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唐主忙亂急點兵

北風蕭蕭,寒夜冰涼,侵人肌骨。唐宮之上的夜空暗如黑幕,幾無亮光,天似乎沉低了,陰雲波動,黑幕背後似乎隱藏着一頭張牙舞爪的巨獸,張着血盆大口......

唐宮正殿,南唐朝廷的重臣齊聚一堂,氣氛沉抑,不論北方還是江淮集團,都神情嚴肅,國有大難,對他們這些享受大唐強盛福利已久的高官貴族而言,絕不是好事。

韓熙載坐在一旁,滿臉的憂慮之色。自己一直以來的擔憂,極力呼籲防備之事,終於還是發生了。念及此前一直被忽視,先見之明得不到重視,直到現如今,漢軍替自己證明了,但此刻,韓熙載卻是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李璟沒有坐下,就在殿中,在羣臣眼前晃來晃去,腳步匆急,嘴裡喃喃道:“真的打來了!北漢怎敢?前番還與我朝交通,使節往來,今不宣而戰,哪有大國風範,簡直豺狼習性......”

“陛下,如今看來,此前北漢與我朝一切之交往,皆乃迷惑之計。其饕餮之慾,早盯着我淮南之地,聯合平楚,分明是欲以楚地誘我,消耗我朝實力,牽扯我軍軍力。”韓熙載,起身將他在短時間內“悟透了”的事情,給李璟敘來,他猜想,李璟只怕還沒搞清楚前後情由狀況。

“也難怪,此前我大軍西進平楚,漢軍一點動作都沒有。而此番楚亂方興,而漢軍已寇我江北,世間斷然沒有這般巧合之事,北漢這是布了一盤大局啊!”

“中原豺狼,包藏禍心,不當人子!”聞言,李璟又是一番怨婦般的斥罵。

“契丹人呢,他們不怕契丹人?”李璟突然道。

韓熙載搖搖頭,嘆道:“顯然,北方形勢有變,漢、遼兩方是打不起來了,否則縱使漢帝再是貪婪,再是眼饞我江北之地,也斷然不敢大軍南下,掀起站端!”

很多時候,一通百通,當漢軍真正南下之後,此前所有疑惑都解開了,一切就如迷霧散去,所有的懷疑與推測都有了佐證。

“哎......”重重哀嘆一身,李璟臉上的愁緒更加濃重了。

這個時候,一名紫服官員,急匆匆入內,卻是自袁州調入金陵的唐樞密副使李徵古,手裡拿着一份文書,親自呈與李璟:“陛下,這是漢軍於江北所發漢帝詔書,討我檄文!”

顧不得什麼禮節了,李璟直接接過打開,頭上下點動,快速閱覽而過,很快臉上浮現出一股羞憤之色,怒聲道:“漢主興無名之師,還敢如此詆譭我大唐,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朕自纘承基構,統御寰瀛,方當恭己臨朝,誕修文德,豈欲興兵動衆,專耀武功!顧茲昏亂之邦,須舉吊伐之義。蠢爾淮甸,敢拒大幫,因唐室之陵遲,接黃寇之紛亂,飛揚跋扈,垂六十年,盜據一方,僭稱僞號......”

“討淮詔文”是由宰臣範質所書,全文凡五百餘字,大彰漢廷氣勢威嚴,極度蔑視南唐,侮及先代,將之打爲賊匪之流。這對向來自詡承大唐正朔的南唐而言,無異於,打一巴掌,吐一臉口水,再踩在地上摩擦,侮辱過甚。

傳視漢帝之詔,南唐君臣之間頓時炸開了鍋,一派譁然,羣起而罵,不管心中究竟有沒有那般羞憤,這般表現,乃是政治正確。

司空孫晟起身,激動道:“陛下,漢兵已欺至門前,事已至此,多說無益,大唐當立刻反擊!”

提及此,李璟點了點頭,面上的仍是種失了方寸的表現,問道:“先是湖南,再是江北,兩面皆敵,如何是好?”

這麼一說,在朝的南唐臣僚們大都沉默了。就如北漢需要在北伐與南征之間做個選擇一般,南唐也要在西援和北救之上進行抉擇,當然,他們的決心很好下,只要稍微有點腦子。

這回,是馮延巳率先起身進言了,事實上,在得知北漢南侵之後,馮延巳就有些慌了。這等時候,他已無心與韓熙載槓了,知道事情大發了。

平楚之議,是他們這一黨極力主張的,現如今證明,確實是北漢的陰謀......當初平閩,只是吳越出來搗亂,問題還可控。而今平楚,北漢跳出來,一張就是獠牙大口,要吃人的那種。

然事已至此,後悔也無用,只能盡力挽救了。只見馮延巳向李璟進言道:“陛下,淮南諸州,乃我朝根基之地,軍民所在,財稅所依,萬萬不容有失。壽州更是淮南重鎮,其若有失,江北局勢必將糜爛。漢軍此番遽然發難,顯然是準備充分而來,只怕何公難以敵之,朝廷當立刻發兵救援,以解其圍!湖南那邊,暫時無法顧及了!”

“馮相所言甚是!湖南終是新得之地,且已破敗不堪,今淮南有事,朝廷的精力當集中到應對漢軍上來!”難得地,韓熙載出聲,支持馮延巳。

就如白日湖南之事一般,針對漢軍南侵,韓熙載也給出了幾條建議:“當此緊急之時,朝廷首要之事,當嚴令淮北諸州,尤其是壽、濠、泗、楚,嚴守待援,並探清漢軍情況與動向;其二,停止援楚的所有行動,自江南、江北及金陵,抽調兵馬,募集錢糧,徵召民夫,從速發兵,時下初入冬,淮水還未結冰,正可揚我水師之利。同時,與國內召集勇士以抗漢兵,湖南之地,牽扯了我軍不少兵力、錢糧。”

“其三,湖南之地,制告邊鎬,朝廷已無力西顧,能守則守,不能守則保全大軍而棄。朗軍那些人,粗鄙武夫,見利而忘義,背後必受漢廷支使,一旦我軍撤,稍加引導,可致其內亂,無擾於我朝!”

“其四,當着潤、常、宣等州,嚴防吳越從背後侵擾。今歲錢弘俶與北漢聯姻,難保其不從蘇、湖發兵。鄂州那邊也一樣,防止荊南高氏趁火打劫,劉仁贍是名將,有其守之,料想無大礙。漢軍南侵,荊南、吳越,只怕也不願我朝爲其所破,但不得不防。”

“其五,當遣使聯絡西蜀、契丹乃至定難軍李氏,邀他們從後襲漢!”

“韓卿真國之幹臣!”李璟定了定神,看着韓熙載,表情又和善了幾分,發自內心地感慨着,腦中回想起十幾年來的交情。關鍵時刻,還是韓某人替他出謀劃策。

而韓熙載,卻並沒有因爲李璟的誇獎而有所得意,拱手道:“而今,只望江北守將能夠拼死守之,以待朝廷援軍。”

“當遣何人爲帥,北上援救?”李璟問。

涉及到兵權,馮延巳朝魏岑使了個眼色,會意,魏岑出列建議道:“陛下,神武統軍劉彥貞,名門之後,騎射俱佳,智勇雙全,用兵治民之能,可當一面長城!”

聽魏岑之言,李璟想了想,對此人有印象,一直以來,朝中多有臣子誇讚,才幹名聲很不錯。

在旁,韓熙載聞之,卻不由心中一緊,他與劉彥貞不甚相熟,但總覺其人,有些沽名釣譽。

心裡不安,當即開口,還未出聲,便聞李璟已然開了口:“以神武統軍劉彥貞爲北面行營都部署,率神武、雄武、天威、靜江三萬大軍,渡江北上,援救壽州。”

“漢軍此來有多少兵馬,淮南諸州守軍及諸鄉兵,再三萬禁軍,七八萬大軍守之,當無虞吧!”李璟環視一圈,似乎想要找些自信。其人之迂,在此刻盡顯無疑,竟當打仗,是比拼兵力?

“陛下!”聞言,韓熙載又忍不住,再向李璟進言:“濠、泗之軍,不可輕動。廬州保信軍兵馬使張全約,素來穩重,距離壽州也近,可着其引一路軍北上,牽制漢軍,尋機而戰,以待朝廷大兵。滁州刺史高弼,務必令其嚴守清流關,以防漢軍偏師偷襲,把守北援大軍通道!”

“就照此辦理!”李璟不加思索,直接同意。

“陛下,北寇南侵,邊患遽起,朝中不能少威望之臣。宋公向來睿哲,已在洪州多年,是否召之還朝,以備諮詢?”散晚朝之前,馮延巳小心地建議道。

他這是有些頂不住了,想要將黨派中的另外一個大佬宋齊丘給召回。否則,看今夜朝中情況,北人勢盛也。

李璟眉頭皺了一下,看了看滿臉恭順的馮延巳,又想了想,擺手道:“起衛國公爲太師,進楚國公,還朝,共謀難事!”

“陛下英明!”見李璟同意了自己所請,馮延巳鬆了一口氣,拜道。

【看書領現金】關注vx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還可領現金!

第1674章 爆發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47章 誘其北上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140章 封王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67章 宿州一線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56章 腹心之談第43章 東京聲色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101章 大整軍第137章 整編事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371章 殺,不殺?第3章 不宜擴大第45章 移鎮之議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無題第177章 小賢王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429章 向南!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379章 詔書下達無題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379章 蕭思溫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3章 皇帝的底氣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675章 血戰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82章 不手軟第118章 商賈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95章 效果已顯第66章 請辭?不許!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15章 冬月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18章 權謀手段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114章 三樁大功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66章 兄弟之國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450章 落幕第141章 祭關公第85章 少壯派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98章 封禪之議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136章 迎奉
第1674章 爆發第394章 永遠在猜忌的路上第199章 雁門大將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332章 黨巡檢當街怒斥權貴子第47章 誘其北上第338章 澄心堂內心惶惶第438章 抗洪救災年第140章 封王第151章 開寶七年第173章 鍾謨當秦檜第67章 宿州一線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與舊人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頓第56章 腹心之談第43章 東京聲色第441章 劉皇帝的財產第115章 困獸之鬥第101章 大整軍第137章 整編事第45章 心情不佳劉皇帝第469章 四大改造、營所改革第371章 殺,不殺?第3章 不宜擴大第45章 移鎮之議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1691章 晉王的成就第272章 被放棄的耶律斜軫第386章 蕭卿,起來吧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87章 對夏綏事宜無題第177章 小賢王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19章 不踏實的劉皇帝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276章 陰山南麓的戰事第429章 向南!第1696章 藏兵於民第379章 詔書下達無題第87章 淮東經略正副使第1743章 臣服尚有門檻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第301章 從清丈土地開始第1710章 趙普的辭呈第379章 蕭思溫第418章 劉皇帝有請第336章 這仗怎麼輸?第23章 皇帝的底氣世宗篇41 帝國之法第120章 結不結黨不重要第1675章 血戰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亞風雲(上)第179章 榆林楊重貴第351章 滿朝之中,只此一人第35章 室韋覆滅第132章 登清流,議善後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擊開始第82章 不手軟第118章 商賈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121章 招降納叛第95章 效果已顯第66章 請辭?不許!第1章 揚州的風波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1711章 趙王履職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23章 由鄭州站發往洛陽站第1712章 叛賊內情第415章 血色將至第115章 冬月第135章 西北匪患第462章 一地雞毛第161章 河東風雲(8)第322章 土司制與遼使第294章 北伐的尾聲3第18章 權謀手段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114章 三樁大功第171章 東京火災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322章 真正引以爲豪之處第116章 淮陽王太傅第169章 國慶大典第66章 兄弟之國第23章 慕容都帥用兵第450章 落幕第141章 祭關公第85章 少壯派第108章 後知後覺後怕第98章 封禪之議第398章 換個思路第136章 迎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