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梁山觀政

上山賞景,下水摸魚,夜宿農家,劉皇帝在梁山享受了一番田園生活,雖然愜意,但終究只是一時愉情之舉。倒是跟着的子女們,玩得開心,難得沒有宮廷規矩的約束,可以放聲大笑,可以肆意奔跑。

當然,嬉玩之間,劉皇帝的注意,還是不免爲底層百姓的生存狀態所吸引。視察的結果,讓他還算滿意。

在梁山,他走訪了三村一莊,得到的反饋便是,當地的百姓對於時下的日子很滿意。基本做到了,耕有其田,居有其舍,衣食不缺。

作爲從戰爭年代走出來的親民皇帝,劉承祐可太瞭解當初大漢百姓是怎麼的困苦狀態了,幾乎可以說,舉國上下,人有飢色。雖然背靠着青山綠水,物產乃豐,不能代表全天下,但這樣的景象,已足令其喜。

從當地村民的口中,所得到的最重要的反饋就是,開寶新政,經過這幾年的推進,已然取得良好的成效,百姓們的負擔確實得到了減輕。

而最受百姓歡迎的,也唯有兩個政策,其一是丁稅的減少,如今可謂歷代最低,到如今,梁山地區每一戶的百姓,一家都至少有六口人,人口的繁衍增長,在這幾年尤其明顯。

其二便是稅收的減少了,兩稅稅制下,各道州按朝廷配額劃稅,梁山泊附近的百姓,算是偏富庶的,哪怕財政在制定稅額時,按照朝廷的意思,對富庶地區有所偏重,但因爲人口基礎大,分攤下來,到每家每戶也不算多了。

然而,對於一些窮苦地區,朝廷的優惠政策,實則並沒有取得太好的效果。兩稅稅制,最大的弊端,就是難以做到公平,貧者少交,富者多交的思想,沒能得到體現。

事實上,關於稅制上的問題,劉皇帝心裡也是清楚的,但一直沒有大動作。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當下,兩稅法仍舊是順應時代發展,是一套成熟的推行已久爲上下內外所接受的制度,不該輕易推翻;

其二則是,弊端固然有,但對時下的大漢而言,社會正處在一個快速發展階段,政治穩定,吏治清明,經濟大爆發,一切社會矛盾都在這種前進的時代浪潮中被掩蓋起來了。

作爲一個帝王,維護統治纔是第一件事,問題沒有爆發出來之前,又何必主動去捅出來,引起內外的動盪。

歷代變革,都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與環境,就像當年劉皇帝登基之後的各項改革措施,那也局勢發展到一定程度,具備改革基礎與條件,順應時代發展浪潮,劉皇帝則屬於順勢弄潮的推動者。

稅制原因也一樣,固然有先見之明,固然看得到稅制的缺陷與不足,但瑕不掩瑜,能夠較好地滿足當下的統治需求,劉皇帝就不會輕易去變。小調整可以有,但大變革,則需小心得來,不知覺間,劉皇帝也從當初銳意進取改革者,轉變成爲了一個守成者。

依照劉皇帝的見識,或許能夠做到相對公平的稅制,還得屬攤丁入畝,按田土多少收稅。然而,以大漢如今的人口狀態,需要急躁地去施行嗎?

再者,所謂攤丁入畝,真的就能一勞永逸嗎?顯然不是,再好的制度,終究是要人去推行,去維護的,只要人出了問題,終究也是白搭。劉皇帝秉國這麼多年,很多問題,可看得清楚得很。

在梁山的最後一晚,沒有再寄宿農家,當地百姓在山腳立了一座山神廟,作爲當代神祇,借山野小神的廟宇住上一宿問題自然不大。

雖然已是暮春,將入夏季,但夜幕降臨之時,還是有些寒冷,尤其靠近水泊,林蔭茂密,水汽也重。

山神廟的建立,顯然是看過風水了,位置優良,視野極佳,不過,劉皇帝這一行人,也使得這廟宇煙火氣息濃重了許多。

幾座帳篷高高地立起,隨行的衛士嚴密低守備於四周,內侍宮娥們侍候着,正對着湖泊,篝火升得很旺,烤架上燒烤的是他今日親自捕捉的肥魚。

大公主劉葭玩了一天,已然困頓,倚着劉皇帝,迷瞪着雙眸。見狀,劉皇帝朝小符示意了一下:“困了的話,就先行去歇息吧!”

小符自然不會,難得有這種單獨侍駕的機會,在梁山的這幾日,沒有其他后妃,沒有其他皇子皇女,她才真正地有“一家人”的感觸。因此,哪怕有些疲憊,仍舊錶示要陪着劉皇帝。

劉皇帝也不勉強她,倒是劉葭實在扛不住了,告罪一聲,先行回到自己的小帳就寢了。九皇子劉曙已經十一歲了,長得眉清目秀的,諸子之中,除了五子劉昀,就屬他最調皮。

隨着逐漸長大,劉皇帝諸子的性格也都展現出來了,論家世出身,劉曙算是突出的,不過這小子,除了學習,什麼事情都喜歡。比如此番出宮,摸魚戲水,伐竹編舟,玩得不亦樂乎。

此時,仍舊目光炯炯地望着烤架上的魚。見他一臉饞像,劉皇帝不由樂了:“在宮中什麼美食沒吃過,這等烤魚,竟把你饞蟲勾出來了?”

在寄宿農家之時,面對百姓的吃食,劉曙可表現得分外排斥,覺得難吃,哭天搶地地要吃美食。要不是挨不住餓,當真不會去嘗試那簡餐陋食。

此時,面對皇父的問話,劉曙不由縮了下脖子,似乎回憶起了前兩日因爲挑食被劉皇帝呵斥的場景。

指着其中一條已然烤得焦黃的魚,劉曙應道:“這可是我親手網的魚,自然要嚐嚐它的味道!”

劉皇帝笑了,目光再度投到遠處的梁山泊中,黑夜籠罩下,那縱橫的港汊顯得更加神秘而幽靜,一片森森之中,隱現着一些燈火。

“此形勝之地,朕看這梁山,可以設一鎮!”劉皇帝說道:“這樣,山下的百姓,就不用泛舟前往市鎮趕集了!”

“是!”張去華候在一旁,趕忙記下此事。

劉皇帝也看了一番梁山的地形,以他那不算出衆的軍事眼光,也看得出來,這確實是個綠林嘯聚的絕佳場所。

他這一開金口,可以想見,一座新的市鎮,就將在梁山下崛起。

“還有一事,你也記一下!”劉皇帝思路不停,繼續道:“丁賦一減,人皆喜悅,民間新生丁口猶多。朕的意思,以開寶五年所錄籍冊爲憑,今後丁稅照此收取,開寶五年之後,所增人口,不在徵收範圍之內,且今後,永不加丁賦!”

“陛下,此詔一出,只恐朝中異議啊!”張去華不由道:“二十年後,朝廷將少一大筆財稅入項啊!”

“你都說了,是二十年後的事情了!”劉皇帝擺擺手:“可以發回東京,讓政事堂討論討論,但朕的意思,還是要落實!”

“是!此詔若得通行,可以想見,天下子民,都當感謝陛下恩澤了!”張去華是個聰明人,明白劉皇帝的用意。

沒錯,劉皇帝玩的就是“永不加賦”那一套,對大漢來說,每年四十文的丁錢,本就不算多,因此,就時下而言,投入的成本也不高。也就到人口暴漲之後,龐大的基數下,那纔會是一筆不菲的進項了,但如果帝國發展到人頭稅都能影響國家財政,那樣的帝國,就絕對出問題了。

並且,丁錢不加,但正稅以及各種徭役,卻是可實時調整。作爲君主,劉皇帝可太知道那備受推崇的“永不加賦”,是怎麼回事了。

但不管如何,劉皇帝可以預見,開寶五年以後,百姓們生養的動力會更足,大漢的人口將繼續爆發。

世宗篇終 駕崩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36章 迎奉第395章 大商人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49章 南國風起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80章 進攻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54章 滅門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62章 奸宦昏主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446章 流光園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30章 滿堂春宴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401章 老郭威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809章 餞行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227章 延州事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185章 趙礪案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773章 質問第375章 少林寺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18章 蒲陰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69章 東出太行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86章 籠絡人心第19章 武夫第10章 老將出馬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285章 家務事第176章 雍王第110章 坦白第127章 冬至宴3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259章 遼東初定
世宗篇終 駕崩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339章 不登宰堂,終爲人所制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36章 迎奉第395章 大商人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395章 瘋漲的鹽價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106章 東京朝堂的反應第437章 二十年難遇的大水第455章 鞠躬盡瘁趙相公第350章 分封之始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協第49章 南國風起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80章 進攻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2099章 太宗篇46 軍售 樞密院變局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292章 北伐的尾聲1第154章 滅門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62章 奸宦昏主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39章 大舅哥與小姨子第422章 朕的話說完了第289章 趙普使蜀3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446章 流光園第166章 一座莊園第30章 滿堂春宴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2117章 康宗篇8續 家族大棋第131章 川間棧道敗兵急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樂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401章 老郭威第14章 腹黑之謀第1809章 餞行第382章 契丹盡失東北第1785章 統治從去***化開始第227章 延州事第437章 改變的契機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458章 再臨東京第185章 趙礪案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773章 質問第375章 少林寺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23章 室韋女真一番戰終,宗親無特權第1816章 一個勳貴家族的進化第2199章 仁宗篇16 家國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18章 蒲陰第329章 陽翟大地主第509章 最後的旅途8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69章 東出太行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01章 這就是開寶盛世?第123章 劉煦使命,親自拜訪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86章 籠絡人心第19章 武夫第10章 老將出馬第1704章 崇政殿內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211章 籌議北伐第212章 開寶北伐第473章 又當又立第1685章 一穩到底第285章 家務事第176章 雍王第110章 坦白第127章 冬至宴3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259章 遼東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