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巡遊

三月中,大規模的春耕活動已然結束,中原大地上,連片的山林田畝,已被綠意所覆蓋,勃勃生機,昂揚姿態,就彷彿在訴說着邁入新時代的大漢一般。

靜極思動,在宮中待久了,劉承祐也就離開皇宮,走出開封,巡察一番。不過,這只是一次郊遊性質的出巡,就在開封近畿,不曾大張旗鼓,既爲散心,也爲巡視一下京郊的農事。

重農,是劉皇帝秉持了十多年的國策,民以食爲天,這是再樸實不過的道理了。哪怕生活在開封這個商業氣息愈加濃厚的都市裡,卻也沒被迷惑,帝國的基礎,永遠在民與農。

每年春耕,只要在京,劉皇帝都要親自下地,揮一揮鋤頭,翻一翻地,縱然不在,也會有宰相帶頭。今歲例外,劉皇帝沒去,卻有太子劉暘帶頭,下地幹活。

早年,有御史上奏,爲表重視農桑之意,於漢宮之中設觀稼、親蠶二殿,當時劉皇帝同意了。不過沒有幾年,就被劉皇帝廢除了,並直言,如欲觀稼親蠶,何須止步宮中,重視農桑,需要的也不是這些形式化的東西,然後便以身體力行、國策大政來顯示他對農事的重視。

當然,那也是劉承祐“被害妄想”在作祟,覺得是有人想把他束縛在皇城之內。事實上,哪怕不廢觀稼、親蠶二殿,該做的事同樣可以照做。

平坦的蔡河,就如一匹白練,蜿蜒南下,清波盪漾,水上同樣不乏南來北往的船隻,目的地也是直通開封。開封如今是天下的中心,也是漕運的終點,東南漕運以汴、泗爲主要輸送通道,南方則以蔡河通漕。

策馬輕馳,順着蔡河河道南下,劉承祐對跟在身邊的王溥道:“齊物,朕猶記得,當年奉先帝梓宮赴許州睿陵,北返之時,就是沿此道還京,當時朕還聽你講了一番此河的來歷,從而萌生出重開蔡河的想法!”

回到朝廷後,王溥還是最受皇帝信任的大臣之一,而經過這麼多年的歷練,其威儀氣度也越發沉着。此時聞言,王溥笑應道:“整整十四載過去了,陛下之明睿,猶不減當年啊!臣猶記得,當初的蔡水故道,乾涸湮廢,融於荒野,御駕所行,幾乎重新開道,然而如今,已是百里通波,復爲南北漕運要渠啊!”

談及許州、睿陵,就不得不提一下,被監禁在睿陵替劉知遠守了整整十四年墓的皇叔劉信,終於熬不住,於開寶元年二月十九死了。

當許州官府上報之時,劉皇帝情緒表現似乎十分複雜,隱隱有種感傷,哪怕劉信這種結局,是屬於他規劃好的。當然,以劉信當年的罪行,將其處死也不爲過。

時間,真的是厲害的東西,十多年過去,當初罪大惡極的劉皇叔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同情,而再問及當年那些受害的許州百姓,除了少量被迫害得家破人亡的人之外,大部分人也都遺忘了,畢竟,萬事還得向前看,還得生活,怨恨也不能當飯吃......

若不是劉皇帝的性格與心理作怪,或許在裡外那麼多人的勸諫下,他還真就下詔赦免釋放劉信了。如今,人既已死,一了百了,劉皇帝也就可以少去憂慮一件事了。

對活人,或許顯得苛刻且無情,但對已經作古的劉信,劉皇帝終於仁慈寬容了些,下令許州官府厚葬,並讓宗正卿劉承贇前往主持葬禮。

“還需感謝王卿當治河之功啊!”當然,此時的劉承祐已經徹底遺忘劉信那回事,看着夾岸綠樹掩映,清波盪漾的蔡河河,喟然而嘆。

劉承祐嘴裡的“王卿”,自然不是王溥,而是王樸。蔡河的重新開通,是在王樸主持的對汴、泗運河改造期間的其中一個工程,當時只是爲了重新打通與南邊陳、蔡二州的水上通道。後來,隨着對此河道使用的加重,又經過了一次疏浚,同時引開封西面的鄭河爲源,由此,開封南邊漕運大通,南方的財稅、物產通過蔡河入京,最爲省時省力。

“兗公之喪,對大漢確是一大損失啊!”二王之間的關係不錯,王溥此前也受王樸的提點與幫助,此時,也感慨着。

擺了擺手,劉承祐問王溥:“有人建議朕大啓河工,對中原各水系進行一次全面的治理疏浚,既能防治水患,更可全面通達漕運,你以爲如何?”

聞此言,王溥眉頭稍微緊了下,略作考慮,稟道:“臣以爲,河工水務,息關國計民生,朝廷更需通過漕運,使得八方財貨,供饋京師,如果能夠大治,於國於民,自有益處。只是,天下初定,朝廷需要調整的事務太多,還當循序漸進.....”

王溥這張嘴,劉皇帝就知道他的意思了,當即笑道:“卿且放心,朕不學隋煬帝,不貪大求快!”

“陛下英明!”

“前面是什麼地方?”指着南面,比臨蔡河的一處鎮甸,劉承祐問道。

“回陛下,自東京由蔡水南達陳州,沿岸共設有三處市鎮,此爲第一鎮,名通許,乃乾祐七年所設,戶兩千餘!”聞問,跟在另一邊的石熙載回答道。

皇帝出巡,作爲近臣,在瞭解基本去向的基礎上,石熙載可備足了功課,因此,劉皇帝一問,就立刻解釋一番。聞之,劉皇帝果然很滿意,又問道:“這些年,開封境內一共增設了多少像這樣的鎮子?”

石熙載又道:“開封境內,新舊市鎮,共計十五座,其中新增七處,皆依水而設!”

“這些水網水道,恰如一條條血脈,而開封就是心臟所在!”聞言,劉承祐嘆道:“對於這些生命線,朕又豈能不加以重視,予以疏通擴展?”

“陛下此比,卻也分外形象!”王溥輕笑道。

“今夜就不回京了!就下榻通許鎮!”雖然天色早,但劉皇帝已經決定不回宮了。

說完,馬鞭揚起,只抽了下,駿馬嘶鳴一聲,沿着土道,向南奔去。隨行的侍從、護衛們見狀,也趕忙跟上。

縱馳之間,樹林、土崗、河流飛掠而過,當然,除了這些景緻之外,還有大量土地。在開封近畿的平原上,田畝、農舍,也是密集成片,基本都已種上了早苗,綠意一片,有農人料理於其間,放眼望去,心曠神怡。

在進入通許鎮前,劉皇帝忽然問起:“方纔經過的那一片農田,那般規整,可知是何人的田土?”

與洛陽那邊不同,開封這邊,土地也算肥沃,但是廣置土地的人卻不多,畢竟是天子腳下,搞兼併也不敢那麼大膽地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當然,只是得到了一定的遏制,還是有些人,家田百頃的。不過,石熙載的回答,卻讓劉承祐略感訝異,那是官田,是陳留縣屬的職田。

在大漢,田地也是分屬性的,大體爲官田、民田,而官田之中,就有職田。自上到下,基本每個衙門,都配有一定的職田份額,僱農或以罪犯耕種,這些職田的產出,用來分擔一部分俸祿以及對官吏們的福利。

開封府下轄十四縣,是名副其實的天下一府,轄地擴大到這個地步,既是充實京城人口,也爲了增加官田的數量。

面對石熙載的回答,劉皇帝若有所思,他想起了衆臣上議中,就有一條繼續擴大職田的奏疏,對此,他當然是傾向於拒絕的。

原因也很簡單,擴田容易,但造成的影響卻未必有利。朝廷保有一定的官田,是應該的,別的不提,就分擔財政的作用,就是顯而易見的。

然而,若是過多,那麼耕農的問題,就很嚴重。目前的大漢,人口分佈並不均衡,同時,也因爲人口壓力不大,在北方的土地矛盾並不突出。

百姓基本各有其田,勞力有限,官田過多,從哪裡找人來種地?

如今的劉皇帝,一心想要治理好國家,出宮一趟,說是巡遊散心,但所聞所見,都會與他的治國大略相聯繫起來......

而前前後後經過這麼長時間,劉皇帝醞釀已久的新政,也將出臺了。

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34章 驚陶谷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689章 高規格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35章 室韋覆滅第62章 奸宦昏主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82章 瓦橋關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95章 玩陰謀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58章 正面互懟第31章 功成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260章 論婿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121章 登乾元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81章 廝殺漢第351章 林邑國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5章 堂議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無題第125章 邢州事第243章 不自知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69章 夫妻密談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398章 虞美人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45章 了結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69章 禍事了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18章 商賈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65章 決議南征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11章 大典日第162章 兵事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397章 指點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133章 捷報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67章彈冠相慶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43章 不自知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196章 橐駝兒第469章 視察澶州
第478章 登封降禪第141章 崇政殿聽政3第34章 驚陶谷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269章 軍事會議第1689章 高規格第173章 漢遼皇帝之間的友好交流第35章 室韋覆滅第62章 奸宦昏主第57章 揚州案有結果了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82章 瓦橋關半島史話終 極限第90章 欒城之戰(2)第139章 衆臣拾柴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279章 喜從天降第95章 玩陰謀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385章 怨艾、抉擇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58章 正面互懟第31章 功成第502章 最後的旅途2第260章 論婿第214章 正在準備整頓朝綱的耶律賢第104章 駕臨歷城第281章 全軍覆沒?第96章 戰損與戰果第300章 他們在金山第147章 朝局變動的前兆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16章 遼軍的異動第148章 再去一臣,繼任人選仁宗篇3 歐陽大家第110章 拉劉承訓下水第174章 故交情誼第121章 登乾元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466章 經濟制裁第81章 廝殺漢第351章 林邑國第258章 火燒威武城第125章 由土地問題引申第5章 堂議第2060章 太宗篇7 開寶老臣無題第125章 邢州事第243章 不自知第156章 河東風雲(3)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遲暮第69章 夫妻密談第317章 這山莊還是不建了第372章 正常說話!第2044章 最後的旅途15第398章 虞美人第74章 契丹高麗之事第476章 趙匡義留臺喪龍鍾響第1758章 關係經營第165章 天子的態度第46章 不滿與警惕第145章 了結第291章 和議達成第69章 禍事了第128章 開寶宰相之死第118章 商賈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58章 當太子與首相共同針對第20章 室韋女真戰爭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誕生第364章 漢宮之內第72章 求名而不惜身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65章 決議南征第1章 封禪的餘韻第88章 趙思綰有遠謀第11章 大典日第162章 兵事第128章 治安問題第227章 席捲半島第127章 魏博問題第341章 實在是敵軍不中用第247章 兵臨、敵情、決策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397章 指點第440章 惶恐難已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462章 當年善政第249章 如此對手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230章 主動出擊第133章 捷報第216章 下詔北伐第20章 小民猶能議國政第167章彈冠相慶第72章 雷王之爭,西北現狀第243章 不自知世宗篇23 官錢糧鹽第196章 橐駝兒第469章 視察澶州