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幕就要降臨時,穆典赤、阿力克、李志遠和兩名隨從共五人來到了天池旁。
以天池爲中心,森林、草原、雪山、人文景觀爲一體,形成別具一格的風光特色。它北起石門,南到雪線,西達馬牙山,東至大東溝,總面積達160平方公里。立足高處,舉目遠望,一片綠色的海浪,此起彼伏,那一泓碧波高懸半山,就像一隻玉盞被巖山的巨手高高擎起。沿岸蒼松翠柏,怪石嶙峋,含煙蓄罩;環山綠草如茵,羊羣遊移;更有千年冰峰,銀裝素裹,神峻異常,整個湖光山色,美不勝收。
天池共有三處水面,除主湖外,在東西兩側還有兩處水面,東側爲東小天池,古名黑龍潭,位於天池東500米處,傳說是西王母沐浴梳洗的地方,故又有”梳洗澗”、”浴仙盆”之稱。潭下爲百丈懸崖,有瀑布飛流直下,恰似一道長虹依天而降,煞是壯觀,幫成一景日”懸泉瑤虹”。西側爲西小天池,又稱玉女潭,相傳爲西王母洗腳處,位於天池西北兩公里處。西小天池狀如圓月,池水清澈幽深,塔鬆環抱四周。如遇皓月當空,靜影沉壁,清景無限,因而也得一景日:”龍潭碧月”。池側也飛掛一道瀑布,高數十米,如銀河落地,吐珠濺玉,景稱”玉帶銀簾”。池上有聞濤亭,登亭觀瀑別有情趣。眼可見簾卷池濤,鬆翠水碧;耳可聞水擊巖穿、聲震裂谷。
天池以西三公里處是燈杆山,海拔2718米,山體長3公里許。老君廟、東嶽廟就建於此。當年道士在山頂立一鬆杆,上掛天燈,晝夜不滅,當年烏魯木齊的百姓都以天燈爲神喻,只要燈長明不滅就預示世道太平,故該燈又稱太平燈。由燈杆山西眺,烏魯木齊可盡收眼底,尤其在華燈初上之際,遠看烏魯木齊萬家燈火,其樂無窮。
天池西南兩公里處,有馬牙山,海拔3056米,山體長5公里,山頂斷崖崖嵬,巨石林立,形似一排巨大的馬牙,因而得名。馬牙山石林是天池景區的一絕,那些巨石在風的剝蝕下,形成廳特的馬牙景觀,其石廳形怪狀,形態各異,或巨齒獠牙,如同猛獸血口,或層層翻卷如大海波濤。其中有一石極像古代牧人,頭着氈帽,神態安然。走進石林總讓你遐想聯翩。在馬牙山頂,北望天池,滿目錦繡;東看博格達,雪海三峰盡收眼底;西眺烏魯木齊,廬舍田莊,歷歷在目。
穆典赤對李志遠說:“今晚我們就住這裡吧。明天我們將由天池南岸往博格達山區前進,如果順利中午可以到達雪線。所有的馬匹都留在此處,你可以留下2個人看守。阿力克,你的槍械不用帶了,帶了也沒有用處。現在我們要討論一下,我們只有兩副登山器具。”
李志遠笑道:“是4副,我帶了兩副。其實我本來就是要去拜見穆罕麥族長的,但因爲他有病,又不便向外人說明,當然是拒絕我們啦。在國外學習的時候,我就喜歡戶外運動,特別是登山攀崖,來到天山腳下,當然不能錯過機會,我本意就是要去博格達峰的,用具是自然帶在身邊的,不想是派上大用途啦。”
穆典赤看了李志遠的登山工具,不禁豎起大拇指,用維爾語說:“亞克西。比我的好多了,看來都是洋鬼子的貨,而且有些看起來不是很明白用途,還要請教一下。”
李志遠說:“好說好說。”
夜幕降臨,由於周圍高大粗壯的雲彬樹和巍峨的山嶺,四下一片黑暗。但當月亮升到半空中,月光灑向天池水,湖面一片銀白,頓覺得光亮起來。
李志遠坐在湖邊,望着湖中的那一片銀帶偶爾在微風下襬動,就好一條銀蛇在閃動,不禁神往。他問穆典赤:“你看,那像不像一條銀色的蛇?聽說天山雪蓮,又名“雪荷花”,當地維吾爾語稱其爲“塔格依力斯”,哈薩克人則稱雪蓮爲“霍加雀普”,意爲“百草之王”可以起死回生。愈是年深的愈是巨大,充滿靈性,可以經受零下30℃嚴寒的考驗。“穆典赤淡淡地說:“每年7月至8月這個時候,正是新疆天山野生雪蓮花盛開的時節,然而每到這個時候,3000米以上雪線附近都會有大批人前來瘋狂採挖。野生雪蓮是靠種子繁育的,盜挖者將它們連根拔起,使其連開花結籽的機會都沒有,導致天山雪蓮數量銳減,越來越少。但是他們大多數人盜挖只是庸品,真正的珍品沒有真主安拉的指引,是根本找不到的,甚至看不到。”
李志遠疑惑地說:“看不到?那你如何知道在哪。”
穆典赤凝視着頭項的那一片星光點點的夜空,鄭重地說:“知道!一定知道!因爲那裡有帶翼的銀蛇在飛!”
李志遠吃驚地看着李志遠:“有帶翼的銀蛇在飛!?”
穆典赤說:“是的。雖然我沒看見過,但一定是,有帶翼的銀蛇在飛!”
李志遠吃驚地看着李志遠:“有帶翼的銀蛇在飛!?”
穆典赤說:“是的。”
李志遠說:“難道你看過?”
穆典赤說:“沒過!不過我相信,我很快就會看到的。”
李志遠還是不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怎麼可能有帶翼的銀蛇?而且還會飛呢?”
穆典赤固執地說:“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很多不可思意的事存在。我們族裡的先知不止一次地告訴過我,他曾在10多年前見過一次,他相信那一定是真主安拉在預示着他什麼。”
李志遠便不再說什麼了。
第二天中午,穆典赤他們順利地由天池南岸到達了博格達山區,李志遠命令2名手下留下看馬匹。
穆典赤、李志遠、阿力克再次檢查了一遍行裝,確定沒有什麼缺漏後便出發了,接近傍晚時,他們到達了雪線的邊緣,此時他們已走到了海拔3000米左右的位置。從雪線開始,上下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景像,一邊是綠色蔥蔥,樹木參天,各種五顏六色的鮮花盛放其間,而一邊則是白雪皚皚,蒼涼突起的巨石遍佈其中。
李志遠並不知道他們到達的是什麼位置,而穆典赤看起來也並不想說什麼,他只是淡淡地說:“今晚我們就在這一帶紮營吧,你們倆在這裡不要亂動,我先到附近看看,確定一下安全地點。”
李志遠並不見怪,他明白穆典赤對他和阿力克還是不夠信任,因爲在此之前他們確實沒有接觸過,根本談不上有什麼瞭解。
阿力克雖然也算是個本地人,但他顯然以前並沒有上到過這麼高,而且是第一次這樣近距離地見到這樣迷人的景緻,不由地大聲歡呼起來:“太美啦!真是太美啦!”
穆典赤立刻板起了臉:“阿力克!請你立刻閉上你的嘴好嗎?因爲我可不想還沒出發就送了命。”
阿力克有此不知所措,他惱怒地、恨恨地說:“爲什麼要閉嘴?”
穆典赤冷冷地說:“原來你是一點經驗也沒有,我看你還是趕快下山去吧,我可不想你在這白白地把命給送了,要知道很多事不是隻憑勇氣就可以做到的。”
阿力克漲紅着臉,拳頭捻得緊緊的,剛想說什麼,就被李志遠拉到了一邊,他低聲說:“阿力克,如果你不想回去的話,還是什麼也不要說的好。穆典赤讓你閉嘴也是爲我們大家好,雖然這裡並沒有所說的那麼恐怖,但危險還是存在的,所以大家還是小心爲妙,要知道,從這裡開始確實是不能隨便高聲說話的,以免引起雪崩。”
說到這裡,也許很多人並不瞭解什麼是雪崩,那就讓我們花點時間來認識它一下吧:積雪的山坡上,當積雪內部的內聚力抗拒不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拉引時,便向下滑動,引起大量雪體崩塌,人們把這種自然現象稱做雪崩。也有的地方把它叫做“雪塌方”、“雪流沙”或“推山雪”。
雪崩,每每是從寧靜的、覆蓋着白雪的山坡上部開始的。突然間,咋嚓一聲,勉強能夠聽見的這種聲音告訴人們這裡的雪層斷裂了。先是出現一條裂縫,接着,巨大的雪體開始滑動。雪體在向下滑動的過程中,迅速獲得了速度。於是,雪崩體變成一條几乎是直瀉而下的白色雪龍,騰雲駕霧,呼嘯着聲勢凌厲地向山下衝去。
雪崩具有突然性、運動速度快、破壞力大等特點。它能摧毀大片森林,掩埋房舍、交通線路、通訊設施和車輛,甚至能堵截河流,發生臨時性的漲水。同時,它還能引起山體滑坡、山崩和泥石流等可怕的自然現象。弱小的人體遇到它,後果是可想而知了。因此,雪崩被人們列爲是積雪山區的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
有些雪崩是在特大雪暴中產生的,但常見的是發生在雪已經聚積於一定地點之後。雪崩的原因之一是在雪堆下面緩慢地形成了深部“白霜”(在地平面上開始形成的冰的六角形杯狀晶體)。其晶體由原始雪粒的蒸發,以及同時在地面附近以蒸汽凝結爲較大較緻密的冰晶,而形成鬆散的陣列,這樣就在地面附近雪堆內部形成了一個軟弱帶,帶中的“白霜”顆粒在上層雪開始順坡下滑時,就會充當起潤滑劑的角色,不僅加速雪下滑的速度,而且還帶動周圍沒有滑動的積雪。
人們可能察覺不到,其實在雪山上一直都進行着一種較量:重力一定要將雪向下拉,而積雪的內聚力卻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當這種較量達到*的時候,哪怕是一點點外界的力量,比如動物的奔跑、滾落的石塊、颳風、輕微地震動,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聲,只要壓力超過了將雪粒凝結成團的內聚力,就足以引發一場災難性雪崩。例如颳風。風不僅會造成雪的大量堆積,還會引起雪粒凝結,形成硬而脆的雪層,致使上面的雪層可以沿着下面的雪層滑動,發生雪崩。
然而,除了山坡形態,雪崩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人類活動。據專家估計,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們的隊友造成,這種雪崩被稱爲“人爲休閒性雪崩”。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運動愛好者經常會在不經意間成爲雪崩的*。而人被雪堆掩埋後,半個小時不能獲救的話,生還希望就很渺小了。
雪崩的發生是有規律可尋的。大多數的雪崩都發生在冬天或者春天的降雪非常大的時候。尤其是暴風雪爆發前後。這時的雪非常鬆軟,粘合力比較小,一旦一小塊被破壞了,剩下的部分就會像一盤散沙或是多米諾骨牌一樣,產生連鎖反應而飛速下滑。春季,由於解凍期長,氣溫升高時,積雪表面融化,雪水就會一滴滴地滲透到雪層深處,讓原本結實的雪變得鬆散起來,大大降低積雪之間的內聚力和抗斷強度,使雪層之間很容易產生滑動。雪崩的嚴重性取決於雪的體積、溫度、山坡走向,尤其重要的是坡度。最可怕的雪崩往往產生於傾斜度爲25°~50°的山坡。如果山勢過於陡峭,就不會形成足夠厚的積雪,而斜度過小的山坡也不太可能產生雪崩。
和洪水一樣,雪崩也是可重複發生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在某地發生了雪崩,完全有可能不久後它又捲土重來。有可能每下一場雪、每一年或是每個世紀都在同一地點發生一次雪崩,這一切都取決於山坡的地形特點和某些氣候因素。
雪崩分溼雪崩(又稱塊雪崩)、幹雪崩(又稱粉雪崩)兩種。它們的形成和發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氣候條件。
溼雪崩也許是最危險的,溼雪崩一般發生於一場降水以後數天,因表面雪層融化又滲入下層雪中並重新凍結,形成了“溼雪層”。在冬天或春天,下雪後溫度會持續快帶升高,這使新的溼雪層不可能很容易就吸附於密度更小的原有的冰雪上,於是便向下滑動,產生了雪崩。溼雪崩都是塊狀,速度較慢,重量大,質地密,在雪坡上像墨漬似的,愈變愈大。因此摧毀力也更強。這種塊雪崩的形成區通常在坡度稍緩的雪坡上。因爲陡坡上的粉雪(鬆散的雪)要幾乎崩完了,纔會輪到相對的緩坡,發生塊雪崩。它的下滑速度比空降雪崩更慢,沿途帶起樹木和岩石,產生更大的雪礫。但一旦捲入塊狀的雪崩體中,就決不會有像遇到幹雪崩那樣幸運了。而且它一旦停止下來會立即凝固,往往令搶救工作十分困難。
幹雪崩夾帶大量空氣,因此它會像流體一樣。這種雪崩速度極高,它們從高山上飛騰而下,轉眼吞沒一切,它們甚至在衝下山坡後再衝上對面的高坡。一般而言,大雪剛停,山上的雪還沒來得及融化,或在融化的水又滲入下層雪中再形成凍結之前,這時的雪是“幹”的,也是“粉”的。當此種雪發生雪崩時,氣浪很大底層也容易生成氣墊層。探險隊遭遇此類雪崩時,人可以被裹入雪崩體中並隨雪崩飛瀉而下。但是幹雪崩對探險者致命的威脅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