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五章

人的生死,如同晝夜輪迴,四季更替。那是不可逆轉的。豈不見世間多少帝王將相,他們所能享用的資源如大海。但時辰到了,一樣也逃脫不了奈何橋上走一遭。

牛如張仲景和華佗,也對劉夫人的身體毫無辦法。劉備也只能在無人之處默默垂淚。劉夫人走得很安詳,毫無痛苦,臉上甚至還帶着微笑。她應該是開心幸福的。前半輩子,她幾乎把這世間所有的苦難都嘗過了。

青年喪夫,家貧如洗。好在這一切她都熬過來了。一手拉扯大的兒子劉備,不但順利的長大成人,爲劉家開枝散葉,還建立了她連在夢中想都不敢去想的功業。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兒子健康平安,事業有成,自己膝下孫輩成羣。死了去見丈夫,去見舅姑,心中底氣足得很吶。

天子聞得中山王太后薨,欲親臨祭拜,被劉備忙忙勸阻了回去。天子又賜以太后之禮歸葬,也被劉備謝絕了。

這與禮法不合,劉備心中悲痛不已,只想讓自己的老孃走得安靜。不想讓有些人瞎嚼舌頭。選了個日子,劉備帶了劉恪以及一家老小,扶靈回到涿縣樓桑裡,把劉夫人葬在了自己的父親劉弘旁邊。

在這邊主持大事的是劉備的叔父劉恭。彈指數十年,當年意氣風發,雄壯過人的好漢劉恭,如今也滿頭花白,垂垂老矣。

他臉上的悲傷,甚至比劉備還要來得深刻。他小時候,可以說就是兄長劉弘和嫂嫂給拉扯大的。兄長早逝,骨頭估計都化成了黃土。如今一晃幾十年,老嫂嫂也沒了。

人老了,就越發容易傷春悲秋。越發見不得死人。尤其是自己的至親之人。下葬之時,劉恭號啕大哭一場。回去的時候,腳步顯得越發蹣跚了。

劉備看着風中那個不再堅挺的背影,對劉恪道:“十一,叔父還是不願意去長安麼。”

劉恪搖了搖頭,道:“父親不願去,說要在這裡給咱們守住家。”

遠遠望去,樓桑裡的桑樹,依然那麼高大粗壯。而樹下,繞樹而戲的兒童,卻不知已經換了幾茬。但這裡,將永遠是他們的根,不管他們將來會去向哪裡,樓桑裡,都會一直是他們魂牽夢縈的地方。

劉備向朝廷請旨,要在家守喪三年。朝廷頓時就亂了手腳,大將軍幕府裡面,以荀彧爲首的謀臣們,也齊齊出聲反對。

漢朝的居喪制度,其實就是一個大坑。

漢家的基本國策之一是以孝治天下。儒家寄希望於化孝爲忠。在家孝父母,在國忠君王。從而達到穩固江山,維護漢室統治的最終目的。

當年漢承秦制,也跟着要守喪三年。但是漢文帝很快就發現了,這三年之喪的不靠譜。居喪三年,不能吃肉飲酒也就算了,還不能娶妻生子,不能從事社會生產。這大漢朝剛經過戰亂,人口大幅減少,各種資源極度貧乏。死個人都守三年喪,這國家怎麼發展,社會怎麼進步?

漢文帝意識到了“其制不可久行”,於是在自己的遺詔中改變了這一制度,要求“出臨三日,皆釋服”;既葬,“服大紅(功)十五日,小紅(功)十四日,纖七日,釋服”。也就是說,哪怕是他死了,天下臣民一起給他服喪三十六天就完事了。在這裡,儒家三年之喪的制度被改成了“以日易月”,變成了三十六天,並從此垂爲定製。

這條好的政策,被一直堅持執行到了西漢末年。哪怕是在扶持儒家上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的漢武帝時期,儒家的三年之喪制度,都沒有能夠被儒生們給恢復。

那是因爲,稍微有點智商的君王們,都知道執行三年之喪,簡直是在給自己的江山開玩笑。

只是,漢朝自己本身大力提倡孝道,甚至考察、選拔官員,都首先道德(孝行)良好的人來充任(察舉孝廉)。這樣自然就避免不了在民間,產生一種重視孝行的風潮。因爲孝子纔有前途啊。忍住三年從而獲得一個飛黃騰達改變人生命運的機會,傻子纔不幹呢。

當民間風潮愈演愈烈的時候。朝廷終於也參與進來了。漢哀帝的時候,“河間王良喪太后三年,爲宗室儀表,益封萬戶。”;“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寧三年。”河間王行三年之喪封邑增加了萬戶;在太學讀書的博士弟子父母死了,也可以告假丁憂三年。

以前居喪多久,是民間自由隨意。朝廷不表態。現在天子這麼一搞,那就只差沒明說了。而萬戶封賞的好處就在眼前發生,誰不爲之心動?於是上行下效,更是蔚然成風了。

後來出了個王莽,爲了獲取聲望,他是身體力行的執行着三年之喪的規矩。搞得東漢光武帝遺詔下令薄葬,一切如漢文帝時的制度。然後又詔告大臣們不許告寧。然後這會卻已經是晚了。

當然,爲了不荒廢國家大事,朝廷特意進行了規定,那就是公卿刺史以及二千石以上者,不得行三年之喪。至於二千石以下的,你們隨意吧。朝廷想管也管不了,也懶得管了。

只是到了東漢鄧太后臨朝稱制的時候。她老人家竟然下詔規定:“長吏以下,不以親行服者,不得典城選舉。”這一詔令,後又被列入《漢律》之中,成爲選舉仕進的一種資格。這爲了官帽子,誰敢怠慢。於是久而久之,儒家的三年之喪制度終於絕地翻身,成爲了“天下之通喪”。

當然,也會存在某些特殊情況,如軍人可以“遭喪不服”,要在外面打着仗,丟下軍隊跑回來服喪,天子也沒那麼傻。而有些確實不能離開的大臣,皇帝也可專門下詔,令臣下釋服辦公不要走。

現在社會上,普遍都是三年之喪了。一種行爲,當它成爲了全社會都共同餞行的一種習俗時,想要再改變。那就是真的難了。袁紹爲何名滿天下,還不是他在家爲父母連續居喪六年。從而獲得了滿天下士人們的讚譽?

朝廷對於貴族和大臣們,在品行上的要求,格外嚴格。劉備當年爲父親居喪三年,現在母親去世了,他若不提出守喪,豈不是要被天下人的口水給淹死?

第三百九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十二)第二百一十章 定策遼東第五百一十六章 大打出手第七百五十章第六百七十章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七章 拜師盧植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四百八十三章 冀州攻略(二十五)第三百一十三章 下邳之戰第四百四十七章 風雨幷州(三)第七百零六章 沛縣易手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三百四十六章 火藥問世第七百三十三章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亂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一百四十三章 丁原之死第二百零四章 青州教育第五百四十章 鄴城之戰第六百三十四章 兗州攻防(三)第六百十章 一封書信第三百八十九章 袁劉大戰(十九)第八百十四章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下反應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四百一十三章 袁紹敗績(二)第五百六十二章 關中攻略(十四)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託終身第四百八十三章 冀州攻略(二十五)第七百四十章 二將南下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二百四十三章 袁紹之謀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孫之敗(三)第七章 拜師盧植第六百三十三章 兗州攻防(二)第五百九十章 戰爭序幕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五百零五章 南陽之戰第四百三十二章 麴義來歸第八章 格物之論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七百三十八章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五百九十六章 火燒高柳(二)第四百七十九章 冀州攻略(二十一)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三百九十七章 張燕出山第四百四十四章 馬邑城破(二)第六百五十章 馬超中伏第七百三十章第四百六十三章 冀州攻略(五)第一百六十章 張飛襲關第七百九十三章 馬超兵敗第八百零九章 戰爭爆發(十)第六百九十九章 穎川戰役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一百九十六章 青州屯田忙(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兵臨兗州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虞病逝(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一)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虞病逝(二)第五百三十九章 審榮獻城第三百零四章 袁術稱帝(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六百六十八章 綿竹陷落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八百零五章 戰爭爆發(六)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戰第四百六十九章 冀州攻略(十一)第六百二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一百八十九章 青州攻略(五)第六百三十三章 兗州攻防(二)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封王爵第二百六十八章 孫策周瑜第四十七章 曹兄孟德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五百六十六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二百二十四章 反攻長安第五百三十八章 準備出兵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六百五十五章 兗州決戰(四)第六百八十四章第五百六十六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四百六十六章 冀州攻略(八)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戰開始第七百十六章
第三百九十二章 袁劉大戰(二十二)第二百一十章 定策遼東第五百一十六章 大打出手第七百五十章第六百七十章第二十四章 東萊故事(5)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七章 拜師盧植第五百九十三章 大戰開始(二)第六百零五章 草原大戰(完)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四百八十三章 冀州攻略(二十五)第三百一十三章 下邳之戰第四百四十七章 風雨幷州(三)第七百零六章 沛縣易手第六百九十五章第三百四十六章 火藥問世第七百三十三章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亂第五百四十七章 美人之計第一百四十三章 丁原之死第二百零四章 青州教育第五百四十章 鄴城之戰第六百三十四章 兗州攻防(三)第六百十章 一封書信第三百八十九章 袁劉大戰(十九)第八百十四章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下反應第五百五十章 關中攻略(二)第四百一十三章 袁紹敗績(二)第五百六十二章 關中攻略(十四)第六百零四章 草原大戰(四)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託終身第四百八十三章 冀州攻略(二十五)第七百四十章 二將南下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圖之謀第二百四十三章 袁紹之謀第三百二十三章 公孫之敗(三)第七章 拜師盧植第六百三十三章 兗州攻防(二)第五百九十章 戰爭序幕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五百零五章 南陽之戰第四百三十二章 麴義來歸第八章 格物之論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七百三十八章第七百十五章 華容城下第五百九十六章 火燒高柳(二)第四百七十九章 冀州攻略(二十一)第七百七十四章 高幹出征第三百九十七章 張燕出山第四百四十四章 馬邑城破(二)第六百五十章 馬超中伏第七百三十章第四百六十三章 冀州攻略(五)第一百六十章 張飛襲關第七百九十三章 馬超兵敗第八百零九章 戰爭爆發(十)第六百九十九章 穎川戰役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一百九十六章 青州屯田忙(二)第三百六十九章 兵臨兗州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虞病逝(二)第五百五十九章 關中攻略(十一)第五百七十二章 關中攻略第四百一十五章 劉虞病逝(二)第五百三十九章 審榮獻城第三百零四章 袁術稱帝(二)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六百六十八章 綿竹陷落第三百八十二章 袁劉大戰(十二)第八百零五章 戰爭爆發(六)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戰第四百六十九章 冀州攻略(十一)第六百二十九章 再下一城第一百八十九章 青州攻略(五)第六百三十三章 兗州攻防(二)第五百八十八章 晉封王爵第二百六十八章 孫策周瑜第四十七章 曹兄孟德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六十九章 前因後果第五百六十六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二百二十四章 反攻長安第五百三十八章 準備出兵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六百五十五章 兗州決戰(四)第六百八十四章第五百六十六章 關中攻略(十八)第四百六十六章 冀州攻略(八)第六百二十五章 益州戰事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蕭縣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戰開始第七百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