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史話·百年基調

劉繼元、劉繼初二侯發動的叛亂,可以說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其失敗的結局,即便事前,也可以做個絕對的判斷,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從政治上講,於安南,二人是在背反祖宗王廷,大義上是怎麼都站不住腳的,很難獲得人心(作爲核心統治階級的漢人之心)。

於大漢,這是在挑戰世宗以來徹底定形的宗藩體制,還是在新皇登基之初,不管有什麼原因,這種行爲就註定不會被朝廷認可,反而會招致打擊。

即便退一萬步講,二侯以兵強勢大,真的擊敗了交趾朝廷,篡得安南王位,那也必然遭遇更爲強大的反撲。且將帝國中樞直接下場的可能往後排,只消發一道詔書,半島及南洋的那些劉姓封國們,就不可能無動於衷,至少與安南接壤的林邑就絕不會坐視。

第三代林邑王劉繼戎恰如其名,就是個戰爭販子,在位十餘年間,已經發動了二十餘次戰爭,其中半數都是針對北方真臘的,已經逼得真臘西遷,基本完成對原本作爲真臘統治核心的洞裡薩湖地區的吞併。

而其他南洋封國,不管是爲了大義正統也好,還是單純爲利益,正常情況下,都會有所行動。要知道,南洋諸國,安南毫無疑問是最成熟、富庶的地區,周邊也從不缺窺探覬覦之心。

同時,由於海貿的大發展,成熟的航線,頻繁的往來,也使南洋各國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起來,在軍隊投放與交通後勤上,通過海運調動也更加高效、便捷。

因此,文、萬二侯之反叛,從戰略大方向上,就註定了其失敗的結局,二人以怨憤起兵,是一點都不考慮政治後果,如何能有好下場。

另一方面,即便拋開所有外部因素的干擾,就從安南國本身而言,以文、萬二州,便是加上被他們侵染的甘、蒙二州,合四州之力,比之交趾朝廷擁有的實力,實在是小巫見大巫。

安南國能夠調用的能量,可以說數倍乃至十倍於二侯,因此,只要抗住叛軍的一波流攻擊,等待他們的,就只有功敗垂成。

當大將鄭泉將叛軍主力死死地拖在義安城下時,事態後續的發展,也就不難想象了,隨着交趾朝廷組建的五萬平叛大軍,在主帥趙從真(趙匡胤曾孫、駙馬趙從贄之兄)的統帥下南進之後,形勢陡然轉,朝着不利於叛軍的方向滑落而去。

雙方在驩州境內大戰數場,軍力、後援、糧草都處下風的叛軍,終是不支,在趙從真與鄭泉的聯合征討下,陷入潰敗,劉繼元、劉繼初二人率領殘部狼狽逃回老巢。

安南王師,則在趙從真、鄭泉人的率領下,向西翻越高原,進討文、萬二州,意圖剿盡殘寇,爲安南朝廷徹底清除那兩顆頑疾。

而這個過程,前前後後,持續了三年之久。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二侯經營日久,佔據地利,守備頑固,但這顯然是次要。

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見大勝之後,交趾朝廷內部又鬥了起來,出現了一些扯後腿的人;二則是,經過二侯叛亂,再度引發了安南國內那些常年飽受壓迫、且對漢族仇恨不滿的土着下民的叛亂,禍連州縣,交趾在圍攻文、萬二州的同時,還得將大量精力放在對各地叛亂的剿除上。

此前,劉繼元還專門遣使聯絡那些洞族、蠻部,許以重利,誘其舉叛謀亂,響應他的大軍......

但不管過程顯得有多拖拉,在交趾鐵了心根治頑疾的情況下,文、萬二侯走向覆亡,也是遲早的事。劉繼初先扛不住壓力,於正統二年九月,即出降鄭泉,連同全族即僚屬,被解往交趾問罪,念其主動投降,劉繼丹只下令處死了劉繼初本人,至於其家人後代,留了一命,廢爲庶民,趕出安南。

相比之下,劉繼元骨頭要硬很多,面對趙從真大軍的圍困,死不投降,依託文單堅實的城防以及囤儲多年的錢糧,與之周旋硬抗,甚至還不時發起反擊,數次打破了趙從真的圍攻,迫其後撤重整。

如此,一直拖到正統四年春,又堅持了一年半的劉繼元,終於在內外交困,無以爲繼的情況下,被趙從真徹底擊破。

由於這種冥頑不化的反抗,激怒了趙從真,也惹惱了交趾朝廷,最終劉繼元全族女眷及子孫數十人,悉數被誅殺,劉繼元本人的屍體,還被挫骨揚灰,意欲使此悖逆無道之徒,永世不得超生。

於正統二年至四年發生在安南國內的這場叛亂,其影響是深遠的,意義是重大的。這是一場由宗室掀起的叛亂,也是從此之後,在南洋諸國,王室之間的爭鬥明顯多了起來,激烈了起來,分封體制下,那些有糧有錢有兵的公侯們,也掌握着隨時發動叛亂的能力。

同時,這種同室操戈的局面,也逐漸血腥起來,也是以劉繼元全族被誅爲開端與標誌。雖然同根同源,甚至同種,但在百年數代之後,所謂血脈相連,也只是一種形容詞了,遠比不上權力、利益更動人心。

可以說,“二侯叛亂”,就像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一般,負面影響不斷向周遭擴散,深刻地影響着整個南洋地區,也促進南洋封國曆史向下一個階段轉變。

而於安南國內而言,影響之呈現則要更加直觀,弊的一面,激烈且持久的戰爭極大地損耗了安南的國力,打斷了其向上發展的節奏,也加劇了朝廷內部的鬥爭與混亂。

有此爲鑑,自劉繼丹統治結束後,安南王室以武力奪位、政變的情況,開始頻繁起來,這加速了王權的旁落,世家權貴的崛起。

當然還是有利之一面的,至少經此一亂,交趾朝廷完成了對西南四州廣大區域的實際掌控,劉繼元、劉繼初二侯,在漢化開拓方面,還是有正面作用的。

同時,此亂過後,感越發尖銳的漢夷矛盾,以及佔據人口多數的土着百姓的積怨,交趾朝廷開始從各方面,對這些土着開口子了。

具體地來講,就是從政治、經濟乃至軍事上,更進一步地將其吸收進安南國的軍政體制內,當然,基本前提是,必須得是漢化的順臣。

看起來,這就是一貫延續的漢化同化政策,但比起過去,有更爲大膽的讓權、讓利,安南地區,真正的民族同化,也由此開始加速。

這導致,在後續的幾十年中,崛起了大量土着權貴,並且在安南的體制內,發揮着重要作用。這批人的崛起,一方面鞏固着安南國的統治,一方面又使安南國的政治環境更加複雜多變。

一直到百年之後,安南才真正形成了一個成熟的、穩定的、混一政體......

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1章 大敗蜀軍第60章 皇后進言第99章 北使南歸第198章 轉折點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76章 王峻用兵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420章 老年喪子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268章 機遇第85章 少壯派第4章 中原易主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127章 不允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455章 見聞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96章 言官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106章 敲打278章 軍務第45章 靖江軍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174章 帝崩第83章 抉擇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44章 聽政湖湘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121章 道士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90章 安東國王?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144章 堂審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497章 重拾第417章 輕狂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18章 商賈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36章 西面來人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268章 機遇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269章 愛將第384章 反響第1675章 血戰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71章 兵臨壽春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42章 難得積極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25章 開寶新政第157章 提親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
第42章 嶺南在望第11章 大敗蜀軍第60章 皇后進言第99章 北使南歸第198章 轉折點第2128章 世宗篇3 氣質不同第73章 西北隱患第195章 有此人,河西何愁不治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9章 啖耳將軍亦回京第76章 王峻用兵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120章 征服者劉承祐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505章 最後的旅途5第420章 老年喪子半島史話·話說林邑第268章 機遇第85章 少壯派第4章 中原易主第74章 燥熱的遼帝第127章 不允第392章 搶救一下第274章 打女真、室韋還是沒問題的第455章 見聞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96章 言官第250章 大軍會於威武城第1783章 戴孝入碎葉第105章 善後安排第78章 安東這地不簡單第110章 孝明仁皇后第137章 迂迴之師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316章 狀元、探花兩條路第15章 漸不自知第1728章 惠民新政第423章 安東國的權貴們第173章 闊別多年的東京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409章 兩千貫也能扯出天大的干係?第106章 敲打278章 軍務第45章 靖江軍第58章 火神澱之亂第174章 帝崩第83章 抉擇第1718章 太孫之爭早有苗頭第44章 聽政湖湘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121章 道士第274章 老當益壯第1686章 雍王回京第90章 安東國王?第153章 亂事終不可免第144章 堂審第206章 難免異議第497章 重拾第417章 輕狂第189章 燕王南來第147章 許州事了(2)第2116章 康宗篇8 侯府鍵政第80章 壽宴上不對勁姐夫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18章 商賈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進鄴都第182章 徵唐之議第36章 西面來人第228章 巡邊彙報第352章 十萬漢師圍金陵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113章 軍改伊始第268章 機遇第209章 劉皇帝腦子還是清醒的第409章 法不責衆第472章 聲勢浩大第1806章 燕燕,幫我參謀一二第396章 外放成都府第269章 愛將第384章 反響第1675章 血戰第155章 蓄奴之議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憂慮第1780章 侵入黑汗國第71章 兵臨壽春第305章 遼國三載第2105章 太宗篇52 臨淄王第448章 還是太子立場堅定第344章 劉規改革第238章 南口大戰7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266章 斷雲嶺大捷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42章 難得積極第320章 見機進言,權歸中樞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麗王第25章 開寶新政第157章 提親第146章 到了還得親征第478章 開寶二十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