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籌議北伐

還是在崇政殿,還是那些大臣,不過氣氛儼然不同,因爲這一回議事,政殿門窗緊閉,一應侍候宮娥宦官除了孫延希之外,都被屏退。

見這副秘密的場面,在場的文武們都知道,皇帝這是做出決定了。互視一眼,一個個都緊守心神,以待劉承祐發話。

“昨夜,朕終於睡了個好覺!”劉承祐環視一圈,卻是一臉鬆弛的笑容,說道。這副表現,更佐證了大臣們的猜想。

迎着衆臣的目光,劉承祐從御案上拿起一封奏章,說道:“朕昨夜,又收到了一份請戰書!”

注意被劉承祐手中的奏章所吸引,這段時間,皇帝收到的請戰書幾盈於案,這一封,有何特殊之處?

劉承祐也沒有繼續賣關子,嘴角掠過一抹淺笑,說:“這是燕王趙匡贊以及盧龍觀察使高防,聯名上書,希望朝廷能夠發兵北伐,驅逐契丹,收復關山!”

皇帝言落,柴榮精神一振,當即道:“陛下,燕王有大功大德啊,其心誠如此,朝廷豈能拂其所請,涼志士之心?”

而其他文武,也都露出了少許喜悅的意態,都是有識之士,能夠從這封請戰書背後體會到燕王的心意。一直以來,漢廷之中,對於燕王及燕軍的存在都有所警忌,畢竟在藩鎮盡除的當下,幽燕的自成體系,確實有些突出了,給人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當然,藩鎮還在其次,畢竟在西北還有夏州、延州兩節度存在,關鍵還在於幽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那是北方防線最重要的一環,點睛之筆,不能直接掌控在手中,豈能讓人安心。否則,當初北巡之時,安審琦也不會建議他提兵北上,先取幽州。

此番,燕王這封請戰書,順服的態度已經十分明瞭,所有人都知道,一旦漢師北上,就是燕軍徹底納入大漢軍政體系之日。

柴榮言罷,劉承祐起身,走到高掛於殿內的輿圖前,見他的動作,衆人也都跟着起身。崇政殿內的大漢輿圖,又是更新過後,重新繪製的。

不知覺間,經過十載的擴張經略,大漢的版圖已然十分龐大了,注目視之,這心胸之中也不免生出一種豪情自得。

“南北之爭,到此爲止!”良久,劉承祐扭身,雙目之中釋放出強烈的神彩,慨然道:“諸卿,朕已決議北伐。平南暫且擱置,接下來,朝廷當全力籌備北伐事宜,一舉收取關山!”

皇帝決心一下,立刻將此前的爭議給直接壓下去了,柴榮等人自是喜出望外,而範質,雖然仍舊保留意見,但仍舊肅然地向劉承祐拜道:“陛下既已決議,臣等唯有全力輔弼,北擊契丹!”

看着範質,劉承祐露出了滿意的表情。不管此前有多大的分歧,多激烈的爭執,待決議一定,便能迅速扭轉態度,不以私志而廢國事,就衝這點,範質這個宰相還是能再做一段時間的。

事實上,這麼多年下來,大漢朝堂之上,已然營造出了一種“君臣同心,上下協力”的氣象,這是一個帝國奮發向上所展露出來的強國氣質。

重新落座,君臣一干人等,直接商討起進兵事宜。戰爭是件生死攸關的大師,不是一拍腦袋,然後大軍雲集,然後堆上去攻城拔寨就行了的,尤其是北伐這種大工程。

廟堂籌算、前期準備的必須的,所幸在戰爭方面,多年下來,大漢朝廷已然積累了足夠的經驗,在戰爭準備方面更是成體系、成制度,哪怕北伐遼國的戰爭規模,將遠超先前。

劉承祐則直接安排着,先瞧向柴榮,說:“調兵遣將、進軍方略、發兵時機等事務,樞密院這邊當儘快出臺一份詳細章程,並逐步落實!”

“是!”柴榮立刻應道,一對明目煥發着神采,顯然已經在構思。

“一應兵器軍備,仍由兵部負責!”劉承祐又對魏仁溥道。

對此,魏仁溥早有準備,很是平靜地拱手;“遵命!”

“三司當與諸部司緊密配合,籌算髮兵耗損,並準備好大軍北上的一應錢糧、被服!”

薛居正應道:“是!”

劉承祐所說,只是個指導性意見,事實上,不需他說,大臣們也都會做,並且能夠做好,此前的經驗,也足以使劉承祐放心。

而劉承祐真正需要關心的,還在戰略之上,沉吟一會兒,繼續道:“北伐雖定,然需籌備多方,不宜操之過急,更需觀契丹之動向,相機而決。北伐之前,對於契丹的情況,要嚴密監視刺探。軍隊上下,當外鬆內緊,一應籌備,儘量秘密展開,不宜大造聲勢。至於朝中南北之爭,可以繼續!”

皇帝話一落,大臣們都有所會意,這是欲迷惑諸方了,緊接着都進言獻策了。

範質稟道:“陛下,朝廷還當遣使北上,會商此番漢遼衝突,解除誤會,修復關係!”

同樣一條建議,此次從範質口中說出,語氣都不一樣,這一回,顯然是爲了迷惑契丹。對此,劉承祐直接應允:“就派王昭遠去吧,他久有使遼之心,此番朕就成全他!”

聽皇帝的決定,範質等人都不由露出了點玩味之色,王昭遠這個“奇人”,在朝中還是有些名聲的。不過,出使本身只是個策略,不必考慮成功與否,用這麼個“奇人”出使,或許還能收取奇效呢,是故也沒人反對。

在南北爭議中沒有怎麼發言的李谷,此番也開口了:“陛下,如若北伐,必發軍民數十萬,如此大規模的籌備,想要完全秘密進行,而不走漏消息,幾不可能。

臣以爲,朝廷可以加強北御的名義,調度糧草軍械,同時放出南下的風聲,做出南調兵馬的舉動,此南北並舉,而虛南實北,用以迷惑契丹人!”

“另外,老臣當向陛下請辭,前往揚州赴任了!”李谷拱手,向劉承祐請道。

李谷之策,還在於惑敵,而隱藏戰略意圖。李谷即將作爲平南主帥的事情,實則是滿朝皆知的,以大漢如今的實力,想要南征已經不用像過往那般遮遮掩掩的了。

劉承祐悉之,看着李谷,見他平靜的表現,心情稍顯複雜。原本,劉承祐以李谷爲主帥,就是想成全他一番功名大業,如今,北方有變,戰略轉移,又需使他暫時停罷自己的立功之心了。

當初把李谷從河北調入京中,就是想在平南事務上對其大用,如今戰略所向,又改到北方了,對於李谷而言,卻也有種不逢其時,難倡壯志的感覺。

當然,李谷還不到六十歲,講道理還不至於讓劉承祐生出這等感觸。只是,他知道,多年的操勞,李谷實則身體有虧,染風痹之症,還能爲大漢效力多久,都是難以保證的。

但觀其表現,劉承祐還是能夠感受得到,李谷是願意爲國家大略而抑制自己志向的。對此,劉承祐鄭重地道:“大軍北征,對江南之守禦,朕就盡委李卿了!”

頓了下,劉承祐又稍顯動情地多囑咐了句:“還當保重身體!”

李谷言罷,樞密院都承旨李處耘又建議了:“陛下,朝廷可遣使浮海至高麗,諭高麗國王,邀其發兵,攻渤海故地!”

“高麗直面契丹威脅,未必敢主動進犯,不過,亦可嘗試!”劉承祐對範質說道:“此事由範卿安排吧,不過要看準時機!”

“是!”

趙匡胤也跟着進言:“陛下,對遼作戰,將直面敵騎的機動威脅,大漢馬軍雖然經營多年,但人數、馬匹實力猶然不足,且除禁軍之外,多分散諸關,難以集中委用。臣曾巡視西北,或可以財帛召吐蕃、溫末、党項,爲蕃騎助戰!”

大漢的軍隊中,是有一支以“少數民族”爲主的蕃騎,還是劉知遠組建的,漢化程度極深,如今就駐紮在河東境內,屬都司統轄。

對於趙匡胤的建議,劉承祐皺了皺眉,似乎有所遲疑,顧忌蕃騎難制。不過轉念一想,如果能夠徵召一批人,用來當炮灰,當也是利大於弊。並且,如果能夠招撫成功,也是對西北諸胡實行規劃的契機,有利於將來對西北經略的展開。

是以,稍作考慮,劉承祐即道:“讓郭崇威前去西北,負責招募之士,就地武裝訓練!”

“是!”

郭崇威是大漢的馬軍大將,嗯,又是郭威的舊部。即便郭威已歸養幾年了,朝廷在任人用將方面,仍舊不免受其影響。

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90章 安東國王?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80章 京觀第179章 長教訓第92章 兩京並重第49章 南國風起第45章 治安第1章 何謂開寶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344章 打個賭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321章 瑤女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67章 宿州一線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380章 開寶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401章 老郭威第93章 噩耗連連第398章 虞美人第102章 絕境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59章 明貶實升第79章 勢孤危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336章 橐相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0章 如此處置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61章 南北之爭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413章 分食第18章 請願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35章 坐不住了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180章 博弈第180章 博弈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08 狀元第119章 幸西京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765章 三郡公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66章 朕要親征第127章 不允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86章 駕臨渦口第167章彈冠相慶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01章 大整軍第100章 梁山濼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
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90章 安東國王?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80章 京觀第179章 長教訓第92章 兩京並重第49章 南國風起第45章 治安第1章 何謂開寶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344章 打個賭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321章 瑤女第422章 安東國的第一個冬季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211章 太子掛帥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1705章 君臣都發狠了第143章 艱難度日第77章 劉知遠終於動了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67章 宿州一線第171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2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380章 開寶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401章 老郭威第93章 噩耗連連第398章 虞美人第102章 絕境第40章 入長沙,定湖南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59章 明貶實升第79章 勢孤危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中)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1700章 本州無罪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336章 橐相第170章 艱難的乾祐二年第258章 遼河戰役,高奏凱歌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397章 鹽事暫定第10章 如此處置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449章 宦官之間的撕咬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61章 南北之爭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413章 分食第18章 請願第448章 劉皇帝:朕不需要佳麗三千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35章 坐不住了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漢伊六次大戰第180章 博弈第180章 博弈第265章 謀劃高麗第413章 態度與宣言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08 狀元第119章 幸西京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1765章 三郡公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1802章 屁股要坐穩,態度要端正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66章 朕要親征第127章 不允第325章 和約締成,平南準備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42章 着郭威鞫問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86章 駕臨渦口第167章彈冠相慶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01章 大整軍第100章 梁山濼第1781章 危險往往來自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