是移民和物資,由東向西運輸的重要的中轉站。

第九是姆特瓦拉,一萬兩千多人口,姆特瓦拉位於下濱海區,距離下濱海區首府羅恩羅達距離較近,所以發展的還不錯,只不過姆特瓦拉泊港泊位較少,制約了其發展。

以上城市人口都突破了一萬,差距並不是很大,而且未來的發展都不會差,潛力都很大。

除了以上九個城市,接下來人口最多的並不是大區的首府,而是近海的奔巴島,作爲東非殖民地最大的海島,目前移民數量達到了九千七百多人。

然後纔是其他未上榜的大區首府,比如基戈馬,鬆蓋阿,羅恩羅達,內羅畢……

其中內羅畢是目前東非殖民地人口最少的城市,其規模才兩千出頭。

內羅畢作爲前世東非第一大城市,自然不可能不被恩斯特重視,之所以當前發展如此落後的原因是開發教晚。

肯尼亞才入手不久,深居內陸的內羅畢自然也不是很容易開發,蒙巴薩靠海,交通便利。而基蘇木位於大湖區沿岸,可以得到姆萬紮的幫扶,內羅畢只能依靠自己。

而且肯尼亞咖啡園的開闢,分散了內羅畢的精力,咖啡園位於肯尼亞山山麓,在內羅畢的正北方向,而種植園需要人手,所以拖累了內羅畢的發展。

不過內羅畢的未來還是非常有前景的,未來佔領烏干達等地後,內羅畢作爲通往烏干達的交通樞紐(鐵路),其發展還是很有潛力的。

(本章完)

第37章 戰爭第545章 孤兒第284章 連環計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207章 換牌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3章 在柏林第28章 “圈地運動”第382章 渡河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711章 歸國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475章 出手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523章 旱情第330章 跑路第387章 初交手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451章 人口(續)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704章 底氣第98章 遊歷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315章 清倉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108章 歷史課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560章 記者會第343章 屯田第228章 留學生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316章 萊茵盾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304章 調停第396章 推測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494章 假情報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463章 站隊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673章 象牙第37章 戰爭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144章 貿易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46章 船隊第128章 打探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95章 兵工廠升級第591章 歸途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27章 地圖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216章 未來可期第316章 萊茵盾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496章 交戰第149章 王位第521章 申請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
第37章 戰爭第545章 孤兒第284章 連環計第209章 第一鐵路立項第543章 南琉球羣島第306章 交接馬約特島第599章 世界“第一”第207章 換牌第490章 奇葩指揮官第3章 在柏林第28章 “圈地運動”第382章 渡河第202章 收攏軍權第473章 新總督的煩惱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711章 歸國第651章 西南非洲第321章 基圖伊煤礦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475章 出手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507章 兩頭通吃第523章 旱情第330章 跑路第387章 初交手第423章 軍工推銷第654章 軍用車輛研究所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52章 的裡雅斯特第770章 安哥拉遺產繼承第451章 人口(續)第411章 斐迪南海軍學院第704章 底氣第98章 遊歷第286章 工人調動第315章 清倉第272章 亞得里亞海海戰第718章 奧賽羅“販奴”第122章 北境開發第107章 圖爾卡納湖第544章 奎河拱水壩第748章 第二階段第108章 歷史課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746章 士氣可用第560章 記者會第343章 屯田第228章 留學生第391章 羊入虎口第316章 萊茵盾第586章 忽悠合資第304章 調停第396章 推測第709章 人才召回第155章 沙俄移民的特殊待遇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674章 魚米之鄉第494章 假情報第127章 拉斯坎坡裡交易市場第463章 站隊第334章 三角聯盟(續)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346章 移民過渡點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549章 自行車產業第673章 象牙第37章 戰爭第747章 費特河戰役第144章 貿易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229章 開足馬力第242章 爲什麼是馬約特島?第341章 民主選舉第352章 東印度洋的海上馬車伕第588章 哈拉雷市菸草廠第157章 風車磨坊第116章 魯道夫噩夢之源第235章 想搞事,又不想出力的恩斯特第198章 烏龍對話第46章 船隊第128章 打探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335章 生豬養殖第95章 兵工廠升級第591章 歸途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27章 地圖第500章 德國大使第260章 南轅北轍的猜想第216章 未來可期第316章 萊茵盾第237章 小了,格局小了。第429章 薄弱基礎第496章 交戰第149章 王位第521章 申請第635章 第三百三十六 五萬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