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8章 做賊心虛

“莊主,州里來人!”在袁恪與張洪滿懷幹勁地陰謀密議之時,心腹管事自門外稟報。

聞言,袁恪從積極的討論中停下,明顯有些意猶未盡,有些疑惑地吩咐道:“快請!”

未己,一名身材精瘦、面色黝黑的漢子走了進來,腳步匆匆,面帶急色,一入內,首先聽到袁恪爽朗的笑聲:“馬山兄弟,你們來了,州里出了何事?”

來人名叫馬山,也是遷戶之一,原是州城一無賴,後來也效仿鹽州豪傑,上袁家莊拜訪吃喝,搭上了關係。並且,在袁恪的支持下,做些了販羊的買賣,同時也幫他探聽消息,順便幫知州解決一些麻煩,並起中間聯絡的作用。

袁恪笑臉相迎,馬山卻一點也笑不出來,不知是趕路的消耗,還是心情緊張,額頭冒着汗。顧不得寒暄,馬上直接道:“袁兄,禍事了!”

袁恪聞言一驚,臉上的笑容消失了,擰着眉頭,伸手以作安撫:“勿急,慢慢說!”

“劉知州被捕了!”馬山道出一件足以震動鹽州的大事。

袁恪一臉愕然,愣了下方纔反應過來,驚聲道:“怎麼回事?”

馬山深吸一口氣,倒豆子一般把消息報來:“一個時辰前,州城突然來了一堆武德營卒,很快就傳出消息,劉知州被武德司的人被拘捕了!其後不久,州衙便被封鎖,再無消息傳出,我覺此事有異,立刻前來通報!”

“武德司!”這三個字,讓袁恪有些驚魂,按捺住心頭漣漪,強行穩住,對馬山道:“馬兄弟高義,袁某必有重謝!”

馬山卻搖了搖頭,看着袁恪,憂慮道:“袁兄此言見外了,我豈爲謝禮?只是州衙遭此劇變,我們這些人將何去何從,還需袁兄多加考慮啊!”

由不得馬山不焦慮,知州劉訪可是他們這些人最大的保護傘,保護傘漏了,傾盆大雨一下,他們這些遊走在黑灰地帶的人,豈能不被澆個劈頭蓋臉。

過去,朝廷每拿下一個貪官污吏,總是免不了一番清洗株連的,他並不覺得,自己這些人特殊,能躲得過。更何況,這一回,可是武德司出馬了,這一年多來,武德司在西北地區,動作頻頻,可是猖獗得很。

袁恪又何嘗不是,自家事自知,他的一切籌謀,立足於暗處,行陰謀詭計之處,雖然有冒險之時,但始終讓自己處在一個相對安全的境地。

但這突來噩耗,實在讓他驚悚不已,危險在不知覺間靠近了,此時此刻,袁恪忽然覺得脖子有些發涼。

“馬兄所言甚是,時下情勢難測,我們不能自亂陣腳,如何應對,讓我想想,讓我想想.”袁恪眉頭幾乎擰成麻花,出言安慰道,也像是在自慰。

一旁狗頭軍師張洪也從驚愕中回過神來,表情憂慮,敏銳地指出:“馬兄弟,你說是武德司拘捕劉知州,這些走狗爪牙,竟然敢如此大膽,堂堂知州,也能說抓就抓?”

不待馬山答話,袁恪便陰沉着一張臉,解釋道:“張先生此前在外,有所不知,這幾個月了來,武德司在西北四處出擊,假吏治之名,對西北各道的官府進行清理,關內、隴右、河西,前後已有數十名州府官吏被羈捕,上百家豪強郡望被抄家。

數月之間,官府民間,一片慘痛哀嚎,風聲鶴唳。西北四道,榆林獨善其身,我原以爲,是朝廷顧及党項思變,形勢不穩,如今看來,只是晚上片刻罷了,這一動手,就拿我們鹽州開刀了.”

張洪深吸了一口氣,方纔消化掉此消息,不免疑惑:“只是,朝廷澄清吏治,向來以吏部、都察院爲主,一切依法依制行事,這讓武德司出動,直接批捕州府大吏,是不是有些聳人聽聞了,如此,就不怕天下非議嗎?還有,知州可是王使君的門生故吏,武德司就沒有一點忌憚?”

張洪嘴裡的王使君,指的是時任西北轉運使的王祐,此君可以說是繼盧多遜之後西北官場上的又一名領袖人物,關內、榆林,都是擔任過布政使的。前者政事堂增補宰相,王祐也是在考慮人選之列,只不過,競爭對手有些強大,再加上劉皇帝認爲王祐留在西北的作用更大,方纔落選。

而鹽州知州劉訪則是王祐親手提拔起的人,有這樣硬的後臺,劉訪這個鹽州知州自然當得很穩,但即便這樣,武德司的人說拿也就拿了,這豈能不讓袁恪這等羽翼之下的宵小感到緊張。

顯然,對於朝廷的一些制度,作爲讀書人的張洪,還是有所瞭解的。而袁恪聽其言,也不由苦笑道:“武德司行事,素來猖獗,這等逾制亂法的行爲,卻也少見。此番如此少見,如此肆無忌憚,才更可怖.”

“莊主的意思是!”張洪臉色微變,不由地朝東南方向拱了拱手。

袁恪嘆道:“以武德司之猖狂,若無東京天子的首肯,恐怕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

說完,袁恪搖了搖頭,道:“好了,東京離我們太遠,爲今之計,是如何應對鹽州之變。覆巢之下無完卵,若無知州庇護,我們這些人,若是不加準備,恐怕免不了落得同西北那些豪強一樣抄家流放、家財散盡的下場!”

馬山在旁,聽得連連點頭,趕忙道:“袁兄說得極是!爲今之計,還當尋求自保啊!袁兄可有良策?”

袁恪低頭,沉吟良久,深吸一口氣,看向馬山,道:“如今州城的情況還不明朗,我們不能自亂陣腳,還需等待進一步的消息,順勢而爲。因此,探聽清楚州城以及知州的情況,纔是眼下最爲緊要之事,馬兄,不知你可願再回州城?”

袁恪的意思,馬山當然明白,只是,他遁出州城,本就有避難的意思。不過,袁恪的面子,也不能不給,再加上走得匆忙,州城內也沒有料理乾淨,至少一大批家當還在。

猶豫片刻,馬山咬咬牙,拱手道:“我多受袁兄恩惠,既有所託,不敢不從。我這就回州城,爲袁兄探聽消息!”

“務必小心!”袁恪露出點勉強的笑容。

“告辭!”馬山拱手,轉身便去,來也匆匆,去也匆匆。

待其離開,袁恪臉色再度陰沉下來,回身落座,順手拿起茶杯,只是兩手,下意識地有些顫抖。

張洪見狀,遲疑道:“莊主,這個馬山,恐怕不足信任!”

袁恪點了點頭,卻不說話,沉默許久,方纔擡眼看向張洪:“張先生以爲,爲今之計,該如何破局?”

張洪心中實則也有些慌張,他們這些人,躲在暗處,尚可興風作浪,可以肆無忌憚,指點江山,一旦無所遁形,便有些無所適從了。

踱了幾步,努力地穩定心神,張洪道:“知州落難,必有牽聯,以武德司爪牙的嗅覺,遲早查到莊主。事情一旦如此發展,那我們的處境必定危險,袁家莊這邊,授人以柄的東西太多了。莊主,而今情勢已是萬分危急,還請速作決斷!”

“張先生的意思是?”袁恪擡眼,目光中帶着詢問。

張洪咬咬牙:“不若立刻起事!”

此言落,袁恪有些驚了,此前,在這等事情上,張洪從來是保守的,滿口的疑慮,滿腹擔憂,頗令人掃興。

但是此時此刻,卻果決得讓袁恪有些意外,仔細地觀察了張洪一下,發覺他是認真的。然而,袁恪自己,反而猶豫了。

起身,在書房內徘徊,一副猶豫狀,張洪看着他,默不作聲,等待着他的決定。最終,袁恪也沒有認可,道:“不行,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貿然發動,只怕功敗垂成,身死族滅!”

聞言,張洪不免失望,嘆道:“然眼下危局,如何避過?”

袁恪猶豫了下:“我先帶着兄弟們,外出躲躲,此次風波能順利度過,自然最好,若是不能,再作區處.”

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317章 修法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41章 雌威第87章 秋後算賬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157章 提親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15章 名單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180章 賞功第197章 決斷!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1章 大典日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26章 問罪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80章 一意孤行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1708章 格局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34章 崇元殿中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2053章 終章第393章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77章 吏職變動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6章 態度迥異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157章 劉老四第12章 大朝會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3章 楊業述職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98章 轉折點第2章 王、鄭二公第7章 恩賞問題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45章 中秋第474章 補漏匠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345章 剝削者第125章 邢州事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101章 大整軍第295章 難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252章 面聖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79章 勢孤危第22章 荊南既定第39章 百年大計第119章 幸西京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29章 各懷心思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452章 皇孫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87章 秋後算賬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57章 龍舟第6章 遺奏十條第200章 禦敵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38章 殿議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92章 萬歲殿宴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85章 善後爭議
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317章 修法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454章 安東新王第141章 雌威第87章 秋後算賬第349章 聖駕過府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10章 平淡的會面第108章 樞密院內第157章 提親第1788章 議點正事第15章 名單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510章 最後的旅途9第229章 血戰錦州第180章 賞功第197章 決斷!第360章 主持善後第11章 大典日第109章 再破陳軍第126章 問罪第362章 權宜之計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80章 一意孤行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1708章 格局第117章 帝幸瑤華殿第414章 雲消日出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34章 崇元殿中第7章 不如意的二審結果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2106章 太宗篇53 遲暮第2053章 終章第393章第402章 太子有後了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77章 吏職變動第203章 勝利的意義第16章 態度迥異第218章 皇帝未至,廝殺已烈第157章 劉老四第12章 大朝會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3章 楊業述職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368章 吳越結局註定第198章 轉折點第2章 王、鄭二公第7章 恩賞問題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45章 中秋第474章 補漏匠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1章 局勢變化於未測之際第345章 剝削者第125章 邢州事第313章 遼國崩潰指日可待第101章 大整軍第295章 難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252章 面聖第370章 國法爲大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79章 勢孤危第22章 荊南既定第39章 百年大計第119章 幸西京第353章 聰明的張德鈞第33章 東京城內第129章 各懷心思世宗篇35 安東事變第168章 塞上風光第452章 皇孫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264章 更有楊業在後頭第463章 當朝也有棄用的人才第87章 秋後算賬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57章 龍舟第6章 遺奏十條第200章 禦敵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38章 殿議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92章 萬歲殿宴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388章 駐吐蕃大臣第85章 善後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