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安東國王?

等劉煦向劉皇帝告退,離宮返府之時,夜已深了,濃濃的夜色籠罩在開封城,空氣中隱約可見縷縷薄霧,那絲絲涼意幾乎能透入心房。

春夜靜謐而祥和,但萬家燈火,星星點點,點綴着東京城,尤其是靠近皇城與天街的坊裡,朱門貴族,扎堆聚居,那燈火大都是夜半方熄,更有徹夜長明者,大漢不夜城,就是對東京最直觀的描述了。

不過,劉煦卻沒有任何興致去留意東京的夜景,景色再美,也耐不住那患得患失的心情,回府途中,端坐在車駕內,劉煦腦海中反覆地閃現着適才與崇政殿中的場景,回味着與劉皇帝的談話。

那是時隔多年,父子倆之間再一次的交心之談了,不過,哪怕對面而坐,劉煦看劉皇帝也彷佛隔着一重山,山間還籠罩着迷霧,讓他難以捉摸。

最讓劉煦感到患得患失的,還是劉皇帝那意味深長的態度,那意味深長的問話。整個談話,劉皇帝並沒有就安東的情況,劉煦的作爲,多說什麼,而劉煦提前準備的安東形勢、內外部問題以及未來發展報告,也沒有說出口。

對劉煦而言,他也面臨着一個極其重大的問題,一個關乎他未來人生,甚至關乎他這一脈至關重要的選擇。

雖然話說得不是那直白,但劉煦還是隱約窺探到了劉皇帝的想法。要做秦王,還是做安東王?

這就是劉皇帝擺在劉煦面前的一個選擇?對於大多數人來講,這都是個很容易做的選擇。

秦王,這是大漢份量最重的秦王爵位之一,超品親王爵,非直系皇親不可授。安東王,不倫不類,勉強能算個郡王,兩者之間的差距,一目瞭然。

但劉煦畢竟不是一般人,他能看到的,不只是兩個王爵地位差異,同樣看到了背後的政治意義。

安東王,或許也可以稱之爲安東國王,如果改封,那麼他就可以成爲一個“君主”了,將真正擁有安東地區的一切軍政大權,而不用像過去那麼多年中始終受到詰難與指責。

劉皇帝沒有明說,但這個意思,劉煦是領會到了的。然而,問題也正在這裡,他這麼多年,苦心孤詣,孜孜以求,就是爲了區區一個安東國王嗎?

分封國王的想法,估計到如今,劉皇帝都還是猶豫不決的,因此也沒有對劉煦明言。但是劉煦也深刻地認識到,如果事情真如自己猜想的一般,一旦接受了這個安排,那他此生此世,甚至他長子一脈,就再沒有染指大漢那至高寶座的可能了。

當然,哪怕沒有此事,他繼承的可能也是十分微小的,但再微小,那仍舊抱有一絲絲的可能。如果出現什麼意外呢?如果朝廷中發生什麼變故呢?

劉煦此前,心中大抵就抱着這麼一絲絲期待,可以說設想,甚至可以說是妄想,但他願意去努力,也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

但是,如果劉皇帝真封他爲安東國王,那麼毫無疑問,就要從法理上徹底斷絕他爭儲的可能。

劉煦過去,在安東那般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目的是什麼,養望、聚勢,等待時機。雖然朝廷穩定可怕,劉暘的太子之位穩固得讓人絕望,但劉煦的名望、實力、勢力都是有顯着提升的。

但是,區區一個安東,哪怕軍政大權在握,與大漢的帝位相比,那同樣是螢火光與皓月之輝的差距。

當安東王,哪怕把境內所有的蠻夷都算上,人口都未必有一百萬,地方又偏遠,又苦寒,與坐朝當國,統馭大漢天下億兆子民相比,其中的差別懸殊,也實難讓劉煦心平氣和地去接受。

劉煦甚至不禁心想,是不是哪裡又做得不對,引起了劉皇帝猜忌,方纔有如此想法,要把他永遠發配邊陲?

然而這樣的猜測,很快被他自己否決了,看劉皇帝談話的態度,顯然不是這個原因,也不是因爲他在安東那些大膽激進的政策,任意自專的做法。

從登聞鼓桉後,劉煦就再沒有任何“小動作”了,甚至很坦城地面對劉皇帝,沒有保留,劉煦也知道,他奪嫡的心思,是無法瞞住劉皇帝的雙眼了,既然無法瞞過,那就乾脆不瞞,大方磊落地展示給劉皇帝看。

劉煦在安東那麼努力認真,也是爲了向劉皇帝展示自己的器量與才幹,希望能夠獲得認可,取得信任。

但是,今夜這場談話,幾乎使他所有的設想與願望落空,他的努力與成就,終究是有一個上限的,而這個上限如果是安東國王的話,實在令他心傷。

或許是想得太多,但在他看來,劉皇帝就是在告訴他,無論你如何掙扎,都沒有繼承帝位的可能,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競爭過劉暘。

雖然這就是現實,但至少過去,劉皇帝沒有如此向他“攤牌”過。事實上也是如此,過去劉皇帝對劉煦,還是信重有加,對他的培養,也是沒有保留的。

念及此,劉煦也不由得闇然神傷。

當然,劉煦對劉皇帝的瞭解,如果真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很困難的。劉皇帝經歷了怎樣的心裡路程,方纔生出分封的想法,劉煦不得而知,他也顧及不了了,此刻,他只是滿心的彷徨。

而即便是分封,這樣結果,同樣也讓劉煦難以接受。他是親王,倘若真要分封,那該讓他駐國的地方,當是關內、是秦隴纔是,安東算個什麼?說他窮鄉僻壤,都算是高擡了......

靠一個安東來爭天下?腦袋清醒的人,都不會有這種異想天開的想法。

不過,對這一點,劉煦自己心裡也有數,分封秦隴,那是不可能的,被說關內隴秦隴,就是河西,也不可能,那也是大漢帝國核心利益所在,關乎到整個西北邊防安全的地方,中央高度集權的大漢朝廷,是必須要有強大掌控力與影響力的。

劉煦也是在朝中當差多年的,對劉皇帝,對朝廷,這點認識,還是有的。

心中糾結萬分,腦中一團亂麻,劉煦知道,自己此次算是迎了人生一個最大的關口,關口背後,是兩條路,一條朦朧混沌,充滿不可測的風險,一條未來清晰,但前景有限。

劉煦並沒有直接向劉皇帝表明他的想法,當劉皇帝問到他是想做秦王還是安東國王時,他只是含湖地回答說:不論秦王還是安東國王,都是爹的兒子,都是大漢的臣子......

劉皇帝並沒有直接強勢地定下,而是詢問他的意見,也給了他選擇的餘地,只是從劉煦的視野來看,這個餘地實在是不充分。

劉煦也在想,如果他拒絕呢,劉皇帝又會如何安排他?對此,他同樣有些迷茫了。

雖是深夜,秦王府內還沒有安歇下來,隨從回京的僕從們,還是打理安頓。這一次回京,說準要待多久,對王府,自然也得做些細緻認真的清理。

不過,劉煦並不在意這些了,回府之後,避過所有人,直接把自己關進書房,一人獨處,迫不及待上門拜謁的舅舅、表哥、妻兄等人,也都不見,連王妃白氏,都不敢去打擾他。

劉煦,也確實需要好好地思考一番,這未來的路,究竟怎麼走。

第376章 拷問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95章 大洗牌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99章 出宮第291章 淮東大案無題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18章 棉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94章 汝公出山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324章 交代第459章 挫折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44章 箇中弊端第159章 亂情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77章 耶律妃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77章 嚇人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96章 言官第14章 武夫軍閥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97章 財計第304章 楚州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18章 商賈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418章 洗禮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50章 聽政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3章 取士不公第9章 鳳翔戰況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2章 河東之患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81章 廝殺漢第34章 崇元殿中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29章 請纓第1764章 禁轎第345章 剝削者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
第376章 拷問第37章 朝堂上的紛爭第120章 北伐進行時第190章 風起於青萍之末第95章 大洗牌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14章 武夫軍閥第199章 出宮第291章 淮東大案無題第84章 劉承祐的決定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18章 棉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046章 最後的旅途17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248章 兩戰破寨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183章 王景崇有話說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2章 皇子們的教育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355章 理智歸理智,仗還得打第1677章 軍議與戰爭利器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58章 七皇子,安南問題第208章 獄吏之貴第94章 汝公出山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130章 蒼山洱海第172章 潦倒的鐘謨第147章 孟昶的覺悟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324章 交代第459章 挫折第25章 蕭燕燕的故事第442章 金玉滿倉,堆積如山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44章 箇中弊端第159章 亂情第18章 劉皇帝打個噴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72章 更像打仗來的第177章 耶律妃第164章 壽陽郡公的憂患意識第326章 再用老將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135章 趙家父子第22章 史公鎮洛:民怨四起第77章 嚇人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96章 言官第14章 武夫軍閥第451章 雙雙去世第197章 財計第304章 楚州第240章 南口大戰9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18章 商賈第382章 朕知道你們不滿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166章 石熙載的施政理念第70章 安東大開發1第20章 被忽視的問題第242章 何福進之死第418章 洗禮第141章 父子關係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52章 巫宦之國第17章 原來這是筵席第269章 先鋒慕容承泰第399章 劉皇帝的矛盾心理第150章 聽政第43章 東京聲色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138章 從長計議第302章 朝局大變動第130章 喪國之約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3章 取士不公第9章 鳳翔戰況第457章 粉飾一二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139章 銀州叛亂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2章 河東之患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81章 廝殺漢第34章 崇元殿中第320章 改革干將第29章 請纓第1764章 禁轎第345章 剝削者第134章 王師已克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