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2章 叛賊內情

第1712章 叛賊內情

“聽說賊軍曾兩度來襲,都被你們擊退了,第二次,甚至斬獲了三百餘級?”歸德堡內,劉昉輕聲問鎮將武平。

這是一個正當壯年的低級軍官,長相很普通,比較顯眼的大概就是那一臉濃郁的長髯了,飄在胸前,給他增加了些許別樣的氣質。

趙王顯然是武平見過地位最高、身份最珍貴的人了,面對劉昉的問話,難免侷促,尤其劉昉的表情很嚴肅,更添幾分壓力。

因此,答話顯得磕磕絆絆的,不過,終究是說清楚了:“回大王,賊衆前後約有三千餘衆,意圖偷襲搶關,不過叛亂爆發後,末將被封關設阻,加強防禦,因而未被賊軍得逞。

賊軍裝備不整,刀兵不齊,又無攻堅器械,若是偷襲,或爲其所趁,然堡內已有準備,居高臨下,弟兄們又拼死據敵,自然飲恨堡前!”

“你這堡內,似乎只有兩百戍卒常備,以一敵十五,不只能守住要塞,還能殺敗叛軍,很是不俗啊!”劉昉道:“榆林的叛匪,終究不是一般的亂民!”

劉昉話裡,隱隱帶着誇獎,武平感受到了,糙臉微紅,不過卻搖頭道:“第一次,只得據守,州里知道叛軍南下之後,指揮使又緊急增派了五百司兵、五百團練,再加上堡內外臨時武裝的義勇,合衆之力,方纔殺敗賊軍!”

聽其言,劉昉上下打量了武平兩眼,道:“你倒是實誠!”

說着瞥向隨行而來的金州兵馬指揮使:“是這樣嗎?”

“回大王!正是!”

而武平愣了半晌,方纔反應過來,自己似乎錯過了一個表功的機會,不過,或許正是這份老實,讓劉昉記在了心頭。

金州是統一之後,全國建置區劃改革中新設的一州,西接環、慶二州,東連延州,南臨鄜州,北邊則與榆林接壤,算是關內北部一要地。

在指揮使的眼色下,武平又恭敬道:“大王,末將等俘虜了數百叛賊,其中有幾名頭目,從彼等口中審得一些鹽州叛軍的情況”

幾乎沒有任何遲疑,劉昉吩咐道:“把人帶上來,我要親自詢問!”

“是!”

很快,兩名鹽州叛賊頭目被帶了上來,都是精壯的漢子,有股子兇悍之氣,不過身形看起來很是狼狽,其中一人還受了不輕的傷,傷口被粗魯地包紮着,當然,若非能提供一些情報,恐怕早就因傷暴斃了,官軍對於這等叛賊,是沒有任何同情的,死了還能多一個斬首之功。

看着二人,劉昉兩眼微眯,直接問道:“說說吧!”

“該說的我早就說了!”沒受傷的那人,雖然本能地懾於劉昉的威嚴,但表現得還挺硬氣:“我知道犯的是族誅的大罪,要殺就殺,何必折騰我等!”

“那便再說一遍!”聞言,劉昉笑了笑,語氣陡然轉厲:“既知是十惡大罪,爲何還要犯?”

“說了能活命嗎?”

“那就要看伱說的,對我有沒有價值!”劉昉淡淡道。

以這頭目的眼力,自然不知劉昉的身份,但也看得出來,面前堂間唯一坐着的男人,身份不一般,至少比此前擊潰並俘虜審訊他們的官軍軍官要高很多。

“若是沒有,那麼就地正法!”劉昉又淡淡地補了一句。

一股壓力撲面而來,頭目猶豫了下,在劉昉的目光下顯得格外心虛,但終究是生的本能,佔據了上風,都不需盤問,開始自我發揮,將自己所知叛軍內情一一道來,比起武平的審問,要詳細得多。

據說他所言,他名叫王屾,漢人,祖籍劍南道漢州,二十多年前,隨父母被舉家遷至鹽州安家,不過經營不善,以致破產,後被袁恪收容,成爲袁家莊的莊客,在經過忠誠考驗後,成爲袁恪心腹,成爲鳴沙費的頭目之一,鳴沙費犯下了大案要案,基本都參與其中,包括去年的黑汗使團案。

前者,鹽州知州劉訪被王玄真拿下後,跟着做賊心虛的袁恪一起逃亡,躲入黨項人中。其後,在武德司窮究猛探之下,眼見十餘載經營要被連根拔起,袁恪再也忍受不了,把心一橫,召集部屬,串連鹽州党項,舉起反旗。

袁恪在鹽州党項的關係經營得很牢靠,當地的党項部衆,也早就不穩,陰藏叛心,雙方一拍即合。當然,王屾也提到,關於造反的事,他是不認同的,只不過,與袁恪牽扯過深,又受脅迫,不得不從,當然這種騙鬼的話,劉昉就當沒聽過。

在鹽州掀起大亂之後,攻擊州城定邊未果,而鹽州的形勢也無更多發展的餘地,袁恪開始把目光投向其他道州。

這是他的狗頭軍師張洪給的建議,如果侷限在鹽州,那麼必然迎來朝廷的重點打擊,無異於坐以待斃,必需得把亂事擴大。

對此,袁恪很是認同,這也是王屾所屬叛軍南下的緣由。由袁恪的三弟袁真率領,打算走歸德道,涌入關內,挑撥叛亂,把戰火燒到鄜州、邠州乃至長安。

當然,想法是好的,結果嘛,在歸德堡碰了個頭破血流,兵敗垂成不說,連袁真都差點被抓。說到這兒的時候,王屾是滿腹怨言,抱怨袁恪用人唯親,那袁真不過是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根本不會打仗。當然,他本身也只有從匪劫掠的經驗,同樣不會行軍打仗。

把自己的出身,以及從鳴沙匪到叛亂以及被俘的“光輝履歷”詳詳細細地說了一遍後,王屾就不作話了,似乎也沒什麼好說的了。

不過,劉昉要的,可是更爲關鍵的信息,想了想,道:“鹽州叛軍如今有多少人?”

“罪人等南下時,袁大將軍已擁衆數萬!”王屾道。

“什麼大將軍!袁賊!”一旁的金州指揮使惱了,頓時斥道。

王屾嚇了一跳,趕忙改口:“是!是袁賊!”

袁恪在舉叛之後,爲名正言順,給自己封了一個大將軍,同時對部下也是大加封賞,各個都是將軍、指揮使。比如這王屾,就是龍驤將軍.

劉昉不在意這些顯得可笑小節,冷聲道:“數萬?是兩萬,三萬,還是五萬?”

王屾猶豫了下,道:“當有三萬多人吧!”

劉昉眉頭頓時聳起,對左右道:“看來鹽州的情況,比我們此前所知還要嚴峻得多啊!三萬多賊軍,整個鹽州纔多少人?”

“大王,不能再放任叛軍了,否則,任其坐大,將更加難焦!”潘羅支有些性急,當即道。

劉昉擡手止住他:“不急,我自由計較!”

“大大王”聽到潘羅支那聲稱呼,王屾驚了下,張口結舌。

劉昉瞥了他一眼,道:“你目前所言,還不足以讓你免死!”

此言落,王屾沒答話,另外一名頭目,卻已經拖着虛弱的聲音道:“袁賊所擁叛軍,眼下或許更衆。袁賊除了派遣小人等南下,還四處派出使者,聯絡各地党項,同時,環州、慶州等地,也有發兵,同時,率衆劫掠各市鎮,逼迫當地百姓從賊”

“如此亂民之賊,不殺之,如何謝天下!”劉昉頭一次發火了,目光冷冽地盯着二人:“那些百姓,若不從賊,你們是如何處置的?”

“殺!”王屾低聲道。

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6章 “座談會”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60章 都安心了第93章 升遷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82章 矛盾第316章 不裝了第93章 完了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62章 二代勳貴第177章 小賢王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413章 分食第465章 遼奸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52章 幽燕變故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1章 大典日第248章 西撤!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48章 教誨第144章 堂審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5章 馬楚內亂第23章 夜宴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28章 澧陽之戰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66章 陷河陽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49章 南國風起第56章 彌月之喜第87章 秋後算賬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236章 母、妻、子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351章 林邑國第187章 瑣屑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35章 楊村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348章 老皇帝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323章 鬥法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35章 楊村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175章 在滑州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36章 盡伏東北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23章 夜宴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50章 喜訊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75章 按*不動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
第1748章 應急機制第6章 “座談會”第171章 金陵政局第26章 要堅持做大漢的忠臣第60章 都安心了第93章 升遷第179章 東京風波,向帥自首第82章 矛盾第316章 不裝了第93章 完了第334章 下詔平南第21章 聰明主動的安氏父子第116章 滿朝震動第62章 二代勳貴第177章 小賢王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時代下的大漢(上)第205章 遼國新君第413章 分食第465章 遼奸第198章 遼國變故第52章 幽燕變故第50章 額手稱慶的南唐君臣第181章 瓊林苑內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1章 大典日第248章 西撤!第300章 統歸地稅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48章 教誨第144章 堂審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時代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263 史彥超的結局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15章 馬楚內亂第23章 夜宴半島史話·四十載安南第221章 成長的王彥升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28章 澧陽之戰第378章 遼國近況第66章 陷河陽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49章 南國風起第56章 彌月之喜第87章 秋後算賬第357章 宮廷與宗室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黃河口岸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226章 馮道請辭第236章 母、妻、子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351章 林邑國第187章 瑣屑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286章 進兵方略第472章 一山豈能容三虎第312章 中宮虛懸,趙普索權第189章 趙大述職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35章 楊村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224章 鄴都文武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326章 尋覓終有果第13章 戰爭的腳步正在迫近半島史話·百年基調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348章 老皇帝世宗篇24 老貴新貴,宗王大會第323章 鬥法第122章 相互誅心第35章 楊村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175章 在滑州第163章皇后染病,儲君人選第36章 盡伏東北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108章 戛然而止第258章 漢軍的反應第425章 開寶十年第23章 夜宴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50章 喜訊第134章 乾祐元年終第2200章 仁宗篇17 黨爭伊始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1732章 劉皇帝的反應第75章 按*不動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