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罷免兩勳貴

“這些人想幹什麼?什麼雞毛蒜皮的俗務瑣事都要來找朕,是覺得朕太閒了嗎?”崇政殿內,劉皇帝一臉慍怒,將御案上堆着的兩疊奏章推倒,因爲用力過猛,一些奏章甚至掉在地上,白色的內頁中密密麻麻地寫滿文字。

這些奏章,都是經過呂胤整理之後,呈報與劉皇帝審閱的,而從這些來自諸部司的本章就可以看出,劉皇帝近來有多忙,朝廷中那股風向如何。

見劉皇帝稍顯暴躁,呂胤微低着頭,默不作聲,只是親自將散落在地上奏章拾起,旁邊的喦脫見了,也主動上前幫忙。

待收拾好,將奏章的擺放復原後,呂胤方纔不慌不忙地拱手道:“陛下,國事雖則繁瑣,然豈有俗務,這一章一奏,都是朝廷大事,關乎國計民生,還望陛下鑑之!”

一聽這話,劉皇帝當即就想懟回去,然而注意到呂胤那一臉不卑不亢的態度,又強行按捺住了。

怎麼說呢,呂胤如今這個內閣大學士的位置,可不是劉皇帝賞賜的,而是他主動延攬的。原本,按照呂胤的想法,是不打算受任的,甚至連開封府尹都打算辭了。

不是怕猜忌什麼的,而是自覺年邁、身體不支,只是劉皇帝固請,又多次找他談話,呂胤方纔勉爲其難接替李昉出任。

所謂無欲則剛,在這樣的情況下,呂胤不論是說話還是做事,自然都秉持着自己的原則,依照朝廷的制度來。

劉皇帝也瞭解這些,自然不好將這無名之怒發泄在呂胤身上,免得這老傢伙撂挑子不幹了。雖然劉皇帝不可能受制於區區一名大臣,哪怕是重臣,但是,對呂胤這樣的正臣、幹臣,劉皇帝也得給予一些尊重,當然也是爲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平復了下心情,劉皇帝伸手指着御案上的奏章,說道:“朕也不是小覷怠慢這些國事,只是對這些大臣上奏背後的用心,不得不多思量幾分!

什麼事都往朕的案上奏,那趙普他們做甚?政事堂難道是擺設嗎?又讓宰相們情何以堪?這些積極奏事的背後,又有多少人的心思,是真正放在這些事務上!”

呂胤不是常人,當然明白劉皇帝話裡所指的意,只是,他也不好對此事貿然發表什麼看法。過去多年,他一直在地方任職,對於朝廷中樞的紛爭並沒有深入瞭解,但哪怕僅僅一些傳聞,也足以讓他持以一個謹慎的態度了。

一方面是趙普爲代表的士族官僚集團,一方面是那些在軍政之中佔據大量要職的勳貴,這兩者之間雖然只是籠統對朝廷內部派系進行區分,但內部的爭鬥在很長時間內也確實是圍繞着這兩方間的碰撞而展開。

而近來,顯然是勳貴們,開始發力,針對的毫無疑問,就是趙普。至於劉皇帝的“勤政”,只是一個引子罷了。

順手拿起面上的一份奏章,劉皇帝翻看了一會兒,很快在手中甩了甩,直接擲於案上,道:“這潘美也來湊什麼熱鬧?官兵餉錢發放、秋裝更換,這也要來問朕?他這個兵部尚書當了這麼久,連這點事都辦不好,還需要特地請示?

過去幾年怎麼不見他如此主動?是趙普不批?是財政司不撥款?還是兵部的僚屬職吏他指揮不動了?”

劉皇帝這一連串近乎誅心的問題,沒人能給個答覆,但顯然,對於近來朝中那股暗涌與異樣風氣,劉皇帝是很不滿了。

目光淡漠,從奏章轉移到呂胤身上,劉皇帝豎指吩咐道:“你親自擬一份詔書,免潘美兵部尚書職,調任雲黔巡檢使。”

一聽此詔,呂胤下意識心下微驚,他實在沒想到,就因爲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劉皇帝竟然動了撤換潘美的念頭。

潘美是何人,范陽公、兵部尚書,朝中排得上號的實權勳貴,其如今的地位,可是一刀一劍打出來的,更重要的是,在過去,一向是深受劉皇帝信任的。

過去,在大漢諸多的年輕將帥之中,論寵信程度,大概也只有楊業能夠勝過潘美了。但就是這樣,劉皇帝說擼就要擼了,一動此念,就讓呂胤擬詔了。

對此,呂胤心頭震動的同時,也不免多幾分猜測,這究竟是皇帝盛怒之下的情緒化決策,還是早有打算?

如果是前者,那如今的皇帝也太任性了,潘美也太倒黴,正好觸怒皇帝。如果是後者,那麼也不是沒道理的,潘美在兵部尚書的位置上,待的時間也實在不短了,挪一挪也屬正常,只是,一下子發配到西南去,對潘美來說,可就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了。

略顯遲疑,呂胤還是主動道:“陛下,如此調任,是不是太倉促了?潘尚書畢竟是國家功勳,朝廷重臣,貿然撤換,這影響......”

瞥了呂胤一眼,劉皇帝也不再客氣了,反問了句:“怎麼,現如今的朝廷,撤換一個部司大臣,朕都做不了主嗎?”

“老臣並非此意!”面對劉皇帝的眼神,呂胤驚了下,趕忙表示道。

劉皇帝則繼續道:“告訴潘美,西南地區近來不安穩,既然兵部的事他辦不好,就讓他去靖安綏遠吧!總不至於,連帶兵的本事,都退化了吧!”

“是!”呂胤心中默嘆。

劉皇帝則不罷休,繼續指示着:“還有,再擬一道詔旨,調石守信前往西北,接替郭進,彈壓地方。

這些年,他這個樞密使可當得太舒服了,什麼事都是人家曹彬在操心勞累,名不正言不順的,正當將之扶政。

至於石守信,年紀輕輕的,怎能在京中養老荒廢了,出去給朕帶兵!”

又是個大動作,又一個朝廷郡公,一個功勳赫赫的將帥,職位還是主掌樞密軍政的石守信。有潘美在前,呂胤沒有再發表什麼異議,同時心中也確定了,這樣的調整絕不是劉皇帝意氣之下的決定,而早有打算。

只是,一下子奪了兩個郡公的實權,將之排除出權力中樞,這樣的舉措,已然足夠引起朝廷震動了。在國公日漸凋零抑或隱居幕後的大環境下,郡公已然是勳貴在朝廷中的頂樑柱了。

雖然潘美與石守信這二者,並不能完全代表勳貴集團,但從身份階層而言,很多人都會下意識地給他們區分定性。

而劉皇帝罷免二者的舉動,毫無疑問,向外界釋放了一個消息,劉皇帝對勳貴們近來的動作不滿。

至於此事會給朝廷造成怎樣的影響,呂胤暫時不得而知,也不好預測,但有一點是確信了,近來傳言的趙普相位不穩,也僅是流言了,趙普的宰相生涯仍舊持續。

而劉皇帝接下來的話,似乎也能佐證這一點。只見,劉皇帝指着御案上那一堆奏章,吩咐道:“把這些奏章移交政事堂,讓趙普處置!另外,關於兵部尚書的人選,由其與太子及諸宰臣商量!”

“是!”

要說劉皇帝對趙普一點猜忌都沒有,顯然也是不可能的,過去這些年,面對各種針對趙普的非議,他多少是受了些影響的。

尤其其中,關於趙普擅權斂權、培植私黨的情況,劉皇帝也是上了心的,並一度有意壓制一下趙普的權勢。

在歷任首相之中,趙普手握的實權是最大的,這既有趙普執政能力的因素,更主要的還是來源於劉皇帝的放權。

但是,劉皇帝雖然放權了,但趙普受到的挑戰,卻一點不小。在政事堂,還有監國參政的太子,諸部司還有幾名親王皇子以及外戚,官僚重臣中,前有宋琪,後有王溥,這些都是一種牽制。

至於,或出於自身的執政方針,或受劉皇帝的逼迫引導,針對勳貴們的限制,更導致趙普失了絕大部分貴族的人心。

綜合以上因素,趙普的相位,絕對不能說有多穩固,只需要劉皇帝透露一點意思,有的是人撲上去搬到他。

論實權,趙普確實是不少,但要說獨攬大權,那顯然也是冤枉他了,上上下下掣肘太多,根本沒有多少擅權的空間。

原本,劉皇帝是覺得,經過這些年,再加上當初滑州河工貪腐案風波後對勳貴的限制打擊,勳貴集團的影響與實力已經有所收縮,趙普爲首的官僚集團已經能夠做到壓制。

但因此番劉皇帝突然干涉朝政的舉動,而引起的這些波瀾來看,顯然,大漢功臣勳貴們對朝廷的影響,並不是那麼容易清除的。過去,只是暫時蟄伏罷了,遇到點風聲,就能乘風而起。

有鑑於此,趙普這個宰相,還得繼續讓他當着。

至於罷了潘美與石守信,也僅僅是表明一種政治態度罷了。當這二者外放後,那朝廷內部,還剩下多少有實權的勳貴呢?

中層的自不必說了,就勳貴子弟而言,數不勝數,但上層,尤其是靠近權力中樞的職位,掰着手指頭就能數得過來了,並且大多數如楊業、高懷德、王全斌、慕容承泰、趙延進、安守忠等,影響固大,但大部分都侷限於軍隊,且身份來源也複雜。

真正還在朝政中掌握實權,發揮影響的,大抵只剩下扶正的曹彬以及主掌理藩院的趙匡讚了。

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98章 封禪之議第33章 真正目的第201章 捐資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2章 “鄭州站”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6章 進士樓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1790章 憂勞第153章 削藩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53章 削藩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351章 林邑國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59章 病榻陳情第68章 撤了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12章 大朝會第323章 鬥法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71章 兵臨壽春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314章 還京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395章 大商人第175章 在滑州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334章 交待第416章 尾聲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393章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492章 事發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54章 聘納郭女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56章 彌月之喜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72章 太子妃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346章 底層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148章 教誨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251章 壽國公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304章 楚州第40章 荒唐太子
第470章 最困難的時期已經度過了第205章 既往不咎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1794章 魏王回來了第287章 趙普使蜀1第89章 君恩之重,令人惶恐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負擔第2196章 仁宗篇13 帝國的棉第21章 禍從口出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98章 封禪之議第33章 真正目的第201章 捐資第327章 通達饋運、泉州內亂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288章 殿議總結第501章 最後的旅途1第490章 御宴繼續,王欽若第22章 “鄭州站”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35章 最後的堅守第6章 進士樓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1790章 憂勞第153章 削藩第47章 戰略所向第153章 削藩第45章 同樣的選擇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351章 林邑國第354章 可以討論出降了第348章 文武並舉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59章 病榻陳情第68章 撤了第198章 解綁的武德司第270章 騷擾,進攻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樓裡諸王會第239章 南口大戰8第12章 大朝會第323章 鬥法第204章 遼帝的處置第71章 兵臨壽春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249章 武德司時況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314章 還京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321章 合理避稅第436章 真實而殘酷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395章 大商人第175章 在滑州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246章 目標八寨第188章 永清軍議第334章 交待第416章 尾聲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393章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492章 事發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54章 聘納郭女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56章 彌月之喜第315章 質量最高的一次科舉第248章 耶律屋質真正的建議第183章 下一盤大棋第172章 太子妃第56章 契丹不乏憂患之士第346章 底層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148章 教誨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103章 賊首狠決,官軍待發第381章 劉皇帝返京第268章 一城,一戰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251章 壽國公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731章 一縷惆悵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304章 楚州第40章 荒唐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