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

一場私人性質的宴席,在君臣相誼之中結束,已是傍晚時分。劉承祐仍沒有放王樸出宮,而是拉着他到內寢,還欲私話。

對於皇帝的熱情親近,王樸感動之餘,也有些吃不消,過猶不及,恩寵過甚,也會讓人感受到一定的壓力。

“卿先坐!”劉承祐喝了點酒,興致有些高,笑吟吟地對王樸說:“朕有些東西給你看!”

說着,對孫延希吩咐了一聲,並且很快,在王樸好奇的目光中,兩名內侍擡着一口份量十足大箱子進來,擺在他面前。

“你們都出去吧!”劉承祐揚了下手,而後親自推開蓋子,朝王樸示意了一下。

探眼一看,箱子中整整齊齊地擺放着奏章,以箱篋的體積來看,估計得有上百份。眉頭稍皺,王樸拿起面上的一封,打開閱覽,沒看兩眼,表情立刻緊張起來了,遽然而起,伏首拜倒,口稱惶恐。

那封奏章,是朝中職吏、言官對王樸的彈劾公文,而看此情況,估計整個箱子中放着的,都是針對王樸的彈劾。而皇帝擺在自己面前,讓自己親自閱覽,王樸心理素質再好,也難免忐忑。

見其狀,劉承祐趕忙將他扶起:“你這是做什麼!”

注意王樸緊繃着的表情,劉承祐卻是一笑:“卿誤會朕的用心了,這些奏章,不過是眼界淺狹之人,所書胡言亂語,未嘗沒有嫉賢妒能者的中傷,朕視之,如觀笑話,徒取一樂罷了!”

說着,在王樸意外的目光下,拿起殿中的一小盞油燈,直接丟入箱中,火焰滾油,吞噬奏章,迅速擴大。

穿透煙霧的火光,映照臉上,王樸仍舊跪着,愣了幾許。劉承祐則看着他,認真地說道:“雖說三人成虎,衆口鑠金,但朕對卿的信任,從無動搖。

你初回京,或許不知,朕卻收到了消息,自你離任後,淮東官吏,人情大悅,喜不自禁。

何以如此?卻是卿的離任,使得他們不必像往年那般,循規蹈矩,事事小心,不敢懈怠,就如同身上繩縛一空。

淮東官吏如此表現,對你這個執繮者,朕又怎會不滿意?所有的非議,只會加重朕對你的敬意,不懼怨憤,一心爲國,秉公執事者,朝中能有幾人?”

“陛下!”聽劉承祐這番肺腑之言,王樸不由再度稽首,哽咽拜服:“聖君明睿,光照萬里,臣得以效力佐命,雖死無憾!”

大漢的重臣之中,論廉正耿直,範質足可與王樸相當。然而,兩個人最大的不同就是,範質嚴於律己,卻少敦勸他人,更加重視自己自身的道德約束。

當年初爲相時,其家人曾倚仗其權威,於洛陽求田問舍,廣置產業,不過,在劉承祐“關注”過洛陽勳貴問題過後,立刻讓其親戚將所有產業變賣,再其後,甚至不允許家人、親戚從商置業,只允許他們耕田讀書。以致於,諸宰相之中,範質不只本人過得清苦,還連帶其家人親戚,都沒有從他這裡得到好處。

如此,範質在道德層面,是沒有什麼值得指謫的。而王樸則更是一個極端,不只嚴格要求自己與家人,還推己及人,要求下屬同他保持一致,然而這世間有萬類人,豈能混一同性,這也是王樸常受下屬怨憤的原因。

箱中焰火高衝,光芒閃動,煙氣繚繞,外邊侍候的內侍及衛士們不待通報,倉皇入內,想要護駕。

“官家!”

“慌什麼!”劉承祐指着燃燒的奏章,淡淡地吩咐着:“擡到殿外,燒乾淨爲止!”

“是!”

擡手揮了揮,瀰漫開來的煙氣,劉承祐叫上王樸,欲往殿外走走,道:“朕還有要事,同卿商量!”

夜幕下的漢宮廷中,被星羅一般的燈火點綴着,夏夜之中,燥熱已然散去,習習的清風輕拂着,倒有一分愜意。

邁着沉穩的步伐,劉承祐說道:“王卿,朕已決議,北伐契丹!”

劉承祐說得平淡,落入王樸耳中,確如驚雷,愕然地問道:“陛下放棄平南戰略了?”

“嗯!”劉承祐應了聲:“朝廷內部,文武諸公,已然達成共識,全力北伐。這半個多月以來,北伐的軍事準備,已然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秘密準備!”

“那李使相南下揚州?”王樸疑問道。

“惑敵之計罷了!”劉承祐輕聲道:“北伐之事,大舉動兵,朕並不苛求能夠完全瞞住契丹人,但能瞞一時是一時,儘量給朝廷更充分的準備,而少給契丹人反應的時間!”

王樸下意識地頷首,整個人的情緒提了上來,陷入了沉思之中,斟酌起此事來,劉承祐也沒打斷他的思緒。

“陛下是因爲前番契丹寇邊的原因?”良久,王樸問道。

劉承祐再度點頭。

“可是,臣聽聞,契丹並未大動兵,更在雁門關外爲崞侯大敗!倘若僅止於此,還不至於讓陛下決心,更改國策,大舉北伐吧!”王樸提出問題。

“卿果然機敏啊!”劉承祐嘆了口氣,直接解釋道:“雖然只萬軍叩關,戰事規模也不大,於大漢而言,但卻不是個好的徵兆。並且,外人不知的是,契丹還與燕將趙思綰勾結,意圖謀奪幽州,兵馬都準備待發,若非燕王覺察,早作防備,我北面防禦便失去最堅固也最重要的立足點了!”

聞之,王樸也是忍不住脊生冷汗,深吸了一口氣,說道:“如此,臣也就能夠理解,陛下爲何突然決議,改弦更張,北伐契丹了!燕山險要,如不盡復,朝廷始終難以安心南下。

契丹既有主動南寇之意,則更需警惕。河北防線,朝廷耗費巨資打造,但終究處於被動地位。前些年,兩國和平,足以支撐,而如若激戰,則朝廷的北御的代價,必然不匪!”

對於王樸的戰略眼光,劉承祐是從來不懷疑的,先南後北的戰略構想,本就是他提出來,並協助劉承祐完善的。

“王卿的看法,甚合朕意啊!”劉承祐舒了口氣,忽然說道:“朕還記得,當年提出‘先南後北’的構想時,你的意思,是在收取淮南後,因勢而決北上南下,當時你就想到有今日了嗎?”

聞問,王樸搖頭,苦笑道:“臣豈能預料到十年後的局面,只是,臣一直以爲,只要中原安定,消除積弊,削平割據,一統南方,是遲早的事。而北面的遼國則不然,他們發展壯大數十年,通過攻擊、學習、俘掠漢地,以強大己身,根基已穩,國勢尚強,乃大漢最強大,也最危險的敵人。

燕雲之失,使得中原對塞外胡人的防線,出現了幾乎不可挽救的疏漏,如不復之,百年難安,是故,如果朝廷有足夠的實力北復燕關,臣自然是支持的。

且若擊敗契丹,收復關山,再平江南,乃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倘若失敗了呢?”劉承祐這麼問道。

聞此,王樸變得十分嚴肅,說:“勝敗之數,非由天定,君主英明,廟堂籌備,將帥勇略,士卒用命,都可能影響戰爭的結局。然而,陛下既已決意北伐,定爲周到之準備,更當存必勝之決心!”

“受教了!”劉承祐灑然一笑。

沉吟了一會兒,劉承祐又忽然轉移話題,說:“在文華殿中,你也見了朕的幾名皇子了,你覺得如何?”

王樸一時沒有反應過來,不知何意,只是回答了一個標準答案:“諸位殿下都是天資英奇,稟賦出衆!”

劉承祐不由莞爾,接口道;“那卿之見,何人可爲太子?”

此言落,王樸不由一驚,忍不住看向劉承祐,心中暗歎,他這才一回京,皇帝陛下到底要給自己多少“驚喜”啊。

這些年,立儲的聲音,在朝中從未消沉過,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提出,都被劉承祐以諸子尚幼給推脫了,抑或是留中不發。對此,王樸哪怕遠在揚州,也有所耳聞。

在大臣面前,劉皇帝還從來沒有表露過立儲的心思,他王樸又是頭一遭,也不知是幸與不幸。

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361章 “龍宮”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257章 龍舟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53章 兵臨刪丹第456章 遺澤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25章 開寶新政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216章 馬政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22章 荊南既定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317章 修法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81章 兩日而克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47章 誘其北上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94章 善後第61章 南北之爭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53章 交代後事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37章 覆滅在即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187章 瑣屑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187章 瑣屑第48章 耿崇美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77章 間策第76章 大才蒙塵第65章 君臣相宜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396章 天花板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385 禮賓館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73章 道府之爭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1761章 新問題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
第265章 秦鳳既定第323章 黨侯的智慧第104章 餓狼相爭第361章 “龍宮”第295章 北伐的尾聲4第257章 龍舟第109章 大相國寺第254章 應州大軍第504章 最後的旅途4第1778章 大漢不再需要什麼異姓王第53章 兵臨刪丹第456章 遺澤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亞風雲(下)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25章 開寶新政第156章 立冬班師第187章 大漢的軍事官僚地主第154章 絕不姑息第129章 各懷心思第216章 馬政第252章 兩面攻勢,四路進兵第200章 誰能繼位?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369章 找上門來第243章 向遼陽進軍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認可第496章 上進之時上進之人第86章 活下來,就是名將世宗篇26 北廷國相第89章 安南冬歸人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後的告別第22章 荊南既定第116章 西南大案第317章 修法第171章 耶律璟選擇保守第103章 王昭遠的見解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40章 兩個皇叔第168章 忠奸難辨第81章 兩日而克第137章 東京軍政第47章 誘其北上第27章 出兵爭論第132章 向訓爲帥第2051章 最後的旅途(終)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279章 中路軍之失第92章 金陵冬寒第151章 廣政殿議第94章 善後第61章 南北之爭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426章 饒樂王來訪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53章 交代後事第93章 來自地方的聲音第37章 覆滅在即第119章 賭博式北伐第187章 瑣屑第68章 離京前的安排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143章 許州將吏爲之一空第18章 權謀手段第1784章 結束與開始第1724章 叛賊雖敗,封鎖繼續第145章 非常之事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樂皇帝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187章 瑣屑第48章 耿崇美第1章 自閉少年劉承祐第117章 趙匡義也慌了第76章 大才蒙塵第1737章 生民百遺一第1749章 調教契丹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亞風雲終第77章 間策第76章 大才蒙塵第65章 君臣相宜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獵敵第396章 天花板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385 禮賓館世宗篇49 皇帝遲暮,太子早薨第169章 兩面三刀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鯁在喉第309章 交待後事第81章 內外變動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第73章 道府之爭第175章 蜀定,凱旋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59章 禮尚往來第143章 園苑中瀰漫着自在的氣息第1761章 新問題第82章 遼營之中的暗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