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1章 趙王履職

第1711章 趙王履職

朔風呼嘯,白草易折,跨入冬月,西北已在悄然之間進入冰天雪地之中,寒潮幾乎凝成實質,席捲整個北地。

歸德堡,位於橫山之腹,是榆林通往關內的一條要道,兩道官府花費了大力氣,役使上萬人,靠着刀劈斧遭,硬生生開闢出一條六十餘里的主幹來,即便使用了大量火藥,仍舊有上千的刑徒埋骨地下。

而歸德堡,就是建立在這條主幹道間,常駐兩百戍卒。橫山,綿延橫亙東西,屬於榆林草原到關內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也是兩道的分界線。

如此時節的榆林,飛雪不大,但寒風十分厲害,刮到臉上,幾如刀割。濃烈的肅殺氛圍之中,一支騎兵順着歸德道,緩緩北行,至堡前方纔停下。

高頭大馬,黑甲紅袍,所有人身上都穿着絲質打底的棉袍,脖上纏繞着圍巾,頭上戴着防風的面罩,隊長以上的軍官更有各種毛裘皮貨,這就是大漢正邊官軍的待遇,在這冬季,至少禦寒物資是不會短缺的。

這支軍隊,約以五千騎,是一支聯合騎兵,來源不一,有趙王劉昉的衛隊,有關內駐軍,當然,最主要的,是來自秦隴的“涼州大馬”,其中包括一支千人編制的溫末騎。

朝廷對溫末人的改造是成功的,在六穀大首領折逋思忠的帶領下,這股糅合了吐蕃、漢人遺民的力量已經徹底融入大漢,爲大漢文明增色不少。

大漢民族衆多,但一直以來,在大漢官方眼中,只有少數幾支是真正被接納,看作自己人的,西南有苗瑤,西北有溫末。

就像南方有苗瑤族組建的平塹軍一樣,在西北的溫末鐵騎也在朝廷正兵之列,此番隨劉昉北上榆林的只是其中一部,率領的將領名叫潘羅支,是六穀部中的後起之秀,素有勇名,也多有急智,劉昉駐河西時,看上了此人,此番平叛,特地將之調至麾下。

歸德堡由於深處山中,與諸多遍地戍堡不同,少了些市鎮屬性,更多的還是軍事關卡以及驛傳的作用,不過,鎮將宅以及官署還是修建地比較完備的。

趙王率軍抵至,自然掃榻以待,熱情相迎,堡內狹小,難以容納大軍,軍隊暫駐於堡外,劉昉則被迎入堡內。

每逢作戰之時,劉昉總是與將士同袍同食,將不離軍,這是他的習慣,不過,此番入堡,卻是因有些情況需要實地瞭解一番。

距離鹽州造反、榆林大亂,已經有快一個月過去了,而收到東京的詔令後,劉昉便在長安組建起了剿賊行營,並在授權之內,進行調兵遣將。

哪怕到如今,官軍的平叛,仍舊沒有真正展開,依舊處於籌備階段,行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兵馬的調動配備、軍需籌措以及關內道的維穩上。

當然,在這方面,劉昉進入角色很快,畢竟早就有所準備,劉皇帝當初把他從涼州調到長安的用意,劉昉自己也清楚,那是隨時北上主持大局,對此他早有認識。

此番,他率軍北上,也不是奔着剿賊,一舉消滅叛軍去的,那不現實,天氣就是最大的難關。只不過,作爲劉皇帝指定的平叛統帥,也不好一直待在長安。

鑑於這一個月來榆林的形勢越發惡劣,甚至有崩潰的徵兆,他也不得不先行北上,以求穩定局勢,提振信心。他這支精騎,只是作爲先遣,把他趙王的大纛豎在榆林。

這段時間下來,榆林的叛亂,果然如朝廷預想的那般擴大了,越來越多的党項人或主動或被動參與到叛亂中,從海量的情報中可知,西起靈州,東至夏州,南至綏州,都有原党項八部衆,再度聚集謀亂,反抗大漢的統治。

賊衆,更是像氣球一般膨脹開來,具體數目尚不得而知,但從過去一個月官賊的交鋒接觸得知,叛軍分爲數股,多則逾萬,少則數千。

這些叛軍,攻擊市鎮,殺害吏民,靠搶掠裹挾壯大,更有甚者,試探着向大城發起進攻,雖然沒有一處得手,但聲勢是徹底搞大了。

積攢了二十多年的怨氣,一朝釋放了出來,整個榆林沸騰了,彷彿成爲了党項人狂歡的夜場,動亂與殺戮,已經成爲榆林道的主旋律。對於叛軍,官軍自然不會坐視不理,來自朝廷明確的指示給了他們方向,不論是官僚還是軍隊,在大變之際,都幡然悔悟,開始緊密地團結在朝廷的指揮下,悉心竭力,對付叛賊。

太平時節,或許沒有太深的感觸,難免頭腦發昏,只有這種危難之際,那些大漢統治秩序中的既得利益者,才發現,大漢這面旗幟的重要性。

只要想想那些揭竿而起,如潮水般洶涌而來的党項胡虜就知道了,當然,那些參與叛亂的漢民,也是一樣。

面對蔓延開來的叛亂,官軍不是沒有反應,不論是夏綏還是靈鹽,都經過短時間的混亂後,都組織起了清剿,也取得了一些戰果,但並不能影響大局,叛軍越來越多,榆林官軍的實力卻沒有在短時間內得到擴充,而需要兼顧的地方卻要更多。

而到十月底,榆林的官軍,也只能維持着各大城市以及重要關卡堡寨的守衛,甚至,不得不收縮,放棄一些據點,如此,方纔穩定住了局面。當然,這也有來自剿賊行營的指令作用。

在劉昉沒有北上之前,王侁仍舊在夏州主持着大局,他的去向早已定下來,大概也感覺到自己玩崩了,或許是着急,或許是醒悟了。

都不待朝廷進一步指令,便把孟玄喆給放出來,賠禮道歉,並給他兵馬,讓他率領着去平叛,想要在劉昉北上之前,再努力一把,減輕一下罪過。

然而,榆林的情勢,與一個多月前,已經完全大變,鹽州的叛亂,就像一團烈火,徹底點燃了叛亂的乾柴,可謂牽一髮而動全身。

夏州這邊的情況,比之之前,也是直線下滑,李繼遷終於同野利部合流了,正式得到了野利部的全力支持,聲勢大振,兵馬實力都得到了數倍的增長,黃羊平那個此前的剿賊前哨也失陷了,鎮長張巖在生命的威脅之下,選擇參與叛亂,並被李繼遷拜爲將軍。

這顯然,又成爲了王侁的一個污點,畢竟那張巖與他頗有淵源。當然,像張巖這樣的人,並不少,他們往往面臨着一個選擇,要麼選擇忠於朝廷卻要直接被叛軍殺死,要麼就參與進去。

對於很多人來講,並不難選,即便苟延殘喘,至少參與進去不用立刻就死,而在邊地,常年與艱苦的環境做着鬥爭,生存本就成爲了所有人的本能,至於道德忠誠什麼的,對於豪強草莽而言,實在沒有太多的約束力。

而得了野利部衆的支持,李繼遷實力大增,脫胎換骨,投奔他的党項人像決堤洪水一般涌去,李繼遷也終於放下了一份戒心,畢竟,叛亂之初,鹽州那邊聲勢可比他在夏州的小打小鬧大得多。

李繼遷開始以抗漢領袖自居,四派使者,廣邀豪傑,大封官爵,甚至給鹽州的袁恪去了一道命令,意圖把鹽州的叛軍納入麾下。

對此,袁恪豈能認同,榆林的風雲,是他攪起來了,豈能讓李繼遷給摘了桃子,雖然不至於交惡,但在這叛亂之處,榆林的各路叛軍爲了領導權的問題,就已經生出齟齬了。

孟玄喆對李繼遷的出擊,自然沒有太大的效果,雖然有些繳獲,殺斃叛軍上千人,但一是天氣,二是賊衆太多,最終還是不得不退回夏州,王侁的盤算,終究落了空,以前是漫不經心,如今是有心無力。

而迫於榆林的形勢變化,劉昉也終於從長安動彈了。

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36章 趙都帥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68章 撤了第487章 “驚喜”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31章 鳴沙匪第347章 談話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328章 默認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92章 定州事第32章 郭氏之慮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76章 雍王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338章 爭執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65章 選擇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55章 拉開序幕第88章 天子金令第36章 虒亭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62章 禍福之間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21章 黃袍加身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12章 大朝會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276章 玉如意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89章 談話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1章 乾祐滅佛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55章 燕王病故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世宗篇51 皇太孫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99章 北巡結束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29章 勸諫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76章 去鄴都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40章 開拓之志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
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65章 劉皇帝的猜忌第136章 趙都帥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荊湖第37章 國舅劾郭榮第39章 歸義軍有歸心第88章 皇長孫出世第1777章 東平王的謝幕第68章 撤了第487章 “驚喜”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陽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47章 中下層的機會第131章 鳴沙匪第347章 談話第219章 八月戰爭第328章 默認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1706章 拾遺補闕第346章 天子的“憐憫”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92章 定州事第32章 郭氏之慮第77章 吏職變動第176章 雍王第377章 南洋攻略第197章 剛愎依舊第338章 爭執第464章 難產的封禪第70章 同州之戰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301章 藩臣離京第432章 人事大權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65章 選擇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55章 拉開序幕第88章 天子金令第36章 虒亭第232章 西域形勢一片大好第1791章 將來事將來做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義第2194章 仁宗篇11 大上海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舉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167章 重建的雲中第129章 漢師伐蜀第129章 勳貴與官僚第120章 開始着手對付遼國第25章 析分樞密之權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160章 三個青年第149章 天子欲啓河工第136章 進退不得第62章 禍福之間第261章 優勢太大,底氣太足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21章 黃袍加身第460章 類父惠妃求爵第12章 大朝會第85章 郭榮給的驚喜第276章 玉如意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106章 再臨大江第89章 談話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242章 一將功成萬骨枯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435章 還是比爛的時代第116章 掙扎無力第1章 乾祐滅佛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澆築王權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將第55章 燕王病故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430章 劉皇帝弄孫世宗篇51 皇太孫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99章 北巡結束第331章 劉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濃第235章 開封新城第55章 乾脆的勝利第225章 光靠水軍也不行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29章 勸諫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333章 養子、南征在即第227章 強勢破城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176章 去鄴都第140章 崇政殿聽政2第42章 天上掉下來的禁帥之位第40章 開拓之志第266章 蜀廷的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