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

中秋節前,打西邊來了一波旅客,人數不多,三十名上下,氣質狼狽,享受核心護衛待遇的是一名少年,雖着華服,卻明顯帶有胡風。當然,胡服胡風在在如今的大漢帝國再常見不過了,便是京畿這等帝國最核心的統治區域,也掀起過胡風之尚。

洛陽城那巍峨壯麗的身影,遠遠地便映入眼簾,震撼之情,不及細說,少年疲憊的面龐上,盡是猶疑與怯懦,眺望良久,方纔問身邊一名中年道:“王叔,那就是洛陽?”

中年人語氣有些不確定地分析道:“若所載不錯,過長安東行,第大漢第一座雄城必是洛陽無疑!”

聞言,少年臉上露出少許悽迷,道:“既至洛陽,朝廷能接納我們,又能爲我們做主嗎?”

對這個問題,中年人在少許沉默之後,咬牙切齒地道:“于闐以小事大,對朝廷素來恭敬,貢奉不斷,未嘗懈怠。康國仗勢欺人,恃強凌弱,毀我宗廟,殺我臣民,本爲無義征伐,更有違太宗皇帝之政。

朝廷作爲天下藩國宗主,若不能爲于闐評理做主,撥亂反正,何以面對天下藩臣,又如何約束海內外屬國?”

說這話時,中年人的雙目中跳躍着興奮的神采,就彷彿被自己這番見解說服了一般。

聽其敘說,少年在沉吟少許後,悵然地說道:“然康國與大漢血脈相連,康王更是聖皇帝之子,當今朝廷,豈能無視宗親,支持我們這些外藩?”

對此,中年人神色變幻幾許,最後異常嚴肅地道:“陛下當知,天下雖大,但于闐四方,三面皆爲漢土,西面高嶺相阻,且爲世仇。唯一的去處,只有大漢,唯一的指望,只有朝廷。

過去的二十年,對中亞地區而言,是一個風雲激盪的大裂變時期,一切都伴隨着安西三國的大舉西征,在漢文明對ysl文明的入侵與征服下展開。

最終,還是在姍姍來遲的理藩院迎客使的協調下,方纔得以順利入城,尉遲珏與尉遲廣林甚至被安排到禮賓館下榻,至於隨從們,只能自己找地方落腳,洛陽城內的租房市場還是很廣闊的,只要有錢,就不愁找不到房子。

領土上,北廷由於並不接壤,只在財貨與人口上有訴求,分割了一大波戰利品,以及三萬多名俘虜、奴隸。不過,安西王劉旻在斟酌之後,還是決定分他一塊地方,將裡海東部原屬薩曼王朝西南部的阿哈爾地區(土庫曼斯坦中西部)分給北廷,這是一個交通要衝的地方。

然而,定鼎門可是連通天街,直達皇城的關卡,乃是帝都的正南大門,其城門官可不是一般人能當的。至少,見識見聞不俗,聽其言,便是一通嗤笑,一句“亡國君臣,何以爲使”將這君臣一行人的臉皮狠狠地撕下,踩在腳底。

從二者的對話便可知二人的身份了,于闐王尉遲珏,以及其王叔尉遲廣林,二者都是前于闐王尉遲寶相的兒孫,而二者此番起來西京,當然不是爲了朝貢

雖則西京羅城遙望,但等抵城前,仍然費了一個多時辰,必需得從外邊繞一圈,自南城入。然後就被定鼎門的守衛攔下了,一通爲難,當然也少不了一番爭執。

在朝,或許還有復國的希望,在其他地方,不是寄人籬下,便是死無葬身之地之地”

那一次,三國遠征軍最遠一直打到裡海邊上方纔收兵,衰弱的薩曼王朝成爲了安西三國擴張壯大的養分,其僅剩的遺產,也爲三國所分割。

當流亡的于闐君臣一頭鑽入大漢帝京這“龍潭虎穴”時,帝國中樞的高層們,實則也在爲這批西面來客而感到頭疼。顯然,區區于闐國不值一提,但由其引申出的安西形勢以及藩國問題,卻不得不讓帝國的掌權者們審慎思量了。

面對蠻不講理的洛陽城衛,于闐君臣大感折辱,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尉遲珏囁喏不敢言語尉遲廣林則強忍着怒氣,高聲聲明自己一行“于闐使團”的身份。

通過戰爭掠奪,攫取財富、人口,提升國力,是劉文共願意隨着兩位皇叔西征最重要的原因。直接帶着戰力品返回封國是一種選擇,但這種一錘子的買賣,何如留下來,長期地攫取利益?

於是,劉文共動心了,以其二弟劉文濤爲海東經撫使,以明城(大概在土庫曼斯坦阿什哈巴德)爲中心構建行政軍,領兵三千,就地駐守,建立統治。

但在斟酌之後,還是同意了,當時的北廷國,國土面積不大,向北擴張才堪堪將巴爾喀什湖地區納入名義控制,人口更是稀缺,比起河中地區,差距不小。

當然是有前提的,那便是就北廷必須留下一支軍隊,進行鎮守、治安、防禦,稅收自然也是其權力。對於劉旻這個皇叔如此大方安排的原因,北廷王劉文共實則心知肚明。

雍熙七年(999年),安西、康居、北廷三國歃血爲盟,聯合出兵,大舉西征,當年就把佔據河中精華地區,曾經強盛一時的中亞王朝薩曼王朝滅亡。

這並不是一個輕鬆的、躺着攫取利益的選擇,北廷國駐軍,需要面對的是曠日持久的治安戰,是層出不窮的暴民反抗,宗教襲擊,以及舊貴族、部落叛亂。

但是,在一個文明對另外一個文明,採取以暴力行動進行的征服同化的過程中,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常見了。

而同樣面對這些的,也包括安西、康居二國。從戰利品的分配上來說,安西收穫最大,因爲他佔據了原薩曼王朝最精華的地區,紀渾河(阿姆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包括其蒲花羅(布哈拉)、薩末鞬(撒馬爾罕)這樣的大城。 佔據的地盤越好,統治的難度也就越大,畢竟,傳統的勢力更強,既得利益者羣體越密集。要知道,在薩曼王朝末期,蒲花羅早就對地方上的貴族、將軍等勢力失去了制約,在外部的強大壓力以及內部的離心背德下,其早已名存實亡。

來自漢帝國的入侵,滅掉了薩曼王朝,但實際侵犯的,乃是那些地方實力派。由劉旻構建安西體制,又是一個充滿擴張與掠奪慾望的體制,那些實力派、舊貴族們的利益必然受損,也必然不可能輕易臣服。而治安角力的過程,註定漫長而殘酷。

相比之下,北廷與康居二國,負擔則要小很多,尤其是北廷,一片飛地而已,即便丟失了經略地,也無關痛癢,既得的實利纔是最重要的,這是由安西三國不同的根本利益訴求所決定的。

康居國則介於二國之間,康王劉曄分到的乃是薩曼王朝南部地區(包括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一部分),比起那些大城沃野,抵抗勢力相對弱一些,但也更加頑固。

另一方面,沿紀渾河上游一帶地區,直接與西南的伽色尼王朝接壤,雙方之間地形之間犬牙交錯,局勢錯綜複雜,在沒有薩曼王朝這個阻礙(或者說第一目標)之後,直接對上是可以預期的事。

事實上,雍熙七年三國西征時,伽色尼王朝在其第三代君主馬哈茂德的率領下,正處在一個強壯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都在向着一個強國該有的面貌發展。

馬哈茂德也是一個英明之主,文治武功,出類拔萃,北掠薩曼,西滅薩法爾,南征印度,這個同樣崛起壯大中的新興msl王朝,註定是安西三國在中亞地區的最大絆腳石、攔路虎,並且從後面的局勢發展來看,那一天距離並不是太遙遠。

而在此之前,安西三國花了三年多時間,一直到雍熙十一年,方纔初步把河中地區的局勢穩定下來。當然,這個穩定是要打個雙引號的。

三國對新佔領的土地,只是實現了對大小城鎮的佔領,建立起了一套勉強可以運行併發揮作用的新的漢化的人口管理及稅收體制(營所制),而治安上,水平也談不上多高,只以強大的武力,保證城鎮中的安定,以及治下沒有大規模的叛亂,至於小騷亂,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在收治的過程中,自然免不了流血與死亡,文明之間的征服,信仰之上的衝突,也絕不可能是溫情脈脈的,殺戮與死亡的終點,纔是安定與繁榮。

在過去二十多年,於河中大地上發生着的,並且到大漢建隆元年依舊在持續着的,是“漢”這個以“忠孝仁義”爲道德之本的文明,對另外一個強勢文明的野蠻統治以及瘋狂掠奪。

許多血腥與殘酷之事,根本不是帝國內部那些承平已久、大談道德的文人君子們所能想象的。而從滅亡薩曼王朝開始,安西三國雖然與帝國仍有根深蒂固的血脈聯繫,但二者之間實則已經走向不一樣的道路了.

平心而論,於河中地區而言,來自漢人的入侵,本身實則也不是什麼完全不可接受的事情,在過去千年的時光裡,各種各樣外來的部族、勢力搶奪統治着這片土地,大大小小的國度在這片土地上建立,如今,再來一批中國人,似乎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而來自東方漢帝國的藩屬國們,與河中地區乃至整個中亞,整個波斯,整個大食地區,最大的矛盾,就在於信仰上。

畢竟在ysl早已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根深蒂固,且四處蔓延,而來自東方的漢帝國文明,對此是深惡痛絕的,這是從世祖時代起,就已經定了基調與方向的事情,並且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糾纏、衝突,妥協的餘地已然很小了。

種族是多樣的,民族可以融合,文化可以交匯,但信仰卻是唯一的.也因爲信仰,使得那些虔誠的教徒們,即便面對漢人尖利的鋼刀與火炮時,仍敢拔刀反抗。

劉旻早年在安西所實行全面的“去ysl化”政策,到了河中地區,依舊堅定、全面、徹底地推開。就比如蒲花羅,作爲前薩曼王朝的首都,這是一座ysl文化璀璨的城市,然而在西征聯軍進城後不久,城內外所有的禮拜寺、神學院以及相關祭祀場所,全部被下令拆毀。

初期,執行的西征將士們,還有搶掠蒐羅財貨寶貝的慾望,但那些宗教場所實在太多,反對、抵抗、襲擊的信徒也是在太多,到最後,失去耐心的漢軍將士,便開始四處放火了。

爲了滅教,蒲花羅這座河中名城,最後幾乎被燒掉了一半,爲了護教,城裡城外死者數萬人,安西王劉旻,也以一場血火凝練出了一個“純粹”的屬於漢人統治的城市。

“蒲花羅之殤”,對於河中ysl文化來說,堪稱一場毀滅性的打擊,而其他地區,即便不如這邊徹底、殘酷,血腥也在所難免,也正因有蒲花羅城的教訓,後續的抵抗力度也相對弱了一些。

但是,放大到整個ysl世界,得知漢人在河中地區的“暴行”之後,再度沸騰了。在巴格達哈里發的號召下,東征復仇的聲音響徹整個大食地區,到雍熙十二年前後,時隔三十年,又一次ysl聯軍再度組建成功了。

只不過這一次,布韋希王朝已然不中用,其他ysl國度大多勢力孱弱,要麼已經在大變革中亡國,因此,作爲主力的,正是國勢日昌的伽色尼王朝。

聯軍組建之前,其君主馬哈茂德才剛剛獲得了一場對印度地區擴張的勝利,得勝還朝。而馬哈茂德對於東征安西三國之事,也是極其熱衷的,信仰問題固然是一方面,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安西三國尤其是安西與康居二國,攻擊性太強,對他的王朝威脅太大。

事實上,已經對布韋希王朝的統治利益造成了嚴重侵害,原本,他能從薩曼王朝身上獲取更多的好處,結果大頭全被漢人佔據了。

同時,隨着安西三國擴張持續,那麼下一個直面其侵略的,就是伽色尼王朝了。因此,一場由伽色尼王朝主導的ysl東征,也是勢在必行。

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23章 夜宴第341章 向錢看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51章 郭氏父子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60章 皇后進言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53章 兵制改革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462章 一地雞毛世宗篇51 皇太孫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38章 任其紛擾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1756章 海豐號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87章 兄弟第16章 態度迥異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118章 查抄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2章 分食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79章 滏陽之捷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321章 瑤女第34章 驚陶谷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99章 兩個人才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693章 安西王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433章 聖訓第93章 升遷第261章 大捷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36章 奉宸營第17章 附議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8章 瓊林宴第78章 火油彈第314章 還京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70章 衛公辭世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
第2126章 世宗篇1 誰繼大統第473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392章 封禪之議,軍官學院第23章 夜宴第341章 向錢看第103章 缺少一個系統的李從益第19章 用兵籌劃,自此而始第51章 郭氏父子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亞風雲明城會戰第2110章 康宗篇2 輔政時代第430章 安東王薨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163章 索然無味第19章 罷免兩勳貴第60章 皇后進言第373章 被逼無奈第32章 後宮不平靜第135章 韜光養晦第53章 兵制改革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462章 一地雞毛世宗篇51 皇太孫第8章 宰臣間的齟齬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1747章 出點意外很正常吧第38章 任其紛擾第202章 錢糧百萬計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1756章 海豐號第340章 杭州登陸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77章 潘美請纓伐安南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166章 太子與大將第87章 兄弟第16章 態度迥異第182章 尚敢北顧?第118章 查抄第38章 湖南無戰事第2章 分食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105章 河北局勢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79章 滏陽之捷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321章 瑤女第34章 驚陶谷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115章 罪狀十五條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449章 皇帝對太子第56章 一戰定河西第231章 全國大水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們第255章 “社會實踐”第99章 兩個人才第469章 視察澶州第1693章 安西王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136章 郭氏父子第273章 蕭思溫跑了第73章 趙大已在軍中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38章 劉皇帝認可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433章 聖訓第93章 升遷第261章 大捷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302章 奚王來朝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467章 蕭思溫的價值第231章 遼軍的反擊第7章 小人物議大事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36章 奉宸營第17章 附議第1716章 共治時代第8章 瓊林宴第78章 火油彈第314章 還京第105章 逐一接見第47章 八十萬軍隊帶來的壓力第226章 令人窒息的攻城之法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98章 王著罷相第70章 衛公辭世第16章 先安排着第249章 冬季無戰事第355章 韓熙載準備好了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