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今日開寶

開寶十八年的嘉慶節慶典,是在萬歲殿進行的,原因自是圖那個殿名。汴宮中的諸多宮殿羣中,論雄偉壯麗,當屬崇元殿,萬歲殿則僅僅次之,曾經有一段時間,還作爲劉皇帝的寢宮使用過,當年高祖劉知遠也是在此殿晏駕的。

慶典之日,風和日麗,春光明媚,彷佛上天也想通過一個和煦的天氣,來爲劉皇帝賀壽。整個東京城,比起平時也明顯多了些喧囂,人聲與鞭炮聲交加,整座城池都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中。

萬歲殿間,已是賓客雲集,高朋滿座,大漢的宗親貴州、功勳大臣們齊聚一堂,各個衣冠楚楚,滿帶笑容。

與會賓客很多,萬歲殿肯定是裝不下的,宴席設了五百桌,從殿內,一直襬到殿外,把殿臺、廣場都佔據了。

爲了滿足這場慶典宴會的用人需求,內侍省從宮中抽調了大量宮娥、宦官,僅宴會上伺候的僕婢就上千。至於儀仗、侍衛、禮樂、歌舞,同樣有數百人的隊伍,突出一個盛大。

隔着一道宮牆,新起了一排爐竈,炊煙鳥鳥,熱氣升騰,宮裡宮外抽調了兩百多名庖廚,切菜的,吹火的,烹飪的,忙得不亦樂乎。

哪怕是宮廷御宴,這種大鍋飯,也要失去幾分精細,但至少,能儘量讓貴人們吃上一頓熱菜。

萬歲殿內的氣氛,同樣喜慶,不過多了一些嚴肅莊重的味道。劉皇帝與符皇后同坐,博冠華服,整個殿內穿得最喜慶的大概就是他了,一身大紅的袞袍,上繡的龍紋都活靈活現的,這身袍服,顯然也是專門甚至製作的,也不知耗費多少尚衣局織女的心思與巧工。

今年的嘉慶節御宴,大概是最具儀式感的了,趙普等人搞出了一系列的流程,其中最不可或缺的,便是對劉皇帝的歌功頌德,對他三十餘載建樹的總結誇耀。

汲國公薛居正,親自完成了一篇上萬字的祝辭,洋洋灑灑,一揮而就,並由他親自當殿宣讀。

萬歲殿內雖然人滿爲患,但薛居正的聲音卻始終迴盪其間,鑽入殿中每個人的耳朵。宣讀這件事,本可以找個年輕人來做,不過薛居正覺得這是份榮耀,再加上是他這司禮大臣的本職工作,不肯讓人。

不過,這一通朗讀下來,把薛國公也累得夠嗆。劉皇帝似乎也恢復了過往的耐心,聽得尤爲認真,當然,薛居正的文章,辭藻華麗,遣詞造句透着一個高深,很多地方,他都聽不懂,大概意思就是對自己的讚頌,這一點想來是不會錯的。

不過,有些關鍵之處,劉皇帝還是聽得格外明白。在中間一段,薛居正列出了一串數據,尤令人欣喜。

到開寶十八年,大漢在籍人口,已然達到907839戶,超過六千萬口,這還只是在籍人口,由於統計手段的限制,人口隱漏是難免的,再加上的大量的流動以及特殊人口,大漢實際的人口,還要更多,超過一千萬戶,是肯定的。

要知道,在大漢建國初期,由朝廷所統轄的人口,也才一千萬口出頭,即便把諸多割據勢力的戶民都算上,全國也才約三千萬之數。

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人口終於實現倍增,這還是在伴隨着長期、頻繁的戰爭的情況下,否則也漢人的發育能力,一千萬戶的關口早就突破了。

而這麼多的人口,如何養活他們,是個不小的挑戰,當然,這也是這麼多年朝廷始終重視的一個問題,別看大漢如今商業日趨繁榮,但農事永遠是根本。

土地的開墾成績,自然是顯着的,到開寶十八年,全國已有近八百萬頃的耕地,這已遠超盛唐時期。按照測算,平均約十畝地就能養活一個人,而在那些土地肥沃、農業發達的地方,甚至兩畝地就能養活一人。

農業技術的發展,始終是在向前的,而經過二十多年的推廣,高產的占城稻,也大規模地鋪開了,不再侷限於淮東地區。

糧食作物外,一些經濟作物的發展,同樣迅速,最突出的,就是棉的大規模推廣及運用。這是一個系統性的發展,不只是棉花的種植,還包括棉紡技術的發展。

大漢棉產業的發展,可以說是在劉皇帝的力主之下推行的,並且其中有一個加速推進的過程,他太知道這東西的意義以及對民生的重大作用了。

因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對於棉事發展有益的事情他都積極去做,對這方面有功的人,更許以重利。

當年隨盧多遜東歸的安西棉農,更是作爲棉花種植推廣的功臣看待,如今已掛着五品官銜,這也是盧多遜足以留名青史的功績之一。

五年前,瓊州知府周仁浚,向朝廷上報進獻了一種糅合當地黎族織錦的棉紡技術,並附以專門改進過的棉紡工具,這引起了朝廷的重視,經過試驗,那些工具能夠極大提升棉紡的效率。

對此,劉皇帝給予了高度肯定的評價,一高興之下,直接提拔周仁浚爲廣州知府。而隨着新棉紡技術與工具的推廣,大漢的棉事產業也進入了一個快車道,短短几年時間的進步,堪比前面二十年的發展,當然,沒有前二十年的積累與鋪墊,也沒有如今的躍升。

到如今,各類棉製品,從棉花到棉被,從棉布到棉衣,已然開始大量出現在市場上,成爲了大漢百姓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不再像過去,需要官府買單以促進發展。

同樣是這幾年,棉花的種植與棉紡技術,也從中原向長江流域擴散,並快速發展。而對朝廷而言,也到了收穫成果的時候,不只是大漢百姓們衣食飽暖上的積極意義,還有更直觀的經濟效益,朝廷在棉產業上,也開始有稅收入項。

談及稅收,薛居正同樣也提了一串足以刺激人耳膜的數據。到開寶十八年,朝廷每年正稅,已然達到6349萬餘貫,這比起二十年前,幾乎翻了一倍。

其中春秋兩稅,仍舊是大頭,但商稅以及各種朝廷專營產業利潤的佔比,也是顯着的上升,尤其是市稅,更是爆發氏增長,當然,這一切的基礎,還在於有大漢的百姓們,用辛勤的汗水,創造出海量的社會資源與財富。

薛居正的這篇祝辭,拋開那些用華麗辭藻堆積的對劉皇帝的吹捧,餘下的,完全可以看作一份大漢幾十年發展的總結報告,聽得劉皇帝是心花怒放,喜不自禁,還不時地同身邊的符皇后探討一二,彷佛在訴說他的得意。

當年,改元開寶之時,劉皇帝曾與羣臣相約,定下了一個趕超盛大開元、天寶的目標。如今,在天下一統的十八年後,這個目標已經初步實現。

不論是從人口、耕地還是稅收上來看,都已經做到了超越,在經濟上,就是全方位的覆蓋。文化上同樣璀璨,由朝廷主導修纂的各大類書,就是標誌之一,至於漢詞長短句,也逐漸成爲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軍事上的成就了,李隆基開邊不已,最後不僅頑敵難制,還導致國庫虛耗,傷亡慘重,軍民疲敝,還落得個窮兵黷武的名聲。

大漢則不然,只能用打遍四海無敵手來形容了,當然,大漢如今的周邊環境與形勢,比起盛唐時期,也確實要好得多。

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17章 一圖一冊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276章 玉如意第91章 今日開寶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46章 郭榮奏事第291章 酬功第33章 東京城內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1765章 三郡公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61章 晉陽來人第96章 壽春城內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11章 大敗蜀軍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64章 楊業卻敵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151章 凋零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811章 歸來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79章 長教訓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49章 南國風起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28章 下獄第1708章 格局第1750章 《桃蘭賦》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17章 附議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9章 王峻歸來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46章 糧與錢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2章 方略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339章 那一腳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102章 絕境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08 狀元第7章 小張探花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41章 劉信遭貶第6章 “座談會”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14章 武夫軍閥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371章 殺,不殺?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
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17章 一圖一冊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142章 鐵索橫江第276章 玉如意第91章 今日開寶第266章 放賑遼東第46章 郭榮奏事第291章 酬功第33章 東京城內第425章 安東國的太子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01章 亂情控制第1765章 三郡公第1698章 做賊心虛第255章 雍王犒軍第61章 晉陽來人第96章 壽春城內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11章 大敗蜀軍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64章 楊業卻敵第50章 南漢來使,慶功宴第389章 宮廷秘聞第151章 凋零第21章 捷音已先來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107章 盧多遜:趙普也該倒了第471章 勞民傷財第143章 郭威思退第1681章 陸海之爭第284章 讓皇帝放心的少數人第1811章 歸來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79章 長教訓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259章 兵臨樑泉第293章 北伐的尾聲2第49章 南國風起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第202章 百草口之戰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28章 下獄第1708章 格局第1750章 《桃蘭賦》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101章 稱得斤兩,從容收兵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55章 燕王病故第128章 東路進展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3章 姐夫的彙報第17章 附議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248章 劉皇帝的小本本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9章 王峻歸來第135章 許州兵匪第46章 糧與錢第193章 盧多遜治河西第12章 方略第23章 老臣凋零第282章 善後之議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339章 那一腳第214章 荊湖之策第73章 安東大開發4第249章 樞密院內第102章 絕境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46章 許州事了(1)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329章 西域風雲第108 狀元第7章 小張探花第264章 強硬的道理第367章 還是穩着來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252章 後蜀君臣第41章 劉信遭貶第6章 “座談會”第365章 樞密軍政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轉移陣地第375章 郭樞密覲見第14章 武夫軍閥第64章 邊事不寧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491章 區區九品,亦敢通天第46章 契丹異動,後顧之憂第371章 殺,不殺?第2197章 仁宗篇14 從港區到華亭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