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董卓反應

第二個響應的,就是名將朱儁。朱儁因平黃巾之亂而受封錢塘侯,歷任顯貴之職,後又於河內太守任上,屢次擊敗張燕。董卓專政,畏忌朱儁,拜其爲太僕,以爲自己之副,朱儁素來看不慣董卓,於是拒辭不受,又屢屢上書反對遷都之事。最後不爲董卓所喜,於是遷都的時候也沒帶上他。朱儁怕董卓害他,於是率家兵護了一家老小出奔中牟。這時得聞太后與弘農王俱在,袁紹糾集宗室與諸侯,欲重立弘農王爲天子。朱儁素來敬重禮法,認爲綱常不能亂,於是瞬時佈告天下,同意袁紹此舉。

接着響應的,是陶謙。之前陶謙也沒興兵討董,他來徐州之後,埋頭髮展,不喜歡瞎摻和。但朱儁和他關係友善,朱儁有書來此,勸他一同上書,同意重立弘農王,陶謙無法,只好同意。

天下諸鎮,便只有三家宗室益州劉焉、荊州劉表、幽州劉虞沒有發表意見了,不知道是因爲避嫌,還是有其他原因。

不過就算如此,袁紹也很滿意了。天下諸州,徐、揚、豫、兗、冀都已經公開聲明,站在自己這一邊。而洛陽都城亦在盟軍之手,大勢已成矣。重立弘農王,誰人可擋?

就在袁紹志得意滿的時候,劉備找上門來了。

劉備找上門來第一句話就單刀直入:“本初,我還是反對現在就重立天子。”

袁紹心想,木已成舟,我把持天下大勢,你劉玄德還能奈我何?於是笑道:“玄德,此事並不是你反對,就能夠阻止得了的。重立天子,勢在必行!”

劉備淡淡道:“天無二日,人無二主,董卓未滅,豈可妄立新主?我與鄭師、家嶽書信溝通,他們亦持此論。想來荊州劉景升,幽州劉太傅、益州劉君侯等,亦別有想法……”

劉備沒說完,袁紹就匆匆打斷:“玄德,你真欲壞我大事乎?”語氣有點氣急敗壞了。盧植與鄭玄,目前雖然沒有官職在身,但在士林中卻是一呼百應的人物。而劉焉、劉虞、劉表這三人,不但各據一州,且都是大漢宗親,說話份量十足。且劉表出爲荊州刺史,劉虞加大司馬、加太傅、進封襄賁侯,可都是董卓下的詔書,有這層關係在,若是他們也聽了劉備的表示反對,這廢立之事,只怕就真的進行不下去了。袁紹辛辛苦苦籌劃到現在,又豈能眼爭爭看着自己白忙一番?要劉備敢真的如此,他決定就立即率兵與劉備來個魚死網破。

劉備見袁紹急眼了,知道這威脅有效。於是話風一轉,道:“本初,我也不是反對你行廢立之事。我之初意本是我等齊心合力,攻破長安,執董卓而問其罪,然後再與天下諸賢商討天家之事。不意本初如此心急。既然本初一意孤行,而討董之事無可繼。我也不願留在此地,空耗時日。聞青州黃巾復起,抄掠郡縣,殘害百姓。我願出鎮青州,掃滅黃巾餘孽,以保一方平安,還望本初成全!”

袁紹聽完,轉怒爲喜,心道,你要去青州?行,我巴不得你不在洛陽搗亂。青州那麼亂,你就去那和叛賊們折騰吧。新立天子之後,朝堂三公九卿,文武百官,那麼多空位,要是劉備待在朝堂與自己相爭,以他歷來之功績,只怕自己要付出不少才行。既然劉備自請出鎮青州,那麼,朝堂之上,便是自己一言九鼎了。於是袁紹道:“好!天子登基大典之後,我必上書,表玄德爲青州牧。”

劉備拱了拱手,道:“既如此,便有勞本初了。”說完,轉身就走。他和袁紹,都是有頭有臉的人,自然不會說話不算話。在此期間,他將不會聯合旁人阻撓袁紹的大計。而袁紹自然會主動回報。倘或袁紹真的敢說話不算,他也有的是手段來應付。

董卓回了長安,因有關山險阻,又背靠涼州。因此不由大鬆一口氣。又使部下段煨屯華陰,牛輔屯安邑,董越屯黽池,其餘諸將校各屯諸縣以御諸侯,安排妥當後,自以爲萬事無憂,於是便開始重新作威作福起來。

先是暗使光祿勳上表拜自己爲太師,位在諸侯王之上。天子與百官不得不從。又行僭越,乘金華青蓋,爪畫兩轓,服飾幾近天子。其弟奉車都尉董旻,拜左將軍,進封鄠侯,兄子璜爲侍中,中軍校尉,皆典兵事。於是宗族內外,並居列位。董氏子孫縱然是垂髫小童,男皆封侯,女爲邑君。天子與百官畏董卓殘暴,只得忍聲吞氣,是以董卓所請,無一不從。

董卓又於長安效外築萬歲塢,高厚七丈,積穀爲三十年儲。自雲:“事成,雄居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董卓爲震懾羣臣,又常邀百官於塢中置酒宴飲,淫樂縱恣。宴行至半,則牽北地反者數百人,於坐中殺之。先斷其舌,次斬手足,次鑿其眼目,以鑊煮之。其殘暴血腥如此。而坐中諸人,觀之無不戰慄而亡失匕箸,董卓則飲食自若,悠然自得。

董卓又使司隸校尉劉囂籍吏民有爲子不孝、爲臣不忠、爲吏不清、爲弟不順者,皆身誅,財物沒官,以充國用。於是更相誣引,冤死者不計其數。董卓竟毫不在意。

董卓在長安,聞劉備孤軍攻陷函谷關,不怒反喜,笑道:“自函谷關至長安,其間大軍無數,縣邑重重,度劉備一人之力,如何能敵我涼州虎狼。其勢難繼,我關中無憂也。”於是繼續沉迷於絲竹酒肉之中。

不久,關東消息傳來,袁紹召集諸侯,欲於洛陽重立弘農王爲天子。天下諸鎮,已有數人響應。董卓聞訊,勃然大怒,擲杯於地,咬牙切齒的道:“袁氏小兒,也敢枉議廢立?氣死老夫也!”

於是董卓匆匆召集了衆臣商議,結果文武百官集體沉默,不出一言。董卓大怒,於是連罷司空種拂、太尉趙謙。拜光祿大夫淳于嘉爲司空,太常馬日磾爲太尉。

其時王允爲司徒,錄尚書事。於是董卓便召王允、馬日磾、淳于嘉三人過府議事。問及關東之事,三公齊齊伏地,道:“唯太師之命是從!”

董卓怒氣填胸,卻又發作不得。他再跋扈,也不可能把這三人給殺了。要知道,能任三公職位之人,無一不是名重望隆之輩。再者,他也需要人手理政。否則他也忙不過來。

董卓見百官不配合,三公也三棍子打不出個屁來。於是第二日上朝,厲聲責問天子:“今袁紹於洛陽,欲重立廢帝爲天子,天子聞之,欲何爲耶?”

天子年幼,長期受董卓欺凌,今見董卓鬚髮皆張,一臉猙獰,不由心膽俱顫,弱聲道:“皆由太師作主!”

董卓見天子戰慄,不復初見之時聰慧,怒哼一聲,心道劉氏子其弱如斯,不足立也。卻也不想想是自己太過兇惡。

王允看不下去了,董卓欺凌百官他也就忍了,恐嚇天子,豈是人臣所爲?於是出列奏道:“太師,袁紹狼子野心,妄議國事,其罪重也。我等宜以檄文佈告天下,以正天下視聽。另我關中兵多將廣,糧草豐富,請太師遣一上將率衆出長安,以討袁紹。另袁紹弟袁術無端佔據南陽,荊州刺史劉表正厲兵秣馬,與袁術爭。太師可遣一偏師,出關助劉表以擊袁術。若奪南陽,則袁術無處可去,於此,斷袁紹一臂助也。”

董卓見王允終於開聲,而且所說有理有據,於是董卓怒氣漸消。王允見董卓邊聽邊點頭,於是插了一句,道:“執金吾士孫瑞有才謀,通兵事。臣保奏其爲南陽太守,可使其率偏師出武關,以助劉表。還請太師允之。”

董卓怒氣既消,心神恢復清明,聽聞王允之言,微笑道:“司徒之言甚爲有理,且待吾細細思之。”

董卓回家一想,王允說的都是好辦法,要不就這麼辦?不過董卓疑心極大,且素知王允等人不是自己一路人,於是於家中置酒宴,令諸將前來議事。

李傕、郭汜、張濟等人聽了,齊聲嚷道:“太師,此計甚妙,還等什麼,我等願爲先鋒,引大兵出關中,擊袁紹、奪洛陽,以酬太師!”

董卓聽了,不置可否,見賈詡在一旁一言不發,於是問道:“文和可有想法?”

賈詡見董卓相問,放下酒杯,緩緩道:“以檄文佈告天下,可也。出兵擊袁紹,此乃下下之策,以偏師出武關,更不可爲。”

董卓聽了,哦了一聲,饒有興致的偏頭看着賈詡道:“願聞其詳。”

賈詡道:“今天子爲天下正朔、一國之主,而有逆臣行廢立之事,以檄文討之,得其正也。是以必行之!出兵討袁,得不償失也。自關東枉自興兵,關東諸侯,不從太師之命久矣。討之何益?以我涼州之力,而敵關東諸侯,太師自度,何時能掃平諸侯?與其陷入爭鬥,徒耗錢糧甲士,不如保守京兆、涼州。關東諸侯無外敵之憂,必陷入權力之爭,曹操逼死王匡、劉表之擊袁術,便是如此。太師何不靜坐高臺,觀其內鬥。待其內耗劇烈之時,太師自引大軍出關中,掃平諸侯,天下指日可定也。”

董卓聽了,撫須大笑,道:“文和真吾子房也。”於是令賞絹帛百匹,駿馬二匹,美婢四人。

賈詡又道:“士孫瑞素來心向關東諸侯,太師萬萬不可使其引兵出武關。”

董卓欣然從之。

於是第二日,董卓令王允率百官炮製檄文佈告天下,聲討袁紹。又擢士孫瑞爲尚書僕射,以佐王允。對於出兵之事,卻是不再提及。

第五百七十五章 關中攻略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八十五章 風雨前夜(二)第八十四章 風雨前夜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廢立之事(二)第四百六十四章 冀州攻略(六)第三百九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十二)第九十三章 大戰江陵(二)第七百九十八章第十七章 涿縣初見第七十六章 試行改革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五百八十九章 備胡之策第三百五十六章 荊州之戰(四)第二百三十七章 變數頓生第六百五十九章 兗州決戰(八)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五百三十章 瓜分荊州(二)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一)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關中諸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六百七十四章第二百九十七章 幽冀大戰(二)第七百零四章 蕭縣陷落第三百一十一章 連下二城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戰第七百二十一章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二百三十六章 高句麗人第五百七十一章 關中攻略第四百四十一章 兵屯界橋(四)第七十七章 試行改革(二)第五百七十三章 關中攻略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陽態度第七百三十七章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七百五十六章第四百一十四章 劉虞病逝第三百五十二章 甘寧出奔第一百七十二章 陽城之戰(二)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二百七十七章 跨海東征(四)第五百一十二章 形勢危急第五百四十二章第三百一十三章 下邳之戰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圖之謀(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三百三十四章 張飛搶親第五章 曉夢迷蝶第八百零六章 戰爭爆發(七)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三百三十六章 袁術敗亡(二)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七百四十一章 襲破羅縣第六百六十八章 綿竹陷落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十一章 爲民除害(一)第八百二十五章第十九章 青州之行第二百八十一章 跨海東征(八)第一百三十九章 洛陽風雲(四)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三百零六章 徐州局勢第七百七十章第三百一十四章 下邳之戰(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兵臨兗州第六百四十一章 諸國來獻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八百十二章 沙摩之死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六百八十六章 荊州亂起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第三百五十一章 鄂縣失守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五百四十九章 關中攻略第六百十四 兗州戰事(四)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四百八十四章 冀州攻略(二十六)第七百八十章 赤子曹昂第八百十六章第六百五十五章 兗州決戰(四)第六百六十一章 兗州決戰(十)第一百四十九章 太后出逃第七百八十章 赤子曹昂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東征(二)
第五百七十五章 關中攻略第三百四十三章 兵撤豫章第八十五章 風雨前夜(二)第八十四章 風雨前夜第三百六十一章 長安天子第二百二十三章 兩軍對壘第五百二十九章 瓜分荊州第一百四十六章 廢立之事(二)第四百六十四章 冀州攻略(六)第三百九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十二)第九十三章 大戰江陵(二)第七百九十八章第十七章 涿縣初見第七十六章 試行改革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二百七十六章 跨海東征(三)第五百八十九章 備胡之策第三百五十六章 荊州之戰(四)第二百三十七章 變數頓生第六百五十九章 兗州決戰(八)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五百三十章 瓜分荊州(二)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一)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二百七十三章 關中諸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洛陽風雲(三)第六百七十四章第二百九十七章 幽冀大戰(二)第七百零四章 蕭縣陷落第三百一十一章 連下二城第二百六十章 徐州之亂(六)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戰第七百二十一章第三百一十章 據有二郡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二百三十六章 高句麗人第五百七十一章 關中攻略第四百四十一章 兵屯界橋(四)第七十七章 試行改革(二)第五百七十三章 關中攻略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陽態度第七百三十七章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七百五十六章第四百一十四章 劉虞病逝第三百五十二章 甘寧出奔第一百七十二章 陽城之戰(二)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二百七十七章 跨海東征(四)第五百一十二章 形勢危急第五百四十二章第三百一十三章 下邳之戰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圖之謀(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楊奉作亂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三百三十四章 張飛搶親第五章 曉夢迷蝶第八百零六章 戰爭爆發(七)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三百三十六章 袁術敗亡(二)第三百八十八章 袁劉大戰(十八)第七百四十一章 襲破羅縣第六百六十八章 綿竹陷落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十一章 爲民除害(一)第八百二十五章第十九章 青州之行第二百八十一章 跨海東征(八)第一百三十九章 洛陽風雲(四)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三百零六章 徐州局勢第七百七十章第三百一十四章 下邳之戰(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兵臨兗州第六百四十一章 諸國來獻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八百十二章 沙摩之死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四百三十一章 一觸即發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六百八十六章 荊州亂起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第三百五十一章 鄂縣失守第六百九十四章 曹洪中伏第五百四十九章 關中攻略第六百十四 兗州戰事(四)第四百五十二章 風雨幷州(八)第四百八十四章 冀州攻略(二十六)第七百八十章 赤子曹昂第八百十六章第六百五十五章 兗州決戰(四)第六百六十一章 兗州決戰(十)第一百四十九章 太后出逃第七百八十章 赤子曹昂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東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