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二元制中學

談論完海軍問題後,主要還是靠斐迪南大公這個海軍掌事人來運作,康斯坦丁則負責協調資源。

而恩斯特則要主持接下來政府的教育會議,因爲東非第一屆小學生畢業的原因,公辦中學的建設也提上日程。

“當前東非完成了基礎小學教育的普及,第一屆學生也完成畢業,這對於王國來說是一件好事,不過相比於世界諸國來說,我們的教育體系是不完整的,尤其是進階教育,這就使得學生畢業後除非因爲成績優異而被國家選中,可以參與進一步的教育培養,但是剩下的學生該如何處理,是一個重要問題。”教育大臣戴克赫拉夫在會議上說道。

恩斯特:“中學和小學教育不同,需要更高水平的教師,目前來說,我們還不能配齊相關人員,可能還要稍等幾年時間,所以就必須先苦中苦學生和教師了,可以先把學生集中起來,在鎮子或城市建立寄宿制學校,同時改變小學時期的小班教學制度,換成大班教學,等到以後教師不再稀缺時再換過來。”

這實際上就是恩斯特前世在農村上學時的狀態,只有鄉鎮和以上裡存在中學,村子裡存在中學比較少見,東非普及小學教育後,幾乎每個村在都有小學存在,但是中學不可能像小學那樣普及。

這主要是恩斯特的鍋,因爲在早期人才培養上,要向軍隊,政府傾斜,這就會導致黑興根培養的知識分子幾乎都是速成的,應付小學還好說,中學需要的教師就不可能這麼隨意了,沒有幾年時間培養知識儲備都不可能達標。

這個時代中學不像後世那樣分爲初中和高中,19世紀中期,歐洲纔出現高中的苗頭,一般是作爲上大學的預科學校。

恩斯特也不打算搞高中教育,兩套系統完全沒有必要,這就要求加強東非中學的學習時長,因爲要學的東西比較多,這樣才能更好的對接歐洲大學。

恩斯特接着說道:“中學教育,就不能像小學那樣糊弄了,我們糊弄自己可以,但是這樣做歐洲的高校可不會太接受這樣的生源,對於中學教育,我們要加強管理,增強學科學習,尤其是文化課上的選擇,同時在小學畢業考試後實現學生的分流工作,成績前百分之二十的學生進入文科中學學習,剩下的學生則進入實科中學學習。”

文科中學也就是類似前世的初中高中結合體,而實科中學則是類似中專,現在歐洲大學是不招收實科中學學生的。話雖如此,實際上這個時代能上的起實科中學的也不是普通家庭。

而恩斯特這種接受過完整九年義務教育的優秀人才,打算給東非一步到位,順帶把中學教育作爲東非義務教育的重要內容。

恩斯特總結道:“東非的義務教育應該分爲兩個階段,首先是具有普遍性的小學教育,每一個東非孩子都必須強制接受,學制爲五年,然後是二元制的中學教育,也具有普遍性,但是兩者區別在於成績優異的學生爲深入大學做準備,而成績一般的則爲進入社會做準備,學制同樣是五年。”

讓學習成績一般的中學生,畢業後直接流入社會,不是恩斯特不重視教育問題,而是因爲當今時代的特色就是如此。

以比利時爲例,1842年一家棉紡廠僱傭的童工(5—9歲)比例是1%,歷史上到1879年,這個年齡段的童工人數漲爲9%。年齡更大一些的童工(10—14歲),在1859年就達到了34%的比例。

當然,比利時這種國家畢竟會特殊一點,畢竟利奧波德二世確實是比利時仁君典範,在對比利時實現工業化方面確實有些成績,而粗暴工業化犧牲的就是比利時婦女兒童進入工廠和礦山。 普魯士就比較特殊了,雖然普魯士推行義務教育,這就使得適齡兒童可以在學校完成小學學業,但是初衷就比較奇葩,因爲童工進入工廠導致軍隊的後備不足,普魯士出於軍事上的考慮頒佈了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工人保護法。規定10歲以下童工不得受僱,16歲以下不得工作超過16個小時,嗯,很符合普魯士軍國主義的風格,但是不管怎麼說,結果是好的。

當然,德意志之前是鬆散的,各個邦國有自己的法律,普魯士統一德國後,俾斯麥就開始着手德國立法工作,將普魯士的法律推向整個德國,同時完善之前的法律法規。

相比較而言東非的孩子都是比較幸福的,東非王國從殖民地時代開始就制訂了嚴格的法律,禁止七歲以下兒童參加社會性勞動,七歲以上兒童則必須參加義務教育。

東非小學爲五年制,等他們畢業時至少已經十二歲,其中成績優異或者提前完成學業的,還可以由教師提名參加王國的每年兩次的統一特招考試,然後赴歐洲留學。

所以第一批東非官方留學生雖然才五百人,實際上之前特招時已經有極少數學生提前出國學習,不過人數只有四十三人,這批人也就是傳說中的天才。刨除掉這部分人,剩下的八百六十二人中有三百一十七人直接進入黑興根軍事學院。

剩下的則是一些學生,因爲體能或者性別(女生)等原因,無法直接進入黑興根軍事學院,所以需要在第一鎮市小學留級,等到第一鎮市中學完工後,再進入中學學習,而且是文科中學,這也算是特殊時期,特殊待遇。

以上東非第一屆小學生總數是一千四百零五人,這是整個東非王國的數據。

這也很好理解,東非招收移民一般在遠東就會進行篩選,其中十五歲以下的移民是不能單獨移民到東非(有家庭的不算),畢竟海上的風波一般人可吃不消。

這種情況隨着東非殖民地建立時間積累而發生天翻地覆的改變,因爲東非王國移民人數大增,加上生育率爆發,過幾年東非的學校恐怕就會人滿爲患。

而等到東非小學生畢業後,再進入同樣五年制的中學繼續接受教育,等到他們畢業後,也就是十七歲,這個年齡恩斯特認爲是比較合理的。

東非把他們養到成年,接下來就完全看他們自己的了,從國家層面來說東非政府充分盡到了自己的責任。

恩斯特接着說道:“本質上,我們實行的中學教育,依然是窮教育,所以統一考試不可避免的會在多樣性上有所犧牲,所以對於一些偏科嚴重但是某些科目極其優秀的學生,我們也不能忽視,政府方面可以對這類學生進行特別考察,組織全國性的單一學科考試,把這部分學生提純出來,成立一類特別學校,不過這種學校要放在城市或者大型鄉鎮中,這也算是我們對特殊人才的優待。”

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113章 野望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49章 疾病防控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108章 歷史課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451章 人口(續)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284章 連環計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46章 船隊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559章 誣陷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438章 倒計時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710章 鞏固經濟還在審覈……第81章 煤礦第45章 羅恩羅達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359章 來了就別走了!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345章 援助團第430章 客人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53章 土豆種植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735章 廓爾喀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618章 良知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78章 奧匈帝國第766章 集結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67章 大臣路線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50章 教育第320章 雙標第395章 耍無賴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498章 和談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701章 城市化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735章 廓爾喀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766章 集結第624章 要人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164章 肉類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
第319章 總部搬遷第265章 戰前準備第113章 野望第439章 非酋結婚第670章 人口流動第49章 疾病防控第59章 桑給巴爾宮廷政變第190章 送行和交待第108章 歷史課第445章 蝗災和乘火打劫第313章 盜版“斯圖加特”第434章 遙遙領先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685章 人盡其用第337章 美利堅老鄉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322章 視察多多馬市。第724章 臨時調整第743章 第一階段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571章 封鎖宮古海峽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212章 蘇伊士運河第451章 人口(續)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325章 恩德貝萊人的支持者第706章 東阿外交關係升級第558章 禍水東引第284章 連環計第329章 落後當前版本第518章 循序漸進第46章 船隊第535章 落後農業國第632章 前往歐洲第338章 幕後黑手第559章 誣陷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第438章 倒計時第358章 戰爭準備第269章 大津巴布韋遺址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340章 淮海經濟區第733章 四面楚歌第406章 黑色產業鏈第710章 鞏固經濟還在審覈……第81章 煤礦第45章 羅恩羅達第702章 東非的“政治資產”第642章 制裁和認慫第359章 來了就別走了!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345章 援助團第430章 客人第270章 忠心愛國的威尼斯商人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六 那基瓦力湖戰役第422章 鐵路和銅礦第180章 足球國度第519章 百萬黑奴第296章 拿下威尼斯第53章 土豆種植第637章 大缺大德第735章 廓爾喀第448章 1874年行政區劃第224章 國王瀑布第375章 第一鎮市的安全形勢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692章 差距懸殊第129章 西北將戰第618章 良知第461章 弗里德里希第78章 奧匈帝國第766章 集結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669章 工農聯動第67章 大臣路線第277章 騰籠換鳥之計第292章 先進的包稅制第50章 教育第320章 雙標第395章 耍無賴第370章 (不用訂閱章)第481章 配合演出第498章 和談第139章 戰爭結束第701章 城市化第744章 心態調整第384章 臨危受命第735章 廓爾喀第482章 波斯尼亞第739章 防線失守第766章 集結第624章 要人第257章 雙方算計第164章 肉類第266章 羅馬二次光復第455章 劍指南洋第657章 安哥拉防務第282章 “進步”的桑給巴爾蘇丹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