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

劉表要出兵南陽,蒯良等人也不好阻攔,關鍵是太有理由了。∑,就算是他們,也無法忍受袁術盤踞在南陽。那麼大塊地盤,百萬餘人口,更關鍵的是,南陽隨時可能威脅到荊州。這麼一個不穩定因素,誰不想除之而後快?

不過,荊州初定,人心思安,這驟然興兵,只怕人心惶惶,且荊州一衆人等,皆是文官,運籌帷幄可以,上陣廝殺不行。這如何是好?衆人憂心忡忡,向劉表述說艱難。劉表聞言,不由笑道:“諸君勿憂,我以荊州刺史之名份,以擊南陽。以正擊邪,以順擊逆,堂堂之師,百姓聞之,只有喜悅,何來不安?我有從子劉磐,驍勇善戰,兵馬嫺熟,可爲大將。且荊州地廣人多,豈無勇士?可於館驛之中張榜募之。”

只有蒯良持有異議,正欲進言,卻被蒯越扯住衣袖,回到府中,蒯良道:“袁公路雖然霸佔南陽,然則其正率軍擊董卓,我荊州不出兵相助也就罷了,如何能擊其後路?若如此,失天下人望也。”

蒯越勸道:“兄長,主公初來荊州,正是雄心勃勃,欲立威之時,主公心意已決,再勸亦是無益,不如順水推舟,趁勢拿下南陽。袁氏討董,不過是爲了各自利益罷了,其中又有幾分真心爲漢?”

蒯良長嘆一聲,不復再言。

張榜後不久,果有無數豪傑紛紛來投。其中最傑出者,爲一小將,名喚文聘,字仲業,南陽宛縣人,因不忿袁術在南陽盤剝百姓,而南下江陵。其人年未弱冠而勇武過人,談及兵事,諸子典故瞭如指掌,行軍佈陣爛熟於胸。劉表得之大喜,命其爲偏將,與劉磐一道統率荊州大軍,其餘諸人,紛紛視其才而任爲校尉、司馬等職。

劉表爲示決心,還將荊州刺史治所從江陵遷到了襄陽。坐鎮最前線,表示不收復南陽誓不罷休。陳蘭得知劉表大軍異動,兵鋒直指南陽,於是亦針鋒相對,於鄧縣、新野一帶據險設防,又飛馬快報與主公袁術,讓他早作打算。

袁術在洛陽城外,正躊躇滿志,打算整軍誇武入城,卻接到陳蘭急報,匆匆一覽之下,袁術怒髮衝冠,劉景升也敢動我南陽?於是袁術回書一封,着令陳蘭無論如何,也要一定把南陽給守住。他將會擇機派軍回援。

三路諸侯在洛陽城外匯合了。名義上的盟主還在,所以如何入城,入城後利益分配,以及下一步的打算,大家都要集合在一塊商量個章程出來。

袁紹在人前又恢復了那世家子弟的恢弘氣度。待人接物點滴不漏,使人如沐春風。不過見了弟弟袁術,袁紹卻沒有個好臉色。

袁紹與袁術的恩怨,從小時候就開始了。兩兄弟都是袁逢之子,只不過袁紹是庶長子,袁術是嫡次子。此時什麼都講究個名份,是以庶嫡待遇自然不同。後來袁逢之兄袁成早死,膝下無人,於是把袁紹過繼給袁成,成了袁成的嫡子。袁紹與袁術這才並駕齊驅。袁紹祖父又因袁成早死,所以對袁紹特別憐愛,這下好了,袁術心中又不平衡了。

袁術素來看袁紹不起,於是哥倆從小什麼都爭,當然,袁紹還是很有長兄風範的,比較大度。袁術就不同了,每次惹事的都是他。袁紹氣度還可以,又不是什麼大事,每次都是一笑了之。

可這次不同了。這次袁紹曾在酸棗密謀另立劉虞爲天子,諸侯附和的同時,袁術卻旗幟鮮明的表示了反對。袁術好享受,見漢室衰微,天下已亂,寧可讓那年幼天子被董卓玩弄於鼓掌之間,也不願意有個年富力強的成年君主壓在自己頭上。可是袁術這一表態,卻是一巴掌甩在了袁紹臉上,也同時讓天下人看到了袁氏門閥自己內部的紛爭與裂縫。

雖然這事最後在劉備救出太后與弘農王之後不了了之。但袁紹心中卻是憋了一股氣無處發泄。袁紹認爲袁術太不懂事。之前兩兄弟關起門來在家裡不管怎麼鬥都可以,但袁氏弟子在外面,一定要齊心合力,一定要統一,不能有不同的聲音。而袁術如此做,便是不顧一切的掃他的面子,他是關東討董盟主,掃他的面子,就是掃袁氏自己的面子。而且袁紹也不得不懷疑,袁術是不是想發出自己的聲音,而與自己分庭抗禮?

這種情況是袁紹絕對不允許發生的,縱然是世家大族,資源也是有限的。每一代的領袖人物,只能是一個人,這一代,只能是他袁紹。這也是上一輩公認了的。因爲從能力,從交際手腕,無疑袁紹確實是要比袁術強得多。

在袁紹看來,一個團結的袁氏,纔是強大的袁氏,如今袁術想搞分裂,他如何肯?自然是沒有好臉色給袁術看了。事實上也是如此,歷史上的袁氏,一南一北,袁紹和袁術,都曾稱霸一方,若是他兄弟倆聯合起來,可能以後的歷史就會徹底改寫,也沒劉備、曹操、孫策他們什麼事情了。畢竟這三個後來的霸主,曾經都依附過袁氏。

袁術見兄長臉色不好,他也不懼。打小他就不怕,難道現在自己有地盤有軍隊了,還怕他?袁術隨意的行了一禮,就昂然往裡面走。把個袁紹氣得鼻子都快歪了,這混蛋,這是對兄長的態度嗎?這是對盟主的態度嗎?

又開大會了,諸侯濟濟一堂。袁紹於主座,掃過堂下諸侯,那種一切盡在掌握的感覺又回來了,真好。可惜比起之前,堂上卻缺了兩個人。一個是河內太守王匡,一個是去了揚州募兵還在返程之中的曹操。

劉備坐在袁紹下首,左側第一位,他的對面便是袁術。劉備比起堂上諸人,雖然年紀輕,資歷淺,但誰讓他實力強呢?所以他坐在這裡,諸侯毫無異議。袁術坐在右手第一位,也是衆望所歸。因爲諸侯之中,除了劉備,也就袁術與西涼大軍連番大戰。其他人,不過是在打醬油罷了。

袁紹清咳一聲,說話了:“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董逆不仁,禍加至尊,流毒百姓。是以我等志士仁人振臂一呼,天下響應。各起大軍,會盟酸棗,齊心合力,共赴國難,以致臣節。連月鏖戰,終於擊退賊臣董卓,使其不得不西遷長安,以避我大軍鋒芒。這是我們討董聯盟輝煌的勝利!也是在座諸君共同的勝利!來來來,大家一同舉杯,爲聯軍賀!爲大漢賀!”

這話說得冠冕堂皇,大家也愛聽。於是一同舉杯,飲了。氣氛頓時就熱烈起來。

袁紹又說話了:“討董以來,玄德率軍親歷戰陣,屢戰屢勝,爲光復洛都立下殊功,來來來,大家一同爲玄德賀!”

劉備微笑,坦然受之。袁紹把酒喝了,看着劉備,還想他客氣之句,說幾聲袁盟主運籌帷幄、嘔心瀝血,也辛苦了之類的話,結果劉備一言不發。袁紹心下失望,表面上卻依舊與衆人談笑風聲。

袁術在下面,心想等會就要說到我了吧。結果袁紹再也不提軍事,自顧與人交杯換盞去了。袁術心中大怒,心道我也遣軍與西涼大將胡軫戰,最後導致其兵敗退往大谷關,難道這就不是功勞了?你袁紹又幹了什麼?離洛陽最近,只隔一條河,卻連番戰場失利,損兵折將,被阻於河岸寸步而不得進,哼哼!這又是甚麼本事?

袁紹不提袁術,倒不是他心胸狹窄,而是同爲一家人,他已經是盟主了,所以不太好意思自吹自擂,再去替袁術鼓吹了。反正袁術所作所爲,大家心中都有數,所以就不用客氣了。可惜袁術不怎麼想。只以爲是袁紹的報復。於是,袁術心中更加不滿了。一條更深的裂縫,在兄弟兩人之間出現。

酒過三巡,袁紹就開始和大家商量了,問下一步大家打算怎麼辦?這一問,大家就啞然了。袁紹這樣問,肯定不是說入城的事,而是說繼續討董啊。

之前袁紹已經帶大家看過輿圖了,董卓如今在函谷關、黽池、新安、陝縣一帶重兵佈防,要一路打過去,得耗費多少糧食,得死傷多少人馬?

諸侯心中一想,就是把董卓給打敗了、打死了,最後論功行賞,最大的獲利人,還不是你袁紹?咱們又能討得什麼好?封官加爵又怎能如現在一般自由自在。諸侯也想得清楚,現在自己在自己地盤上,有錢有糧有人馬,自己就是隨意稱王稱霸的一方諸侯。要是董卓身死,天子東來,到時候把自己都弄到朝堂中去,就算是三公九卿又如何,天下有點響動,不管是天災**,就要罷免,還不如在地方自在逍遙。

既然這樣,幹嘛自己還要出死力?之前響應你袁紹的號召,一是給袁氏面子,二是爲了在天下人面前刷下存在感。如今這兩點目的都達到了,洛陽也收復了,再西進?還是算了吧。

諸侯心裡打着小算盤,袁紹如何不清楚。其實到了這一步,袁紹也不太願意繼續下去了,只是他是盟主,勢在必行,騎虎難下,不得不硬着頭皮繼續下去罷了。

見諸侯集體失聲,劉備微一欠聲,向袁紹拱手道:“盟主,若能保證軍糧供應,我願爲諸侯先鋒,提兵西向,掃平董逆,保扶天子東歸!”

孫堅亦在席中,聽得劉備之言,心中大快,豪氣頓生,亦拱手道:“某亦願爲先鋒,與玄德一同西向!”

劉備聞聲,看向孫堅,兩人目光交觸,不禁各露微笑。袁術不滿的瞪了眼孫堅,他還想打算提兵回援陳蘭,讓劉表知道知道他的厲害呢。誰知道孫堅擅自表態。

孫堅卻沒有理會袁術,他此時胸中豪情萬丈,睥睨諸侯,暗暗想道,天下諸侯,舍玄德與我,誰敢稱雄?

第四百零五章 平城交兵(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書院見聞第六百零九章 劉備用兵圖兗州第一百四十九章 太后出逃第六百七十八章第三百八十四章 袁劉大戰(十四)第五章 曉夢迷蝶第二百零一章 公孫瓚跨界擊冀州(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二百二十二章 涼州風雲(還沒完)第七百二十二章 夏侯淵疾奔安陸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三百八十五章 袁劉大戰(十五)第二百零二章 兩虎相爭第一百五十章 議遷西京第五百六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七百六十五章第六十二單 廣陽除惡(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六百四十七章 圍點打援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二百零九章 朱儁設謀第五百九十四章 高柳攻防第六百零二章 草原大戰(二)談談匈奴與班超第二百一十五章 涼州風雲(五)第三百四十九章 曹操南圖第三百零二章 界橋之戰(二)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三百一十五章 下邳之戰(三)第一百九十章 青州攻略(六)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陽態度第一百七十四章 胡軫之死第八百二十四章第八章 格物之論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應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七百九十一章 水淹之計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四百二十二章 劉備嫁女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三十七章 冠禮始成第一百零五章 董卓之敗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二百八十四章 形勢突變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三百四十五章 書院見聞第一百九十九章 袁本初遣使說冀州第八百二十二章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第三百二十七章 用人制度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第五百八十一章 交州之戰第八十八章 黃巾亂起(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五百八十二章 交州之戰(二)第二十一章 東萊故事(2)第四百七十九章 冀州攻略(二十一)第六百二十六章 兵出魯國第三百零二章 界橋之戰(二)第七百二十六章 黃射臨陣棄袍澤第一百二十五章 江夏趙慈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三百四十七章 荊揚水戰第五百六十章 關中攻略(十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黃公覆夜渡河津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亂第三百零二章 界橋之戰(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五百一十六章 大打出手第三百零七章 兗州說客第七百零五章 夏侯舉動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二百零四章 青州教育第三百七十一章 袁劉大戰第五百八十九章 備胡之策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六百六十六章 虎將許褚第八十章 劉恪成親第三百六十八章 劉備所謀第七百六十三章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五百一十八章 好漢凌操第三百七十五章 袁劉大戰(五)第八百零五章 戰爭爆發(六)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七百三十一章第六百五十章 馬超中伏第三百二十八章 山陵又崩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第二百四十七章 袁術攻兗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五百七十五章 關中攻略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
第四百零五章 平城交兵(二)第三百四十五章 書院見聞第六百零九章 劉備用兵圖兗州第一百四十九章 太后出逃第六百七十八章第三百八十四章 袁劉大戰(十四)第五章 曉夢迷蝶第二百零一章 公孫瓚跨界擊冀州(二)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二百二十二章 涼州風雲(還沒完)第七百二十二章 夏侯淵疾奔安陸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三百八十五章 袁劉大戰(十五)第二百零二章 兩虎相爭第一百五十章 議遷西京第五百六十八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七百六十五章第六十二單 廣陽除惡(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大戰叛軍第六百四十七章 圍點打援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二百零九章 朱儁設謀第五百九十四章 高柳攻防第六百零二章 草原大戰(二)談談匈奴與班超第二百一十五章 涼州風雲(五)第三百四十九章 曹操南圖第三百零二章 界橋之戰(二)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三百一十五章 下邳之戰(三)第一百九十章 青州攻略(六)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陽態度第一百七十四章 胡軫之死第八百二十四章第八章 格物之論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應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七百九十一章 水淹之計第五百二十六章 撤離荊州第四百二十二章 劉備嫁女第一百一十六章 涼州之戰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三十七章 冠禮始成第一百零五章 董卓之敗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二百八十四章 形勢突變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襲奉高第二百三十四章 跨海東征(六)第三百四十五章 書院見聞第一百九十九章 袁本初遣使說冀州第八百二十二章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第三百二十七章 用人制度第三百七十七章 袁劉大戰(七)第五百八十一章 交州之戰第八十八章 黃巾亂起(二)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五百八十二章 交州之戰(二)第二十一章 東萊故事(2)第四百七十九章 冀州攻略(二十一)第六百二十六章 兵出魯國第三百零二章 界橋之戰(二)第七百二十六章 黃射臨陣棄袍澤第一百二十五章 江夏趙慈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三百四十七章 荊揚水戰第五百六十章 關中攻略(十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黃公覆夜渡河津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亂第三百零二章 界橋之戰(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五百一十六章 大打出手第三百零七章 兗州說客第七百零五章 夏侯舉動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二百零四章 青州教育第三百七十一章 袁劉大戰第五百八十九章 備胡之策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十六章 平定廬江(完)第六百六十六章 虎將許褚第八十章 劉恪成親第三百六十八章 劉備所謀第七百六十三章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五百一十八章 好漢凌操第三百七十五章 袁劉大戰(五)第八百零五章 戰爭爆發(六)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七百三十一章第六百五十章 馬超中伏第三百二十八章 山陵又崩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圍鄧縣第二百四十七章 袁術攻兗第五百一十一章 弄巧成拙第五百七十五章 關中攻略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