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

鄂州,自古以來便是扼守長江中游的軍事重鎮,而經過過去三十年的發展,其經濟水平也是飛速提高,漸有趕超道治江陵府的趨勢。

無他,綜合來說,鄂州的地理位置要更加優越,四通八達,更加靠近京畿這樣的核心統治區域,也離江淮這等精華之地更近,便利的水陸交通,使得商旅往來方便,人口流動頻繁,空前良好的商業氛圍,也帶動了鄂州的繁榮。

其他地方情況且不管,鄂州這邊,至少州治江夏的發展一直是向上的,至今還沒探到極限,財稅的增長雖然有所放緩,但每年總歸都在進步。至於人口,江夏城早已逾十萬,過去的二十年,大漢十萬口大城是不斷出現,但江夏城的發展還是在許多人的意料之外。

人口、經濟、財稅的增加,自然也帶動着政治的提升,對於江夏縣的升格,也早在七年前便確定,江夏知縣從五品下的級別。

由於“城市化”的發展,如今大漢的一些縣官,都是低職高配,就如江夏。同樣的,鄂州知州也被提升到了從三品。

鄂州知州,名喚孫躍,時年四十又三,正值一個官僚的黃金政治時期。此人來歷可不凡,乃是前荊湖北道布政使孫光憲的孫子。

這孫光憲就更加特殊,曾是荊南割據政權的文臣之首,輔佐南平王氏三代,當然,這些並不是孫光憲最得意的事情。於大漢朝廷而言,更看重的,乃是當初王師南下平楚之際,孫光憲力主順漢,併成功促成南平王高保融納土獻。

朝廷得以兵不血刃,收取南平三州幾十萬軍民,其錢糧、兵馬、車船悉數爲漢軍所用,不管是當時的平楚,還是後來的伐蜀,都大有裨益。

孫光憲也以出衆的表現,得入老皇帝之眼,朝廷正需要這樣識時務的人才,並且,少有人批判孫光憲賣主求榮、獻地求官,那叫順天應命。

至於孫光憲本人,也以此舉爲豪,曾與賓客言,年輕時輾轉多地,雖簡拔於高氏,但於國無功,於民無益,碌碌無爲幾十載,能在行將就木之時,做下這樣一樁壯舉,此生無憾。

這番言論,固然有給自己臉上貼金的嫌疑,投降就投降,還要說出一番大道理,總得來說,孫光憲的臉皮是有些厚的,甚至可以認定私德有虧。

不過,後來孫光憲乃至孫氏的發展,也用最實際的結果證明了那個選擇的正確性。孫光憲先是被委任爲江陵知府,負責南平三州的安撫善後工作,其後又作爲“南臣領袖”之一,上調京畿任禮部侍郎,在六十六歲高齡之時,還被差遣爲荊湖北道布政使,七十歲那年,光榮致仕,安享晚年。

到如今,孫光憲已然辭世有二十三年了,但他給孫氏子孫、族人的遺澤仍在發揮重要作用,其兩個兒子都高中進士,都曾任道州高官。到第三代,孫躍以四十出頭的年紀,就任鄂州知州,這個荊湖北道第二重要的上州,這其中家世仍在發揮着特殊作用

皇帝駕幸,對鄂州來說自然是天大的事情。對於老皇帝南巡這件事,有的人感到壓力甚至恐懼,但有的人卻是歡欣鼓舞,覺得良機難得。申州那邊,王欽若如此,劉繼謙如此,鄂州這邊,孫躍同樣如此。

以孫躍如今的年紀、如今的職級別,想向上進步,那是必然的。他已經在鄂州任上四年多,表現良好,雖無突出建樹,但能保障鄂州尤其江夏的平穩發展,就是功力,維穩能力,是朝廷很看重的官僚素質,也是重要考覈項目,而按照朝廷的升遷制度,也到了該挪動位置的時候了。

依慣例,孫躍的下一步,要麼是調任其他大州,基本就是道治所在,要麼是到道司任參政抑或諸曹長官,或者乾脆上調京畿,到中樞去洗禮一番。總之,不管什麼去處,不出意外的話,都是仕途的一大進步,將踏上人生的新臺階。

事實上,以鄂州如今在荊湖北道的地位,作爲主官,孫躍已經觸及其父叔曾經達到的成就,而他想要的,顯然更多,想要站在更高處看風景。

他們孫家,除了祖父孫光憲時,勉強擠進過中樞的權貴圈外,實則一直就在荊湖北道打轉,最近二十多年來,基本沒有出道,甚至還在不斷縮水。

哪怕是孫光憲,當年在禮部任職時,也只是觸及了大漢權貴圈子的外圍,根本難以深入。不管在地方名望有多高,權勢影響有多大,在真正的顯貴面前,依舊得夾着尾巴,這是大漢自上而下那森嚴等級最真實的寫照。

而這一點,是孫躍立志想要打破的,以他目前的狀況,還是有些機會的。但如果真想要快速取得突破的話,就需要那些十年難得的機遇,比如說皇帝的巡幸。

很多時候,人的想法,還真是相通的,本質上,孫躍與王欽若、劉繼謙,並沒有太大的區別。當然,人會思考,會顧慮,想法也是變化的,尤其因時局而變。

老皇帝在申州做的那些事,處置的那些官僚,還是讓人頗爲忌憚的,殺雞儆猴的效果還是很顯著的。至少,孫躍便心存疑慮。

所幸,此事倒也不需他自己一個人操心,江陵那邊得到鑾駕巡視的消息後,時任荊湖北道布政使的樊知古,也迅速帶着幾名佐官,披星戴月,跑了三百多裡,特地到鄂州這邊來迎駕。

按照孫躍原本的打算,是要帶闔州官員,到州境線,甚至到更北面的安州去迎,江夏城這邊也要做好充分準備,衣食住行,歡迎表演,甚至連祥瑞都有考慮。

等樊知古一來,把他所有的想法都給否了,要求鄂州這邊,按照詔令,一切從簡,不得大肆鋪張,並做出要求,江夏原本怎麼樣,鑾駕抵至時,江夏還該怎麼樣。

有的時候,就是關心則切,皇帝都把答案講明瞭,有些人抄都不會抄。當然,也不可能毫無準備,至少治安維穩方面,再怎麼嚴厲約束也不爲過。

至於孫躍的那些顧慮,前怕怠慢聖駕,後怕皇帝整飭,在樊知古看來,實在是杞人之憂。鄂州又沒修行宮,又沒虐民,就是整個荊湖北道,近些年的各項大工,也是依照章程進行,即便有問題,查出哪些人,處置了哪些也就是了。

聖駕出巡,難道還能讓他無功而返,走走笑笑就過去了?怎麼也要讓老皇帝處置一些貪官污吏,解決一些民生問題,以體現巡視的積極意義。

如果到孫躍這個知鄂州的地位,還需要忐忑不安,惶恐不定,那隻能說明其本身就有問題。從三品的上州知州,正常情況下,已然脫離了普通官僚階層,一般而言,即便要殺雞,到了這樣的級別,朝廷也會仔細斟酌的,除非搞得天怒人怨。

當然了,老皇帝就是那個可以無視一切約定俗成的人,別說一上州知州了,就是布政使、指揮使,就是閣部寺卿,就是政事堂宰臣,以他如今的心理狀態,還不是想拿捏就拿捏。

不過,比起孫躍,樊知古要自信得多,也更有底氣得多。畢竟,他也算是老皇帝一手簡拔的臣子,此前也曾專門到泰康宮覲見過,對於老皇帝的狀態也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於他個人而言,問題不大。

樊知古本名若水,祖籍長安,長於池州,從大的政治派別,屬於南臣,當然,他屬於南臣中的“新派”。

雖然長於南唐統治期間,但並沒有正式爲南唐效過力,入仕途徑也是朝廷科舉正考。樊知古算是趕上了好時候,寫文章,做學問,是其短,但在格物致知、經世致用上,卻乃其長。

開寶七年,樊知古赴京趕考,順利得中進士,在策論上得分尤高,據傳,若非“基礎知識”稍顯“薄弱”,他很可能高中一甲。

其後,觀政三年,調至工部,任水部主事,因其擅長江河水文。後以監修洪澤水庫有功,調至燕山南道任范陽知縣。

往後十餘年間,可謂是平步青雲,歷任幽州判官、宣州知州、鄂州知州,一直到開寶二十五年,升任江淮轉運使,而調任荊湖北道還是兩年前的事情。

作爲一個出身平平的南方士子,樊知古能夠一路平步青雲,短短二十二年間,便成功做到一道主官,個人能力很重要,但並非決定性因素。

這需要一定的運道,而在當今天下,對天下官僚來說,最大的幸運便是簡在帝心,樊知古就是這麼個幸運兒。不到五十歲的封疆大吏,在當前的大漢,可實在不多,類似出身,能夠勝過樊知古的,只有張齊賢了

有樊知古做主,當鑾駕被荊湖北道官僚恭恭敬敬地迎入江夏城時,老皇帝的整體感覺,是十分舒適的。眼下的老皇帝,還真不需地方官僚多做什麼,更討厭那些遮遮掩掩。

當初進入安陽的情形,到了江夏,自然而然被拿來做對比,兩者之間,天壤之別。

官府能夠組織士民列隊歡迎,能夠安排他們的位置,能夠控制秩序,但左右不了他們的表情,還是數以萬計的人。

猶記得,安陽那邊的士民,在迎駕之時,能夠見到的是愁苦、壓抑,有些人甚至面帶菜色,一副營養不良的模樣。

而江夏這邊,歡呼的聲音是中氣十足,震耳欲聾,觀者如潮的場面也充滿活力與生氣,大部分人臉上洋溢着熱情與喜悅,或者就是對天子的好奇與敬畏。可以窺見,鄂州士民,至少很有一部分百姓對於眼下生活,還是滿意的。

情緒是會感染的,在這樣的氛圍中,即便是被當成個“珍惜動物”,老皇帝這心頭總還是高興的。因此,等到州衙進行談話時,老皇帝的態度就顯得和善了許多,甚至誇了孫躍爲首的鄂州官吏一番。

連帶着,對孫躍這個知州也多了幾分關注,在察問鄂州治況時,早有準備的孫躍也應對地有條不紊,就是一些刁鑽的問題,也是從容不迫,不邀功,也不掩飾不足,儘量展現出一個“真實”,不欺君

當然了,也是老皇帝沒有太多找麻煩的心思,否則,莫說孫躍了,就是樊知古也難應付自如。

得知孫躍是孫光憲的孫兒,老皇帝則更感興趣了,他對那個老朽還有些記憶。而此事,自然又引發了老皇帝的一些回憶與感慨:“猶記得南平歸降,那得是將近四十年前的事情,實在是有些久遠啊!驀然回首,孫公已逝,連他的孫兒都已成爲大漢的棟樑之材了!”

老皇帝這番評價,對孫躍來說,可謂是福音了,聽得他都快醉了。有天子這番話在,他下一步去處就差不了,老皇帝所言,這麼多人可聽得真真的,他孫躍可是大漢的棟樑之材!

心中狂喜,但面上還是竭力剋制着,孫躍衝老皇帝躬身拜道:“陛下謬讚,臣實在愧不敢當,只應悉心竭力,爲國盡忠”

老皇帝淡淡一笑,見其恭敬的模樣,眼珠一轉,閃過少許疑思,問道:“說起來,你家也是三代爲官了,你父親如今是什麼情況?”

有些把握不住老皇帝的思維,在孫躍的瞭解中,自家老父孫謂可與天子沒有什麼交集,一輩子似乎也只有三次面聖機會,前兩次分貝是殿試與瓊林宴上,第三次則是升任嶽州知州時。

不管心中多麼納罕,對老皇帝的詢問孫躍都不敢怠慢,恭恭敬敬地答道:“回陛下,家父自致仕之後,一直居江陵老家養老!”

“你叔父也還在職吧!”

“陛下,孫躍叔父孫讜,也是進士及第,時任荊湖北道參政,頗爲幹練,乃是臣得力助手”見老皇帝對孫家態度不錯,樊知古此時也開口了,輕笑着給孫家賣個好。

聞言,老皇帝目光落在喜悅快上眉梢的孫躍身上,悠悠然地說道:“孫氏,不愧爲江陵望族!一門三代三進士,幾十年間,都在荊湖北道,且都做至道州大吏,殊爲不易啊”

老皇帝的話多少顯得意味深長,讚歎孫氏一門在荊湖北道聲望影響的同時,隱隱還帶着一絲猜疑。

孫躍聽着異樣,眉頭微蹙,樊知古心頭則是一個咯噔,陛下起疑了!該死,怎麼忘記“異地爲官”這個基本原則了!

在州縣以上高官的任命上,朝廷一直在強調異地就職,但事實上,真正做到的,只有道司一級,道司以下,就有些勉強了,似乎孫躍這樣同道異州爲官的,並不算少見。但是,若真依照朝制深究此來,那從吏部到荊湖北道,都得擔責任。

就在這剎那,樊知古已然暗暗決定,孫躍絕對不能再往道司衙門上調了,甚至於,那孫讜也得儘快調離,讓那老兒換個地方致仕

樊知古的反應,總得來說有點大,但是沒辦法,高處不勝寒啊,涉及到皇帝這種能決定自己命運的人,必須得謹慎,寧肯多想想,也別因爲一些大意與忽視而倒楣。

所幸,老皇帝並沒有深究此事,提了一嘴,便做出一副疲憊的模樣,衝一干恭順狀的湖北官僚道:“今日就到這兒吧,朕乏了,你們可以退下了!”

聽此吩咐,樊知古面露遲疑,見狀,老皇帝眉頭微蹙,道:“怎麼,還有事?”

聞問,樊知古趕忙應道:“回陛下,臣等在黃鶴樓設有宴席,斗膽邀請移駕一覽”

聽到這等邀請,老皇帝第一反應就是拒絕,甚至有些惱怒,他已經三令五申,此番巡視不許地方官府搞鋪排浪費,第一站到鄂州就敢犯他的令。

不過,聽到是黃鶴樓,老皇帝還是來了些興趣,便道:“到了江夏城,怎能不去黃鶴樓瞧瞧!”

不知是爲了說服自己,還是說服別人,老皇帝想了想,又吩咐道:“有君有臣,略顯不足,還當有士農工商,朕此番南巡,除了考察南國之政,也想看看人間百態,聽聽士民的酸甜苦辣。

從江夏的士農工商、良民百姓中選取一些代表,讓他們一道參加這黃鶴樓夜宴,朕要親自接見他們!”

“是!”

黃鶴樓的名氣如何,不需多說,從崔顥登樓題下那首《黃鶴樓》開始,便成爲天下名樓,引無數文人騷客慕名。

黃鶴樓曾經的輝煌,屬於盛唐,也見證着開天時期大唐的強盛與富足,那時人們登樓見識不只是黃鶴樓的繁庶,更是大唐帝國地的璀璨與瑰麗。

當然了,如今屹立在蛇山之巔的黃鶴樓,是重新建造的,是屬於大漢的黃鶴樓。重建於乾祐十五年,由當時的鄂州官府主導撥款,再加州城各賢達、富戶捐資,官民齊心,一起重建黃鶴樓,作爲老皇帝一統天下的獻禮工程。

老皇帝對此事有些記憶,而在黃鶴樓下的牌坊邊,立着一座碑文,除了一篇記錄重建黃鶴樓的賦文之外,還鑿刻着當時所有捐資人的姓名。

不知覺間,距離黃鶴樓重建也整整三十年過去了,也是幾經修葺,考慮到老皇帝南巡,前不久州衙又緊急撥款,徵調工匠,對樓體進行了一番大規模的翻新。

樓是新樓,但三十年滄桑變化,黃鶴新樓也見證着又一個康平盛世的到來。

歷史就是一個輪迴,當初在盛唐時期出現的景象,在大漢開寶盛世,也同樣出現在黃鶴樓。

夜幕之上,星光暗淡,但黃鶴樓上下,卻是燈火通明,氣氛高漲。沿江兩岸,更是熱鬧不已,整個一片燈火輝煌的景象,江上有遊船,岸邊有燈市,頭頂夜空不時還有煙花綻放。

站在三樓,憑欄遠眺,既能感受江景之宜人,又能見識江夏城池之絢麗。滿目的繁榮之象,充耳的喧鬧之音,老皇帝還真有那麼剎那的陶醉。

這纔是開寶盛世該有的景象,哪個時代沒有矛盾,哪個社會沒有陰暗,哪個國家沒有醜惡,他此前所見識的那些,只能是大漢帝國某一方面的縮影,絕不能代表整個大漢。

這個由他一手打造並發展至今的龐大帝國,也是有其輝煌璀璨的一面,也是有諸多可取之處。他劉皇帝,甭管個人有什麼非議之處,但他的成就總是實實在在的。

王朝週期論!即便他的大漢帝國,終有走向覆亡的一日,但就衝他結束百年亂世,一統天下,還芸芸衆生幾十年的安定與太平,這份功績總是不容抹殺的吧!

過去四十餘年的歷史畫卷,總歸是由他親手描繪;億萬臣民,總歸是在他的帶領下,造就這個時代。他劉皇帝,對歷史,是盡了責任的

念及此,老皇帝那雙渾濁已久的眼睛,變得明亮起來,其中反映着黃鶴樓外的絢麗江景,閃爍着一種壓抑已久的興奮。

此時,只有樊知古一個外臣陪侍在老皇帝身邊,也一直小心翼翼地關注着老皇帝的表現,心情幾乎隨着他表情的變化而起伏。

突然,老皇帝指着遠方江畔的江夏城,說道:“樊卿,這江夏新城,就是在你的主持下修建的吧!”

開寶年後的江夏,經過了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在城建方面雖有不小進步,但小修小建,始終難以真正滿足士民所需。一直到樊知古擔任鄂州知州時,方纔果斷拍板,動員全州,籌集款項,統一規劃,在舊城的基礎上,進行大改建、大擴張。

而樊知古在鄂州任上,最主要的功績,就是對江夏新城的修建,正是有他的果斷拍板,方纔有今日新城之氣象,也真正使鄂州的大州地位名副其實。

此時,聽老皇帝提起,樊知古卻是滿臉的感慨,捋着鬍鬚道:“恕臣直言,當年興建新城時,實在不容易,遇到了許多困境,能夠功成,離不開上下踊躍支持!臣在鄂州三載,旁的事沒做,就是大興土木,至今仍有人責臣勞民傷財”

“這是勞民傷財,當年兩京之修建,那又算什麼?”聽他這麼說,老皇帝當即道:“庸人之談,不需理會,三年築一城,苦一時,長久得利的卻是江夏士民!看看這人間煙火吧,着實讓人陶醉!”

“多謝陛下!”樊知古拱手道。

老皇帝偏過頭看向他,目光中帶着欣賞:“宣州促進宣紙大發展,鄂州營建新城,知道朕爲何屢屢捉拔於你,就是看準了你這辦成事的能力!”

“陛下恩遇,臣終生銘記,無以爲報!”樊知古立刻表忠道。

“酒!”

老皇帝朝後吆喝了一聲,很快胡德把酒奉上。舉杯相邀,老皇帝慨然地衝樊知古道:“與朕同飲,敬黃鶴樓,敬江夏城,也敬這個康平世界”

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84章 反響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193章 楊邠案(1)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84章 夏州降第80章 進攻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98章 轉折點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674章 爆發第198章 秋獵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141章 雌威第1809章 餞行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74章 根由在朝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35章 唐將空談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761章 新問題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73章 解決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87章 亦有其憂第328章 默認第264章 孺魏王第53章 交代後事第96章 言官第51章 以鎰稱銖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22章 燕王請戰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36章 奉宸營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185章 賜宴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97章 財計第65章 選擇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96章 壽春城內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90章 交趾收復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1714章 百姓苦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764章 禁轎第1755章 良平島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264章 孺魏王第51章 以鎰稱銖第79章 大獲全勝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241章 “戲言”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148章 還京第391章 暗箭第133章 西征!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247章 視察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91章 王峻驕狂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36章 西面來人
第102章 政爭這種事是很正常的第384章 反響第279章 當年三傑第193章 楊邠案(1)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吳國之始第47章 高麗定安之事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遲暮第93章 欒城之戰(完)第267章 國難之際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67章 滿廷反對亦無效第84章 夏州降第80章 進攻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198章 轉折點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793章 又一個四品大員沒了第1674章 爆發第198章 秋獵第298章 對党項策第288章 趙普使蜀2第254章 久待良機第141章 雌威第1809章 餞行第206章 趙思綰落網第144章 鄴都戰事(求首訂)第74章 根由在朝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35章 唐將空談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291章 漢遼山陽之戰第166章 出使歸來第200章 新的時代第1761章 新問題第162章 晉公南遊見聞第73章 解決第126章 劉承祐被碰瓷了第439章 自請其罪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87章 亦有其憂第328章 默認第264章 孺魏王第53章 交代後事第96章 言官第51章 以鎰稱銖第91章 欒城之戰(3)第122章 燕王請戰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36章 奉宸營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86章 鬚髮花白第328章 決議橫涉流沙第17章 輕取江陵1第185章 賜宴第1807章 無不可殺之人第124章 輕取揚州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97章 財計第65章 選擇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殤第96章 壽春城內第209章 各執己見第90章 交趾收復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53章 改國號,去帝位,稱臣修貢第162章 出遊攜新婦第1714章 百姓苦第72章 駐足石壕鎮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95章 皇后又進諫第167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2)第1764章 禁轎第1755章 良平島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難欺第28章 皇子戍邊第358章 劉家的天下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第264章 孺魏王第51章 以鎰稱銖第79章 大獲全勝第1767章 心頭髮慌第241章 “戲言”第208章 南北戰略之爭2.0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148章 還京第391章 暗箭第133章 西征!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下)第247章 視察世宗篇29 黑色產業第91章 王峻驕狂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36章 西面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