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邊事結論

入夏之後,隨着各項政策的陸續鋪開,由中樞及地方,帝國的養息之策也初見成效,北伐戰爭後,帶給大漢百姓的深重影響,雖然仍在持續,但已顯在逐漸消退。

畢竟,戰爭已然結束了,將士不必再搏命,可以安心訓練,恢復創傷;農民們得以從繁重的兵役中擺脫出來,照料土地;商賈們再度投以熱情,經營貨殖;官僚們,也不用再承受戰爭期間軍需供饋的巨大壓力,休養生息,同樣也是針對他們的......

雖然開寶九年(971年),或許不會過得那麼地如意,天下百姓的生計也難如往年那般安逸,但至少,國家停止外戰,就能還內外臣民一個安定的環境。希望是有的,熬着這段陣痛期便好。

朝廷中樞,最主要的一件事,便是由宰相趙普與王溥推動的財政改革。商稅、鹽事以及貨幣改革,三管其下,這既是一場利益再分配的饕餮盛宴,同樣也伴隨着各種明裡暗裡的爭鬥,當然,再多的紛擾,也難以阻遏國家向前的腳步,趙普與王溥都是有能力的宰相,將上下內外協調得當,都不需劉皇帝站臺。

四月的一場地外蕃大會,意義重大,大漢朝廷同內外十幾個部族,達成共識,共襄和平,造福千百萬漢夷百姓。明面上是這般說,但實質上,就是朝廷收縮退讓的一種表現,並且,也不是所有部族,都願意接受朝廷這份善意。

自北到南,不願仰息大漢帝國鼻息過活的部族勢力大有所在,不管是個人野心也好,或是其他原因,朝廷也不可能就一廂情願地認爲,從此以後,邊境衝突就會徹底消彌。戍邊政策,仍舊在切實履行之中,妥協是一定的,但有底線,誰敢冒頭,悖逆朝廷,那便着重打擊。

同時,對於諸邊戍守將吏,也有了一次大的調整,自西北至西南,郭從義、楊廷璋、王仁贍、田欽祚等高級將領,都得到了調令,另委他職。

這其中,既是劉皇帝體恤這些功勳將臣,畢竟戍邊不易,他們之中,駐守時最短的,都是三年起步。郭從義、楊廷璋二將,更因西北的苦寒勞累,以致身體不支。

同樣的,也是劉皇帝有意調整,進一步完善輪戍制度,加強朝廷對邊軍的影響與控制。像王仁贍、田欽祚二將,平安南、滅大理,二者都是戰功赫赫,平定之後,又就地駐守多年,在當地威風八面,固然起到了彈壓鎮守的作用,卻也成爲了一方土皇帝,即便遠未到尾大不掉的情況,也不得不讓劉皇帝多幾分小心。

同時,王仁贍、田欽祚二者,這些年在西南殺戮過重,確實讓不臣者膽寒,同時也造成了諸多無謂的爭端。

調走二人,也算是讓西南諸夷部安心一些,也是朝廷在緩和地區衝突上的誠意,畢竟,一味的高壓統治,並不利於當地的安寧。

如今,雲南、安南之地,冒頭與朝廷作對的勢力,基本都被打壓下去了,對於那些不加掩飾惡意的部族勢力,也清理了一遍,朝廷也該有所調整,張弛有度才能長久。

接任的將領,乃是高瓊與李守節,當然,二者在赴任前,也得到了劉皇帝的面諭,穩定是首要之務,但敢悖反抗拒的,該打就打,仍舊不需手軟。

換了兩個人,朝廷也表現出一定的善意,但維護西南地區漢統的根本意志,卻是不容動搖的。

而這段時間,取得的最大成就,便是高原之上,吐蕃諸勢力,正式向朝廷稱臣,劉皇帝派出使節,執行節旄、金冊,攜帶大量禮物,西赴高原,對吐蕃諸族,大加封賞。僅蕃王,就封了三位。

當然,朝廷充分肯定了吐蕃貴族首領們對高原及其所屬部民的統治地位,保證其自治權力,並與之盟誓,永止兵戈,漢蕃之間,共同維護當地的穩定。

對於朝廷而言,接下來,在高原之上,需要做的是構建一個相對平衡穩定的局面,雖然建立的只是名義上的統治,但這個名義,也算一個巨大的進步,至少,哪怕盛唐之時,都沒能做到,當然,這也是吐蕃四分五裂的現狀,給了大漢朝廷以可乘之機。

谷魄關於皇子戍邊之事,暫時只停留在劉皇帝與太子之間的密議口頭上,劉皇帝既未下詔,也未泄露心思。

顯然,想法是定下了,但仍舊有所躊躇,還要另尋時機,具體的事宜,還要劉皇帝有更充分妥善的考慮。

至少,在當下劉皇帝心目中,有資格、有能力擔當起戍邊之責的,只有劉煦、劉晞、劉昉三人,他們已然足夠成熟,各方面能力都是人所共知。

但是,這三名皇子,真就簡簡單單地發配到邊地了,劉皇帝這心裡,又始終有些矛盾,帶有少許的遲疑與不捨,因而,仍舊按捺着。

朝廷之中,也仍有三者的位置,劉皇帝還需要他們幫襯。與此同時,又有三名宗室近親,爲徐王劉承贇舉薦,就任地方,皆是西北、西南僻壤。

宗室輪職地方的制度,也經由劉承贇、劉承勳二王以及趙普共同草擬,經由劉皇帝首肯,頒佈出臺了,自開寶九年之後,宗室子弟,學有所成者,都該到地方去歷練,或爲政,或治軍,穩定邊陲,播育王化。

同樣的,勳貴子弟,也照此辦理,雖然沒有建立具體的制度,但劉皇帝下發了一道條文,有邊州軍政事履歷的官員,在升遷調任上,將得到更多的優待,履歷功勞評定,權重也更大。

西北、西南邊事定好一個基調,後續的鞏固政策措施將逐步展開,算是暫告一個段落。與此同時,西域事務,經過前後的努力,也有了一個結論。

黑汗國那邊,經過高昌之敗後,徹底息了東進的心思,坐看漢軍,平定北廷、輪臺二地,將盤踞於彼的契丹殘餘徹底消滅。

其後,在面對朝廷議和的提議,黑汗國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甚至比大漢還要積極主動,雙方的接觸,進行展開十分順利。

當然,具體的談判細節,還需後續商量,但基本的共識是雙方卻有默契,只待黑汗國的使者來京,便能徹底定下來。可以肯定,等雙方達成和議,持續動亂了十多年西域局勢,將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西域的腥風血雨,也將雲消雨霽。

或許會唯一讓劉皇帝不樂意的,是于闐國那邊。于闐國君臣上下,對於與大漢加強交流,通好往來,很是積極,稱臣納貢,接受冊封,也可以接受。

唯獨一點,劉皇帝興之所來的挑撥其與黑汗國之間爭端的意圖沒能實現,黑汗國君臣根本不上套,對於劉皇帝拋出的焉耆、龜茲數百里之地,根本不動心,他們能夠守住自家國土,就已然心滿意足了,根本沒有外擴的野心。

當然,或許也是其聰明,深諳小國生存之道,黑汗國對遼、對漢沒有辦法,但拿捏他們,還是沒有大問題的,他們又怎會願意,爲大漢前驅。此前,答應出兵配合漢軍對付黑汗國,也只是做了些動作,軍未出國境,大漢這邊已經把事情辦成了,接下來兩國修好便展開了......

人家無慾無求,劉皇帝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2章 父母兄弟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76章 大才蒙塵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284章 影響第357章 國滅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0章 契丹亂政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395章 大商人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14章 腹黑之謀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26章 名將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33章 納了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391章 暗箭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75章 敖萊小城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27章 郭威病了第274章 厚葬之第65章 制舉進展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章 父母兄弟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61章 晉陽來人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39章 連夜南進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99章 又窮了第158章 善後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53章 交代後事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728章 惠民新政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127章 魏博問題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459章 挫折第42章 難得積極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39章 濮州案(2)第139章 韓常案第70章 大禮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92章 萬歲殿宴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34章 回府第16章 軍中俊才第207章 燕王心跡
第54章 臨陣指揮,盡委諸君第223章 南北海軍第234章 王公勤勉第2章 父母兄弟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76章 大才蒙塵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284章 影響第357章 國滅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國的政治生態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0章 契丹亂政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395章 大商人第128章 二使攜禮來第14章 腹黑之謀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26章 名將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19章 韓熙載都等急了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33章 納了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2104章 太宗篇51 太子第391章 暗箭第2132章 世宗篇7 漢金衝突 再下一臣第75章 敖萊小城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27章 郭威病了第274章 厚葬之第65章 制舉進展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2125章 康宗篇終 在位八年,荒怠無功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446章 皇后駕到第186章 李國舅的愚民傾向第308章 班師還朝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2章 父母兄弟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61章 晉陽來人第307章 南國風雨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39章 連夜南進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213章 紆尊降貴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193章 遼國上層的憂患意識第99章 又窮了第158章 善後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84章 無法遏制的猜忌之心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94章 國難喪子,尚有良將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2072章 太宗篇19 定風波第53章 交代後事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31章 首義三節度第1728章 惠民新政世宗篇45 漢金衝突第1679章 太子過問軍事第113章 西使歸來第127章 魏博問題世宗篇25 宗藩新約第155章 着周王善後第107章 飄飄然的李相第153章 未來將帥第459章 挫折第42章 難得積極第106章 陳覺怯戰觀成敗第39章 濮州案(2)第139章 韓常案第70章 大禮第1727章 府尹正納妾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63章 夜訪人妻郭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92章 萬歲殿宴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292章 趙普覆命第134章 回府第16章 軍中俊才第207章 燕王心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