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1章 趙王履職

第1711章 趙王履職

朔風呼嘯,白草易折,跨入冬月,西北已在悄然之間進入冰天雪地之中,寒潮幾乎凝成實質,席捲整個北地。

歸德堡,位於橫山之腹,是榆林通往關內的一條要道,兩道官府花費了大力氣,役使上萬人,靠着刀劈斧遭,硬生生開闢出一條六十餘里的主幹來,即便使用了大量火藥,仍舊有上千的刑徒埋骨地下。

而歸德堡,就是建立在這條主幹道間,常駐兩百戍卒。橫山,綿延橫亙東西,屬於榆林草原到關內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也是兩道的分界線。

如此時節的榆林,飛雪不大,但寒風十分厲害,刮到臉上,幾如刀割。濃烈的肅殺氛圍之中,一支騎兵順着歸德道,緩緩北行,至堡前方纔停下。

高頭大馬,黑甲紅袍,所有人身上都穿着絲質打底的棉袍,脖上纏繞着圍巾,頭上戴着防風的面罩,隊長以上的軍官更有各種毛裘皮貨,這就是大漢正邊官軍的待遇,在這冬季,至少禦寒物資是不會短缺的。

這支軍隊,約以五千騎,是一支聯合騎兵,來源不一,有趙王劉昉的衛隊,有關內駐軍,當然,最主要的,是來自秦隴的“涼州大馬”,其中包括一支千人編制的溫末騎。

朝廷對溫末人的改造是成功的,在六穀大首領折逋思忠的帶領下,這股糅合了吐蕃、漢人遺民的力量已經徹底融入大漢,爲大漢文明增色不少。

大漢民族衆多,但一直以來,在大漢官方眼中,只有少數幾支是真正被接納,看作自己人的,西南有苗瑤,西北有溫末。

就像南方有苗瑤族組建的平塹軍一樣,在西北的溫末鐵騎也在朝廷正兵之列,此番隨劉昉北上榆林的只是其中一部,率領的將領名叫潘羅支,是六穀部中的後起之秀,素有勇名,也多有急智,劉昉駐河西時,看上了此人,此番平叛,特地將之調至麾下。

歸德堡由於深處山中,與諸多遍地戍堡不同,少了些市鎮屬性,更多的還是軍事關卡以及驛傳的作用,不過,鎮將宅以及官署還是修建地比較完備的。

趙王率軍抵至,自然掃榻以待,熱情相迎,堡內狹小,難以容納大軍,軍隊暫駐於堡外,劉昉則被迎入堡內。

每逢作戰之時,劉昉總是與將士同袍同食,將不離軍,這是他的習慣,不過,此番入堡,卻是因有些情況需要實地瞭解一番。

距離鹽州造反、榆林大亂,已經有快一個月過去了,而收到東京的詔令後,劉昉便在長安組建起了剿賊行營,並在授權之內,進行調兵遣將。

哪怕到如今,官軍的平叛,仍舊沒有真正展開,依舊處於籌備階段,行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兵馬的調動配備、軍需籌措以及關內道的維穩上。

當然,在這方面,劉昉進入角色很快,畢竟早就有所準備,劉皇帝當初把他從涼州調到長安的用意,劉昉自己也清楚,那是隨時北上主持大局,對此他早有認識。

此番,他率軍北上,也不是奔着剿賊,一舉消滅叛軍去的,那不現實,天氣就是最大的難關。只不過,作爲劉皇帝指定的平叛統帥,也不好一直待在長安。

鑑於這一個月來榆林的形勢越發惡劣,甚至有崩潰的徵兆,他也不得不先行北上,以求穩定局勢,提振信心。他這支精騎,只是作爲先遣,把他趙王的大纛豎在榆林。

這段時間下來,榆林的叛亂,果然如朝廷預想的那般擴大了,越來越多的党項人或主動或被動參與到叛亂中,從海量的情報中可知,西起靈州,東至夏州,南至綏州,都有原党項八部衆,再度聚集謀亂,反抗大漢的統治。

賊衆,更是像氣球一般膨脹開來,具體數目尚不得而知,但從過去一個月官賊的交鋒接觸得知,叛軍分爲數股,多則逾萬,少則數千。

這些叛軍,攻擊市鎮,殺害吏民,靠搶掠裹挾壯大,更有甚者,試探着向大城發起進攻,雖然沒有一處得手,但聲勢是徹底搞大了。

積攢了二十多年的怨氣,一朝釋放了出來,整個榆林沸騰了,彷彿成爲了党項人狂歡的夜場,動亂與殺戮,已經成爲榆林道的主旋律。對於叛軍,官軍自然不會坐視不理,來自朝廷明確的指示給了他們方向,不論是官僚還是軍隊,在大變之際,都幡然悔悟,開始緊密地團結在朝廷的指揮下,悉心竭力,對付叛賊。

太平時節,或許沒有太深的感觸,難免頭腦發昏,只有這種危難之際,那些大漢統治秩序中的既得利益者,才發現,大漢這面旗幟的重要性。

只要想想那些揭竿而起,如潮水般洶涌而來的党項胡虜就知道了,當然,那些參與叛亂的漢民,也是一樣。

面對蔓延開來的叛亂,官軍不是沒有反應,不論是夏綏還是靈鹽,都經過短時間的混亂後,都組織起了清剿,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並不能影響大局,叛軍越來越多,榆林官軍的實力卻沒有在短時間內得到擴充,而需要兼顧的地方卻要更多。

而到十月底,榆林的官軍,也只能維持着各大城市以及重要關卡堡寨的守衛,甚至,不得不收縮,放棄一些據點,如此,方纔穩定住了局面。當然,這也有來自剿賊行營的指令作用。

在劉昉沒有北上之前,王侁仍舊在夏州主持着大局,他的去向早已定下來,大概也感覺到自己玩崩了,或許是着急,或許是醒悟了。

都不待朝廷進一步指令,便把孟玄喆給放出來,賠禮道歉,並給他兵馬,讓他率領着去平叛,想要在劉昉北上之前,再努力一把,減輕一下罪過。

然而,榆林的情勢,與一個多月前,已經完全大變,鹽州的叛亂,就像一團烈火,徹底點燃了叛亂的乾柴,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夏州這邊的情況,比之之前,也是直線下滑,李繼遷終於同野利部合流了,正式得到了野利部的全力支持,聲勢大振,兵馬實力都得到了數倍的增長,黃羊平那個此前的剿賊前哨也失陷了,鎮長張巖在生命的威脅之下,選擇參與叛亂,並被李繼遷拜爲將軍。

這顯然,又成爲了王侁的一個污點,畢竟那張巖與他頗有淵源。當然,像張巖這樣的人,並不少,他們往往面臨着一個選擇,要麼選擇忠於朝廷卻要直接被叛軍殺死,要麼就參與進去。

對於很多人來講,並不難選,即便苟延殘喘,至少參與進去不用立刻就死,而在邊地,常年與艱苦的環境做着鬥爭,生存本就成爲了所有人的本能,至於道德忠誠什麼的,對於豪強草莽而言,實在沒有太多的約束力。

而得了野利部衆的支持,李繼遷實力大增,脫胎換骨,投奔他的党項人像決堤洪水一般涌去,李繼遷也終於放下了一份戒心,畢竟,叛亂之初,鹽州那邊聲勢可比他在夏州的小打小鬧大得多。

李繼遷開始以抗漢領袖自居,四派使者,廣邀豪傑,大封官爵,甚至給鹽州的袁恪去了一道命令,意圖把鹽州的叛軍納入麾下。

對此,袁恪豈能認同,榆林的風雲,是他攪起來了,豈能讓李繼遷給摘了桃子,雖然不至於交惡,但在這叛亂之處,榆林的各路叛軍爲了領導權的問題,就已經生出齟齬了。

孟玄喆對李繼遷的出擊,自然沒有太大的效果,雖然有些繳獲,殺斃叛軍上千人,但一是天氣,二是賊衆太多,最終還是不得不退回夏州,王侁的盤算,終究落了空,以前是漫不經心,如今是有心無力。

而迫於榆林的形勢變化,劉昉也終於從長安動彈了。

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5章 名單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76章 王峻用兵第136章 趙都帥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273 王晏鎮洛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8章 巡視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6章 郭榮奏事第6章 相形見絀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465章 遼奸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204章 解決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13章 相敬如賓第70章 大禮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85章 趙礪案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11章 動心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94章 汝公出山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179章 長教訓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178章 祭拜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5章 小人行徑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93章 噩耗連連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5章 襄陽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398章 虞美人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86章 戍卒之心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78章 召還二郎?第9章 公府密議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
第32章 邠州,北遷隊伍第15章 名單第71章 兵臨壽春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47章 誘其北上第163章 河東風雲(終)第1797章 吸血的拍賣會第230章 邊情暫解第239章 耀州之戰第359章 這個太子不簡單第148章 養殘的顧慮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難測第76章 王峻用兵第136章 趙都帥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367章 下面的聲音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412章 結局早已註定第273 王晏鎮洛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11章 “名將”之敗第8章 巡視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2059章 太宗篇6 一朝天子一朝臣第46章 郭榮奏事第6章 相形見絀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255章 遼軍情況不容樂觀第166章 這個太子不好當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232章 淮南情況第210章 問題來了,誰做主帥第465章 遼奸第102章 攻心疲敵第204章 解決第337章 劉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00章 天子的態度第383章 扶持完顏部?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119章 壽春終於破了第33章 有人想腐蝕孫將軍第379章 詔書下達第13章 相敬如賓第70章 大禮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85章 趙礪案第365章 邊事結論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議第111章 動心第129章 割地、稱臣、納貢第94章 汝公出山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179章 長教訓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51章 該當有所“表示”第356章 被忽視的皇子第507章 一縷嘆息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375章 由創業走向守業第192章 姑藏城頭感慨多第1817章 搖人?大漢一併接着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426章 仍在進步的太子第199章 遼帝之死第323章 漢遼第二次和議第178章 祭拜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15章 小人行徑第424章 開寶九年末的大調整第131章 和議達成第1734章 首級=賞錢第438章 與太子的牽涉第93章 噩耗連連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105章 密探專奏第405章 楊呂覲見第421章 爲什麼不喝酒?第56章 腹心之談第15章 襄陽第100章 無法避開的錢糧問題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142章 準備殺雞第398章 虞美人第162章 河東風雲(9)第86章 戍卒之心第31章 議治湖湘第175章 被刺激到的遼帝第427章 晉王要做忠臣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24章 太子新結良媛第78章 召還二郎?第9章 公府密議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亞風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