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8章 格局

第1708章 格局

崇政殿中,劉皇帝正在同劉廷翰等幾名軍政大臣,商量調兵遣將的事務。說是商量,其實就是劉皇帝接受彙報。

根據樞密院的計劃,針對榆林之亂,朝廷要重拳出擊,堅決打擊,徹底消滅,與此前的小打小鬧不同,動則如雷霆,以絕對碾壓地力量壓上去,碾碎所有叛逆,哪怕把榆林徹底打爛,都在所不惜。

即便在樞密院的初步計劃中,也要調集十萬大軍,遠赴西北剿賊,若加上榆林當地的軍隊,就有近十三萬大軍,而這些軍隊,大部分都是朝廷在編的職業軍隊,即便是團練卒,也是久經訓練,從有戍邊履歷中的隊伍選拔。

經過長達十年的裁改整頓,大漢在籍職業士兵,數量銳減,以鄉兵團練填補,從軍隊素質而言,比起十年前,不可避免地產生下滑,但朝廷養兵的消耗也確實下降的。

當然,這絕不意味着,漢軍的實力就變弱了,剩下的漢軍,尤其是那些職業士兵,素質則更高,要求也更高,戰力自然更強。

楊業、潘美、石守信這些功勳將帥,這些年不在朝中,所受任務,都變成了代天巡狩,遍訪天下諸軍,對兵制改革以及改革後國防設置、軍隊訓練做督導,爲兵制改革保駕護航。

而經過長達十年改造的大漢軍隊,除了在西域血戰一場,真正檢驗了一番成果外,還沒有遇到大的挑戰。對三佛齊國的戰事,還不夠格,對手太弱,贏得太輕鬆。

相比之下,榆林這邊的叛亂,倒可當作一塊試刀石,用實戰磨一磨漢軍的氣質。再加上,漢軍的發展,除了對個人素質的提升之外,也越來越依賴對器械的使用。

這幾十年間,大漢的軍事技術與軍備技術,都是顯著提升,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過去最仰仗的是強弩、利刃、堅鎧,而隨着火藥技術的研發應用,大量以火藥爲基的武器開始出現在大漢軍隊之中,各種各樣的新式武器,在軍器坊重賞之下,被那些聰明的工匠研製出來。

冷兵器仍是這個時代的戰爭主流,但在大漢這三十多年的變革中,悄無聲息中,也增添了不少“熱”的屬性。畢竟,連火炮都已經被研製出來了。

而牽頭造出了火炮的“八級工”孫永平,直接被劉皇帝賜與侯爵,即便是個三等侯,但也是能世襲的,同此前對棉紡技術改良的犒賞一般。

當然,到目前爲止,火炮仍在實驗之中,對黑汗作戰,就調撥了一批,想看看在戰場上的實際效果。只不過,還沒投入運用,黑汗已經被打得潰敗,龜茲攻克,席捲天山以南。

西域戰事的勝利,屬於漢軍傳統式的勝利,而對新武器的試驗,如今把目光放在了榆林叛亂上,爲此,兵部已然調撥了五十門火炮,把殿前司直屬的仍處訓練研究中的炮兵給派遣出去。

新武器的誕生,往往帶來新軍事、戰術思想的變革,當初火箭的誕生,都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傳統大黃弩這等利器的作用,何況被格外受劉皇帝鍾愛的火炮呢。

而在一些軍官的研究中,倘若火炮的威力,能夠達到預期效果,那麼未來這門利器將徹底替代過去在漢軍攻無不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霹靂炮。

那傢伙,威力確實不俗,猛火油恰如其名,能夠製造出一片戰爭煉獄。但是,笨重,難操作,操作人員需求較多,一臺霹靂炮,少則十幾人,多則數十人。在配重式拋車研究出來之前,一臺霹靂炮,甚至需要上百人牽拉發射。

相比之下,火炮要“輕盈”得多,簡練得多,威力也更大,火藥畢竟是能開山破石、驚天動地的。

不只是傳統的陸軍,海軍對火炮也格外上心,甚至都不是爲了逢迎聖意,畢竟,爲了增加海軍艦隊的打擊能力,都把霹靂炮搬到戰船上去了,而新式火炮,似乎更加契合戰船。

當然,此時劉皇帝不是爲了和臣子們討論火炮的威力以及對大漢軍事革新的作用,還是在考慮榆林平叛的策略問題。

平叛大軍,顯然以西北地方軍爲主,另從臨近的河東、山陽也各遣一路,若是加上漢人義勇、臨時徵召的番兵,那輕鬆之間剿賊兵力就可攀至二十萬人。

不疾不徐,把整個榆林圍起來,趙普的困敵之策,還是有些道理的,劉皇帝也稱之爲囚籠政策,把所有榆林党項都圈起來,慢慢炮製,逐一消滅。

對當地的漢民,乃至雜胡,都可以加以區分,區別對待,但對党項人,大可不必,劉皇帝已經對党項人徹底喪失耐心與信任,或者說,從來沒有所謂的信任。

哪怕對契丹人,劉皇帝的感官都要更好一些.

在原史上,李繼遷叛亂之初,宋廷在西北的力量還是很強大的,李繼遷也只能在地斤澤小打小鬧。只不過,宋廷自己表現太爛,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個統一的、堅決的剿賊策略。

先軍事打擊,軍事打擊不行,再政治分化,還不行,又搞經濟圍困,一步步做下來,看起來,按部就班,穩紮穩打,實則是變化不定。

作爲皇帝趙匡義,也是瞻前顧後,一面要消滅叛軍,一面又不斷尋求妥協,用人上面,更是乏善可陳。

不論是田重進還是田仁朗,都是沙場宿將,尤其田仁朗,更一度把李繼遷逼到絕境,呈困獸之勢。但趙匡義在東京又坐不住,急不可耐,要下令催促,最終乾脆撤了田仁朗,換上王侁。

而王侁其人才幹如何,在大漢已經經過充分證明了。更可笑的是,居然放李繼捧回夏州,意圖招撫李繼遷,結果被那倆堂兄弟玩二人轉,忽悠得淪爲蠢類。

當然,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客觀條件,便是宋廷在北面有一個強大的大敵遼國,一直承受着巨大的軍事壓力,也給了李繼遷在宋遼之間左右逢源的機會。

北宋爲何一直被詬病,甚至不被人認爲是大一統的王朝,除了那些讓人惱火的政策之外,燕雲缺一塊,西北缺一塊,好好的金甌破得四處漏風,怎能不被鄙棄。

不過,在大漢,遼國已然作古,李繼捧全族更是早早地被族滅,趙匡義能犯的失誤,在劉皇帝這裡是完全能避免的。

此前不算太重視,如今,真正要發力,那就是全方位的打擊。趙匡義會顧忌幾十萬党項人反叛的影響與壓力,劉皇帝想的,則是把幾十萬党項人斬盡殺絕,哪怕不考慮現實條件的懸殊,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也是顯著的。

“西北平叛,與以往作戰有些區別,這一回,面對的是一個民族,作戰方式,與作戰目標,都要有所變化!”劉皇帝做着最後的指示:“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戰場上的勝利是根本,是一切,而行軍打丈,打得還是兵馬錢糧,在榆林,後勤的重要性,則更加重要!這一點,朝廷這邊,要做好充足準備,全力支持!”

見劉皇帝把目光投向自己,韓通立刻表態:“陛下放心,老臣已敦促下屬,按照樞密院軍令,調撥軍需,此事若出了問題,老臣提頭來見!”

聞言,劉皇帝笑了笑,又衝被召來旁聽的戶部尚書沈義倫道:“沈卿,剿賊軍費,就勞你盡心了!”

“是!”已經年逾古稀的沈義倫,很是淡定,恭敬道。老臣也清楚,等榆林亂事平定,大概就是他告老歸養的時機了,因此,他的心態很平和。

沈義倫的仕途,可以說是隨着大漢的建立正式開始的,最初爲白文珂幕僚,後歷任澠池令、陝州刺史、河中知府,等進入朝廷,就一直在財政系統打轉,雖然從沒有擔任過財政主官,但一直是著名的理才能手。

這章沒寫完,不過據報日本落後了,得去點評一下

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34章 驚陶谷第1736章 試炮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78章 召還二郎?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474章 補漏匠第84章 夏州降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68章 婚宴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54章 聘納郭女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410章 剋制第35章 唐將空談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60章 都安心了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2章 登聞鼓響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444章 揣測者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70章 立場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164章 監國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341章 向錢看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474章 立場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47章 德勝渡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97章 擴*整頓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198章 轉折點第330章 小市民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35章 楊村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375章 少林寺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35章 東歸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5章 東歸第122章 睡仙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
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1759章 生財之道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34章 驚陶谷第1736章 試炮第24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428章 趙王的新任命第78章 召還二郎?第262章 大軍臨城,歸師難遏第474章 補漏匠第84章 夏州降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378章 父子交心第68章 婚宴第342章 敏感的劉皇帝第338章 棋手與棋子世宗篇44 漠北風雲、契丹滅國第282章 新形勢,新階段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774章 又罷一相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54章 聘納郭女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仁宗篇8 罷相“疑雲”第290章 定要讓漢旗揚於上京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410章 剋制第35章 唐將空談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60章 都安心了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324章 相安爲上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2章 登聞鼓響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09章 御史臺→都察院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第1798章 宴無好宴第444章 揣測者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70章 立場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347章 嶺南戰況第164章 監國第1801章 還是土地問題第341章 向錢看第1787章 講個笑談,說個趣事第59章 皇帝與太子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474章 立場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1754章 雄才難制第1799章 宿醉風波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288章 敵酋首級獻上第132章 盧南與袁恪第147章 德勝渡世宗篇34 由“勞務輸出”引發(等待更新)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97章 擴*整頓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364章 皇子戍邊第198章 轉折點第330章 小市民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40章 惱火的趙匡胤第267章 親赴雲州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35章 楊村第369章 皇帝不好伺候第103章 送菜來了第113章 十年之爭也該結束了第45章 移鎮之議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271章 將威脅消滅於萌芽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375章 少林寺第373章 開寶九年已過半第35章 東歸第262章 賢妃之賢,調整方向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35章 東歸第122章 睡仙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22章 改革急先鋒第188章 邊將離京,再獲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